对唐朝之后的长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今天的西安、昔日的长安,完全可以作为中华文明历史的重量级见证者。众所周知,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代皇帝们选择都城的重点考虑对象,但唐朝盛世过后,历代皇帝再也没想过定都长安,这又是为何呢?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他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里提到了盛世长安的景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公元580年至公元904年,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正值隋唐时期,大批的外国使节纷纷来长安谒见皇帝,彼时它的总面积达到了87.27平方公里。
选择都城这件事,考虑的原因肯定有很多种,首先,这个地方的生活环境必须要好吧?而长安一带具有先天地理优势,位于渭河平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水源又充足,特别适合发展为大城市,何况关中又有险固的河山作为屏障,就算外敌进攻,长安也能据险固守。
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人的聚落所在地,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城垣,甚至有了环壕;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也选择了长安一带作为都城,立酆、镐二京;战国时期,秦孝公将都城搬到了咸阳关中之地,咸阳也覆盖了长安的部分区域。秦始皇还将弟弟封为了“长安君”。
再到了后来,刘邦吸取项羽的教训,听从张良的建议选择长安作为都城,此后新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纷纷选择定都长安,长安成了“十三朝古都”,能跟长安一较高下的恐怕只有洛阳了。而最显著的一点,定都长安的王朝基本都有极强盛时代。
选长安作为都城的皇帝,上进心都很强,有强烈的统一、或者说扩张欲望。比较之下,常常作为长安陪都的洛阳,相对的皇帝格局小一些。至于长安在唐朝后再没成为都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长安曾经屡遭战火,天子脚下不一定安全,一旦天子失势,都城必遭焚抢。
就比如说,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并没完全重复,因为长安在汉朝之后曾经遭遇叛军摧毁,繁荣景象不再,年久失修,破败狭小,还有严重的污染,因此,隋朝的大业、唐朝的长安,是偏离了原先的长安旧址的。其二,隋唐时期,洛阳分掉了长安城的一部分地位。
那时候各地的粮食纷纷通过大运河运往洛阳,长安城附近的农业产量又下降,附近百姓生活贫苦的情况在史书上都有记载,这大大制约了长安的“独霸”。再到了宋朝时期,洛阳开封一带成了最富庶的地区,皇室便优先选择开封;其三,都城的选择,还要考虑异族入侵情况。
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的异族威胁转向了(东)北方,宋朝就是因契丹族、金国、蒙古进犯而不断削弱了国力,金、元都选择定都北京,原本有迁都长安念头的朱元璋和太子朱标,又因为意外放弃了,直到燕王朱棣即位,将都城搬到了自己的地盘,此后,长安就彻底失去了原先的王城战略重要性。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是中国开发比较早的一片地方,三皇五帝的事迹大多发生在这个地区。周朝的发源地在关中平原的西部,后来也定都于关中的镐京。建都于镐京的西周王朝国力昌盛,文化发达,现在所熟知的中国礼乐文化就开始于西周。后来的大一统的帝国秦帝国和汉帝国的首都也选择在长安。可见这一片土地是非常适合作为首都的,建都于此的王朝也大多开创了盛世。然而唐朝以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帝国的政治中心,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原因?
长安在先秦时代是一块非常适合作为首都的地方。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点。一是外围政治环境好,关中作为汉民族的发祥地,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几千年,周边得地区比如陕北陇西山南关东都遍布汉人的足迹,在这个地方建都,处于四方的拱卫之下,外族不容易能够入侵到长安。相比之下后来成为首都的城市比如北京,金陵,临安在当时都还处于蛮荒状态,所以处于文化圈核心的长安适合作为首都。
二是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关中自古以来就号称四塞之国,只要把守住边境上的关口,就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这对于国防来说至关重要,处于有利地理位置的首都可以节省大量的军事费用,使得国运更加长久。三是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关中地区是东西长达千里的平原,深厚的黄土层土质肥沃,粮食亩产很高,在先秦时代,关中是天下主要的产量区,在这样的地方建都,完全不用担心粮食的供应问题。四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关中的人口在战国时代大概有三四百万人,当时全国的人口有两千万,关中的人口密度在全国是最高的。古代社会人口稀少,只有人口众多的地区才能有最多的兵员和赋税。首都所在的地区最好就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否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方过度强大一定会威胁中央的地位。
以上四点都说明长安非常适合作为首都。然而后来为什么就放弃了呢?是后来的君主愚蠢吗?显然不是的。事情要从汉朝开始讲起,汉朝的时候,天下人口迅猛增长,关中地区也不例外。人口增长之后问题马上出现了,关中地区什么都好,就是面积太小了,相对于帝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关中地区的总面积只有五万多平方公里。这片土地能够养活的人实在有限,但凡人口超过五六百万之后就很容易在旱涝年景时发生饥荒。
皇帝与百官、军队的粮食消耗非常巨大,本地的粮食已经只能勉强够百姓糊口,根本无法满足首都的需要,这就要求帝国必须从其他的产粮区运粮食进来,这无疑是巨大的开销。南北朝时人口大量减少,关中的粮食危机减轻,新建立的隋帝国考虑到首都的安全问题,因此将国都选择为长安。但是国家安定以后人口繁衍得很快,危机又开始出现。隋炀帝想了一个廉价的运粮方案,那就是修一条大运河,使用水运代替
车马运输。
水运的成本很低,运输效率也远远高于陆地运输。但是在古代修建几千里的人工运河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工程。隋炀帝又急于求成,对于工期要求的非常紧,因为修建运河而累死的人很多,天下人怨言很重。隋朝灭亡之后,唐朝继续沿用隋的制度,依然使用大运河为长安输送粮食。在前期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的时候,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虽说运粮成本一直是国家的负担,但还是能够负担起的。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的节度使各自为政,处于运河沿线的节度使们最为嚣张跋扈,中央不但管理不了他们,而且一旦与他们出现矛盾,运河就会被沿岸的节度使切断,这对于定都于长安的王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而且随着江南地区的发展,长安已经不再是天下的中心。皇帝身在长安,想要控制东南广大的土地难度越来远大。不仅如此,安史之乱后西北唐军的兵力空虚,其他民族逐渐的占领了这一大片的土地,关中西部的屏障陇西地区已经落入外族之手,关中已经成为了前线,不再是最安全的地方。宋朝建立的时候,也曾经考虑效法汉唐定都于长安,但是长安的西面就是党项,吐蕃,羌等外族的地盘,长安时刻处于他们的威胁之下,最终定都长安的计划被否决。
之后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进一步向南倾斜,黄河流域的发展已经被长江流域所赶超。长安以及关中在中国的经济人口方面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已经不具备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中心的条件。强行效法古人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之后的王朝先后定都于汴梁,临安,南京,北京,再没有考虑过长安。
据我所知,因为长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长安地理位置特殊,靠近西北,常有敌人入侵,所以唐朝之后各个朝代就不再定都长安。
首先,从自然环境来看,长安关中平原建立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后来,汉武帝攻打匈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时作为长安的都城,土地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到唐高宗时,长安附近的粮食很难养活长安城的百姓,大部分粮食都是从四川等地运来的。每年,唐朝皇室都会去东都洛阳。名义上,这是一次旅行。事实上,长安城的粮食不够吃,所以他们过去?逃荒?。
其次,从军事角度看,长安靠近西北,经常有外军入侵。唐朝灭亡后,朱文在开封建立后梁。后梁灭亡后,后金、后汉、后周都在这里建都,形成了新的政治中心。此外,后金的石景堂为了成为皇帝,把燕云十六国全部割让给契丹。随着中原的开放,长安成了战争的前线,不再适合做都城。
当时从政治角度看,朝廷大臣不愿意迁都长安。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曾计划迁都长安,并已定下迁都计划。然而,北宋的官员们已经在开封买了很多财产。如果他们想转移首都,他们肯定会损失一些。为了自己的财富,他们强烈反对迁都,赵匡胤终于无事可做。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也考虑设都长安,并派太子朱彪到长安考察。朱彪代表团从长安回来后,告诉朱元璋,长安城几乎毁了,不适合做国都。
最后,从经济角度看,随着中原人口南移,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随着京杭大运河的通车,南北之间的粮食供应可以互换。像洛阳和开封这样靠近水路的城市有着更强的优势。要把粮食运到长安,必须先运到洛阳,再经过洛阳到关中。这将增加国家的负担。因此,从各方面考虑,唐朝以后的皇帝不再选择长安作为都城。
其中的原因是在随着一个时间的退移,中国南方的经济已经好过于北方,而且在宋之后,中国手工业经济快速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以后,人口大量的迁徙,由北方向南方逐渐转移,而且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都开始以海上交易为主。同时外加上,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他们那儿禁行了一个宗教封闭运动,黑暗的中世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在这个时候中国东方与西方的一个交流就被从此关闭,而长安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意义。
首先第1个原因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闭。由于中世纪的欧洲,他们在进行一个黑暗的中世纪运动宗教活动大势进行,外加上日耳曼帝国切断了当时中国欧洲的一个联通,这个时候中国与欧洲的交流也慢慢的被减少。而作为曾经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它的一个作用也被慢慢地弱化,所以说在长安的建都的地位就减少了。
第2个原因是,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中心开始向南慢慢移动。随着中国南方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而作为统治者的话,他们也肯定要提升自己的物质水平,而这个时候他们只能迁都向中国南方进行一个转移,毕竟那里才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密集处,这样的话才利于管理当时的国家。
第3个原因是,作为陕西它的一个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人们曾经在这里进行一个过度的砍伐,导致了这里的恶劣环境。比如说沙尘暴水土流失,还有说空气环境质量比较差。这都是由于人们过度的利用这里的一个资源而导致的结果,所以说在这个地方它的一个本身的环境就不是特别优越,所以说很多帝王都不愿意在这个地方建都。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更替,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它的规律,其中影响到的因素很多,但是它们终究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很多的朝代在选择都城的时候都综合了各方面的原因,最后选择了定都在那里。这个地方是有优势的。作为古代著名的都城,洛阳和长安在唐朝之后就再也没有哪个朝代定都在这里。这是因为洛阳和长安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而且朝代在迁徙的时候也没能再回到故都,其他的地方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1、洛阳和长安的粮食供应开始出现不足
长安和洛阳刚开始称为国都得时候,有一方面得原因是因为在这里适合种植,可以有粮食供应城里的百姓。长安的土质比较好,但是水源不足。洛阳虽然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但是在一些种植条件还不是特别优越。宋朝有迁都到开封,综合开封的情况,它的条件就显得更加优越。
2、洛阳和长安的地理位置特殊,不在满足需求
洛阳和长安当初被选为都城,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比较险要,周围有地方可以防守。比如长安周围就被三座山包围着,洛阳也有河道阻挠。它们的地理很有优势,易守难攻,有利于更加容易地保护都城。其次,随着朝代的人口的增加,都城内的粮食种植已经不在满足需求,需要从外面运输进来。水路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朝代的变迁,作为古都,一些朝代也不愿意继续建都在这里。有一些朝代因为暂时定都在某个地方,而后也没有再迁都,使得人们选择都城的机会就多了很多,不在局限于着两个。即使这样,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和长安见证了很多朝代的兴起和衰落,再历史上有它们独特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0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