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元朝奇皇后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实朝鲜如果从神话时期算起,也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也就是中国的夏朝时期,尽管朝鲜跟中国在历长久上差不多,但朝鲜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他们没是需要定期给中国进贡的。
元朝时期,规定朝鲜出来进贡奇珍异宝外,还需要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美女,以供元朝统治者享用,朝鲜美女的颜值本是上佳的,但她们被当做贡品来到中国,只能在后宫地位很低,很少有朝鲜女子能成为妃子的。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元朝末年元顺帝时期,朝鲜进贡了一个美女,她名字叫完者忽都,她不仅成了元顺帝的妃子,还直接成为皇后,被史书成为奇皇后。一开始奇皇后入宫,只做些杂役活,但因为她容颜秀丽,被元顺帝看中了。
元顺帝是有名的好色皇帝,奇皇后也有一套方法,把元顺帝服侍得舒舒服服,于是皇帝对她十分宠幸,还把她立为妃子了,这下让皇后钦察·答纳失里不高兴了,于是她名人杖打奇皇后,痛骂她勾引皇帝,不料元顺帝得知后,反而对钦察·答纳失里皇后不满。
后来钦察·答纳失里皇后的兄弟谋反,被元顺帝扫平叛乱后,她自己也被牵连,皇后位置被废,这时元顺帝便想立奇皇后了,不过当时的宰相伯颜十分反对,他觉得奇皇后是朝鲜女子,怎么能立异族女子为皇后呢,元顺帝无奈作罢。
元顺帝只好立了一个叫弘吉剌·伯颜忽都的蒙古女子为后,对于皇位之后失之交臂的奇皇后来说,她自然想除掉伯颜,于是天天在皇帝耳边吹风,时间一久,元顺帝真就废掉了弘吉剌·伯颜忽都皇后,同时还废掉了宰相伯颜。
没有了阻碍,奇皇后终于顺利成为元顺帝第三任皇后,就这样一个异族番邦女子,成为元朝皇后,堪称史无前例,跟奇皇后一起进宫过来的,还有个太监叫朴不花,他虽然是太监,但据说他跟奇皇后还有一腿,元顺帝却一直被蒙在鼓里。
在奇皇后的迷惑之下,元顺帝重用朴不花,这个太监趁机打压异己,跟奇皇后狼狈为奸,把整个元朝搞得乌烟瘴气,而元顺帝竟然一直不察觉,他重用有个朝鲜过来的太监,已经令人嘲笑了,还放任朝政不管,实在昏庸至极。
在奇皇后和朴不花的折腾下,元朝岌岌可危,这时中原大地叛乱四起,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起兵反元,奇皇后坐了30多年皇后,后来被朱元璋赶跑,元顺帝带着奇皇后逃会蒙古,元朝灭亡。
尽管元顺帝没心没肺,但元朝在他手里灭亡,他心里或多或少还是对奇皇后产生了怨恨,加上奇皇后年老色衰,他也看不上了,奇皇后越想越气,在元朝灭亡第二年,忧郁而死。
作为一个朝鲜进贡过来的女子,奇皇后能爬到中国的皇后位置,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她还搞垮了元朝,在历史上算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只不过她在后世的名声实在不太好,然而她跟朴不花的爱情故事,反而流传千古被人称颂。
公元1922年,时年16岁的郭布罗·婉容被选入宫,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后。那么,这位婉容究竟是何许人也,她作为末代皇后又有着怎样的生活呢?
一、名门闺秀
婉容有着显赫的家境。她的父亲荣源时任内务府大臣,是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开明人士,她的母亲爱新觉罗氏是定郡王的孙女。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婉容提供了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婉容虽是女子,也和男子一样从小读书习字,这使得婉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知,无一不晓。
非但如此,开明的父亲还为婉容请了一位美国教师学习英文。在这位外教的指导下,婉容的英文水平日益精进,到她成亲时已经可以流利的使用英文写信。
这样的名门闺秀超级学霸,偏偏还是个少有的美人。据说,婉容五官清秀,容颜姣好,被称为满族第一美女。宫中的端康太妃听说了婉容的美名,一力坚持立了婉容正位中宫。
当时已是民国,但根据清室的优待条件,溥仪小朝廷依然住在紫禁城里,享受外国君主的待遇。
因此,溥仪和婉容的婚礼完全依照皇室大婚来办,婉容十里红妆,风光大嫁,成为了清代最后一位皇后。
二、代人受过
婉容刚入宫的时候,溥仪很喜爱婉容,两人常常诗词唱和,又或是互写英文书信,当时紫禁城中的规矩已不如早年间那么严格,婉容少了宫规约束,又得了丈夫恩宠,婚后生活十分美满。
渐渐地,随着婚后蜜月期结束,二人回归冷静。再加上当时溥仪也很喜欢妃子文绣,这使婉容又妒又恼,两人的关系开始有了一丝由浓转淡的迹象。
公元1924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带着婉容迁居天津。
事业上的不如意使溥仪变得脾气暴躁,生活上的兴趣迥然更使溥仪和婉容渐渐变成了两条平行线,再无共同话题的婚姻让婉容感到苦闷,只能依靠吸食鸦片烟来麻痹自己。
除了吸食鸦片,婉容的生活就只剩下和文绣争风吃醋了。
天津城繁花似锦,商铺林立,婉容就在天津租界里和文绣展开了一场“购物比赛”。凡是文绣有的东西,婉容必买更好的,文绣看到后,也再买更多更好的。如此循环往复,两人花钱买回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大多没派上什么用处。
等到厚厚的一沓账单送到溥仪眼前时,溥仪受不了了。
他给婉容文绣规定了每月最高消费金额,一开始是婉容一千文绣八百,后来溥仪财政紧张,将二人的消费金额改成婉容三百文绣二百。
溥仪毕竟是有着传统思想的人,在溥仪看来,妻妾之分不可乱,因此每逢婉容文绣争风吃醋,溥仪总是帮着婉容一些,
长此以往,让婉容产生了要是没有文绣她和溥仪的二人世界本可以很好的想法,同时,文绣由于长期家庭生活不幸福也产生了不想继续过下去的想法。
公元1931年,文绣不堪忍受婚后生活,毅然发起“刀妃革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踹掉皇帝的女人。溥仪被文绣弄得焦头烂额,颜面扫地,狼狈不堪。
此时,婉容在恼恨文绣的同时也有一丝窃喜,她以为文绣走后溥仪便会一心一意爱她,可谁知溥仪却将文绣出走的过错全部怪在婉容头上,还怒斥婉容逼走文绣,害他蒙受奇耻大辱。
此后,溥仪待婉容愈发冷淡,婉容没想到文绣走后自己却失了宠。有时她也想像文绣那样一走了之,却又舍不得皇后的名份,最终只能寄情于鸦片烟上,烟瘾与日俱增。
三、婚后出轨
长期的生活不顺再加上精神压抑,婉容渐渐的也对溥仪死了心。据《我的前半生》记载,在长春时,婉容出轨了溥仪身边的李姓侍卫。
两人的这段婚外情一直保密的非常好。
有一次,溥仪找众侍卫议事时,发现李侍卫的嘴上有些胭脂痕迹,于是笑着问他为什么抹胭脂,李侍卫愣了一下随即赔笑道:“奴才今早照镜子发现嘴唇有些发白,就想着涂些胭脂精神点,万岁爷瞧着也欢喜”。
此后,李侍卫经常当众涂抹口红,旁人看了也不以为意。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婉容她们两人都十分小心,但还是百密一疏,婉容意外怀孕了。
溥仪是没有生育能力的,直到此时,溥仪才发现婉容出轨,他愤恨得想要杀了李侍卫,但又怕坐实了自己带绿帽子的事情颜面无存。
思前想后,溥仪最终给了李侍卫四百大洋,算是保密费,然后把李侍卫赶走了。
此时婉容已身怀六甲即将临盆了,可怜婉容不顾自己身体虚弱,跪在溥仪面前求溥仪留下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性命。
但溥仪没有这么大的心胸,他表面答应婉容会将孩子送出去给婉容的哥哥抚养,却在婉容生产后立刻将这个孩子扔进锅炉里烧死了。
经此刺激,婉容的精神彻底垮了。曾经的满族第一美女,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婆子,伪满政权失败后,婉容凄凉的死在延吉一所监狱中,结束了她可悲可叹的一生。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女子之美,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而若要论女子的美,古时便有诗句万千。白居易言:芙蓉如面柳如眉。
像是画中走出的清秀女子。李白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女子的美如云朵般纯净,如春风拂面般温和,如花般绚烂多姿。杜甫写: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那女子幽居空谷,一朵兰花寂静绽放。而若要论女子容颜诗文,必首推曹植的洛神赋,读时便觉遣词造句恰如其分,意境重生。其中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_兮若流风之回雪。以此来形容具有传奇色彩的洛神。
洛神芳容,何处女子?她是一袭清雅的淡妆女子,走过尘世的纷杂与尘埃,径直抵达生命的温暖与美好。她是甄洛,读洛神赋便想起这个女子,后世添加传奇色彩,给予人无限遐想。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不断追思洛河之神,也不断追忆其是否是甄洛的原型。一切都不得而知。她无疑是美的,像是水墨画中的清雅女子,徐徐走下画卷,仰望那一场盛世烟火,璀璨整个星空。
曹植笔下的洛河之神,似乎也在某种意义上暗示了他对于甄洛的情愫。无论后世如何杜撰,她的身上都被添加了传奇的色彩,使后世难以言说她的美。她如一本书,需要慢慢欣赏、细细品读,方能读懂其中的字字句句,也才能理解她玲珑剔透的心。若要说起她的一生,寥寥几句不能定论。
彼时,她只是一个清淡女子,没有想到未来波折重重,爱恨悲喜交错纵横的命运。稍不留神,已经轮转了好几个念头。三国时期,她只是大背景之下的小女子,希冀在其中保留单纯的心境。往事如烟尘,一转身就走到了下一段历程。幼年时的她喜欢读书写字,练就内心的平静与安定。年岁渐长,自有内心来定夺一切。初时,她嫁给了袁绍之子袁熙。那时,她还是心中对爱情不甚清晰的女子,只知道那个男子待她极好,希望一生一世这样走下去。那时候,她眉清目秀,一颦一笑都在袁熙的心中,抹不去化不开。本是幸福的眷侣,岂料人间世事总是变化,还没来得及与那个男子厮守一生,彼此的时光已然消逝。
甄洛初嫁给袁熙时,他的父亲袁绍正是骁勇善战的男子,意气风发。袁绍鼎盛之时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拥兵数十万。一场官渡之战大败给曹军,变故降临在袁家,容不得辩解与反抗,袁熙被外放幽州刺史,甄洛留在邺城照顾他的母亲。那个男子,曾是她无尽的牵挂与温暖。
公元202年,袁氏一家终难抵抗大势所趋的局面,家道中落。公元204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兵荒马乱的年代,感情微弱得像是一株在风中摇曳的蒲苇。她和他注定此生无缘,也不会一同走过那么漫长的时光。只要他平安喜乐,她亦是无所求。只可惜,他注定无法保她周全,从此再难见甄洛笑颜。那时,曹操早就听闻袁绍儿子袁熙之妻相貌出众,英雄爱美人,这本无可厚非。但只可惜,曹操还未见到甄洛,儿子曹丕已率军进入邺都。
甄洛回味起她与曹丕的初见,时光过去了很多年。她惊恐地躲在人群后,衣衫褴褛,因受到惊吓,她白皙的脸庞上泪痕涟涟。甄洛不知此刻她会有怎样样的遭遇与痛苦,也不知谁能解救她突出重围。在生命的危急关头,人心都是脆弱的。曹丕随大队人马望见她时,不知那女子是何人,无意间望见她的眼美得像一汪湖水,顷刻间,曹丕知道自己沦陷了。这样的男子,甘愿放下身段与尊严,和她静默地处于这战火硝烟中,为她一点一点擦拭过去的伤痕和疼痛。甄洛忽然感动得不知所措,也不知该说些什么。眼见他一点一点替她拭去脸庞的泪水,她的心慌乱了。
在那个年代,女子的容颜便是最好的护身符,她受到曹丕的青睐。三国演义中写道:曹丕见二妇人啼哭,拔剑欲斩之。忽见红光满目,遂按剑而问曰:汝何人也?一妇人曰:妾乃袁将军之妻刘氏也。
丕曰:此女何人?刘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镇幽州,甄氏不肯远行,故留于此。
丕拖此女近前,见披发垢而。不以衫袖拭其面而观之,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
他愿保她周全,只要她做他的女子。
如甄洛般的女子,她知道这场爱情伊始,她就处于被动地位。那时,还谈不上爱与不爱,感动也只是因在曹丕眼中看到了久违的温柔。于是,她想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想告诉自己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她需要一个理由活下去,也需要这样的时刻看到一丝存在的光亮。而曹丕正好在对的时间出现,也正好看到了她的脆弱与落寞。所以,曹丕带她走,没有丝毫犹豫和拖沓,他知道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令他向往的女子。那时候,他心之所向,与身份无关,与岁月和往事无关,而是透过世事直接进入彼此的内心。
原来爱情兜兜转转,不一定最初的人就是最对的人。而这场爱情,注定悲喜交加。曹丕不知父亲曹操久闻甄洛美貌,心仪她许久。如今,为了不破坏父子之情,也不愿自己宏伟的计划付诸东流,曹操无奈之下,只好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掩埋,悄然流逝。而此时甄洛的一生,就被轻易地圈定在此,她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没有任何理由对峙这份突如其来的爱。天若有情天亦老,她一介女子,又怎能逃离这场本不属于自己的纠纷。
但曹丕当真爱她,他看见她的第一眼,就确定了自己的心意。他轻易便看穿她内心的不安,也知道自己会保护她让她没有丝毫哀伤。这一次,他动了真心,世界仿佛一下子与自己没有关联。曹丕多希望比袁熙更早遇见甄洛,更早与她走过人生的旅途。可是没有,他不知道她的过去经历着怎样的人和事,有着怎样恬淡的欢乐与痛苦,对于爱情,她是否和他一样决绝肯定。很多不确定构筑他对她万分的念想,膨胀了整颗心脏。
爱情本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也无须掺杂任何成分,它是独立并且存在的。甄洛心怀忐忑,却是明白事理的女子,既然她已经嫁给曹丕,那么过往所有回忆都该统统埋葬。她比谁都清楚,爱情需要经营,更需要用心栽培。这一切,她都相信会有好的结果。她在春天播下爱的种子,希望来年有所收获。她知道曹丕于她,不仅仅只是救命之恩,他们之间亦存在着某种情感,比爱情稍淡,却比亲情更浓。她不是不想给曹丕全部的爱情,只是她知道一颗残缺的心此生再难完整,也再难轻易地言爱。
她嫁给他的那日,风轻云淡,仿佛世间只有她和他并肩缄默的存在。他们之间有些话并不需要讲出口,也不需要做任何亲密的举动。但是他懂得她,从一开始就是。曹丕知道她心中仍然感到悲凉与疼痛,他尽全力捂住她的伤口,告诉她,一切都有他在。不是没有感动,也不是没有任何表示,她知道此生最后会随曹丕走到生命的终结。那一刻,她笃定他们的未来不是梦。而未来那么遥远,谁又能确定呢?爱的存在让甄洛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美好地生活下去。初为人妇的她,脸上渐渐有了迷幻的笑容。他还是最喜欢看她笑,那样轻盈而美丽。而那时的她,天真地以为从此再无磨难,曹丕会替她挡住所有风雨,她只是逐渐信赖他,也开始经营他们的家。那是一段奢侈也再难回忆的光阴:他看她忙碌的背影,看书时认真的表情,睡着时微笑的嘴角,还有很多关于她的细枝末节,都被曹丕收藏在心中,持久恒温。如果这就是爱,那么她愿意相信他给的一切感动和时光。
那一回,她记得曹植来家中做客,曹丕握着她的手,她看着他微侧的脸庞,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她确定了他的心意,也确定曹丕是她爱的男子。无论从前怎样,以后才最重要。可她不知那一次,终于使得他们渐行渐远。曹植拜访曹丕,他还是坦白直率的少年,见到甄洛,欲叹她容颜美好。但还未说出口,那声赞叹就慢慢地溶解在心中,毕竟她是嫂嫂,而他怎能逾越。一种悄然的情愫迅速爬过他的心扉,不知该如何是好。曹丕本是聪明的男子,他只须一眼便能看出曹植内心的悸动。若爱开始猜忌与怀疑,失去最本真的东西,纵然能挽回也遗留下了爱情的空壳。
曹丕知道她的美,足够倾倒所有男子,也足以让他臣服。可是,男子的嫉妒与爱交缠内心,使得他不禁崩溃与煎熬。他怀疑最初她的爱是否算是屈服,是否算作委曲求全。他不懂,其实后来的甄洛愿意与他同生共死、相濡以沫,只是他还不懂。
爱到了如今这个地步,竟也是一瞬间的错觉。他那么相信,却又那么不信。矛盾中他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留住爱情的耐心。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此时的他需要一位贤内助作皇后,需要一位温顺的女子牵绊他的内心。他知道甄洛本是不二人选,也是贤良淑德的慈孝女子。可是,他却一次次地将她从身边推开,只是因为爱情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纯粹与相信。后宫的嫔妃跃跃欲试,他的内心却没有任何定论。甄洛竟无心此事,他心中不禁怒火中烧。而当时能与甄洛以相同资格当上皇后的女子,只有郭女王了。
曹丕知道,他要选的皇后是能助他一臂之力坐稳皇位的女子。而甄洛始终无意,更是让他确信内心的感觉。他知道她淡泊明利,宁静致远。但是曹丕无数次地想问她,是否爱他。这句话,始终开不了口。而郭女王更是在曹丕面前不断地中伤甄洛,他太爱她,所以心中疑虑重重,甚至怀疑到曹植的身上。这一切,其实在甄洛的眼中没有任何意义。她曾经以为,她爱的那个男子心怀宽阔、风度翩翩,而今也不过如此。她失望不已却也觉得无话可说,既然彼此无法相守,她甘愿退出。
于是,那一年她独守邺城。一人空对岁月留白,她无数次怀念初见曹丕的模样,眼中渐渐模糊,曹丕于她,终于不再是完美的爱情。流言蜚语并不能伤她,中伤她的是曹丕始终不愿意相信她,这让她难过。最难过的也是最难忘的,她一直都知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_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__。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恐怕不知,她为他写诗,为他执情。这些都是他不知道的事。彼此深爱,彼此伤害。爱到不能自已,最终却用生命成全了他。公元221年,曹丕赐甄洛一死。不知那时他的心有没有剧烈的疼痛,但那一刻,眼泪肯定成诗,他仿佛看见她笑着对他说再见,再也不见。他始终不甘心,只因爱得太深,亲手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爱到深情,却已仓惶。
唯有曹植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无论是否曾欢喜过,他写下洛神赋供后世回味那女子,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_,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_。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_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她说,但愿没有来世,那样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浮生浮世甄洛,三国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懂诗文,貌艳丽,三国时期的著名美女。初时,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公元204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本想一睹其芳容,未料及儿子曹丕破城先入,救得甄洛,遂与其成婚。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而曹丕几度怀疑其弟曹植对甄洛暗藏情愫。更有甚者,郭女王挑拨离间,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走向绝路。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赐甄洛自尽。后世相传曹植洛神赋的洛神便是甄洛的原型。
孙氏的出生并不太好,他的祖先都是农民,直到她父亲这一辈时,才当了个永城县主薄。据说,孙氏是在田间地头出生的,当时,有数万只乌鸦围绕着她,燥叫不停,所以人们认为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小时候的孙氏,不仅长的如花似玉,而且还特别聪明。
有一次,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在回娘家永城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路边玩耍,这个小女孩正是孙氏。彭城伯夫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很不错,于是就和孙氏的母亲商量了一下,待她母亲同意后,就将十岁的孙氏带入宫中抚养。
当时明成祖和他的皇后都非常喜欢年幼的孙氏,小女孩在宫中十分受宠,因此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就这样,孙氏和朱瞻基一起长大,两人情愫渐生,难离难弃,感情相当好。1417年,明成祖为孙儿朱瞻基选妃,对济宁女子胡氏十分中意,便册为太孙正室,而孙氏只做了妃子。1425年,明仁宗病死,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在妻妾之间,朱瞻基最喜欢的还是孙氏,二人两小无猜,宣宗一心想要册封她为皇后,但胡皇后是成祖所立,母亲也十分喜欢,朱瞻基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胡氏的皇后地位不可动摇,无奈之下,朱瞻基只好封孙氏为贵妃。在宫中,孙氏的地位同皇后不相上下,尊贵无比。朱瞻基心里也只有青梅竹马的孙氏,对她百般宠爱。在孙氏长大后,她变得更加妖娆聪慧,工于心计,善于博取他人欢心。在成祖、仁宗去世后,孙氏渐渐意识到,虽然宣宗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但军国大政仍要禀报张太后,皇帝没有实权肯定会引起朝中大臣非议,朱瞻基心里肯定也是不情愿的,而自己如果就此止步不前,恐怕也迟早会被淘汰。于是,她也开始大胆地公开争取自己的地位,不再把心思深藏起来,而是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在一个花好月圆的夜晚,孙氏向朱瞻基撒娇,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朱瞻基赐她一枚金宝,改封号为“皇贵妃”。
这一要求是有违封建社会礼制的,朱瞻基感到十分为难,但一看孙氏那千娇百媚的姿容,便立刻决定为她破例一次。此后,朱瞻基多次到清宁宫中去请示太后,张太后起先坚决不肯,但还是架不住儿子的多次请求,也只好答应。宣德元年五月,朱瞻基下诏封孙氏为皇贵妃,赐她金宝。这样,孙贵妃和皇后一样,都拥有金宝金册,称呼中都有一个“皇”,孙氏离皇后的位置又近了一步,她成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贵妃。孙氏得到金册金宝以后,虽然取得了和皇后几乎同等的地位,但是看一看拥有的这些,孙氏的心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每次看到胡皇后,孙氏都很不服气,不禁在心里做一番比较。
自己不仅比胡氏长得漂亮,为人处世也比她灵活,自己又是皇帝外婆和母亲亲自选中的,况且已经在宫中生活了多年,熟知宫中的情况和宫礼宫规,而胡皇后的出身也不比自己高多少,为什么当上皇后的却是她,而不是自己?孙氏越想越不平衡,暗下决心,一定要夺到皇后的宝座。
1428年,朱瞻基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他自己想起来也是忧心忡忡,一天,他同宠妃孙氏说起来,愁容满面,孙贵妃忙下跪,骗朱瞻基说自己怀孕了。朱瞻基大喜过望,亲手把她扶起来,激动之余,他对孙贵妃承诺道:“如若爱妃生下男儿,朕当改立爱妃为皇后!”八个多月后,孙氏竟然生下了一个皇子。朱瞻基听到喜讯后,笑逐颜开,当即为儿子取名为祁镇,并传旨大赦天下,以庆贺皇子的诞生。
不久,宣宗决定履行自己的诺言,以胡皇后无子,身体常年不适为由,逼劝她让位。而生性软弱的胡皇后也无力抗争,便强作笑脸地接受了。孙氏和宣宗一唱一和,总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废了胡皇后。宣德三年,朱瞻基正式册封孙贵妃为皇后。就这样,孙氏终于等到了自己自幼年时就在等待的皇后凤冠。
1435年,宣宗病逝,皇太子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英宗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1462年,在皇太后位上坐了二十八年的孙氏病死。孙太后过世后,英宗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8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