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应武举者,宋人习武图于每年十月由州府举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省兵部进行考试。武举考试的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兵部考试合格者依其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复置。
宋承唐制,天圣七年(1029)置武举。武举在北宋、南宋两朝都曾实行。武举也分省试、殿试。一般是先试骑射,然后笔试策问,最后以对策的成绩决定录取与否,而以骑射弓马的成绩决定等级高低。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在他采用将武将养起来的办法后,怎么可能再招来一批呢?他宁肯充实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剽悍士兵来做自己的保镖。到宋太宗时,娱乐升平日久,武备愈来愈废弛,“业无可采,上马则陨”。以后又尚浮言、轻武备,武科久久不被人们所关注。
天圣八年(1030),宋仁宗设武科取士,“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后试之”。庆历三年(1043)五月,又下诏设置武学于武成王庙(姜太公庙)。此为我国建立武学之始。宋朝统治者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采用的教材是《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武学,作为宋代的军事学校,纳军事人才的培养于教育系统之中,这是宋代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宋代时武举制度臻于完备的一个例证。
唐代设立武举的意义
武则天创立的武举制度是对科举取士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武举制度选拔了武艺人才,对唐代的思想和政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公平选拔思想的体现,科举选官制度由文官扩大到武官员,由知识分子扩大到不擅文的习武之人,选拔范围扩大,是公平的一种体现。尽管前朝也有各种选拔的武将的方式,但是武举的出现是第一次以严格考试的方式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这在当时是最为公平的选拔武将的方式。武举制度大大地增加了考试人数,扩大了选拔范围,为有武艺的人才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普遍的“重文轻武”思想。由于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民众的怨言和反抗情绪大大减少,民间起义事件的数量也显著减少。以上都体现了武举制度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
武举制度还为统治者选拔了很多军事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武举制度的创立使得唐代的人才选拔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为国家选举了一大批有韬略的武将,他们在保卫国家和抵御外敌方面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一代名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吐蕃、党项的入侵,为国家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曾评价郭子仪“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武则天通过大范围的选举掌握了军权,从而加强了统治,巩固了中央集权。
另一方面,武举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武举是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形式选拔军事人才,虽然社会评价和应试者的名望会对评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提高了平民应试者的数量。武举成为了一条入仕途径,大大激发了民众习武的积极性,民间习武之风逐渐盛行,使得有军事武艺的人才脱颖而出,军队整体的素质和实力的提高。唐朝在镇压叛乱和地域外敌方面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除此之外,武举的产生也体现出了唐代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统治阶级公开倡导武艺,并且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尚武遗风也影响了中原人民。人们纷纷开始练习武艺,并希望亲历戎马生涯,进一步发展了唐代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