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李旦能善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唐朝时期虽然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文学,政治也一度达到了其它朝代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个时代可以说得上是影响了全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也影响了中国的口碑。而作为一个繁荣的时代,不代表就拥有平静的局势,唐朝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特别富有戏剧性的朝代,所以我们总是能够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对于这个时代的记载。
在这时期政变的出现让局势变得十分凶险,但却有一个皇帝能够一直保持自己的态度,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了,他就是一直被后世诟病,称之为傀儡皇帝的李旦,那么在经历那么多事的情况下还能保全自己,他又有什么通天的本领呢?
一、后宫女人贪恋权势,李氏家族因此没落
唐朝不仅仅有各种政变,还有开国的明君李世民,有让全世界佛法得到融汇的最重要法僧玄奘,有让人佩服的潇洒诗仙太白,也有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些人物的背后,其实也是有许多故事在发生。
唐朝时政治清明十分开放,许多女人不像是我们心中传统意义上的妇女,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野心,也在权力的拥有上,达到其它朝代女人无法达到的高度。在皇宫里不仅皇后和太后,各个妃子会参与到政治中,一些公主也会利用自己的自身优势在朝中拥有派别,所以在那段时间其实政治十分的混乱,后宫对权力的追求也让人觉得十分疯狂。而这些女人不断地开始追求权力,让在其中的一些男人日子十分不好过,因为女人执政势必会让原本政权拥有者失去自己本来的权力,李旦就是在这样一个政权下的傀儡。
二、强势武则天称帝,李旦暂退
其实李旦是武则天的亲生孩子,但是由于天生性情软弱,再遇上这样一个强势的母亲,他的称帝之路十分的坎坷。曾经作为父皇最小的孩子,他十分受到宠爱,刚出生不久就已经被封为了殷王,能看出皇帝对其深厚的殷切期望。一直十分谦逊好学的他,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对许多的文学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来又被改名的他被封为了豫王。虽然自己的兄长做了皇帝,但是却没有做太长时间,就被强势的武则天废除。她看中了李旦的软弱,认为他是一个十分好控制的孩子,所以将其拥立为新皇帝,只有这样,武则天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虽然李旦作为一个皇帝,可是一直要听从武则天的他其实是一个傀儡,不仅自己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许多的想法也不敢直接表达。但是朝廷中的大臣一直希望能够还政给李家人,所以一直有人说武则天的不是,而多年来武则天一直打压着这些言论,造成了很多的惨案。后来假意想要还政,李旦害怕对方只是在试探,于是百般推辞,这种强硬的推辞态度让武则天十分满意,于是在他的极力建议下,武则天有了更加顺理成章的执政理由,也因此她成为了唯一的女皇帝。
此时原本是皇帝的李旦顺势成为了皇嗣,很多人会觉得他十分懦弱,惧怕武则天的势力,但是其实这种做法是很睿智的。因为如果当时他不同意武则天的各种做法,或许就会被武则天看出他是一个有自己心思的人,而武则天如此强势,怎么可能允许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危险的人出现呢?所以一定会想尽各种的办法来阻止这个儿子羽翼渐丰。李旦知道自己未来的处境并不安全,只有一直收敛锋芒,才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其实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生存之道。
三、武则天去世后,小儿子李隆基让他安心坐稳皇位
武则天去世之后,整个朝廷的政权回归到李家,可是后宫政党颇多,许多暗中的势力一直蠢蠢欲动,都想要替代李家成为新的君主。这时的韦皇后和公主暗中和朝廷中的势力勾结,想要掌控整个朝廷。李旦虽然不喜欢看到这种局面,但是他也没办法把控。这时候儿子李隆基挺身而出,和太平公主一同安抚了朝中的动乱,但是这些都是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做的。直到事情成功之后,他才知道小儿子所做出的一切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他深深地自责并且后怕,认为儿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但是李隆基却并不认为如此冒险不值得,所以让自己的父亲安心坐稳皇位。
四、不愿受权柄控制,最后退位让贤
正是有了太平公主的帮助,他才能够稳坐皇帝宝座,所以他什么事情都会与公主商量,也会与那个帮助自己很多的儿子进行商议。时间长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产生了嫌隙,双方看彼此势力越大,心中开始有所忌惮。太平公主暗中想要除掉太子,可是没想到李旦没有听出他原本的意思,认为自己是到了该退位让贤的时机,于是就将皇位传给了太子,自己到了幕后,把所有的难题都推给了儿子去处理。从此过上了他认为的幸福逍遥的日子。
结语
其实我们看一看李旦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作为,几次三番登上皇帝宝座,却有退位让贤能,看上去他是一个最没有主见的傀儡皇帝。可是没有这样一个皇帝,或许就没有当时整个朝政的平稳,也正是在他的这种不作为,才能够让很多百姓免遭了更多的苦难。所以他说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智慧,才能够在那样凶险的后宫中能够活到最后。他看似没有任何主意,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想法的智者,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如果他是一个愿意争愿意抢的人,或许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害,也就没有后来韬光养晦和所谓的平稳着陆。
武则天把皇位传给李哲,是因为李哲本身没有什么势力,比较容易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李旦对自己的亲戚恨之入骨,也有可能对自己不利。所以从各个因素考虑,李哲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
当初李哲被废时已经被武则天架空,在朝中几乎没有任何势力。离开洛阳15年的时间里,李哲在洛阳更是势单力薄。而李旦一直待在洛阳,就算一直被武则天压制,但在洛阳的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所以李哲继位要比李旦继位好控制的多。武则天即使退居幕后,也要选一个好控制的儿子继位,这是武则天选择李哲而不选李旦的主要原因。
虽然李旦生性仁懦,但掌权之后会不会报复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未知数。另外武则天的侄子们在李旦失势的时候,一直找李旦的麻烦,即使李旦不恨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也会对武家其他人恨之入骨。倘若李旦继位,他势必会清洗武家势力。武则天的亲戚们虽然都是一帮势利小人,毫无政治水平,但毕竟是亲戚家人,武则天还是希望他们可以善终的。
另外在李哲被贬到地方的时候,他肯定没打算再回来,现在武则天给了他机会,让他回来当太子,李哲心中势必会对母后武则天感恩戴德。而李旦因为做了很久的皇嗣,这个身份离太子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提升他为太子,李旦可能会觉得顺理成章,不会太感激武则天。
可以看得出来,武则天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就算是很多男性政治家恐怕也达不到她的成就吧。
说到历史上两次继位,三让天下的皇帝,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大唐王朝的第五任皇帝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个儿子,即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武则天所生四个儿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龙朔二年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当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来他被封的亲王爵位还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
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
垂拱二年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永昌元年,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_。从此,为了避讳,发布的诏书就改称制书。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_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天授元年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景龙四年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在中国古代,皇位是无数人为之争的头破血流的事物,然而唐朝的“让皇帝”李宪,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却心甘情愿的将皇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也就是日后的唐玄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兄弟和睦,颇有让贤风范
早年由于武则天当政,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帝,实质上只是武皇的傀儡。不久后,李旦被废,连带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李宪也被废。而在被废期间,李旦的五个儿子相传住在一条街上。在这样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五兄弟,比起一般互相勾心斗角的皇室兄弟们,更多了一份“共患难”的情绪。在唐玄宗即位后,他的兄弟都是历史少有的“得以善终”,这也和他们年少时住在一起有很大联系。
二、李宪的“自知之明”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时任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发动宫廷政变,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此次政变后,李旦复辟为唐睿宗。
李隆基在此次政变中表现异常突出,在朝中获得了极大的声望并且此时手握兵权,在这个重立皇太子的关头,李宪选择主动让出皇太子之位“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国家在安定是应该立嫡长子,但在国家危机时刻则应该立功劳大的,不然天下都会失望。就这样,李宪用这样的方式巧妙的让出了帝位,不仅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兄弟相残的局面,还让李隆基对自己心存感激。
三、志不在此,日浸声色
尽管李宪在政治方面并无什么突出表现,却表现出来极高的艺术天赋。据史料记载,李宪从小就才气过人,成年后更是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的性格有退让的趋向,所以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斗得太狠的时候就退位了。这是应该是真心的,但不等于他甘于完全交权退居幕后,所以尽管退位,还保留了实际掌控朝局的权力。后来才会有李隆基又一次政变,杀太平公主,逼父亲交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2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北魏大臣司马楚之,他的一生有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