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科举考试不仅是国家选拔贤才的手段,也是保持社会公平的“减压阀”。科举制诞生以来,朝廷官吏任命一直以门阀传承为主,科举制的诞生,使得底层平民百姓也有了一条非常现实的上升通道,很多寒门士子通过十年寒窗,也能谋一个锦绣前程,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升华。
古代很多名人,都是以科举考试为进身之阶,从此踏上仕途,走上人生巅峰。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唐朝诗坛双子星、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虽然留下无数动人诗篇万口流传,赢得身后千载名,但他们两人却是科举考场上的失败者,一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
众所周知,李白在天宝曾在天宝元年(742年)和天宝二年(743年)经干过两年翰林学士,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份工作,并不是光明正大通过可靠获得的,而是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名臣贺知章的“后门”才得以入职的。
而杜甫做过的两个正式官职则是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此他又被称为杜工部、杜拾遗。但他的情况与李白大同小异,左拾遗是唐肃宗破格授予的,工部员外郎是郑国公严武保荐的。他参加过的几次科考也全部名落孙山。
李白才高八斗,杜甫学富五车,都是一肚子学问,为什么一辈子连个进士都考不上?其中原因一言难尽。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唐朝科举考试中的题目,相当于“高考题”,实在太难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六个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秀才科,其中明经科和进士科侧重考察四书五经的掌握理解程度,其他各科则是供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人士开设,因此明经科和进士科,也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报考的两科。
明经科考题分为三部分:帖经、口试、“时务策”。前两项考察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会死记硬背即可过关。“时务策”才是真正的难点,侧重考察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水平。
明经科“时务策”有三道题目,针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出题,让考生拿出解决办法,可能是一个案子如何审理,抑或是一个经济难题,也可能是一个军事难题,还可能是一个外交困境。“进士科”的“时务策”是五个题目,还要多两道。
《全唐文》中详实保留了唐朝历年“时务策”部分题目。其中有一道是:“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划,兹理何从?”
用现代汉语说,大意是:国家面临边境危机,必须要用兵打仗。但百姓和战士们都厌恶战争带来的杀戮与损失,态度消沉。面对敌国挑衅,是应该不计一切代价以武力还击,还是尽力避免战争,委曲求全以谈判解决问题?请问你会拿出个什么样的两全其美的应对之策?
对于一个在书房中长大的年轻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治国用兵经验,回答这样深奥庞杂的现实问题,实在是勉为其难。当年诸葛亮未出茅庐,却用一篇“隆中对”三分天下,可是像他那样的旷世奇才千年难见。
对大多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轻考生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都会力不从心,能让考官们满意的寥寥无几。李白杜甫过不了关,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他们只能将满腹才情化作诗篇,现代人才能在《唐诗三百首》中欣赏到到他们的动人诗句,让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心醉神迷。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李白杜甫考不上进士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唐朝少了两个官吏,世界上却多了两个伟大诗人,才会有《唐诗三百首》等丰美的精神食粮供人们受用无穷。
考进士是一项光宗耀祖的事,作为唐代最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不可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冲动,但是究其一生,他并没有参与科举考试这很让人感觉意外,其实李白不去参加科学考试,与他的出身有直接关系。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在他生活的年代,想要参加科学考试,首先要具备两项条件,第1项条件不能是罪人之后,第2个条件不能是商人家庭,要知道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商人是非常被鄙视的行业,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往往比较富足,但是在社会中并没有过高的地位。
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之所以不参加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的家庭条件满足这两项要求,尽管历史上对于李白的父亲并没有详细介绍,但是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李白不可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梦想。有人曾经考证,李白的父亲李克,发现他是“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无论哪种情况,肯定法事是毫无疑问的。在古代,动辄考察父子三代的背景之下,李白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不可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所以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动科举考试的念头,他没有必要去做一些自辱名声的事,所以李白的选择就是我通过写诗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才华,让皇帝主动来找我,同时他还展现出了不畏权势所折腰的姿态,当时的宰相李林普都给他脱过靴子,可见他的傲慢。
李白一共有三个老婆和一个情人,厉害吧,历来都是才子配佳人,这在李白身上真的得到了明显体现。
他的第一个老婆是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尽管宰相已经退休,但是家世也不差,而且李白当的还是倒插门女婿,所以在婚后10多年的生活中,他一直都在老丈人家里生活,但是以后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尽管这里是老丈人的家,他非常不爽,但是他依然过得很潇洒。直到后来他的老婆去世之后,他的幸福生活才到头。
这时他并没有结婚,而是遇到了一个情人,但是从宰相家出来之后,李白自己并没有多少钱,所以他们在一块的生活过得并没有多幸福,很快两人就一拍两散。
但李白很幸运,又遇到了他的第2个老婆,这是李白到泰山去参加都是受录,考试回来,从任城路过的时候新认识的一个老婆,这个老婆与李白情投意合,于是他们就在兖州那个地方购置了田产,在那里幸福的生活,可惜5年之后这个老婆也不幸去世。
又过了一段时间,到了公元750年的时候,李白在开封遇到了又一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这两人的结识非常浪漫。李白在那里还留下了《梁园吟》之后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位妻子和李白志同道合,也是一个忠实的道教信徒,所以他们两个为了共同的。信仰和文学梦走到了一起,到了公元761年,他的老婆终是抛下李白独自去追求自己的成仙之梦,李白从此备受打击之后再也没有娶老婆,但是毫无疑问,这一任老婆对他的帮助最大。
正是由于李白有两任老婆都属于豪门贵族,所以李白并不需要为衣食住行所担忧,这使得他对于参加科举考试表现的也并不热心,将文人那种清高充分表达了出来。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李白终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李白内心深处依然有报国的志向,这在他的诗句中能够得到明显体现。我们只能表示惋惜。
目前来说最有可能的就是李白没有资格去考试,他是商人出身,并且祖先可能犯过罪。李白同一时代活跃的著名诗人12名(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张九龄、孟浩然、杜甫,崔颢、李欣、储光羲、常建、崔曙),只有李白是唯一一个既没有科举考试又没有正规官职的一个人。所以说李白的这种做法,在盛唐时期是很特殊的。
唐朝的时候考取进士,不仅要有写作诗文的高素养,还需要具备儒家经典的学识与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李白是因为不屑于为科举考试做准备,毕竟这个过程过于单调、无聊,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来进行学习。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刑家之子、工商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李白的祖先在隋朝的时候由于某种罪过被放逐到西域,并且他是出生在商贾之家。同时,李白家里是非常有钱的,据记载他出游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若弄清楚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入仕,就明白了李白为什么会活得不一样了。诗仙李白在很多人心目中是这样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飘逸、豪放、超俗。但是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却是他是一个怀有很大矛盾的诗人,有着深深的悲哀以及忧闷。
当他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他不能走文人该走的路。试想一下,同时期的有志气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在拼命的读书,为考取进士做准备,而他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山中和隐士一起生活,养几千只鸟,或者做侠客,杀几个人。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才学非常的骄傲,另一方面他因为不能做进士,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折感,苦恼其实一直伴随他的一生。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
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
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
《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