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人常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似乎成为了帝王对待功臣的常态,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却很容易发现一个极为有意思的巧合,出身越低的皇帝对功臣越狠,例如刘邦、朱元璋;而出身越高的皇帝反而对功臣大多宽容,例如李渊、赵匡胤,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出身高低决定了功臣身份落差
对于布衣天子来说,由于他们出身较低,因此在打江山时与文臣武将,尤其是嫡系亲信,更多是一种称兄道弟的关系。而出身较高的天子,却在起兵之时便已经建立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君臣身份早已明确。
出身较低的皇帝,在打天下时笼络文臣武将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情义,然而一旦他们荣登帝位,曾经的“兄弟”情义便迅速宣告破裂,剩下的便只有“君臣”这一层关系。
然而,曾经出则同马、入则同塌的“好兄弟”,突然变成有着明确界限的君臣,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却见面就要跪拜,对于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此外,正式由于这种曾经的“兄弟”关系,很容易让功臣滋生出居功自傲的情绪。
与之相对应的,出身较高的帝王便不存在这种情况,他们的出身决定了在起兵之日起,便已经明确了上下级关系,建立起了上下尊卑的制度,这种天然的关系,使得功臣很容易适应之后的君臣关系和身份。
原因之二:帝王出身高低决定了功臣出身
这同样是个共性问题,由于古代阶层固化极为严重,因此出身越低的帝王,他的功臣群体出身也普遍偏低,这便是大家常说的,例如刘邦和朱元璋的功臣之中,便有相当一部分人来源于曾经的同乡、好友、亲戚。
正是由于出身较低的缘故,这些人对于官场之事本就不太懂,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将会显得极度生疏,而一旦君臣名分已定,如果还以之前的“兄弟”之情来处理君臣之事,便极容易碰触到皇帝的逆鳞,为自己惹下杀身之祸。
同样由于出身较低的缘故,这些功臣在打江山时的确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苦,勇猛无畏、悍不畏死 ,然而在功成名就之日,在突然获得高官厚禄之时,却同样有相当部分的功臣会就此变得骄奢淫逸,这种情况下便难以避免的会触碰到律法。而即使再念旧情的君王,对于功臣为非作歹会容忍一时,也不会容忍一世。
而对于出身较高的帝王,在长期上下尊卑观念的影响下,臣子本就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因此即使在功成名就之日,也很少有人会因此犯禁。这里有个典型,那便是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敬德,也曾屡屡犯禁,直到被李世民教训一顿之后这才收敛。
原因之三:出身高低决定了自信心强弱
这是一种极为奇怪但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即使是现代也仍然存在,那便是出身越低的成功者,往往在成功之后对于权威和尊严看的更重,似乎生怕他人因为出身而看轻自己。而出身较高的帝王却不存在这种情况,毕竟曾经的显赫身份摆在那里。
出身较低的帝王之所以会对尊严和权威看的极重,很大程度源于自信心的不足,即使是从不避讳曾经要饭,也拒绝了大臣为自己攀附显赫宗祖的朱元璋,也对君臣大义看的极重,就更不要说那些一旦功成即使造假,也要为自己找个显赫先祖的人了。
然而,对于出身较低的帝王来说,却存在一个极为尴尬的问题,那便是由于曾经的关系过于亲密,他们的很多私事都无法瞒过那些功臣,而这些事情却很容易成为身为帝王的逆鳞。若是有功臣仗着曾经的关系,拿着个作为资本炫耀,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同样的,出身较高的帝王却不存在这种问题,即使是在艰苦的创业阶段,身份上的差距也使得他们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隐私,再加上长期作为上位者养成的自信心,他们对于尊严和权威反而看的没有那么重要。
原因之四:出身高低决定了有无杀功臣必要
对于帝王来说,什么最为重要?自然是江山的稳固和皇位的传承。古代皇权社会,尤其是在皇权尚未高度集中的明清以前,帝王为了维护统治,往往需要借助宗族势力,而出身较低的帝王,宗族势力显然要弱的多。
如果帝王的出身较低,自然也就导致宗族势力较弱,亦或者宗族人员水平普遍较低,很难起到维护皇权统治,成为皇位屏障的作用。例如刘邦,异姓诸侯王韩王信叛乱之后,刘邦便曾分封兄长刘仲为代王,结果这位仁兄在匈奴南侵时,直接便弃国逃亡了。再如朱元璋,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曾大肆分封自己儿子为实权藩王,其实也并非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由于出身较低的帝王宗族势力普遍偏弱的缘故,相对应的便显得功臣集团的势力太过庞大,作为帝王自然难以安心,为了江山的稳固、皇位的传承,这时候皇帝便难免会狠心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朱元璋。
出身较高的帝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宗族势力不仅普遍较大,且学识能力普遍较高,因而能够很好的起到屏障作用。但也有因此将自己玩死的,例如曹魏的曹丕,由于宗族势力过大,他称帝后对宗族进行严格限制,结果导致这种屏障作用消失,最后被司马氏篡了江山。又如西晋司马炎,称帝之后为削弱地方势力而增强宗族势力,结果酿成了“八王之乱”。
如上所述,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帝王屠杀功臣血淋淋的事实,却很少能够看到他们背后的无奈,帝王出身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帝王的心态,而且决定了功臣集团结构和朝廷势力的平衡等各方面,而功臣被杀也并非是一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能简单解释的。
因为陪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并不一定能陪自己守住江山,如果保留的这些功臣存有异心对江山的治理其实是非常不利的,而且朱元璋此人疑心很重,同时他又害怕功臣手中的权力太大会制约自己对国家的管理,于是就将功臣都杀了。朱元璋是一个草根帝王,他家中贫困,小时候没钱上学,他早早就踏入社会开始谋生,因为从小跟着别人学过一点功夫,他想到入伍当兵,因为体格比较好,他很顺利地就被选上了。朱元璋非常勇猛,不久就被上司发现其才能,后来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上司就想带着朱元璋发动农民起义,朱元璋负责招揽群众,朱元璋是从基层里来的,对于鼓动农民参与到他们的队伍中是非常有经验的,因为他对底层百姓的境遇感同身受。两人发动农民起义的过程非常顺利,不过后来朱元璋的上司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凭借出众的能力带领手下的人建立了新的政权,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身边有许多给他出谋划策的功臣,可是朱元璋内心虽然感谢这些人陪他打下江山,可是又不想这些人陪他守江山,因为他知道这些功臣的功劳太大,很容易就受别人挑拨利用,产生异心就是给自己添麻烦。而且功臣手中的权力太大容易制约国家的发展,这是朱元璋从前朝的经历中学到的。而且保留功臣的地位,容易产生阶级划分,朱元璋又是一个讨厌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君主,留着他们也是祸害,朱元璋干脆就将他们杀了。
?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这两句谚语主要表述在有的人在成为了皇帝之后,就开始铲除身边的有功之臣,有用之人。
汉朝的刘邦是一个,那么明朝的朱元璋更加过分,他同样是一个,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对昔日的功臣下手呢!
一、其中有些人做事情太过分,没有道德,没有君臣上下之分,比如胡惟庸在成为了丞相之后,居然有意无意的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并且在大权独揽之后居然意图谋反,真的是奸臣贼子,并且还害死了谋臣刘伯温,可谓是大奸之首;蓝玉是非常有名的将领,也是明朝朱元璋后期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并且将蒙古人打败,立下了大功勋,但是之后骄横跋扈,任意妄为,僭越礼法,纳蒙古王妃为妾,因关卡不开,带兵攻打,令人愤恨至极,在朱元璋面前又不知道收敛,收取多位义子,并且在朱元璋面前还只知道有蓝玉,没有朱元璋。
这两位功臣都属于自寻死路,但是就是这两位功臣的自寻死路却将许多人牵连进来,导致成为了洪武两大案,杀人无数。
二、朱元璋自己的战略设想,他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他的设想是让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为王,镇守边关,这样自己的儿子朱标坐皇位,他其它的儿子比如朱棣镇守北京,太原,大同一带,那么这个天下就永远也变不了,一直姓朱。
也更是因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十分柔弱,十分仁慈,所以朱元璋要开始大力的清除自己的功臣们,让这些未来朱标可能制止不住的人,全部都清除隐患,让朱标顺顺利利的继承皇帝之位。
三、朱元璋的性格问题,因为从小十分贫困,他本身十分狠辣,所以果于杀戮,不眨眼。
首先我们选出两个清洗功臣最多的开国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这两开国皇帝有一个共同特点,草根出身,历史上也只有这两个是真正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为什么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都这么薄情呢?
第一,不自信,或者说自卑。
那些开国功臣很多都是从一开始就跟随这些草根皇帝打江山的,他们都见过这些草根皇帝最卑微的一面,这是他们招致杀身之祸的一个原因。
当那些开国皇帝建国成功以后,所有人都在吹捧他们,每天都有无数人殷勤的拍马屁,只有那些跟随最久的人知道他们的过往,如刘邦就是个无赖,朱元璋当过乞丐。这会让皇帝感觉很不爽,加上这些元老们可能心态没有及时转变,有些人还是用之前的态度对待皇帝,也就难怪皇帝不想见到他们了。
第二,贫瘠的心态和对封建社会的错误认知。
这些草根皇帝本身的心态还是草根的心态,认为天下就是皇帝的天下,很怕别人抢走这一切。
草根出身的皇帝,就算当了皇帝也还是乞丐的心,极强的占有欲和极端的不自信导致他们疯狂清洗功臣。
扩展资料:
火烧庆功楼又叫火烧功臣楼、炮轰功臣楼,是民间传说明朝朱元璋为了杀害功臣制造的一场惨剧,后改编为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是清朝诋毁、妖魔化朱元璋的产物。对此事件未见史书记载,而小说《大明英烈》、《明英烈传》等评书里都讲到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得了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对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开国大臣起了疑心,深恐他们谋反,夺取他的皇位,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
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
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庆功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赴宴功臣以及侍卫宫女数千人,全部葬身火海。
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他们是谋士刘基、大将汤和,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参考资料:朱元璋百度百科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大功告成,帝位稳固了就大开杀戒,大杀功臣的国君以汉高祖刘邦和明成祖朱元璋为甚。但不管怎么杀,总有那么一些同样是功高盖主却好好善终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要么功成身退,解甲归田;要么从始至终低调做人,不逾矩。
刘邦为了获得支持,在夺江山需用人之际,曾大封异姓王。当皇帝后,这些异姓王里,有的本来就是江湖草根,当了大将军,成了大功臣后,得意忘形,不知收敛,谋权谋财,恣意妄为。打江山和治理江山又怎能一样呢?越是军功卓绝,将来就越会成为战乱和割据的导火索。如果没有压制他们的人存在,江山易主完全可能,君王卧榻岂能让如此威胁存在呢?宋祖赵匡胤做得就比较“温柔”,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江山稳固,宋朝也因此重文轻武。长期被周边异族蹂躏。朱元璋手段就更是厉害,他杀害的功臣创历史之最。广罗罪名,各种莫须有,十年杀三万多人。
在屠戮的刀斧夹缝中生存下来的知名功臣有哪些呢?比如刘邦的谋士张良,早早就离开刘邦,独自逍遥去了。萧何则低调做人,不让刘邦抓到一点把柄。朱元璋的功臣汤和,在人生之巅急流勇退,告老还乡。还乡后依然约束家人和家奴低调做人。这让朱元璋想下手都没有办法。唐朝的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但皇帝让他干啥他干啥。撤他的官,撤就撤,从不反抗,为人低调,对待属下极好,对皇帝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这些功臣都是得以善终,并且能保全世家的人。寻找规律,不难发现,杀身之祸都来自猜忌和贪欲。人太膨胀如同树大招风,为人还是要学会知足,懂得低调做人为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元朝是怎么衰落的是朱元璋灭掉元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