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刘邦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首先说说商山四皓,这是四个秦始皇时代的博士官,当时秦朝有七十个这样的人,都是博学硕儒,博古通今,博闻强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这些人并不是积极的建设新的朝代,而是在商山——陕西商洛一代隐居,成为了隐士。
在当时,大家都说这些人是学习黄老之术的人,刘邦也想把这些人笼络到自己身边,成为团结服务社会贤达的一个途径。可是这几个人一直不来,很是令刘邦无奈。
刘邦本是个市井无赖,在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带领一些民夫起义了。没想到这家伙在战争的时机锻炼中不断成长,在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下,三载亡秦,五年灭楚,夺得天下,成了一个开国皇帝。
但是这个人是十分的鄙视儒生——当时的知识精英,还曾把儒生的帽子夺过来当众往里面撒尿。并且会经常的骂人,那他这种市井刁徒骂起人来那肯定是口无遮拦,啥脏喷啥,谁也受不了,所以商山四皓也不想遭这份罪,一直不来。
直到有一天刘邦发现太子刘盈懦弱无能,刘如意倒是聪明伶俐,于是准备换太子。这时候原来已经平衡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了,换太子就等于是对原有政治格局的否定和重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方哪个会坐以待毙?于是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保太子的是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换太子的是刘如意和其母戚夫人为首的一派。从实力上来说,吕后肯定是势力强大,戚夫人这一派则是势孤力微。但是面对皇帝的旨意谁也没办法。公然造反?时机还不成熟,刘邦还活着呢,号召力还在,胜算不大。怎么办?请出一些刘邦都请不到的人来站台。
于是吕后即刻与他的谋臣策士们商量,结果得出的结论就是请商山四皓站台。吕后派人携带重金请四个白头发老头出山。老头们一看钱很多话很甜,就应了。这就是甘词厚币的力量。
刘邦召见刘盈,看到了随侍左右的商山四皓,于是心里就明白了,吕后的实力已经很大了,就像一只雄鹰,羽翼已成,不可复制。于是就随便问了几句,怎么请到商山四皓的?
四个白发老翁说,久闻太子仁厚聪明,我们都愿意出山来辅佐他。这句话很有分量,以开国皇帝的身份都请不来的人却愿意为储君服务,可见她们的实力有多大。于是刘邦发出一番议论,他对戚夫人说:“我本想另立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听完以后大哭,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说明当时刘邦已经被架空了,吕后专权的形势已经明朗了。商山四皓的政治敏锐性很强,在形势明朗后立即倒向了吕后,帮助刘盈站台。一旦刘盈继位,这四个白头老翁就有拥戴之功,这一点他们看得很清楚。
太史公司马迁在商山四皓身上着墨不多,但已可以让人窥见商山四皓的真面目,从而让我们知道商山四皓的选择。
首先,商山四皓从刘邦那里得不到真正的尊重。
一般认为,汉高祖刘邦不尊重读书人,商山四皓是读书人。但如果我们细看史书,能够发现,真有本事的读书人,还是能在刘邦那里获得真正尊重的。典型的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都是能在刘邦那里获得真正尊重的读书人。
与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人比起来,商山四皓差在哪里呢?差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商山四皓认表面的规矩,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就高人一等,走到哪里都应该被尊重,而陈平等人则认为,自己之所以会被尊重,乃是因为自己要真有本事。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山四皓没有真本事,这从商山四皓后来为太子刘盈出的计策便能看出来,商山四皓并不真正理解权力的本质,权力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父死子继,权力拼的是谁的拳头大,太子刘盈的地位之所以摇摇欲坠,乃是因为刘盈的本事不够、拳头不硬。
其次,商山四皓能从刘盈那里获得真正的尊重。
所谓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这就咱们中国古人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良、萧何等人能在刘邦那里获得真正的尊重,乃是因为他们都是一类人,都是有本事的人,而商山四皓没有真本事,所以不能在刘邦那里获得真正的尊重。
但商山四皓和刘盈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没本事的,加上商山四皓名气在外,刘盈又急需商山四皓的名气来震住刘邦,所以刘盈一定会对商山四皓恭恭敬敬的,商山四皓的本事的确不够,但也清楚地知道,刘盈需要他们,所以刘盈一请,他们便屁颠屁颠地出山了。
?
总而言之,商山四皓无法在刘邦那里得到真正的尊重,能在刘盈那里得到真正的尊重,而商山四皓又特别渴望皇族的尊重,所以刘邦请不动商山四皓,但刘盈能请动商山四皓。
是为了保住太子的位置,这四位老者就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在民间很有影响力。
刘邦的正妻是我们所熟知的吕后,按理说皇位是要给吕后的儿子刘盈继承的,但是刘邦却想要将皇位留给刘如意,那是当时受宠的戚夫人的孩子。虽然说朝堂都是反对的意见,但是毕竟刘邦是帝王,想要谁继承皇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吕后自然是十分慌张的,在这个时候张良给了她一个意见,让她去找到四个人,这四个人能够帮助吕后摆平这件事情,这四个人便是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不是普通人,而是当时有名气的四位老者,刘邦建国初期需要稳定民心,于是多次请这四位出山相助,但都被拒绝了,这是埋在刘邦心中的一个遗憾。张良告诉吕后,一定要让太子请到这四个人,并且带他们上朝,还要跟在太子身后。吕后为了维持儿子的地位一一照做。
某天上朝,刘邦看见刘盈身后有四位老者,并且都是生面孔,觉得很奇怪,于是询问刘盈这四个人是什么人,刘盈说是商山四皓,刘邦大吃一惊。上面说到刘邦曾多次请这四位出山,但都被拒绝,而自己这个一直觉得软弱成不了大事的儿子却能够求来这四人的相助,看来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有能力能够维持住大汉江山的,而且这也从一方面说明太子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了,再谈废太子的事情恐怕江山会不稳,于是自此后,刘邦再也没有谈过什么废太子的事情。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老先生。这四人估计年纪不轻,须发全白,连眉也是白的,又长年隐居商山之中,故称商山四皓。这四皓在史籍中没太多记载,他们有什么惊世骇俗之言之论,还是有什么经世济用之才之能,都没说,只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们在汉初的政权更迭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后世就有了些名气。其实这四人本无可说,但讲古斋前篇说到皇帝与隐士的问题,便借题发挥,接着议论一下皇帝与隐士这一对千古冤家。
话说刘邦晚年,对接班人的问题一直犹豫不定(几乎所有的政治家晚年都有这个毛病)。?刘邦越来越觉得太子刘盈(吕后之子)生性懦弱,难当大汉的千秋伟业,有意要立聪明伶俐的赵王如意(戚姬之子)做太子。吕后觉察到刘邦的意图,慌恐之至,哭求已经致仕的张良谋划。张良拗不过吕后和太子的苦请,出了请商山四皓出山之策。吕后和太子请来商山四皓,有一次刘邦与太子会面,发现太子身后有四皓相陪,便改变了更换太子的主意,由是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这就是《史记》关于商山四皓出山的全部记载。
?从这一记载中,讲古斋有二事不明。一是张良何以出此计策,他怎么知道请商山四皓出山,刘邦就能不换太子呢?二是刘邦为什么一看到商山四皓就改变了换太子的初衷?这可是涉及汉家天下的大事,四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的出现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司马迁算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关于这些问题一概不论,这可要让讲古斋颇费些思量了。
刘邦所以改变初衷,后世有很多种解释,但一般认为是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羽翼已丰,更换太子会引起变乱,所以就此作罢。但实际上,刘邦会怕这四位白发老者吗,我看不至于。以刘邦开国之君的威仪和对朝局的把控,换太子应该是一言九鼎的事,连朝中的那些拥兵的将帅和开国的功臣都插不上嘴,几个不相关的老人又能奈他何。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以多谋善断见长,刘邦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三杰”中,张良是唯一在名和实两方面都得以善终的,萧何晚年帮助吕后诛杀韩信,助吕专擅,名上晚节不保;韩信则在实上身首异处,不得终老;张良则名实俱保,可见他眼光和见识有独到之处。以张良的聪明,他应该是最了解刘邦心思的人,而且一定比樊哙、夏侯婴这些与刘邦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更了解刘邦。张良出此计策是要告诉刘邦什么呢?
张良要告诉刘邦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刘盈是仁孝之君。刘邦不是认为太子柔弱吗,而柔弱往往就是仁孝的代名词,仁孝的外在往往表现为柔弱。估计商山四皓是儒士,是主张仁爱孝道的,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恰恰证明了太子的品性,这叫做志同道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张良要告诉刘邦的的第二个信息就是太子的仁孝已得世人之心。估计商山四皓在秦汉之间是有些名气的,而且刘邦可能还聘请过他们,但他们总归是没出山,这弄得刘邦悻悻不乐,成了一块小小的心病。他们之所以不赴邀,我想多半是刘邦在儒生们中的名声不好,刘邦一直有轻儒慢士之名,你想谁会喜欢一个动不动就拿人家的帽子当尿罐玩的家伙。张良出此计策算是了却刘邦一个小小的心愿。
其实张良是不出面就给刘邦进了一次谏。张良何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言,直接找刘邦谈谈不就得了,我想这正是张良的高明之处。太子的废立问题历来是各朝各代最敏感的话题,拿今天的话说就是涉及国家安危社稷存亡的大问题,古往今来在这个问题上翻车甚至掉脑袋的人为数不少。所谓疏不间亲,都是皇上的儿子,立哪个废哪个皇上心里有数,立这个就要得罪那个,还要得个妄言废立的罪名。皇上说不定还是借此考察臣下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张良是个聪明人,不是那种抬着棺材提着脑袋直言进谏的耿介之臣,决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随便发言,而吕后又是个得罪不起的人物,就只好暗中出手了。
刘邦也是聪明人,看到商山四皓就什么话也没说,无言地纳了张良之谏,以刘邦的智商应该一看就知道是张良的鬼点子。刘邦纳谏,不再行废立,我想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刘邦承认了太子的仁孝,并且选择了仁孝的太子。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这一点马上皇帝刘邦比谁都清楚。刘邦先是起兵反秦、楚汉相争,得天下后又剪除异己、诛杀功臣,应该说用尽了机关,已经与仁义二字不沾边了。刘邦最缺的就是仁义,而最缺的往往也是人们最想得到的,特别是到了晚年刘邦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而张良提醒他的首先就是这一点。开国之君为后世天下选一个仁义之君,这几乎成了中国历史的一条定律。刘邦之后那些马上得天下的开国之主,几乎毫无例外地实验了这条定律,所以历代皇朝的第二任皇帝大多是怯懦柔弱但还算仁孝的,往往都是过渡性的人物。只有两个例外,一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太宗李世民,一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李世民是英明之主,虽是第二任,但在助父李渊反隋建唐的过程中实际上发挥了比李渊更大的作用,说是第二任却又是开国之君。况且李渊选定的接班人也不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而是与李世民相比不那么神武但据说仁义的李建成,是李世民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逼退父皇,夺来的皇位。如果李世民算开国之君,那他选定的接班人李治,却是个极端怕老婆的老实主,还是没有逃出这个定律。再说赵光义,虽是第二任,但也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赵光义作为开国的赵匡胤的胞弟,是历史上少有的兄终弟及的例子,他的接班据说是原来就有协议的,而且签订协议时许多人在场为证,赵匡胤后来即使想改也改不了了。而赵光义选择的接班人就又回到了那条定律上。刘邦选择了懦弱的刘盈而放弃了聪明的如意,就是这条定律的首创者。
二是刘邦承认了人心的重要性,也最终选择了得人心的刘盈。与仁义一样,人心也是刘邦的缺项。刘邦出身平民,起自草莽,他的基本力量都是沛县那些走卒贩夫屠猪宰狗之辈,马上厮杀得来的天下。汉王朝天下初定,前秦遗老对汉家天下怀有深深的敌意,楚地百姓则深切怀念单纯可爱英武盖世的楚霸王,而秦灭六国也只二十多年的时间,六国的遗老遗少都还在世,那些诸侯和贵族时刻想要复辟故国。同时,由于刘邦一直在儒、道、法之间徘徊不定,而当时天下的士人非儒即道。特别是由于天下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反叛和逆反,儒家在汉初影响越来越大,成了民间的舆论领袖。儒生们不喜欢刘邦,估计对刘邦不会有溢美之词。实际上,汉初的局势也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刘邦晚年也是四处救火,劳顿奔波,没怎么消停过,对世道人心有痛切地感受。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商山四皓也就改变了废立的想法。其实他看到的不只是四皓,而是他们背后的人心,特别是士人之心。
四皓亮相以后的事情,诸位看官就清楚了,刘盈终于如愿以偿接了班,成了汉第二任皇帝汉惠帝,而结局也正如刘邦所料,刘盈不堪大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知子莫如父。汉惠帝确是仁孝,力图阻止母亲吕后加害庶母戚夫人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如意;也真是懦弱,当他看到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看到弟弟被母亲鸠杀,惊恐抑郁成疾,从此不能理政,国事全付与母后专理,七年后即夭折。此后女主把持朝政,又先后立少帝刘恭、刘弘共八年。惠帝、少帝十五年间,汉初朝政牡鸡司晨,朝局动荡,刘姓天下岌岌可危。直到吕后死后,陈平、周勃铲除诸吕,迎立汉文帝,汉朝才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光景。
之前刘邦既然已经看到了刘盈的弱点,有大智慧的张良自然也不会视而不见,而且可能看得更深远。张良不会看不出,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就是为吕后专权创造了条件。这也正是张良只是幕后策划,而不是象萧何那样直接站到前台成为后党嫌疑分子的原因。我们站在张良的角度看,当时的朝廷要不就是不说话装傻,要不就是明目张胆的后党,第三种势力是没有的。吕后的确不好惹,连韩信、彭越这样的大功臣都敢杀得,张良不会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试刀,张良又不会甘心情愿做一个后党人物,遭万世骂名。既不能改变现实,又有太子和吕后的苦请,张良就只能做个顺水人情了。
历史不能改写,如果张良宁死不作这个顺水人情,刘如意果真继位做了天子,谁又能保证汉初的朝廷不是血雨腥风呢。那时的人彘可就不是戚夫人了,被鸠杀的很可能就是刘盈,刘如意还会象他的哥哥保护他一样去保护刘盈么,我看未必。即使结局不是这么糟,刘如意果真如刘邦期许的那样英明著世,那就等于汉武帝早出世半个多世纪。汉武帝是个能花钱的主,他有文景之治留下的大把银子,刘如意可没有这个条件,他的父亲穷的叮当响,没钱让他挥霍。刘如意如汉武帝,对汉家天下,对黎民苍生是祸是福,还真的很难说。
且不论历史功与过,仅从商山四皓出山这一事件看,刘邦与张良君臣实际上是就废立问题进行了一次聪明人之间无声的对话,就象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默剧。在这出默剧中,主角就是刘邦与张良,吕后和太子只是配角,而商山四皓就仅仅是活的道具,没什么台词,在太子身后站一站,任务就完成了,充其量算是跑龙套的角色。在以后的历史记载中,商山四皓就再没出现过,没有记载表明他们为汉惠帝出过什么锦囊妙策,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做过哪怕一丁点儿的业绩,从此黄鹤一去不见踪迹。想象得出年轻的汉惠帝估计也没兴趣和时间陪这四个鹤发童颜的老者下棋聊天,他们的全部工作就是在太子身后一站而已。而四皓这一站不要紧,可就改变了历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商山四皓是哪些人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执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在秦朝灭亡后,他们隐居避世,后来刘邦建立西汉后,鉴于这四人素有名望,于是多次邀请他们出山做官,但都被委婉拒绝。
为什么商山四皓刘邦请不动
对于刘邦来说,这四位老先生不出来做官并不影响,即使是作为刘邦首席居士的张良,同样选择隐居。像这样选择隐居的人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共同代表了大汉帝国体制外的一种政治力量,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们就是在野的政治人物,表面上看,他们并没有在朝堂担任职务,所以自然都没有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但正因为地方上有他们的存在,实际上有着维持地方秩序的作用。正因如此,像他们这些黄老学士备受汉朝官方的推崇与尊敬。因为此类原因的关系,商山四皓不肯出来替刘邦效力,刘邦也懒得强迫他们出山,他们的存在对于大汉的稳定非常有好处。
那么为什么吕后却很容易就能请动商山四皓
原因就在于刘邦决定准备更换太子,这对于汉朝来说,很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场腥风血雨,立储问题危及到了国之根本。汉朝的权力割据是以外戚、功臣和皇族三者相互制约组成,即以吕后、樊哙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政府,以刘邦的儿子、兄弟为核心的刘氏诸王共同控制地方政府。如果刘邦想让赵王如意代替刘盈当太子,那么这个平衡很容易就被打破了。这很有可能就会打破现有的平衡,掀起一场大动乱。所以,张良选择帮助吕后,给吕后设计请商山四皓出山,而商山四皓与张良的利益存在一致性,所以自然便被吕后请动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8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