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清朝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明朝的王爷都是世袭罔替的,结果导致后来王爵泛滥成灾,成了国家的巨大负担。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苦出身,差点被饿死,所以对子孙后代照顾的十分周到,害怕他们饿死,所以为子孙后代制定了历史上罕见的丰厚待遇。
首先是封地,给每一位皇子都有一块封地,在封地之内藩王有很大的司法权,而且藩王可以兼任地方军职掌握地方兵权,除了王府的长史、护卫指挥、镇守指挥外,其他官员一律由藩王任免。
藩王可以随时召见所居住城市的行政长官,而且这些官员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要到王府候见。藩王可以派人直达御前,如有阻拦以奸臣论处,监察官员对藩王的小过错或者听到的藩王的大过错上奏朝廷的,按离间亲戚关系罪处斩。即使藩王真有大罪也要押送朝廷由皇帝亲自发落,轻则当面申饬,重则废为庶人。
1395年朱元璋再次强调,藩王除非犯了谋逆不赦之罪,其余罪行一律由宗亲会议报皇帝裁决,不得逮捕。如果大臣不让藩王见皇帝造成藩王死亡的,这个大臣就是奸臣,王府的长史司和护卫司有权行文五军都督府捉拿奸臣,五军都督府必须捕斩奸臣还要族灭其家。藩王有权练兵待命,接受皇帝密诏讨伐叛逆。藩王吃饭的时候,乐队奏乐,四品官在餐厅侍立,五品官在丹墀下侍立。
除了这些政治上的特权之外,藩王还有经济上的特权,他们都享有终身俸禄,每年50万石禄米,还有各种的税收都归他们享有,此外还占有大量的良田。永乐以后对藩王事务管理趋于严格也只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藩王的管控,厚禄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明朝的藩王生活的还是很滋润的。
与明朝相比清朝的藩王就有名无实了。
清朝入关以后对明朝的藩王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没有封地,只能在北京居住;第二俸禄也降低不少,藩王们的俸禄最高的一年1万两银子,1万石禄米;第三,世袭罔替的制度较为严格。
有清一代,藩王成百上千,真正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只有12个,其他的一律按照带降一等的制度世袭,所以一个皇子如果没有实权,想过好日子是不容易的。
但是清朝的继承制度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且藩王可以参政,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每个皇子都有继承权,而且一旦继承皇位那就是咸鱼翻身了。谁不抢?
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就都摩拳擦掌,争夺皇位,史称九王夺嫡,这样的做法也有它的好处,在选择继承人上引入了竞争机制。而且是全方位的竞争,每个皇子都使出浑身解数去争夺皇位,文的武的、软的硬的、阴的阳的,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胜出的必定是各方面素质最为过硬的一个。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四皇子胤禛脱颖而出,荣登大宝,成了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9年,勤于政事,不辞劳苦,为乾隆盛世的到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假如没有这样的竞争,藩王都活得很滋润,都不想当皇帝,那历史可能是另一种写法。
在中国古代,涉及皇位继承的时候,退一步自然富贵荣华,可进一步就是坐享天下,这笔买卖你想明白没有?
这些王子自然熟悉历史上成功的上位案例,我们也来盘点下:
秦二世继位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晚年在继承人的册立上徘徊动摇。扶苏是长子,贤明仁德,朝野上下都认为是继承人。但皇帝态度的不明确,且把扶苏外放上郡驻屯边疆,自然给了别人操作的空间。
政治就是这样,只有有个针眼大的缝隙,就会有斗大的风。
秦始皇在沙丘死后,皇权暂时空虚,继承人不明确,操作的空间太大了。赵高开始他的串联,先后说服胡亥、李斯,组成了三人同盟。一方面不动声色,继续巡行天下;一方面迅速采取计谋,逼死扶苏、蒙恬,
在阶段目标达成后,迅速返回咸阳,胡亥登基。
杨广继位
隋文帝杨坚有五个儿子,在北周的时候就立长子杨勇为公世子。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勇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按理说,这就没问题了。可惜在得到天下后,在漫长的时间中,父子矛盾渐渐扩大了。
杨坚喜欢节俭,对奢侈行为很反感,太子却有非常华美的盔甲,这就让杨坚很不高兴;而且太子位重,百官自然多有拜会,这更是犯忌。矛盾就更大了。
政治游戏就是那样,你觉得无所谓不在乎,但有的人会做到极致。这时候弟弟杨广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借鉴、不联络官员、专一,让父母都很喜欢,最终取代兄长,成为太子。
李世民继位
李渊在建立唐朝后,太子李建成常年在京师,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功勋卓著。所以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得以在长安开府。在关东地区李世民有人事权,在长安有自己的护卫、班子,羽翼渐丰,自然有了问鼎的心思,而另一方面,太子也在怀疑李世民。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自己哥哥、弟弟、十个侄儿、软禁了父亲而告终。
至于他,则获得了天下,有机会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斗争成功的。至于继承人斗争那就更多了,比如李世民的儿子们争斗就很严重,康熙在年轻时候还说李世民是个很厉害的皇帝,就是在教育子女上不太行,太子之位斗争很严重,到了晚年发现自己也这样,急的都想自杀。
皇权太大,皇位就会很吸引人。如果有机会,总会有人去尝试。
康熙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定了太子,那时候的他才20岁。当你知道康熙活了69岁,就知道问题所在了。大约在康熙四十岁上下,父子矛盾就大了。在快五十岁的时候,康熙废了太子;之后,又恢复了太子;之后,又废了太子。再后来,王子们不抓住机会努力都是对不起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8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