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北齐高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北齐高洋,唐朝李世民,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皇帝,一个是残忍的暴君,另一个是光辉的明君。的确,从他们所做的很多事情来看,李世民的历史评价的确远远高于高洋,但是李世民却曾经认为自己竟然还比不上高洋,这是怎么一回事?李世民为何会认为自己没有高洋厉害,又是哪方面比不过他呢?
1.一直以来,中国皇帝群体的优秀代表、光荣楷模,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都认为自己是个很能忍的皇帝。
无论大臣批评自己的话多难听,做出的事再不符合自己意愿,只要是出于公心,他都会即使装也要装出和颜悦色的表情,认真倾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会像桀纣之类的暴君那样,一言不合就要人家脑袋。
尤其是对魏徵这老小子,更是百般容忍。想去终南山游玩,行装都收拾好了,怕魏徵批评,愣是没有成行。正玩着鸟,见魏徵来了,赶忙藏进怀里。魏徵也着实够阴,明明知道皇帝怀里藏着一只鸟,就是唠唠叨叨说个没完,硬生生把可怜的鸟儿给活活闷死。
魏徵虐我千百遍,我待魏徵如初恋。可这次,是万万不能忍了。
2.让唐太宗李世民不能忍的这次事件,主角不是魏徵,而是另一个人:卢祖尚。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十月,交州(今天越南河内一带)都督腐败掉了,“以贪得罪”,李世民准备派瀛洲(今天河北河间县附近)刺史卢祖尚前去接任。
任前谈话中,李世民对卢祖尚说,交州是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好地方,但一直以来没有合适的人去镇抚。朕看你是个可造之材,去那吧,给朕把交州的局面尽快打开,抓紧时间改变交州贫穷落后的面貌。
卢祖尚前脚领旨谢恩,后脚回到家里就后悔了。交州那乌烟瘴气之地,我这老身板可受不了,这锅不能背,交州不能去。遂“辞以旧疾”,老臣我旧病复发,上不了路,皇帝您还是另找他人吧。
李世民派“房谋杜断”的杜如晦去做工作,“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老百姓都知道一个唾沫一个坑,你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怎能如此出尔反尔。
卢祖尚的头摇德像拨浪鼓似的,不去,不去!十月十五,李世民又亲自做思想工作,“上复引见,谕之”。卢祖尚还是不买账,就是不去。
3.卢祖尚觉得李世民应该很好说话,所以有这个我的命运我做主的底气。
殊不知,悄然之间,他已经触碰了皇帝核心的逆鳞。李世民杀心已起。你一个卢祖尚朕都指挥不动,还怎么当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盛怒之下,李世民“命斩于朝堂”,喝令左右在朝堂当场斩杀卢祖尚。
唐太宗毕竟是唐太宗,英明就英明在“寻悔之”,不一会就后悔了,毕竟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过两天,李世民和宰相们开务虚会,突然抛出个问题,“齐文宣帝何如人”,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前期是“英雄天子”,后期自我放纵,动不动就以杀人为乐,成为南北朝有名的暴君。李世民这问话,明显是因为前几天当朝斩杀卢祖尚的事心虚,想试探一下宰相们如何评价。
4.魏徵发话了,高洋是残暴滥杀,但人家还是讲理的。来来来,陛下,臣给你讲个故事。
北齐青州长史魏恺出使南朝梁国回来,高洋让他去当光州长史。魏恺不去,高洋大怒,和你一样,准备当场就要人家性命。魏恺分辩道,臣本来在大州青州当长史,出使梁国回来有功无过,却让我去小州莱州当长史,这不是欺负人嘛,我为毛要去。
听完魏恺的一番剖白,人家高洋立马不予追究,尊重魏恺的选择。有高洋在前面做榜样,皇帝您还是做个自我批评吧。
李世民当即知错就改,“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卢祖尚固然有错,朕也太过残暴。在这点上,朕连高洋这个暴君都不如,惭愧啊!
自我批评完,李世民立马整改,“命复其官荫”,为卢祖尚恢复名誉,予以平反,并保留其儿子入仕当官的特权。大唐和中国古代政治,承认皇帝作为领导核心的领袖地位和天子权威,但又对这种绝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皇帝犯错也必须自我批评,立行立改。
皇帝核心犯错很正常,关键是知错就改,而不是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李渊出自北周贵族,北周是鲜卑政权,李渊的皇后是窦皇后,窦皇后是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襄阳长公主的女儿,窦毅是鲜卑人,襄阳长公主是宇文泰的女儿,宇文泰是鲜卑人,是北周政权的奠基人,襄阳长公主也是鲜卑人,所以窦皇后也是鲜卑人。
窦皇后为唐高祖李渊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世民就是唐朝第二任皇帝,他的身上有一半的鲜卑血统,而唐朝后面的皇帝全部是李世民的子孙后代,所以说李唐王朝有鲜卑血统是很正常的事。
李渊的母亲是独孤氏(追封为元贞皇后),独孤氏是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是西魏与北周将领,北周的前身是西魏,西魏的前身是北魏,这都是鲜卑政权,另外独孤信也是鲜卑人,他的家族是鲜卑三十六个部落之一,与北魏皇族拓跋氏同为鲜卑贵族,所以李渊的母亲也是鲜卑人,有鲜卑血缘,那李渊本人也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李渊的父亲叫李昞,祖父叫李虎,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关陇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西魏八柱国中五家是鲜卑族,三家是汉族,李虎的家族就是其中的汉族之一,能在鲜卑政权中站稳脚跟,并与鲜卑人一起共享权力,李虎的家族非常厉害。
西魏的前身是北魏,北魏是公元386年由鲜卑首领拓跋珪建立的,前秦符坚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谢安打败,前秦崩溃,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拓跋珪趁机建立魏,后来逐渐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对峙,形成南北朝,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执政期间,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鲜卑族及其他胡族放弃鲜卑服装及胡装,统一改穿汉服,相当于统一服装为汉服。
2、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北魏朝廷不得讲胡语,而要讲汉语,相当于统一语言为汉语。
3、迁都,将北魏都城从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河南洛阳,洛阳自古就是汉政权的都城,是之前的西晋、曹魏、东汉政权的都城,同时洛阳也是汉人大量聚居的地区。
4、强制要求鲜卑贵族去世后安葬在洛阳,而不能安葬在祖籍地,所以河南洛阳有很多鲜卑皇族与贵族的古墓,北魏明显是把洛阳当成自己的故乡了。
5、采用汉族的度、量、衡,并在全国推行汉文化教学,让鲜卑人学习汉族文化与礼仪。
6、北魏政权采用汉朝官制、官服,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来选拔人才。
7、北魏皇族将自己的姓改成了汉姓,北魏皇族原来姓“拓跋”,后来改为姓“元”。
8、北魏贵族大量与汉族通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在一系列汉化的手段之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魏政权后期其实与汉政权没有多大的区别,这就是文化认同,鲜卑人与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融合,一些有权势的汉人大量进入了北魏政权。
在北魏政权的首都还在平城时,为了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侵扰,主要是柔然,北魏在边境地区建立一系列职业化军事机构,被称为六军镇,这六个军镇的主要目的就是抵御外族入侵,平常务农,战时打仗,并且是世袭的,六镇的主要力量就是鲜卑贵族,再加上一些当地的汉族豪强,而李渊的家族就是其中的汉族豪强。
李渊的祖先是陇西李氏,据说先祖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再往前就是秦朝的李信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在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政权,这是五胡十六国中的一个割据政权,势力范围在今天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陇西李氏最初生活在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后来又扩大到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然后一步步从甘肃南部向甘肃中北部发展,在乱世中建立了西凉政权,西凉政权鼎盛时期,势力一度扩展到甘肃敦煌以及新疆东部地区,但是西凉政权只存在了21年,就被北凉政权所灭亡。
西凉虽然灭亡,但是陇西李氏并没有灭亡,继续生存了下来,李暠的孙子李重耳后来还担任了北魏的弘农太守,李重耳的儿子李熙担任金门镇将,镇守北魏六镇中的黑城镇(今呼和浩特武川县),护卫北魏当时的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一步步成为北魏的权贵阶层,而李熙就是李虎的祖父,李虎又是李渊的祖父。
北魏到了晚期开始衰弱,后来主导北魏政权的权臣几乎都出自六镇的贵族,也就是关陇贵族集团,包括尔朱荣、高欢、宇文泰,六镇起义后,北魏皇帝形成傀儡,之后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权臣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东魏由权臣高欢拥立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儿子元善见为帝。
后来北周代替了西魏,北齐代替了东魏,北周灭亡了北齐,隋朝又代替了北周,隋朝是汉人杨坚建立的政权,但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然后就是李渊建立的唐朝了。
北魏是鲜卑政权,所分裂的东魏和西魏也是鲜卑政权,代替西魏的北周也是鲜卑政权,北齐是汉人高欢的儿子高洋所建立的,隋朝和唐朝是汉人所建立的政权,所以可以看出,从北魏到隋唐,其实就是一个鲜卑汉化的过程,不仅仅是建立从鲜卑人转变为汉人,而且是鲜卑人在北魏近百年的汉化过程中,早就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与礼仪,变得和汉人没啥两样,这就是文化认同。
同时,在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改革到唐朝建立之间的200多年时间中,鲜卑族与汉族进一步融合,两个部族之间没有民族矛盾,只有权力相争,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相互依存的局面,比如西魏政权中的八大柱国中有三个就是汉人,再比如汉人当皇帝的北齐政权,却有穆提婆、和士开、高阿那肱这样的鲜卑人在朝中为官。
另外,汉族与鲜卑族大量通婚也是这一时期非常普遍的事例,始于北魏孝文帝,比如孝文帝自己纳了范阳卢敏、荥阳郑羲、清河崔宗伯、太原王琼、陇西李冲等汉族豪强的女儿到后宫,这是以皇族身份娶汉族女子,所以北魏的皇族有一半的汉族血统。
不仅如此,孝文帝还让自己的兄弟迎娶汉族豪强的女儿为妻妾,北魏开了个头,后面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都是如此,比如东魏权臣高欢的妻子武明皇后是鲜卑人,武明皇后给高欢生了六个儿子,其中次子高洋成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却是汉人。
再比如北周孝闵帝宇文觉的姐姐义安长公主嫁给了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儿子李辉,义安长公主是鲜卑人,李辉是汉人,宇文觉的另一个姐姐顺阳公主嫁给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杨瓒,顺阳公主是鲜卑人,杨瓒是汉人。
这种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非常普遍,包括李渊的家族也是如此,李渊的母亲和妻子都是鲜卑人,说李唐王朝有一半鲜卑血统完全没问题,但是李唐王朝所有的皇帝都自认是汉人,他们所建立的政权也是汉人政权,而鲜卑血统早在民族融合中融为一体了,这是文化认同。
最后说一说鲜卑这个民族,根据史书,鲜卑来自东胡,东胡也是北方一支游牧民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曾经征服过东胡,在西汉初期,匈奴也曾经征服过东胡,到了东汉时期,鲜卑与南匈奴一样臣服于东汉王朝,并多次跟随东汉一起攻打北匈奴,三国时期,鲜卑臣服于曹魏政权,直到西晋后期,由于八王之乱,西晋严重内耗,鲜卑与其他几个胡族才开始兴起。
鲜卑一直与华夏政权在打交道,就算是匈奴也是夏朝的后裔,也算是华夏的一支,鲜卑的先祖东胡同样与华夏一直在打交道,直到北魏时期,鲜卑建立了政权,经孝文帝汉化改革,鲜卑一步步就变成了汉族,唐朝开始,鲜卑逐渐与汉人融合,唐朝之后,鲜卑不存在了,完全与其他民族融合了,主要是与汉人融合了,这是文化认同,血统上已经不重要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