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翰林学士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安史之乱”之后,宦官势力逐渐做大。宦官李辅国因为拥戴肃宗有功,备受崇信。当时大权在握的他,甚至可以逼迫太上皇唐玄宗。最后,李辅国权势日盛,骄纵异常,并吓死病中的肃宗,拥立代宗为帝。
此后,唐朝宦官专权日益严重,到后来,宦官甚至可以擅自废立皇帝,甚至加以毒害。因此,皇帝要想摆脱做傀儡的命运,必须要加强皇权,并打击宦官势力。
唐顺宗有志于改变这一现状。在他还是太子时,身边就聚集了王叔文、王伾等一批正直的大臣。继位后,他提拔王叔文为翰林学士、兼任度支使、盐铁副使。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叔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叔文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宦官俱文珍的不满,他讨厌王叔文玩弄权势,随即就罢免了他翰林学士的职务。
知道此消息的王叔文,很是震惊,他对朋友说道∶“我必须经常来翰林院办公,如果没有翰林学士这一职务,就没办法进入内廷了。”
着急的王叔文找到了王伾,后来还是王伾为他求情,最后俱文珍才准许他三五天进一次翰林院。王叔文改革,最后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主持改革的王叔文,在知道自己被免去翰林学士职务后,很是震惊?
翰林学士,具体又是什么官职呢?
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立文学馆,用此来招揽天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他夺取天下以及登基称帝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继续招揽有才学的人,留在身边。这种做法,被后来的皇帝保留了下来。这一批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被称为翰林待诏,主要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
中书舍人,是专门帮皇帝起草诏书的官职。唐玄宗时期,因为事务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时起草。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设置学士院,从翰林待诏中选拔一批人才进学士院,帮助中书舍人。
但是,翰林学士又不同于中书舍人,因为中书舍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一般的诏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称为外制。而重要的诏书,则由翰林学士起草,称为内制。
起先,翰林学士是没有品级,也没有官署的,他们往往在朝廷里还兼任着其他官职。但是,“安史之乱”后,朝局日趋复杂,因为经常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其地位逐渐重要了起来。
翰林学士经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够参与起草将领任免、册立太子、宣布征伐等大事,当时被称为“内相”。唐朝的翰林学士,往往能够通过中书舍人这一官职,升为宰相。
唐宪宗时期,从翰林学士中选拔一名德高望重者,为翰林学士之长,称为学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承袭唐朝,起先也是没有品级的。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职。
相较于唐朝,宋朝翰林学士权力有所下降,能入翰林学士院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但是,地位仍很尊贵。宋哲宗去世时,蔡京为翰林学士,朝廷急诏他草拟哲宗遗诏。当时,宰相亲自递笔,副宰相磨墨。
宋朝之后,没有纯粹的“翰林学士”一职。明朝也有翰林院,学子在殿试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检讨(从七品)等职。
清朝设立“翰林院掌院学士”,由两人担任,满、汉各一位大臣,从二品。底下又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四品。
综上可知,唐朝的“翰林学士”权力最大,地位也最尊贵,翰林学士有时甚至被称为“内相”,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也被看作是等同于宰相。
那么,这两个官职有什么异同呢?
说到它们相同的地方。
首先,两者都类似于宰相,权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贵。
但是它们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认的宰相。唐朝时,除了有内相,还是有宰相这一正式官职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废除掉了。
其次,两者的出身很相似,都出身翰林,都是饱学之士。而且,开始都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官阶或者官阶很小,后来权力才逐渐变大的。
然后,两者设立的初衷是相同的,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内相,是皇帝用来对抗日益强大的宦官的权力。内阁的崛起,是因为皇帝废除掉丞相这一职位后,需要内阁来帮忙处理政务。
最后,它们的结局是相同的,走向衰落。宋朝没有宦官、藩镇的势力,不需要翰林学士来牵制,所以,权力下降。清朝内阁的权力也逐渐衰落,尤其是军机处出现之后,取代了内阁的地位。
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它们的产生背景不同,内相权力变大,是因为皇权旁落,宦官和藩镇权力增强,内相的权力是用来制衡前两者的。而内阁首辅权力的增大,是因为皇权极度加强,皇帝不理政事导致的。
其次,权力大小不同。内相是皇帝为了和宦官、藩镇争权而产生的。但内阁首辅权力很大,在明朝,有时甚至可以制约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议礼”事件、张居正任首辅时的权势。
最后,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内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领导的百官,被称为外朝。皇帝领导的亲信,被称为内朝。内相的权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内朝,是服务于皇权的。而明朝的内阁首辅,是文官之首,对皇帝的旨意不满意,是可以封还的,可以制约皇权。
无论,内相也好,内阁首辅也罢,他们最初的目的,其实都是为强皇权服务的。而当其权力一旦做大,最后必然会遭到抛弃。
唐代官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翰林学士一职。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
为内廷供奉之所。但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卜、医、棋、
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定期入值当班,待诏于院中,以备皇帝召见,
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总之,他们各以其专长为皇
帝游居宴乐服务。此外,皇帝还往往召集一批作为私人参谋的文士,以备顾
问,如《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
“会于禁中”,参决谋议。《新唐书?;刘祎之传》载,高宗时,召刘祎之、
元万顷等入禁中,“密与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时谓‘北门学士’。”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说:
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
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
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书敕。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又
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
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
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
被分为内制与外制。翰林学士所撰,乃直接从禁中发出,故称“内制”,用
白麻纸写;而中书舍人所撰,为外朝所拟,故称“外制”,用黄麻纸写。内
制主要是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立皇后,定太子等重要诏书,而外制则只是
一般诏书。例如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他的文集中
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轻重
之别。
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据说
原定额为六员,但《唐会要?;翰林院》则说,实“出于所命,盖无定数”,
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
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
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据《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德宗时,泾原
兵变,天子出奔,翰林学士陆贽“行止辄随从”,“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
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
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云:“大凡
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
他人无得而参”。这种翰林学士承旨的职权,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起草文书诏
制了,还直接出谋划策于内廷,分割外朝宰相议政之权,可谓名副其实之“内
相”了。
至于五代,翰林学士的选任,则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五代会要?;翰林
院》记载,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 年)翰林学士刘昫(x&音虚),在一份
奏章中说:
臣伏见本院旧例,学士入院,除中书舍人即不试,余官皆先试麻制(册
封、赦文及任命之类诏书)、答蕃(对少数民族或域外的文书)、批答(对
臣下章表的处理批复)各一道,诗、赋各一道,号曰五题。所试并于当日内
了,便具呈纳。从前虽有召试之名,而无考校之实,每遇召试新学士日,或
有援者,皆预出五题,潜令宿构、无援者即日起草,罕能成功。去留皆系于
梯媒,得失尽归于偏党。今后凡本院召试新学士,欲请权停试诗赋,只试麻
制答,共三道,仍请内廷赐题目,兼定字数,付本院召试。
__刘昫这里所说的“本院旧例”,当指后唐初年的事。至于在学士中选拔谁当
承旨学士,则完全由皇帝决定。《五代会要?;翰林院》记载,天成三年(公
元928 年)明宗敕曰:“承旨一员。出自朕意,不计官资先后,在学士之上,
仍编入《翰林志》。”
唐代翰林学士入院后,必须见习一年,迁“知制诰”以后,才有握笔草
诏的资格。若是被提拔为承旨学士,一般短期内便可正式拜中书舍人,然后
入相。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说,从宪宗到穆宗时的十七年中,承旨学士
“十一人而九参大政”。长庆以后各朝由翰林出身的宰相一般占二分之一到
五分之四左右,开了后世拜相必由翰林之先河。
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分,被天子视为“私人”,因此,在唐
后期宦官势力膨胀的情况下,皇帝时常依靠他们来对付宦官。如顺宗时委任
翰林学士王叔文主持“永贞革新”,谋夺宦官兵权,大阉俱文珍扼杀这次革
新的第一个措施便是削去王叔文学士之职,使王叔文无由“入内商量公事”。
文宗时,翰林学士李训,在皇帝支持下策划欲尽诛宦官。由此可见,翰林学
士在唐后期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具有重要而微妙的政治地位,所以最为
仕途中人所羡慕。明清时期的翰林虽已不直接预闻政事,而习惯上总以翰林
为清贵之选,不由翰林出身不拜相,也还是从唐宋沿袭下来的风气。
翰林学士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这也是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
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向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
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
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
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
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
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通考·职官考八》云:“其为翰林学士者,职始显贵,可以比肩台长,举武政路矣!”其他官员入院而未授学士,即称“直院
学士”。如果学士缺员,由其他官员暂行院中文书,则称“学士院权直”或
“翰林权直”。《宋史·职官志二》云:“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
院学士,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
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
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
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神宗后屡有变化,称为经筵官,一般为他官
的兼职。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
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
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
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
“两制”。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虽不再另任他职,但仍带知制诰。遇
缺,则以侍中、给事中、中书舍人等兼直学士院。南宋时,有以尚书兼权翰
林学士,而不带知制诰的。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除某某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
臣之荣衔外,还有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
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
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明清制度,进士
一部份因考试优等而入翰林院的,称为馆阁之选,就是由此而来的。但宋代
后期的直秘阁,是其他官员的兼衔,名为贴职,并不被看重。宋洪迈《容斋
随笔》卷16 说: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
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
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
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
与职事官等。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殿学士”的衔称,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
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
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通考·职官考八》说:
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
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
除。
可见宋代的“殿学士”是专门作为高官、宠臣的荣称,一般官员是不可
能“荣任”的。
? ? ? ?要想搞清为什么翰林官十分的受欢迎,先看先翰林院。这个翰林院是唐代就开始存在的,那时候是为了那些有才能的人设立的。虽然这个翰林院的政治地位不是很高,但是确实社会中地位很高的存在。 ? ? ? ?
? ? ? ?在清代的时候,给这个翰林院选了两个?院长?,这俩人,一个是汉人,另一个是满人。而且他们俩人都是二品官。他们那个时候不需要对文学进行编纂。大多都是一些侍读学士,很多的都是和文武百官,而且都是官阶比较高的人来往甚密。那时候的制度问题,翰林院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很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入到翰林院。 ? ? ? ?
? ? 虽然在清代的时候翰林院的地位不高,反而是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那时候炙手可热的权力机构就是内阁,后面还有九卿,太常寺,光禄寺等等。但是为什么翰林院却十分受到欢迎呢?
? ? ? ? ? 主要就是,其他的部门的升迁十分的难,反而翰林院的升迁十分的容易。业界就有的潜规则就是翰林院的拥有的仕途前景是最好的。 ? ?
? ? ?还有就是翰林院的招人是每三年就会招一批人,朝廷就要安排这些人入职。后面人太多了,朝廷就要想一个好办法,来安顿这些国家的人才。后面就是翰林官可以做其他部门的官职。什么意思,就是翰林院出来的人,后面非常的有可能竞选其他六部的尚书,或者其他六部的侍郎。 ? ? ?
? ? ? ?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啊,而且种种的政策,就把翰林院捧成了一个?香馍馍?。
翰林供奉与翰林学士有什么区别?这得从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的区别说起。
唐代的宫廷制度规定,凡是皇帝行止所到之处,要有御用文人、术士等候诏命。这些御用文士、术士并非皇帝的政治助手,而是陪侍皇帝从事文艺游赏之事。这些人当中有吟诗作赋的文词之士,有饱读典籍的经学之士,有算卦者、杂耍者、司棋者、论道者、念佛者、求仙者、书画者,吹拉弹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们在翰林院里随时等候皇帝的召见,所以叫翰林待诏,也叫做翰林供奉。皇上赏月,便召唤诗文待诏写诗助兴;皇上游园,看见景色迷人,便召唤画待诏作画等等。
有时候,皇上偶尔也会询问翰林待诏一些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甚至要他们起草一些并不重要的一般性文书(不是诏书),但这并非他们的主要工作,从根本上来说,他们的工作与政治毫无关系,皇帝也不会将他们这个群体与国家政治联系在一起。在宫廷中,他们与皇帝的关系虽较为密切,有侍奉之便,但是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更不可能发挥较大的政治作用,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政治前途。
诗文待诏只不过是诸多待诏中的一种,其地位比其他待诏要高一些,其中有一些表现优秀的诗文待诏,也会逐渐发展到给皇帝起草诏书,具有了政治身份,但这批人数量并不多。
再来看翰林学士。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唐玄宗即位后,随着国家行政事务的日益繁多,原本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官员,特别是中书舍人繁忙不堪,工作效率低下。玄宗于是常常抽调朝廷其他部门中一些精通文辞、学识渊博的官员临时负责起草诏书的工作,这属于临时差遣工作,这些人常常被称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诏,他们的临时办公地点就在翰林院中,与那些御用文士、术士的待诏们在一起办公,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人才与杂流并处”。
开元二十六年,玄宗进行了一项改革,将那些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执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诏)正式改称为翰林学士,并在原来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学士院,与北面的翰林院区别开来。这个时候,翰林学士就从原来的翰林院杂班子中脱颖而出,翰林学士草诏也就由临时性的差遣逐渐成为固定的职务。这样,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们就在南边的翰林学士院办公,主要从事政治决策、政治顾问与起草诏书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娱乐游赏的翰林院待诏们还继续在翰林院里待诏,从事侍奉皇帝文化娱乐的活动。
与翰林供奉或者翰林待诏不同,翰林学士们的权力很大,在当时扮演着重要的政治角色。他们的出现从客观上分解了中书舍人的权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权力。因为中书舍人是直接受命于宰相的,而翰林学士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不从属于任何其他官僚机构。所以翰林学士又被称做天子私人,即是皇帝的私人政治秘书和政治顾问,它的设置是玄宗集中皇权的一个重要步骤。皇上要通过设立翰林学士分割宰相的权力,扩大皇权。到了唐代中期,翰林学士,特别是他们的首长翰林学士承旨,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宰相的预备人选,所以被称之为“内相”,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翰林学士有一个特点,即本身并不是一种有品级的官职。唐代史书说,从正九品至正四品的官员都有机会担任翰林学士。但是翰林学士本身没有品级,也就没有俸禄,所以担任翰林学士者必须有其他正式的官职,才能在官场上有属于自己的序列,才有与官职相应的俸禄。唐德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姜公辅、唐宪宗时期的翰林学士白居易都遇到过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俸禄来支撑生活,所以他们请求皇帝能够给他们挂一个官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拿这个官职所具有的俸禄:
姜公辅,授左拾遗,召入翰林为学士。岁满当改官,公辅上书自陈,以母老家贫,以府掾俸给稍优,乃求兼京兆尹户曹参军,特承恩顾。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
(《姜公辅传》)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
(《白居易传》)
所以,唐代的翰林学士都有一个别的官职,他在朝廷上排列次序的时候就以这个官职的高低为根据,而在皇宫内设宴时翰林学士排在宰相之下,一品官员之上:“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百官志》)
1、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2、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4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