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和扶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表面上看,秦始皇不满意自己大儿子的仁慈,认为他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恨不适合当皇帝,所以把他赶到边疆去,看上去是让自己眼不见为净,但其实很多人认为,这其中别有一番深意,只不过当时扶苏并不能理解,到死也没有领悟到秦始皇的意思。为什么说秦始皇这样做,其实是为了保护扶苏呢?
秦始皇在东巡的过程中猝然去世,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诏书,扶胡亥上位,同时矫诏赐死扶苏。结果由于胡亥昏庸,朝政陷入混乱。陈胜吴广一声号令,天下大乱,强大的秦帝国只经历了十多年,便很快土崩瓦解。
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的变故和悲剧,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把扶苏派到边关,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了。如果扶苏在秦始皇身边,后面的这一系列悲剧,绝不会发生。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把扶苏派到边关去呢?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史记》上记载的是,因为秦始皇搞“坑儒”之事,扶苏反对他这样做,劝说他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这件事触怒了秦始皇,因而秦始皇“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不过,《史记》里的这个说法,实际上是让人怀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秦始皇所谓的“坑儒”,事实上所坑杀的,主要还不是儒生,而是那些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因为秦始皇想追求长生不老,但是这些方士们多次欺骗他。秦始皇很生气,于是做了“坑术士”的举动,并不能称为“坑儒”。
而且,扶苏对秦始皇说出的“诸生皆诵法孔子”以及反对“重法绳之”的做法,其实是很让人不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一个大流派,但是并没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绝对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才实现的。再说了,我们都知道,战国后期,秦国一直奉行的都是法家、纵横家、兵家这样一些东西,对儒学一直不感兴趣。因而儒学在秦国也没有市场。孔子周游列国,都没有去秦国。后世的儒生,更是很少去秦国。
既然很少有儒生去秦国,作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他的那些儒学观点,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此,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或许当初扶苏并没有对秦始皇说过那样的话,而秦始皇因为生气,把扶苏发配到边关去,更多的是司马迁的一种想象。
如果秦始皇让扶苏去边关,并非意气用事,那他就是有目的性的。他的目的性是什么呢?
事实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对国内的稳定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当时他最关心的,还是边关问题。尤其是匈奴入侵的问题。
在关心边关问题的同时,他当然也非常关心自己“长生不老”的问题。因此就给了方士很多机会,让他们有机可乘。
其中,卢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士。但是卢生飘荡了很久,并没有拿到什么长生不老的药,没办法回去交差。于是他拿了一本写着“亡秦者胡也”的书回去交给秦始皇。
有人说,这个卢生有先见之明,知道秦朝最终会亡在胡亥手里。不过,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当然了,卢生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对秦始皇的心理却研究得很透彻。知道秦始皇除了关心自己身体的长生不老外,还关心他的大秦帝国的“长生不老”,因此才炮制出一个“亡秦者胡也”的话。
而这个话,果然是秦始皇最为关心的。因此,他派蒙恬率领30万大军前往边关,驱赶匈奴,同时补缀修建长城。
但是,把30万大军交给蒙恬,让他长期统兵在外,秦始皇又很不放心。事实上,这种不放心,一直贯穿在从秦国历代国君到秦始皇的整个过程中。打仗的时候,他们不断换将,还杀了白起等大将,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统兵的将领多么不放心。
但是,秦始皇又不能表现出他的不放心,因此,秦始皇才借故生扶苏的气,把他发配到边关。他的做法,一方面是锻炼扶苏,让他对边关对军队有个较好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悄悄用他监督蒙恬,避免蒙恬拥兵自重。
在秦始皇的心中,作为长子的扶苏,肯定是他传位的不二人选。只不过,由于不便向扶苏直接挑明,同时他也没想到他自己会猝死,因而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
秦始皇赶走扶苏是宠爱他的表现,是为了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君王,他的功绩可以彪炳史册。但是很多人认为秦始皇这一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扶苏给赶到了长城,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才给了赵高、胡亥等乱臣贼子以可乘之机。其实,秦始皇派扶苏去长城没有错,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太不争气,没有等到扶苏顺利继位。
秦始皇把扶苏派到外边,是对扶苏的一种锻炼。是为了让扶苏更加顺利的继承他的位置。
1.让扶苏混资历。扶苏作为秦始皇心目当中合适的继承人,自然就需要给他一些资历,不然不足以让那群大臣信服。北边的长城地区就是一个合适混资历的地方,首先那里有大量的秦国军队,可以保证扶苏的生命安全;环境恶劣的长城可以充分磨炼扶苏的才能与心性,跟着大将军蒙恬还可以拿功劳。
2.让扶苏和未来的军方首脑蒙恬培养感情,把军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一个未来的国家君王,不能把军队掌握在手里那就是在悬崖上走钢丝很危险。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可以说是用心良苦:在秦始皇时期,军方首脑是白起和王翦,而他留给扶苏的未来军方首脑则是蒙恬。只要扶苏和蒙恬的感情培养起来了,未来扶苏的位子就能坐得稳。
3.锻炼扶苏的性格,让他见识真正的人间生活。作为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一直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根本没有见过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因此扶苏从小就养成了悲天悯人的性格,在看到他父亲杀人的时候,总是会盲目的求情。秦始皇意识到这种性格是绝对不能出现在一个未来国家君王身上的,于是他就把扶苏派到长城,让他见识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样可以磨炼扶苏的心性,让他保持适当而不盲目的慈悲。
国产动漫《秦时明月》可以说是收获不少好评,是国产动漫的一部优秀作品。讲述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的反秦事件。其中帝国内部会有矛盾,便是嬴政两个儿子的权利角逐。其中一次,大儿子扶苏被设计冤枉,而嬴政明知道他是被冤枉,仍旧把他调到了边疆。
这其中原因种种,但是其实这也是符合史实的。原来初中历史,我们就学到过这一部分内容。从动漫和史实我们都可以知道,嬴政大儿子扶苏,宅心仁厚,善良而不喜争权夺利。但是因为大皇子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老二胡亥,城府极深,很聪明,而且极其渴望王位。所以会想方设法陷害乃至谋害扶苏,而嬴政也看得出,扶苏对于权力与王位兴致缺缺,却又不得不深受其害,就借一次对扶苏的陷害事件中,将扶苏发配边疆,让大将蒙恬保护他。
嬴政不愧一代君王,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他对大皇子已经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扶苏,所以将扶苏发配边疆,这样可以让二皇子一派稍微安分点,不再过多针对扶苏。同时,这样的做法也保护了大皇子扶苏的生命安全,同时还给了扶苏更大的机会,让他可以在边疆保卫边疆多多建功立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虽然最终扶苏还是被害,胡亥如愿继承了王位,但是胡亥的下场更惨,他只继承了嬴政的残暴,并没有再做贡献,下场比扶苏更惨。如果当初扶苏能够性格再强硬一些,最后到底谁能够继承王位还真的说不定。
秦始皇诸公子中,公子扶苏是长子,但并不为他所喜欢。不过,为了秦王朝的基业,他还是着意培养扶苏。扶苏因在焚书坑儒的问题上与秦始皇的看法不一致,而被派往北部边疆与大将蒙恬带兵戍边,实质上是对他的考验和锻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2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