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坚持分封藩王,他考虑的到底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07:20:32

朱元璋坚持分封藩王,他考虑的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换句话说,既然大家都认为分封藩王是开历史倒车,是弊大于利,那朱元璋这位从千万人中博弈出来的胜利者,为何还要这样做吗?这背后肯定还有着更复杂的思考。

事实上,就如朱元璋自己给出的理由:

“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卫国家,下安民生。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道。”

当然,很多人对朱元璋的这个理由嗤之以鼻,觉得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其实呢,朱元璋分封,就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能够长久稳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我之前西汉的藩王,还有西晋司马炎所分封的藩王,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西汉和西晋时期的藩王,他们的封地至少都是半个省的面积,比如西汉齐王的封地,几乎是整个山东省,囊括74个郡。

更重要的是,西汉和西晋的藩王,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军、政、财和人事权一把抓,不仅有自己的军队,有自己的小朝廷,并且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赋税,甚至封地内官员的任免也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完全相当于一个独立小王国。换句话说,他们是货真价实的王。

反观明朝的藩王,他们虽然被称之为王,但他们的封地,大都局限于一座城市,比如实力最强的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和宁王,他们的封地并不是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而是西安、太原、开封、北京和宁城这几座城市而已。所以从实力上来说,那是不可同日而语。

更关键是,明朝的藩王,在他们自己的封地,只有统兵的权力,至于行政区、财政权和人事权,都由中央派遣来的官员来负责。在这种背景下,明朝藩王不仅没有收取赋税的权力,也没有任免官员的权力,甚至他们军队的后勤,都统一由当地政府官员来负责。

在这种背景下,明朝的藩王,本质就是一个在外统兵的将领。只不过相比于其他外姓统兵将领,他们的地位、级别和待遇要更高一些而已。至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说,明朝的藩王,其实只是一个挂着藩王头衔的将军而已。

事实上,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作为在外统兵的将领。

因为,明帝国的北部边防,从建国开始就始终处在蒙古残余势力的威胁之下,他们时不时的会越过长城长城一线进行侵扰;与此同时,朱元璋为彻底消灭蒙古残余势力,也经常需要组织大军北伐。

问题是,明帝国的首都在遥远的南京,也就是说大明帝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重心都在千里之外的南方。这样不管是防御蒙古的侵扰,还是组织大军北伐,都会显得力不从心,至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以及快速和及时响应。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朱元璋想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两个有效方案:

一是直接把首都迁到北方,这样帝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重心自然也就转移到北方,这样不管是防御、还是有效打击蒙古势力时,明军都会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

第二个方案,就是单独把帝国的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换句话说,在北方设置诸多军区,尤其是在围绕长城一线的城市驻扎重兵,这样自然也可以做到有效防御和打击蒙古势力。

现在,如果你是朱元璋,你选择怎么做呢?

如果选择迁都,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比如南京众多人口和财产的迁移,还有沿途的衣食住行、修路搭桥、新皇宫的建造等,这无一例外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当时明朝才刚建国不久,一切都百废待兴,又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更何况也没有这样的财力来折腾。

至于单独把帝国的军事重心转移到北方,在北方设置诸多军区,虽然操作起来比较容易。问题是,一旦设置军区,必然涉及到要派将领来统领,这山高皇帝远的,时间一长,这些将领们很容易变成骄兵悍将。到时他们一旦有所不轨,其带来的灾难,恐怕不会比藩王逊色。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才将自己的儿子都给封王,让自己的儿子坐镇到各个军事重镇,这样朱元璋既不用迁都,也不用担心骄兵悍将的现象发生。至于藩王之乱,由于朱元璋对他们都做了各种限制,只让他们只是单纯统领军队,所以他们缺乏造反的实力。

同时,虽然这些藩王权力上只是一个统兵将领,但地位上却都享受王的待遇,爵位还可以世袭,这就相当于他们既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不是被当废物养起来;同时他们在地位和待遇上,又是仅次于皇帝的藩王,所以他们也缺乏造反的动机。

事实上,当时朱元璋的大部分儿子,都被分封在围绕长城一线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和甘肃六省。

尤其是朱元璋四个最年长且能力最突出的儿子,都坐镇在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比如老二秦王坐镇西安、老三晋王坐镇太原,老四燕王坐镇北京、老五周王坐镇开封。

只要我们了解这一点,就应该能够明白朱元璋分封诸王的良苦用心。

虽然,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不能说没有缺陷,问题是,即便有一些缺陷,但这个权力格局,至少可以保证皇权在十年到二十年内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威胁。否则,不需要朱允炆动手,铁血的朱元璋自己就会动手削藩。

所以,朱允炆即便对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满意,但也应该相信凭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经验,他所留下的政治布局,肯定可以保证朱允炆的皇位在他继位前十几年不会动摇。

这样等朱允炆皇位坐稳,并积累其足够的政治经验后,再来对朱元璋的布局进行修改,结果肯定要远远好于他一上来,就全盘否朱元璋的布局。事实上,按照朱元璋的构想,就是等十几年后,大明帝国积累起来足够的财富后,就有能力实现迁都,这样那些手握兵权的藩王们,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历史,可惜这些朱允炆不明白。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呢?

自汉武帝通过推恩将刘姓诸侯王化整为零之后,为了避免裂土封王造成?倒逼皇权?的态势,后世王朝大多采取了了虚封王爵的策略。所谓虚封,即无论亲王、郡王,只食禄、不临民,更加没有拥有军队的权力。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元称帝、建立明王朝之后却一反历代王朝的共识,再一次搞起了实封,将二十几个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分封各地。这些藩王不仅手里有兵,还有权干预地方行政事务。而此举也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是深谋远虑还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很可能与宋元宗室衰弱有关。宋王朝重文抑武,对于宗室限制得则更加严格,亲王、郡王不裂土、不临民,更加没有兵权。元王朝因为早年宗王争位、大宗不断转移,最终也形成了?限制宗室?的结局。此举虽然使得宗室无法威胁皇权,同时也导致?主轻臣重?,一旦发生民变或者异族入侵,皇帝无法依靠?自家人?,往往会让权臣钻了空子或者让?叛逆?改朝换代。朱元璋的皇位怎么来的?

元王朝黄金家族的宗室们又都哪去了?朱元璋是元王朝?限制宗室?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不想他人同样受益。至少在朱元璋看来,就算将来有藩王反了,至少江山还是我朱元璋家的,不是吗?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典型的对外人狠、对自家人亲。因为出身赤贫,成为皇帝的朱元璋生怕亏待了自家的孩子们,于是开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优厚的宗室待遇!明王朝宗室的待遇在中国两千余年皇朝史上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朱元璋还嫌不够,为了怕孩子们在地方上受委屈,不仅给了他们物质待遇,还给了他们权力,甚至包括兵权!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搞出实封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熟读汉史,为何执意分封藩王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创了明朝。从一开始,他就一直盘算着如何把自己家的江山给延续下去,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分封藩王。他刚把这个消息公布,朝廷之内就沸腾了:这个乞丐出身的皇帝是不是没读过书啊?他难道不知道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吗?

自古以来的经验告诉人们,所谓藩王是能为皇帝看家护院,守护边疆,但这些手握兵权,远在天边的将军们可不是轻易就能听你的指挥的,倘若有朝一日他们忽生异心,随时可以把皇帝拉下龙椅,自己坐上去。

这些极力反对皇帝分封藩王的人中就有一人态度最为坚决,他就是叶伯巨,叶伯巨专门呈书皇帝,直言藩王之弊大于利,对中央王权的威胁是如何地大。

按理说,以朱元璋的智商不难看出谁对谁错,可他偏偏就丧失了理智一样,立刻下令把这个叶伯巨投入了大牢,活活把他给饿死了。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多年之后他的儿子,北京的藩王,朱棣取代了他的孙子朱允炆,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叹息为什么聪明了一辈子的朱元璋会犯这种错误,即使他不知道这些历史,凭他的才智也应该能从听到的谏言里听出个道理来。可朱元璋真的是没有想到藩王对中央的威胁吗?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分封藩王,为的就是把他们朱家的江山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为了朱家的江山,他不惜捏造罪名,诛杀开国功臣,仅胡惟庸一案就杀了3万人,蓝玉案又杀了1.5万人,目的难道不是让他的孙子朱允炆能在龙椅上坐稳吗?他撤销了宰相,极大地加强了皇权,这不也是为了朱家千秋万代的江山吗?

分封藩王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藩王夺取大权的例子太多了,可相比被权臣,被不姓朱的人夺了权力,分封藩王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了。即使自己后世的子孙篡了位,好歹这江山还是姓朱,这对朱元璋来说就够了。只不过,他没有想到这件事来的如此之快。自己死了还没几年,儿子就夺取了孙子的政权,也算是一种报应吧!

既然有前车之鉴,为什么朱元璋还要搞分封制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逆袭做了皇帝,可以说是史上出身最为卑微的皇帝。

他特别希望江山永远掌握在自己的后代中,因此建国伊始,朱元璋就在总结历史上各朝代兴衰更替,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好的选择。

最终朱元璋和大臣们得出的结论是,宋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强”,中央得不到宗室的藩屏。

以史为鉴,朱元璋决定学习汉高祖刘邦的方法,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

当然朱元璋分封藩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防备边患。当时虽然大明朝已经建立,但元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铲除干净。

他也知道西汉分封之后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带来的惨剧。

朱元璋之所以坚持分封,并非没有汲取历史教训,实在是老朱的无奈选择。

辛辛苦苦地打下了江山,他是绝对不能让外姓掌握权力,因此,尽管他知道风险的存在,但还是决定分封,毕竟藩王也都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当然,他也为了保持中央的安全,在大明帝国的心脏地区——南京和浙江等地不行分封,要封就封得远一点。

而且为了防止藩王和朝臣勾结,朱元璋还规定藩王每三年才能到京朝见一次。平时对藩王也有诸多限制,所以藩王们实际上只能关起门来称大王。

说白了还是为了防止地方藩王坐大,与中央相抗衡,以免重现骨肉相残的历史悲剧。

但千防万防,却还是防不胜防。手里有兵,就有造反的风险。

后来起事的朱棣打着“靖难勤王”的旗号开进了南京,狠狠扇了朱元璋的耳光,当然对于老朱家来说,这属于内部矛盾。

而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和朱棣都开始了削藩,一次比一次严重,可见他们对于朱元璋建立的制度并不认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1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