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俗话说唇亡齿寒,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救援

众妙之门 2023-06-17 00:24:49

俗话说唇亡齿寒,秦国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为什么不出手救援

很多人都不了解战国齐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齐国自五国伐齐、田单复国之后,似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秦国攻灭五国,齐国才慌忙在西部聚兵抗秦,然而秦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消灭了齐国。

齐国消失的这几十年里,战国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五国攻秦等等,秦国野心逐渐膨胀,六国纷纷参与其中,唯独齐国置身事外。

作为一个战国数一数二的大国,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现象。真的是齐国主昏臣庸,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吗?为什么齐国会有这种决策长达数十年,以致于最后五国被灭,齐国单独面对强秦?

一、消失的齐国

公元前3世纪初,距离秦发动灭国之战还有大约近百年的时间,此时的战国局面是秦齐赵三强并立,秦国还远远没有到可以压制住齐赵一家独大的时候。

此时也是合纵连横最为激烈的时期,战国形势波云诡谲。终于,因独占宋国,齐国迎来了巨大的灾难。

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分别从北西两面攻入齐国腹地,齐军两战皆败,乐毅率燕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齐都临淄。随后,楚将淖齿以救援为名,实欲收复淮北之地,却遭打了齐愍王的拒绝。淖齿杀齐愍王。淮北之地归于楚国,齐国大部都陷于燕军之手。

此战对齐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齐国只剩下了即墨、莒两座城池,财富珍宝被全部运往燕国。虽然后来齐襄王复位,田单率齐军反攻取胜,但齐国从此实力大减。

更为奇怪的是,齐国从此仿佛消失了一般,最后两代君主齐襄王、齐王建都埋头于国内,很少参与国际事务。

而秦国在随后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并大肆贿赂各国宠臣,20年后又在长平打垮了最后一个强国赵国,终于有了一家独大之势。

一种观点认为,因五国伐齐,齐国心寒,不愿意再参与列国事务,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秦国对齐国宠臣后胜等人的贿赂,导致了齐国君臣亲秦,而后期的合纵主要目的都是针对秦国,因此齐国没有参与。

然而,真是这样吗?未必。

伐齐之时秦国是最积极的一个,而且秦军率先在285年就越过韩魏攻打齐国济西之地,按说齐国对秦国的仇恨不亚于其余五国,为何却能够容忍秦国的强大?

大家都是一路从春秋混过来的,应该很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也都懂得合众小而御一强的道理,其他列国也有秦国贿赂,但还是不乏忠贞的臣子,为何单单齐国君臣如此呢?

实际上,战国的最后几十年基本是秦国的主角戏,因此其他战国很多事都被忽略了,齐国并不像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完全消失了。

二、齐国为何不助五国?

长平之战秦赵对峙之时,赵国支撑不住,曾向齐燕两国请求粮食支援。齐国和燕国曾有意救援赵国,但未能成功。

赵国长平之战败后,秦国进一步魏攻邯郸。在这期间,齐国曾在这时与魏国联合攻赵,齐取淄鼠、魏取伊是。

虽记录比较少,但这说明,齐国并不是完全不参与国际事务了。但在前250年之后,几乎看不到齐国再参与列国事务了。

那么为什么齐国完全缩回去了呢?在前255年-250年,对于齐国来说,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已经强大起来的燕国,一边与赵国连年大战,一边继续进攻虚弱的齐国。燕将曾攻打齐国的聊城,被齐国策士鲁仲连劝退。

第二件事是,魏国攻灭了卫国,尽有卫之地,还将原来的宋国最大的商业城市陶邑纳入控制之下。魏国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继续向东进攻齐国,攻取了齐国别都平陆之地。

第三件事是,楚国攻灭了鲁国,然后不断骚扰齐国的南阳地区(泰山以南,与鲁国接壤的地区)。

图:楚国占领鲁国后,直接威胁齐国腹地

复国后,面对的是满目疮痍。此时,距离齐国复国不过20多年的时间,可以说,齐国是七国之中最弱小的。列国西向打不赢秦国,但对付弱小的齐国却是绰绰有余,比如陈轸就曾建议楚国攻打东边的齐韩之地来弥补西面对秦的土地损失。因此,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后期,弱小的齐国遭到了三个邻国燕魏楚的连续攻击,自然吃不消,特别是楚国占据了鲁国的土地,与齐国腹地只隔着一座泰山,这更让齐国寝食难安。

齐国的眼光固然短浅,但燕魏楚的短视才是造成齐国彻底收起对列国的友好的原因。那么,既然从列国那里得不到友好,弱小的齐国又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呢?

三、齐国最后的外交

田单复国之后,在位的齐襄王却屡次对这位复国功臣猜忌深重,最后田单不得不远走赵国避祸。即使在孟尝君田文如日中天时,齐王的猜忌也没有如此之重,除了田单威望太高,同时也说明这一场变乱,消耗了齐国王室的威望,导致了齐襄王的极度不自信。

因此,对于复国后的齐国,不仅面临着外部邻国的欺辱,还面临着内部的力量整合和团结。中央集权体制下,一旦王室威望严重受损,那么这样的国家极易造成严重内耗。如果要维持稳定,要么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要么将有威胁的权臣统统除掉,重新建立自己的嫡系。

而对于继承王位的齐王建来说,对内,几乎唯有君王后和舅舅后胜值得信任;对外,不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不与周围的邻国纠缠,而与遥远的秦国建交,等到彻底恢复实力再图争雄,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因此,齐国最后几十年的外交策略,就成了盟秦而远五国。恰恰后胜受秦国贿赂,也倾向于亲秦,两相呼应之下,齐国的盟秦策略就越加稳固了。齐王建曾两次亲自前往秦国朝见,在秦国的眼里这是笼络臣服的好机会,在齐国眼里,实际上不过是暂时的,像原来的魏国赵国一样早晚都要还回来的。

不只是齐国,许多列国大概也这样想着。然而,玩脱的是,秦国这一次没有再重复战国们的故事,而是一骑绝尘,一家独大了。等到齐国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晚了。

然而,齐王建并无治国之才,齐国不仅没有蒸蒸日上,反而日渐萎靡。为了应对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和难以应对的五国,齐国转而彻底臣服秦国,希望像卫国那样求得附庸国的地位。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王田建朝见秦国,临淄西门的的司马劝谏说,“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建不得已,返回宫中,这是齐王建最后一次朝见秦国的记录。

这时大约已经五国都已经灭亡了。

从这时的情况来看,秦国之侧是不允许他人酣睡的。齐国大约已经得到了这种消息,因此才有人屡次劝谏,担心齐王建复楚怀王的故事。

这时候,齐国君臣才开始慌乱了。齐王建匆匆在西部边境设防驻军,然而秦军在王贲的率领县直接从燕国南下,突破了齐国的北部防线,齐国灭亡。

小编说

由此可见,复国后齐国的心态呈现着几个阶段,首先是想恢复大国荣光,恢复实力后逐渐参与列国事务;然后被燕魏楚一顿狂揍,内忧也逐渐显现,才开始收缩战略,光荣独立;最后阶段,秦国一家独大之势已成,五国已灭,齐国转而谋求臣服于秦,然而秦却要彻底灭亡齐国,齐国无奈之下,整军备战,然而为时已晚。

长平之战时,赵国苦苦支撑,大国齐国为何见死不救?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难就会降临齐国。况且救赵是高义的好事,击退秦军则扬名立威。不应该吝啬一点粮食,而贻害国家。”齐王不听,结果秦军破赵四十余万于长平,跟着包围了邯郸。

赵国对于齐国,恰恰是那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著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那是赵国被魏国打残了,都城邯郸被魏国攻破、占领,眼看就要亡国了,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

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这才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观齐国,仗虽是打赢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齐王断子绝孙,根本也不会有齐王建生出来。这等血海深仇,没准被烧毁的宫殿残垣断壁还在,还没有完全修复,换了你是齐王建,会一抹脸忘得一干二尽。

秦赵长平大战,是你赵国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韩王已经送与秦国的上党,这才招来秦国人打你。你赵国得了好处,却要别人出钱出力,流血牺牲帮你去打架,保护你劫来的东西。

至于说后来天降超人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江山,那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违。其间艰苦卓绝,屡遭挫折,百折不挠,巧妙运作,咬牙忍耐,终至最后大获全胜,也绝不是《史记》一句“奋六世余烈”那样轻松简单(可参见《大秦始皇帝》)。

仔细研究史书中的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要被对话、心理描写、场面描写、作者结论所诱导,才能言之有据,窥其精彩。如此读史,才有滋味。

秦国将要灭亡时老秦人为何不及时救援?这其中有什么典故?

秦国将要灭国的时候,此时的老秦人已不是当初英勇善战的老秦人了。而且这时候的秦国已是风雨飘摇,常年的劳役已让一些老秦人怨声载道,而且曾经能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奖励政策也没有了,所以在秦国最为吸纳的时候,没有老秦人出来救国图存了。想当初秦国的几代先祖们殚精竭虑打下的一统江山,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毁于一旦了。



在秦国国内大量征用民工、兵士修造阿房官、长城的时候,几乎没有仗打,所以人们也失去了建立功勋、荫封妻人的机会,这样时候,谁还愿意平时卖命杀敌。而且律法严苛,劳役沉重,许多人都不堪重负,而统治者并没有意思到人们心中压迫反抗的情绪。终于在内忧外患的联合作用下,这些被压抑的人甚至都揭竿起义了。



在刘备项羽攻打咸阳的战役中,也有老秦人奋力抗争、拼死一搏的,可惜大势已去,纵然他们流连曾经大秦国的辉煌盛世,可惜胳膊拗不过大腿,秦国已陷入万劫不复了。随后刘邦下令,只要老秦人放下武器,他刘邦皆可既往不咎,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很多的老秦人眼看救国无望,满含热泪的放下武器,归隐田居了。



当然也有一些忠心的老秦人的,浴血沙场,最终寡不敌众,被项羽活埋的据说都有20多万。可怜老秦人跟随几代秦王,浴血征战,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统一才十几年了,霎时间就灰飞烟灭了。而那些还指望着上战场杀敌立功的人,眼看这些兵士们寸功为例,人已亡,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所以说,不是老秦人不及时救援,而是实乃世事的浩浩汤汤,秦亡,天命使然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2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