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超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刚上任没多久,他就开始准备削藩,不过毕竟他自身的根基还不是很强大,所以就遭到了燕王朱棣的造反,后来朱棣也就登上了皇位,不过这个时候还是仍有不少的臣子是忠心于建文帝的,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他不得不动用了一些酷刑。
而在受刑的人当中,就有一个15岁的少年。他就是刘超,他的父亲刘固曾经在青州担任教谕,朝廷上名声也是很响当当的,不过刘固为了回家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那就准备退休回家,不过当时景清觉得这个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劝他到南京任职,后来他也就来了,却没想到也因此为自己全家埋下了一刻死亡的种子。
不等到朱棣篡位登基之后,景清还刺杀过朱棣,也因此惹恼了他,于是和景清相关的人都要被处以死刑,其中也包括了刘固全家。而刘固的儿子刘超才15岁也就列入了处死名单里面,不过他从小习武,臂力惊人,再加上他觉得现在就死了心有不甘,于是被处决的时候就把绳索扯断了,还把刽子手中的屠刀夺了下来,并且在场的10余人监斩官杀了,不过毕竟寡不敌众,后来还是被擒了。
朱棣得知此事,便下令将刘超凌迟处死了,他们一家死的确实无辜,不过南明弘光皇帝还是将刘超列为忠臣的。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从少年便随元帅徐达北征喋血沙场,历经战阵后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期间经过朝堂之争与宫闱之变的历练和洗礼,朱棣亦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在妻族和追随者的支持下,他就藩北平,誓为大明守卫北疆。明太祖驾崩后,继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母族及齐泰等人的蛊惑下,开始下诏削藩,先后废掉了五位藩王,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火自焚。盛怒之下的朱棣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犹疑,以“奉天靖难”的名义起兵。他以三十万兵力最终战胜了拥有一百万大军的建文一党,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江苏南京),登上帝位,改元“永乐”。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间挥军收复安南故土、七下西洋、五伐漠北、修治大典、迁都北平,并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训,创造了煊赫一时的“永乐盛世”
山河月明》是由高希希、赵立军执导,由冯绍峰、陈宝国、颖儿、何晟铭、陈奕丞领衔主演,张丰毅、王姬友情主演,成毅、雨婷儿特别主演的古装传奇剧。于2022年4月6日在北京卫视播出,并在优酷视频同步播出。
热门影视资源合集
?/s/1XgupVQYFq4Pvo0GhUxjAxA
?pwd=1234?提取码:1234
曾国藩有名言?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说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谨言慎行,言必再思更被认为是高情商的表现,是职场生存的黄金法则。
可在大明官场上却有一位官员,不谙其道,最后因为?多话?断送了前程,死于非命。这位官员就是明永乐朝,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又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
神童光环
解缙1369年生于江西吉安府,史书记载其自幼?聪颖悟绝,天赋异禀?,有?神童?之称,据说他襁褓之中就会认字,五岁会背诗;七岁能写文章;十岁能背诵千言的古文;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总之绝对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好风借力
明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1388年,解缙中进士,开始走向仕途。十九岁登科,真可谓是春风得意,更重要的一点是,年纪轻轻的解缙,平步青云,不久就被安置在了朱元璋左右,朱元璋非常赏识他。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这可是君主赤裸裸地表白呀,解缙受宠若惊,次日,即呈上万言书,针砭时弊,慷慨陈词,真是知无不言。朱元璋读后,又大赞其才。
可是解缙言路即开,就有一点忘乎所以了。朝臣们,有点诧异,有点不满,但都静观其变,然而这个解缙越来越敢说,什么都敢说。先是上书,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后又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的恶行,袁泰也对其怀恨在心。
解缙不断地?上书言事?让朝臣们再也坐不住了,皇帝身边有这么个口如悬河的愣头青,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呀,于是纷纷上书弹劾解缙,有的,没有的,莫须有的罪名甚嚣尘上。朱元璋旁敲侧击地说:缙以冗散自恣耶,意思是?小解呀,你太爱发牢骚了?。可解缙,似乎还没听出弦外之音。
雪藏十载
为了平息朝臣的怒气,也可能是为了保护这个稚嫩的政客,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之后便端茶送客了。解缙满腹委屈,心想,我说的都是事实呀,是皇帝您让我言无不尽呀,可是,他却不曾想过,朱元璋何尝不知道他说的这些是事实,但是朝廷中盘根错节的关系,岂是都能拿出了讲的,不讲方式,心直口快的言论,很可能引发一场政治地震。之后,解缙被雪藏了十年。
刘郎又来
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召解缙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但是重见天日的解缙,仍未收敛锋芒。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朱棣也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华,盛赞曰:?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第二年解缙便晋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与解缙等人商议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更属意次子朱高煦,但解缙坚持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这分明说到了朱棣靖难篡位的痛处,朱棣面露不悦。解缙知道,朱棣很喜欢长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说服朱棣,便又加了一句话:?好圣孙!?。
朱棣最终立朱高炽为太子。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当时太子虽立,但朱棣为了权衡各派利益,依然表现得很荣宠朱高煦。解缙又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
因言获罪
解缙渐失圣心,后来在朱高煦,和其他政敌的弹劾下,解缙被贬交趾即今越南。
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时值朱棣北征,就去谒见太子朱高炽。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其实是在暗示朱棣,这个解缙不守礼法,偷偷去见太子,他是想结党呢,还是要谋反呢?朱棣为此大为震怒,并以?无人臣礼?罪将其下诏狱。
解缙一案牵连非常大,朱棣借惩办解缙之由,大做铲除异己之实,很多官员连坐,身死狱中。
雪夜横死
解缙被囚五年后的一天,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来到狱中,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脱掉解缙的衣服,将他拖到积雪中埋了起来,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解缙被处死后,其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
第一才子
解缙才华彪炳,名冠当时,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尤善作对,有?解缙敏对?之称。而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卷帙浩繁,是中国历史最大的一部类书,被学术界称为?辑佚古书的渊薮?,《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纵观解缙的为官生涯,他胆气有余,却圆融不足,敢于劝谏,却不善于劝谏,以至数逆龙鳞,到处树敌,最后横死,实在令人唏嘘
公元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二十一岁的皇太孙朱允文即位,次年改元建文,这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
这位皇帝少年执政,在位四年,被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闹出了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役”,最终兵败丢皇位,从此下落不明。在明朝十七位帝王中,属于命运悲惨的一个。
但在《明史》等官方史书中,对这位失败的帝王,评价却极其高,《明史》说他“天资仁厚”“亲贤好学”,也就是说是个品格厚道,任用贤臣,且刻苦学习的好皇帝。更认为他在位期间,革除了诸多朱元璋时代的弊政,深得天下人心。
而细看他登基后做的事情,这样的评价,也确实有道理,他治国的最大成就,就是“建文新政”,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先大规模 *** 冤假错案,赦免朱元璋执政时期,各类案件的受株连官员, *** 其中的无辜人员。同时一改朱元璋时代重武轻文的政治习惯,大力卓拔文臣,走“文治”的路线。六部尚书的官职,也从原先的二品提拔到一品,他所建立的执政团队,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臣子,更是后来明朝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还大力修订《大明律》,删除其中诸多苛刻条令,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减免赋税。如上种种,都是深得人心的好事。
但这样一个建树颇多的好皇帝,为什么却难免失败的命运?还是从头说起。
朱元璋英雄了一辈子,但是在接班人选择上,头脑一直清楚:能够继承自己皇位的,一要按照皇室传承规矩来,身份名正言顺,二就是这个接班人,必须具有守天下的才能。不必一定英明神武,但要懂得治理江山,实行仁政。
所以早年他确定长子朱标即位,就是以此为原则,后来对太子朱标,更是悉心培养,除了建立强大的教师团队外,更以“仁明果决”四字标准要求儿子,遇到国家大事,还常叫儿子参与讨论。而朱元璋的苦心也没白费,太子朱标逐渐变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的人选:性格仁厚,但外柔内刚,甚至意见相冲突时,还敢同父亲力争。父子虽常有冲突,但对儿子的成长,朱元璋一直很满意。
满意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噩耗传来,四十岁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不说,继承人的位子又空了。
对儿子的死,朱元璋极为痛惜,但该选谁接班,更是难题。皇子之中,最得他宠的,除朱标外,就是镇守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而对朱标的长子,即长孙朱允,朱元璋起初并不待见,这孩子人长得丑,年纪又小(十五岁),而且性格又柔弱,一看并不讨喜。
所以在选谁接班的事情上,朱元璋一开始也犹豫,朱棣固然能耐大,但在朱元璋眼里,这儿子太像自己,而且更大的难题是:朱棣在儿子中排行老四,前面还有二儿子秦王与三儿子晋王,但这俩儿子不成器,接班不可能。如果朱棣当了太子,俩哥哥往哪里摆?大臣刘三吾就为此劝他:“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
而且更重要的是,朱允虽然能力一般,却有一点好:孝顺。朱标卧病的时候,他就侍候在身边,一直伺候到病故。父亲死后,他更是哀痛无比,很多天不吃不喝,看得祖父朱元璋也心疼,抚着背劝说:“你要是拖坏了身子骨,我可怎么办啊!”对这起初不待见的孙子,从此发自内心疼爱。
如上种种原因,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朱允正式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法定继承人,四年以后,朱元璋更是召集诸藩王,令他们以宫廷仪式参拜皇太孙,也借此告诉天下人:继承人就这么定了,其他人就别惦记了。
除了给孙子撑腰外,对孙子的能力,朱元璋也大力培养,他亲自给朱允选定的几个辅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都是道德高尚,忠心不二的士大夫。晚年的国家大事,更时时让朱允参与,锻炼其行政能力。期间明朝屡屡兴起大案,屠戮功臣,许多史家也认为,这是在给朱允接班清理障碍。
但这种培养,其实是很有问题,朱允当皇太孙的时候才十五岁,登基时候也不过二十一,期间的锻炼,基本都是皇爷爷朱元璋手把手教,从没独立应付过政治考验,好比学走路的孩子,一直被搀着走,从没放开手脚。
为了帮助朱允快速成长,朱元璋也不是没行动,特意给他选了几位好老师,比如齐泰,黄子澄等人,都是忠良臣子,但这几位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忠心学问,却无实际行政才能,典型书呆子。书呆子搞教育,教出来的,多半都是呆子。
朱允也就因此不能幸免,虽然和他父亲一样,他也是个孝顺仁厚的好孩子,但是比起父亲朱标,骨子里的坚忍性情与承担力,好孩子朱允,直到坐上皇帝宝座,这条也只是形似。
就连朱允自己也知道:一朵巨大的阴云,正笼罩在皇位的头顶上——藩王问题。
朱元璋的封藩制度,最大的漏洞,便是边境藩王手握重兵,威胁中央。他活着的时候没人敢动,以后就难说。其中实力最强的,便是当初朱允继承人位置的最热门竞争者:燕王朱棣。
朱棣的早年成长,堪称“放羊教育”的典型。朱元璋对儿子的教育,从来非常严格,除了日常读书习武外,还有意志品质磨练,甚至还常让儿子们穿上麻鞋,像士兵一样出去锻炼跑步。朱棣就是在这种磨练中成长起来,后来他十七岁离开京城,受封燕王,更曾跟随名将李文忠出外作战,军事水平提升很快。外加他的岳父,更是大名鼎鼎的明朝第一将徐达。如此耳濡目染的环境,从政治权谋到兵法韬略,样样修炼得精熟。
所以才就藩北平后,燕王朱棣好似蛟龙入海,很快大展拳脚,不但把一向荒僻的北平地区,治理得繁荣富庶,洪武年间更多次统兵出塞,痛打北元残余势力。北方九位藩王中,他更像佼佼者。
1402年,朱棣将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登基称帝。
据说在朱棣年少时,父亲朱元璋曾作过一句评价: “棣儿类我。” 朱棣这孩子,像我!而朱棣长大后表现出的种种特质——从镇守燕地时的勇武,到发兵靖难时的冒进,再到登基称帝后的残暴,确实有几分朱元璋的影子。而朱棣的执政生涯,也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充斥着各种褒贬争议。甚至从朱棣一上位,他就处在了争议的旋涡当中。他遇到了怎样的困局呢?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成功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明成祖。
但此时尴尬的是,朱棣虽然赢得了战争,却无法赢得人心。虽然朱棣称帝后极力封杀言论、篡改史书,以致后人难窥真实情景,但是通过时人的杂文笔记和民间传说,我们还是能对他当时的处境窥探一二。
据明人顾起元记述道,直到明末崇祯年间,他的家乡仍有一个传闻: “及燕师至日,哭声震天,而诸臣或死或遁,几空朝署。” 据《建文帝遗迹》记载:当时城破后,迎降的文武官员不过百十号人,然遁去者,达四百六十三人。
数字未必精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大部分文武大臣都对这位新皇帝表达了强烈抗拒。
这种抗拒,可能一方面来自对篡位者的道德排斥,另一方面也来自对前任皇帝的留恋不舍——建文帝朱允炆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他在任内推行了一系列大受欢迎的新政。比如,将全国的田租减免一半、取消江南重税、裁汰政府冗员等等,极大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他还宽刑律,一改洪武时期的“重典治国”,时人记曰: “(新政后)罪至死者,多全活之。于是刑部、都察院论囚,视往岁减三之二。”
朱棣的“靖难之役”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幌子,但它本质上还是一场谋反篡位。在不少臣民看来,朱棣就是以一种不正当的方式,赶走了他们心目中颇有贤德的“前任”。在这种情况下,篡位者朱棣会如何树立威望、得到爱戴呢?
朱棣上台后公布了一份“奸党”名单,上有二十九名激烈反抗者的名字。建文旧臣黄子澄和齐泰便在其中。他们都被凌迟处死,俱灭九族。虽然“奸党”只列了二十九人,但实际受迫害人数远不止此。当时凡是公开抗议者,几乎都未能逃过朱棣的屠刀。
最轰动的莫过于建文旧臣 方孝孺之死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和首席顾问,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朱棣上位后,曾想借助他的声望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以求获得文人群体的认可。但方孝孺坚决不从,并在大殿上怒怼朱棣,最终被诛“十族”——九族亲眷加上学生八百七十三人皆被处死。
御史大夫 景清 刺杀朱棣未遂,朱棣命人用铁刷将景清的肉刷掉,把骨头打碎,而且 “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这种“瓜蔓抄”比“十族”涉及面更为广泛,稍有关联就会获罪。
命运惨烈的还有兵部尚书 铁铉 。靖难之役时,他曾在济南死磕朱棣三个月,逼得朱棣不得已改了路线。朱棣上位后,将其押到南京。大殿之上,铁铉始终面朝南方,拒不转身。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大怒,命人割掉他的耳朵和鼻子,但他还是不肯转身。朱棣又令人把割下的耳鼻煮熟给他吃,问他味道如何。铁铉厉声回答: “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 朱棣气极,先是将他凌迟处死,又将其扔入油锅,可以说残忍至极。而铁铉的父母被发配海南,长子充军,次子为奴,妻女也被发配到教坊司。
就这样,朱棣以残忍无情的手段让反对者都噤若寒蝉。
在一部分人眼中,朱棣是“魔鬼”。但在另一部分人眼中,朱棣却是“天使”。
朱棣即位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大规模封赏。
永乐元年(1403),朱棣论功行赏,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懋等六人为伯。靖难的功臣,如张玉、朱能等,都被封为世袭公侯,甚至包括在南京的太监们,都得到了封赏。当年正是依靠了这些太监提供的情报,避开了朝廷军队的正面围剿,偷袭南京,夺得了皇位。所以他对这些太监十分倚重,后来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专门机构来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就是由太监们管理的特务组织—— 东厂 。
此外, 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禁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 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朱棣还专门下旨,表扬那些在战争中出过力的普通百姓。在北平、保定协助燕军守城的妇女,在守城过程中发挥过很大作用,朱棣便分级给予赏赐。例如,“保定运砖石妇女,每名赏钞一百贯,绢一百匹,棉花三斤。”
当然,也有人对封赏不感兴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便谢绝赏赐,情愿功成身退。
无论是“魔鬼”的一面,还是“天使”的一面,朱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进一步稳固皇位。 而若想长治久安,还有一个群体他不能忽视,那就是他自己的兄弟们。
朱棣是以藩王身份夺位的, 所以他深知藩王壮大后的威力。为了不让 历史 重演,朱棣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和自己共同起事的藩王们。
最先被“安置”的是 宁王朱权 。当初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为了获得他的全力支持,曾给他开过一张空头支票——“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是篡位成功后,朱棣再也不提此事。朱权是个明白人,他也没有妄想,只是请求换个封地。他之前的封地在北方,现在想换到南方来。他跟朱棣提出要去苏州,朱棣不许。他又提出要去钱塘,朱棣又不许。最终,永乐元年(1403)二月,朱权被改封南昌。就藩南昌不久,朱权遭人举报,说他用巫术害人。朱棣命人秘密查访,因为没查到证据,便不了了之。但从此朱权更加谨言慎行,建造书斋一间,整日弹琴读书。
相比其他藩王,朱权无疑算幸运的。至少朱棣还给他留了块封地,其他藩王有的直接被撸为庶人。
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爵位和官属,八月,又废其为庶人。
永乐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年(1412),削去辽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护卫。
在朱棣强力削藩下,藩王集团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军事、政治实力,从此走向下坡路。
作为一个群众基础薄弱的篡位者,朱棣用各种手段来掩盖内心的不安。然而相比他的残酷狠辣,无论他封赏有多厚,又有几人能把手握屠刀的朱棣当“天使”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2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