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曾国藩坐到二品官员的位置,为什么穷到连钱都没有回家地步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9:56:40

曾国藩坐到二品官员的位置,为什么穷到连钱都没有回家地步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曾国藩回家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进士及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接着参加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但是并不能算是进入仕途,因为庶吉士只是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没有官阶、品级,甚至连俸禄都没有。直到道光二十年,曾国藩通过散馆考试,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官职。

县令是七品,翰林检讨是从七品,按理差别不大,实际上差别巨大,县令是地方实权人物,而翰林检讨在大官云集的京城,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曾国藩出生耕读家庭,家境本就不好,翰林院的薪水很低,所以曾国藩在翰林院期间一直是生活窘迫,甚至借钱度日,直到考中了四川乡试的主考官,挣了6000两,才算是生活有点起色。

(道光)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

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朝考,依旧取得好成绩,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也就是曾国藩的实际官职是内阁学士(官阶是从二品),是实打实的高级官员。

从道光十八年到二十七年,曾国藩短短十年时间升了七次官,在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是很少见的。人们总是把升官发财连在一起说,而对于曾国藩,升官和发财是两码事,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就非常明确绝不依靠升官来发财,“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为做官发财可耻……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曾国藩做了二品大员之后,一年的俸禄加补贴有不到2000两,但是他却连回家的钱都没有。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藩在家书中这样写道:“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1000,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一个二品大员,不仅没有回家的钱,还欠了外债1000,实在是惨不忍睹。

那么曾国藩的钱都去哪了?有人曾经帮曾国藩算过账,发现曾国藩的工资除了基本的生活之外,基本上都用在了刀刃上。

曾国藩做了二品大员,虽然不靠职位来为自己谋取利益,但是做了大官就有大官的“排场”,买几辆车,雇几个下人,租一个大一点的院落,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曾国藩家书》中我们可以零零散散的看到,曾国藩做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之后,要经常去坐班,不得不将骡子数增加到三头,还要雇佣车夫,而官员之间的人情往来也成了曾国藩支出的大头,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又开始借钱了,“今年我在京用度较大,借账不少”。

众所周知,曾国藩还有牛皮藓,牛皮藓是一个非常难治的病,曾国藩为此花了不少钱,一年少说都要耗费上百两。

虽然借钱度日,但是曾国藩却拿了很多钱回家,这些年不单单是给父母改善生活,还要接济亲族中困难的家庭,资助贫困学子、资助吃不起饭的乞丐,这就是“借钱做慈善”。

做了官不想贪污,只能走朝廷的路子,考乡试的主考官,不过曾国藩直到咸丰二年才再次得到机会去地方出任主考,距离他上次去四川做主考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而这一次他还没有到任,母亲就去世了,回家守孝的他被皇帝要求办团练,由此开始,曾国藩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直到咸丰末年,曾国藩才把在北京欠的债还清。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清史稿》

作为朝廷的重臣,曾国藩为什么要靠借钱才能过日子?



曾国藩生于清朝后期,那个时候很多臣子都嗅到了清朝要倒的味道,所以开始拼命敛财。不过曾国藩从来不加入他们的队伍,他的一生过的十分节俭,实在没钱了,就借钱生存。

而且曾国藩借钱,不是为了去花天酒地,而是为了家庭开支。那个时候,朝廷的薪水已经不够曾国藩支撑整个家庭,他只有和人家借钱,才能维持家庭正常运转。



好在曾国藩为人忠厚、清廉,大家都尊敬他,也愿意借钱给他,即使都知道借出去的钱肯定收不回来了,也愿意用借钱的名义资助一下曾国藩。

康熙皇帝当年改过一次朝政的官员收入方面的条例,所以说这些官员们如果全部靠朝廷颁发的薪水根本是不够用的,那么他们选择的是怎么办呢?



其实在清朝主要分成了两批官员,第一批叫做州官州官是散落在中国各地的那些支线以及官员,他们虽然说权利比较小,只能够统治自己辖区内的百姓,但是他们的油水多,而且没有在皇帝跟前,贪污腐败的机会也比较大,所以他们是比较有钱的。



还有一种叫做京官,这种人虽然说掌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但是由于他们的薪水被严格限制,所以说他们的薪水是很低的,州官常常需要找京官帮忙办事,那么就少不了要给一些好处钱。



一来二去的这个钱就变成了固定的,比如说有些州官会借着碳火费以及纳凉费这种可笑的名义来给一些京官送钱,希望金冠能够帮助到他们一些事情。而军官们自然也用着自己手里面的权力去和这些州官勾结在一起,曾国藩这个人从来不和这些人伙同在一起。



他一直都不去收官的钱,他的钱自然也就不够用了,另外有一些灰色的收入,曾国藩也不会去碰,哪怕这个收入是皇帝的许可,他也不会去,那比如说在军队当中的俸禄,军队当中的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



因为一场战争下来谁都不知道会死多少人,所以说那些空出来的军饷,那些军队的指挥官们一般都会揣到自己的口袋里面,但是曾国藩当年就从来都不去要这笔钱,他知道当时的清朝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说每当有空出来的军饷,它都返还给国库,连皇帝给他他都不要,所以说这也能够证明曾国藩这个人有多么的清廉。



曾国藩的存在,让清朝续命几十年,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清朝最后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历史将要被改写。或许那个时候的我们会更加屈辱,连一战的能力都没有。

怎么看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曾国藩可取的一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可以瞻仰,而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 一般人学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贼,他娶小老婆而被骂,他跟咸丰帝伸手 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机会逃离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的缺点,似乎一 般人也都有。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观, 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了败仗想自杀,被人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 小老婆,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他也确实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 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天,回到家才有答案。 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的豪气,27岁考中进士,37岁 官 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连人都不是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极具创造性 思维,把团练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 已是不易 。又以去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 之雄兵。当是时也,名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往,坚苦卓绝, 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而 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 ,陷安庆,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 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务,师夷之长 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成一时之功,而遗长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 内,杀人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不知也,不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 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而承奉之,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誉,立德、立功 、立言并三不朽,殆人之功也,殆神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则识渐长;识之长矣,则时可用。循时以 进,功自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尚在功名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 大,故能享其久。吾辈中人,有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而终见弃者也。 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寸寸累功,终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呜呼 !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因此而冥冥终身者,又不知其几何哉。

曾国藩的湘军最后坐拥20万,占有大清的半壁江山,为什么不称帝?

曾国藩市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从一个书生,平步青云,成为官居一品的朝中要员。手握重兵,掌握地方大权,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汉马功劳,曾国藩并没有像人们想过的那样推翻清王朝取而代之,他不但自己不做皇帝,还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解散了湘军,并强迫曾国荃离职回家。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他勤学苦读,成年后入京赶考,28岁中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吉士,累迁待读,待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吏部侍郎及属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逐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盛世走向没落,衰败的过渡时期,内忧外患接踵而来,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曾国藩在京任职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人世,于是他回乡为母亲操持后事,却恰逢太平天国运动横扫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曾国藩立刻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日夜操练,为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汉马功劳,被清王朝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来他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谥号“文正”。
曾国藩一生的功过是非,世人争论不休。他曾被推崇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建树功业,转移时运的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的第一名臣,但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可谓毁誉参半。那么曾国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离皇位一步之遥时放弃呢?
究其原因是曾国藩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操练兵马的目的相当明确:一是包围明教:而是保卫地主阶级的利益:三是保卫清朝。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惜,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尤其在京参加朝中考试进入蔗场馆学习后,“日夜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献,因此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他希望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自如地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此外,他还推崇程朱理学,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力与兵力,兵力于兵法等。
曾国藩市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泰,主敬则身成,求人则人悦,思成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报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这些是他成为清朝中兴名臣的思想基础。就曾国藩外表而言,也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愈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其次是称帝条件不具备。南有曾国藩,北有僧格林沁,这两人被清王朝以为优股之臣。但是僧格林沁最受器重,拥有一支以强大的骑兵的队伍,战斗力很强,而且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视东南,使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
曾国藩操兵练将是以保卫明教和忠君为号召,一但自己称帝,实数不忠不义,大逆不道,人心必失。就湘军内部而言,左宗棠名下将士多为楚军,李鸿章名下多为淮军,湘楚淮虽有关联,但湘军早已分裂。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在华势力已经决定扶持清政府。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不考虑到,因此,尽管曾国荃等一再劝说其取清王朝而代之,曾国藩仍打定主意不为所动。
曾国藩没有称帝野心,在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被攻陷后,尚有余部三十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的东西捻军方兴未艾。在国内动乱频乱,国外列强环伺中华,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际,如果曾国藩趁机称帝,战乱又起,中国的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又会经历更多磨难,人民会再度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曾国藩也算是国家民族的有功之臣。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6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