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睿宗李旦一生三次让位,他是不想当皇帝吗

众妙之门 2023-06-16 16:37:44

唐睿宗李旦一生三次让位,他是不想当皇帝吗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旦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他就是唐睿宗李旦。李旦的一生是平凡得几乎可以忽略的一生。因为他当皇帝不是当傀儡就是被让位。似乎就是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李旦的一生中,两次登上皇帝的宝座,三次把这个宝座让了出去。历史于是给了他一个很中肯的谥号:睿。也就是明智的意思。接下来就给大家说说这个三让的故事。

这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孩子。其实按理说,这个李旦当皇帝基本上是没希望的。可是偏偏就遇到了这么一个强悍的母亲,武则天。武则天的野心日益增长。唐高宗李治已经她无法约束了。武则天就想立一个听话的太子。

最初武则天相中的是她的老大儿子李弘。这个李弘很有能力,可惜体弱多病。没多久,去了阎罗地府。这李治那叫一个伤心,于是把李弘追谥为皇帝。这活着没登位,死了却如愿了。接下来就是武则天的老二儿子李贤。没想到这个李贤和武则天不对付。这怎么可以?于是武则天直接废了他。改立老三李显为皇太子。老二李贤在忧郁中自尽身亡了。

唐高宗李治就这样看着武则天胡闹,却无能为力。终于,在公元683年,李治病亡了。李显就被推上了皇位。此时的李显面临的是一个被武则天把持的朝廷,自己毫无势力,俨然傀儡皇帝。李显就想搞点动作,想把他的老婆韦氏提上来牵制武则天。这可把武则天其气坏了。小子,你也不想想谁让你做的皇帝?

李显惹怒了他强大的母亲武则天,在当了55天皇帝后,被废成了庐陵王。撵出了长安。武则天又瞄上了老四李旦。一看老四的窝囊样子,武则天就后悔,当初要是直接立他就好了。这傻乎乎的多好控制。李旦第一次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唐睿宗。李旦也并没有像他的几个哥哥那样和他娘对着干。而是实时装傻。当时还有徐敬业等起兵反对武则天,被武则天无情的打压了。

李旦吓得常常夜不能寐。武则天还试探李旦到底反对不反对她当朝,就谎称要退居二线,下面的事儿交给李旦做。李旦都快吓哭了,连忙推辞,请求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也就是公元688年,武氏家族弄了个“天授圣图”,说这是上天要武则天当“圣母神皇”。李旦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一年后,武则天的人弄了近900百姓请求朝廷让武则天当皇帝。李旦一看,得,我自己给你拉倒,主动点不至于被杀了吧?

于是,公元690年,李旦让位于武则天。自己则被封为“皇嗣”,其实就是太子。武则天的功绩不用细说了,单单是中华史上唯一被历史承认的“女皇帝”这一条就可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了。武则天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不过,毕竟是皇帝,是要考虑百年之后帝位的传承的。

武则天当时在自己的侄子和儿子之间犹豫不决。狄仁杰说了句,儿子和侄子谁更亲呢?传给儿子的话,配享太庙,后世代代祭拜,而传给侄子,还从未听过侄子为姑母立太庙的。这番话或许不起决定作用,可也是敲在武则天的心坎儿里。

终于,武则天决定归还朝政给李家。此事的李旦按理说是最有资格的。毕竟他是皇太子的身份。不过,当时的大臣更倾向于曾经被废的庐陵王李显。李旦并没有像其他的争权夺势的人那样有机会就上。李旦是有机会就让。既然你们都支持李显,那我就让给他好了。于是公元705年,武则天让位于李显。

不过,虽然李显的呼声很高,可是如果没有李旦的点头,则名不正言不顺。这一点,李显非常清楚,于是一当皇帝,李显就想册封李旦为“皇太弟”。这是什么情怀啊,我死了你就是皇帝啊。李旦不同意,我去,这皇位烫屁股。我还是再躲得远点吧。

李显被废的时候只有他老婆韦氏不离不弃。于是在他又当了皇帝后,立刻把韦氏家族给提拔上来。时间一长,这韦氏俨然成了第二个武则天。不久,公元710年,李显挂了,他的儿子李重茂当了皇帝。韦氏更加 不可一世,把持朝政,企图再走武则天路子。可是,武则天只会有一个,韦后的行为令李氏子孙不满。

于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李隆基。李隆基是李旦的小儿子。平时就喜欢和豪侠交往,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有所施展。眼见着韦氏要学武则天,李隆基怒不可遏。联合太平公主等李家势力,杀死了韦皇后。然后把李旦接到宫里。李重茂无奈。把皇位让给了李旦。

这是李旦第二次当了皇帝。这次他没有推辞,因为有他儿子李隆基撑腰呢。这李隆基也是牛气冲天。在朝廷的势力与日俱增。很快就被确立为太子。可惜,太平公主不是很喜欢这个太子。处处和他作对。李旦看在眼里,依旧不动声色。你尽情的表演吧。

公元712年,天上出现了彗星,在古代这可是上天给下面的人的启示啊。李旦心想,干脆我让位得了。因为当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李旦就想撂挑子卸行李了。

也就是这一年,李旦让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而这李隆基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开创了古代中国盛世的巅峰“开元盛世”。李隆基也不是别人,就是那个和杨玉环谈恋爱的唐明皇唐玄宗。在李隆基的治理下,人口达到了8000万之多。各国来朝,贸易不断。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即使在后来的朝代也没能有谁可以超越他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唐玄宗也可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而他爹李旦一直活到了开元四年。活了55岁。这在当时算是比较高寿的皇帝了。纵观李旦的一生,可以说平淡无奇却又波澜无穷。最后得以善终也算是识时务的最好体现吧。相比他的3个哥哥来说,李旦无疑是幸运的。

李旦和李宪父子都不愿意当帝王,后来迫不得已当了帝王,他们为何不愿意?

古往今来,多数人为了争皇位死的死伤的伤,而拱手让皇位的人着实不多。唐睿宗李旦和他的儿子李宪就是争着让皇位的一对父子。李旦曾经做过皇上,只不过没做多长时间,当时李旦做皇上的时候立了李宪为太子,不过后来李旦退位,武则天即位。此时的李宪是皇太孙。按理说不出意外的话,只要武则天还政于唐,最合适的继承人非李宪莫属,那李宪为何甘心让出皇位呢?

其实在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即位,可是这位唐中宗被自己的妻子嫌弃懦弱无能,韦后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韦后和自己的女儿李裹儿合谋杀死唐中宗。李隆基此时当机立断发动政变,杀死了韦后和李裹儿。

在李隆基拥护下,李旦继位,可是李旦年龄已经不小了,此时应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按理说应该立李宪为太子,因为李宪是嫡长子,身份尊贵。可是李隆基铲除韦后势力有功。李旦正为难时,李宪这时候站出来说,李隆基有功,自己不如李隆基,甘愿让出太子之位。

其实后来证明李宪这样做是十分明智的,自己这样卖给李隆基人情,李隆基继位后也不会杀自己,否则就是不义,如果自己做太子的话,李隆基一定会心生不满发起叛乱,自己倒不如让出帝位,做一个闲散王爷更快活。后来李隆基继位后对李宪这个大哥十分尊敬,赐他御史职位,一直善待李宪,李宪也不用面对朝堂斗争,终于拜托了嫡长子身份的束缚。

唐睿宗李旦为何三让天下?

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一让母亲】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为了配合武则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唐睿宗画像【二让皇兄】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 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睿宗让位既保护了哥哥,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组织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扩大自己势力,同时也避免被严密监视,一家人这时才被放出来。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睿宗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睿宗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两度为帝却三让皇位,怎么评价唐朝皇帝李旦?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唐睿宗李旦三让皇位,并非超然物外,只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也不是不恋权,只是隐藏了欲望,这在第三次出让中淋漓尽显,咱们一会再说。先说前两次。

李旦让母亲和让哥哥事出无奈。武则天称帝呼之欲出,毫无存在感的李旦不让也没得选——哥哥李贤和李显的前车之鉴在那摆着呢,倒不如争取主动;让哥哥让的是太子位,武则天想立武三思,狄仁杰等人反对,提出候选人李显,李显曾在李旦之前为帝,人气和呼声都比他高,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后来也属意李显,不让也得靠边站,自己提出反能避免尴尬。

两次主动出让,李旦给世人留下了“安恬好让”的美名。就连儿子李隆基对父亲的评价,也一直停留在“性恬淡,不以代事婴怀”的表层,没能看到父亲在保全策略中的精明和城府。而这些都在第三次让位时凸显出来。李旦二次登基沾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光,二人联合政变清除了韦后集团。太平公主还亲手将侄子李重茂拽下龙椅,推哥哥上位。李旦得了这个人情,此后“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形成兄妹同台的政治格局——其实此前二人一直是政治盟友。

大权在握的李旦不再“恬淡”,终于表现出了对权力的渴望。他的重点防范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时为平王的李隆基掌控着禁军,又因政变之功吸了不少死忠粉。迫于军政双重压力,李旦先立其为太子,而后又让他监国。但名为监国,李旦却只给了他任命六品以下官员的人事权,以及徒刑以下的司法判定权,显然存有戒心。后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争权势同水火,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李旦担心成为第二个李渊,不顾太平公主阻拦——可见这哥们是有主见的,以彗星出现为由,主动将皇位让给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

从表面上看,这次李旦沿袭了他审时度势的一贯作风,但实质上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从他对李隆基的政治交代中就能看出:“朕虽传位,岂忘家国!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一句话,离位不离职,大事我做主。而二人的称谓、办公地点以及权力的分配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事实:李旦仍称“朕”,李隆基称“予”;李旦在皇宫的正殿太极殿办公,李隆基在武德殿办公;李旦负责重大事项的裁定,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李隆基抓日常。这哪是退休啊,明明还是一把手。让位显然不是出自真心。

皇权受限的李隆基最终以讨逆之名发动二次政变。豪不知情的李旦“登承天门楼”观察形势,已归属李隆基阵营的宰相郭元镇淡定地告诉他,皇帝在执行你的命令诛杀逆贼。执行李旦的命令而李旦却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不言而喻。安全第一的李旦再一次认清了局势,主动交权、搬家,彻底告别了政治前台。

唐睿宗一生两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时年22岁,与高宗登基时的年龄一模一样。不过,他第二次登基已经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当年,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儿子少帝,即温王李重茂。两次即位相距长达27年。在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诡云谲,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称得上富有传奇色彩,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两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让天下”。

唐睿宗

一让母亲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则天在洛阳宫中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的第二天。由于这时武则天的政治经营还没有达到足以改朝换代的火候,身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为继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仅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且只能居住在别殿,武则天则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能够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几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长子永平郡王成器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文明,大赦天下。这些都是睿宗作为皇帝的名分应该得到的,然而此时所有国家政治事务全由武则天一人专决,睿宗实际上是个傀儡皇帝。同年,武则天又改元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则天除了没有改朝换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经可以随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的起兵。武则天一方面大开杀戒,威服政敌;同时又假意要还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戏真做,坚决表示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转过年来的春正月,武则天把睿宗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俨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实上,在武则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巅的过程中,睿宗这个皇帝只能是一个徒唤奈何的旁观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则天开始使用周历。同时,改元为载初元年(689)。这一年,武则天开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住4哟耍吮芑洌?⒉嫉内?榫透某啤爸剖椤薄N?伺浜衔湓蛱斓恼?治改作,不久有数万人上表请愿,请求武则天实施改朝换代。当时,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对派纷纷遭遇杀戮和灭门之祸,武则天的政治经营已势不可挡。

处于政治波澜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刘?之死后不再发言的睿宗也上表请求母后荣登大宝,并恳请赐自己姓武。睿宗此举未必是出于本意,却使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有了一个台阶,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表示同意儿子睿宗和群臣的请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其具仪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给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为“轮”。皇太子也就成为皇孙,皇后刘氏也从降为妃。

睿宗第一次让天下,就这样完成了。

作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静。不知什么原因,武则天宠信的户婢韦团儿看中了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发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会引火烧身,就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她。这样就得罪了团儿,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的住所埋了一个木头人,然后告发她们行厌蛊妖法,诅咒武则天。结果,在长寿二年(693)正月二日,刘氏、窦氏进宫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处死,秘密地埋在宫中,无人知道她们的下落。梓宫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对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对于两个妃子的突然失踪,睿宗也不敢发问,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事发生。即使这样,又有人告发睿宗窦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亲庞氏有所不轨,庞氏被判处斩,差点丧命。出面替庞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党恶逆”的罪名判了绞刑,虽然最后没有被杀,也被革职除名。

二让皇兄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将废黜为庐陵王的中宗从房陵召回。睿宗“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显然,睿宗称病只是一个借口,他是认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较量。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就表明母后还是有意把兄长选立为继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让,不仅说明了他的明理和识趣,也使武则天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同时避免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不和谐。

结果,睿宗这次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为相王。

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睿宗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不到一个月,睿宗就上表辞让太尉和知政事,因为他态度坚决,中宗也只好答应。不久,中宗又别出心裁地把睿宗立为皇太弟,这显然与他推让皇位继承人的举动有关。对这一称呼,又因为睿宗的坚决推辞而作罢。

由于睿宗的谦让,他在中宗复辟以后的政治漩涡中,虽然屡屡遭受猜忌也能够保得平安。

三让儿子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几人集体商议并由上官婉儿执笔的中宗遗诏是由韦后以皇太后临朝称制,而以时为安国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参谋辅政。后来,韦后的党羽认为不应该用相王辅政,实际上是韦后想仿效武则天把持朝政,把睿宗当作了一大障碍,是对曾经做过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怀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顾托遗志,而韦后自怀私心剥夺其辅政权力的时候,他也从没有正面争锋,一如既往地恭俭退让,避免遭到已经把持了朝政的韦后的陷害。这说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争漩涡的冲击时,具有寻常人不曾具备的高超本领。

由于倒行逆施,韦后最终走上了末路穷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废黜少帝李重茂,拥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据史书记载,在这场宫廷政变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认为国家多难,应立长君,认为睿宗众望所归,推举他即位。在少帝下诏让位的时候,睿宗依旧上表推让。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逊位,前后不足一个月,加上这期间还有韦后临朝,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权力,所以无论是唐朝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年表的谱系上都没有把他当作一任皇帝。

睿宗这次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把诛韦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为皇太子,同时,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个月的睿宗再次让位,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让位也宣告完成。

综观睿宗的三让天下,他一让母亲,应系情非得已;二让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让儿子,可谓实属无奈。不过,睿宗三让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惊无险,就连司马光也评价说:“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让”,倒也未必。只是他这最后一让,竟让出了一个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时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成果。毕竟,开元盛世的来临,是在睿宗之后的历史延续。

唐睿宗-“太极”功夫

“太极”,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间的年号。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谒了太庙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贺。之后,他又举行了南郊祭天大礼,大赦天下。“太极”的年号是在完成了这一系列举动之后才更改的。

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为“延和”。也就是说,仅仅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极、延和三个年号。而这一年中,睿宗作为皇帝也是饱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权力的平衡。虽然“太极”年号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这一阶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极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犯过难。三郎李隆基因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拥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宪)是嫡长子,睿宗第一次称帝时曾经被立为皇太子。在二人之间取舍,他一时也不便轻易表态。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主动退避。

睿宗选立李隆基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间就因为权力之争发生了矛盾,展开了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图独揽大权,同样因功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闲之辈,他们之间势必会有所冲突。很快,太平公主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对其过人的英武有了几丝忌惮。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无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公主和太子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

总之,睿宗既不开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联系。太子、公主双方互为敌手,却对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政治较量中保持着他的皇统地位。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还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结党营私,气焰嚣张,她与皇太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并公开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他们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对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根据天象,睿宗要么传位,要么就应当另立太子,不然天灾就会降临。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德避灾”。睿宗还回顾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经历:当时,他见天象屡有变化,曾力劝中宗择立贤子以应灾异,因中宗不答应自己还一连几天忧惧难安。

他说:“岂可在彼能谏,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传位的态度坚决,不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没有效果,就连太子自己也闹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表示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这时,他似乎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达传位制书同时,不甘心就此罢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让睿宗虽然传位,还应当“自总大政”。太平公主显然是想让李隆基做一个傀儡皇帝。

睿宗桥陵华表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他以让位终结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他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朕,发布政令曰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隐患。

如果没有李旦的三次让位,唐王朝的宫廷风暴,能不能这么快结束,还真难说。正是因为有李旦的穿针引线,妙手转陀螺,唐宫中虽然布满腥风血雨,但是,这种风雨还只是局限在宫廷中,没有太多祸害天下老百姓。而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来的良好社会风气还一直延续着,最终迎来了唐玄宗的“开元盛世”,造就了辉煌强盛的大唐王朝。历史学家在评价辉煌的延续时,一般会认为这是武则天的功劳,并且给这位中国第一女皇以极高的评价。不过,我想说的是,这只是表面的。真正让唐宫不散架,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国那样的纷争战乱,保持国家的元气,李旦的作用显然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主动让位的皇帝李旦

从古到今,主动让误会的皇帝也有几个,但是大多数都是有被迫的成分,比如是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之后,李渊看到李世民大权在握,其他几个儿子也被杀。所以他也已经完全受李世民的控制,只好被迫放弃权力。

而唐睿宗李旦让位则是更多的是主动的成分。他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儿子。哥哥是唐中宗李显。因为唐中宗得罪了母亲武则天被。罢了皇位,改由李旦担任皇帝。但实权都掌握在母亲武则天的手上。

武则天后来称帝,在病重的时候曾想把皇位给李旦,但是李显深知做这个皇帝不容易,于是还是把让母亲立自己的哥哥李显为皇帝。

但是李显不久后就被韦后毒害死了。所以李旦又被推上了龙椅。

李旦为人性格平和,他对政治没有兴趣,更愿意回归家庭。所以他的家庭教育很好。他的家庭和睦,而且还教出了一个很有能力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以后的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和他父亲很不同,他更善于政治斗争。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政变,杀了韦皇后。皇位又再一次落回李家。

李显虽然开始不想当皇帝,但是李隆基很明白,如果自己发动了政变却抢了父亲的皇位,一定会招来朝廷的口舌,所以他还是要父亲做皇帝,自己做了太子。

但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是一个权利欲非常强的人,两个人在朝廷上互相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李旦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经历过玄武门之变,骨肉肉相残的痛苦他实在是不忍再重新经历一次,于是他在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的情况下宣告退位。

可以说他应该是历史上最心甘情愿退位的皇帝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2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