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版的杯酒释兵权,李世民是如何处理兵权的事情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16:28:42

唐朝版的杯酒释兵权,李世民是如何处理兵权的事情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版的杯酒释兵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尉迟敬德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曾经听说过。

唐朝著名的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最关键的是,这位尉迟大将军,和同为唐朝开国大将的秦琼一起,被后世敬为门神。直到今天,很多人家过年的时候,还会在大门上张贴这二位的画像。

而在尉迟恭的一生当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某次李世民大宴群臣,尉迟恭也在其列。其实在贞观年间,李世民曾经很多次和群臣饮宴,大概既是因为皇家礼仪,也是想和这些功臣们沟通一下感情。

但是这次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尉迟恭参加这次宴会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坐在他之上。尉迟恭自认为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当年在玄武门事变当中又是首功,本应该更加坐的更加靠前。所以,尉迟恭当场就大发雷霆,借着酒劲,在酒宴上破口大骂。

而当时坐在尉迟恭下首位的,就是唐朝的另一位功臣,同时也是出身皇族的李道宗。李道宗见状,肯定出来拉架。结果李道宗劝没劝成,反倒自己引火上身了。尉迟恭直接把火撒到他身上,差一点把李道宗的眼睛给打瞎了。

当时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因此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

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后,尉迟恭的酒劲一下子就被吓过去了。从此之后一下子就变得老实了,再没了之前的骄纵气焰,得以善终,活到了七十六岁。

这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一位明君,格外开恩,善待功臣。就算尉迟恭再怎么骄狂,李世民始终都只是在言语上责备,并没有真的做出什么杀害功臣的事情。

但是如果细究起来,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水特别的深。

1.那场御宴的人和时间

这个故事,其实知道的人并不算多,因为流传的并不算太广。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演义版本,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在很多古代戏剧或者小说里,都出现过。

尉迟恭拳打李道宗。

在小说演义当中,尉迟恭之所以会暴打李道宗,是因为李道宗陷害薛仁贵。尉迟恭老怀忠义,替薛仁贵出头。但在正史上,李道宗却是一位替唐朝立下赫赫功劳的猛将,也从来没有过陷害薛仁贵的事情。

那么,当时尉迟恭为什么要忽然发作,大闹御宴,拳打李道宗呢?

在《旧唐书.尉迟恭传》当中,记载了这件事情,但是并没有记载此事发生的时间。而在后来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当中,则记载了此事发生于贞观六年。

《资治通鉴》虽然是后人所做,但宋朝距离唐朝并不远,还是非常可信的。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当时尉迟恭大闹御宴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贞观六年的正月。

除了时间以外,还有参宴的人员。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场御宴到底都有谁参加。不过,后来史学家们经过考据后发现,当时坐在尉迟恭上首,让尉迟恭发作的,应该是唐朝的另一位名将李孝恭。

李孝恭,唐朝宗室名将,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曾孙。也就是说,李孝恭和李世民,是一个太爷爷。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排名第二。

2.尉迟恭为何会当场发作

尉迟恭在这场御宴上的发作,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有数种可能。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其实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一致的。

首先说几种存在的可能。第一种,是尉迟恭真的喝多了。真的是因为内心不忿,觉得李孝恭不配坐在自己的上位,所以才发作。

这当然是有很大可能的。因为尉迟恭当年加入李世民麾下虽晚,但立下的功劳却极大。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当中,如果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肯定已经死在李元吉的手下了,根本就没有后来的事情。

但是李孝恭呢?

出身皇族的李孝恭,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同样立下了极大的功勋。攻灭巴蜀、平定萧铣、擒杀辅公祏。但是因为其出身皇族的原因,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孝恭并没有参与。

然而,玄武门之变后,李孝恭却依然被李世民委以重用,而且当时担任唐朝的礼部尚书,执掌大量军权。

这样一来,代表李唐皇族的李孝恭,和亲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尉迟恭等武将,产生冲突,也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第二种可能,是当时尉迟恭借着醉意,想要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不满。想要告诉李世民,自己不应该居于李孝恭之下,应该有更多的权力。

第三种可能,当时尉迟恭的发作,背后其实是有着李世民的授意,是这对君臣做的一个套。

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所反应出来的,其实都是当时朝堂内部,以李孝恭为代表的皇族,和以尉迟恭为代表的草根功臣之间,因为权力争夺所产生的一些矛盾。

不管是那种原因,尉迟恭当时都是对宗室掌权在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时候,李道宗这个同样出身宗室的人出来阻拦,不被打才怪呢!

3.李世民的处理

而在这件事发生后,李世民所说的话,以及事后所做的一些处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当时尉迟恭大闹御宴之后,李世民当场将尉迟恭比作汉朝的韩信和彭越,可谓是极其不给面子。而且,他所比的这两个人,非常耐人寻味。

历史上在唐朝之前,开国功臣骄狂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李世民非要拿这两个人举例子呢?这两个人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当年都曾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汉朝建立后,都手握重权不放,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最关键的是,这两人都是以谋反罪被杀,但又没有真的谋反。

以这两个人举例,李世民当时的意思,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当时他这话不只是对尉迟恭说的,也是对其他参加这场御宴的功臣说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会认为,这场御宴背后,有可能是李世民和尉迟恭做的一个套。

而当时唐朝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当时李世民面对的朝局,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贞观六年,北方的突厥刚刚被唐朝彻底打服,唐朝的另一位名将李靖,彻底灭掉了东突厥。自此之后,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到了贞观六年,唐朝已经相对强大,外部威胁已经没那么大了。

那么朝堂内部呢?

当时的唐朝朝堂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四股势力:一是李孝恭、李道宗为代表的李家宗室;二是以长孙无忌代表的传统关陇贵族;三是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山东士族;四是以尉迟恭为代表,出身底层但是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新兴勋贵。

这四股势力,几乎完全分割了当时唐朝高层的所有权力。

麾下有四股势力,这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一位成功的君王来说,如何平衡朝堂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历来都是历史上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李世民不怕任何这四股势力之间争斗,怕的是有哪一方一家独大,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

而到了贞观六年,因为北方的突厥已经被扫平,外部威胁减弱。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必须着手削弱手下将领们的军权。

在此之前,因为连年的战乱,唐朝延续了之前北周和隋朝的府兵制。这为将领们在军中建立自己的山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贞观六年之前,因为需要应对北方的突厥人,李世民可以容忍将领们掌权。但随着突厥人被彻底打服,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必须从手下将领的手里,把军权重新拿回来!

这才是当时李世民当时所言所行的真正目的。

想拿回权力,最简单的方法,无疑是直接杀掉功臣们。这个方法,历史上很多君王都曾用过,比如后来的朱元璋,就是其中用的最好的。但当时李世民却用不了这个法子。一来当时唐朝刚刚稳定,突厥虽然被打平,但周围还有很多敌人,需要这些武将去战斗。二来朝堂内部四股势力相对平衡,李世民不管杀哪一方,都会引起这种微妙平衡的变化,导致另外一头的迅速强大。

所以,李世民只能采取这种法子,温和的提醒手下的将领们:你们应该交军权了!

而在贞观六年的这场御宴之后,从史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唐朝早年的这些将领,不管归属哪一方实力,都纷纷交出了军权。

尉迟恭在这场御宴之后,被派到了陕西同州担任刺史,再无直属军队。李孝恭干脆退居二线,在朝堂上担任了一些虚职,甚至直接在家享乐。

其他开国功勋武将,也纷纷交出了自己的军权,开始逐渐担任文职。只有后来对外发生战事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被征召,披甲上阵,指挥军队。但只要战事一经结束,便会迅速交回军权。

可以说,这场酒宴上的因为座位高低而引发的事件,虽然看起来很像是一场闹剧,却帮李世民兵不血刃的从功臣们手里收回了军权。从效果上来看,几乎比后来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要好。

至少,唐朝的这些功勋武将,在交出兵权之后,日后还有继续领兵的机会。而且唐朝的功臣们,也没有像明朝那样,被皇帝大肆屠戮,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

李世民加官进爵,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同是皇帝,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昨天分析了一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真正缘由,感觉意犹未尽。

所以今天只好再把他从永昌陵中给扒拉出来聊聊。在分析他为什么要?释兵权?的原因的时候,骆驼曾在心里,把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做过对比。

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们都是家中的老二;他们都领过兵,打过仗;他们都是用非常规手段当上的皇帝;他们在登基之后,表现得也都可圈可点

但是在他们在处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时,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李世民在登基后,对于登基后,对于曾经跟随自己的文臣武将,都给予了极高的礼遇,除了封官进爵之外,还给他们立了个集体牌坊(凌烟阁),让他们名流千古。

反观赵匡胤,登基不久之后,就利用了一场?鸿门宴?,罢黜了众多武将的军权。他们同样是皇帝,为什么做事的方式,差别会这么大呢?

身份背景不同

赵匡胤和李世民虽然同为官宦世家,但是他们的身份背景相差很大。

赵匡胤的祖上只是一般的基层干部,所以赵匡胤登基后,只敢号称自己是西汉名臣赵广汉的后代。

而李世民则是出自关陇豪门,家中几代人,都和北方的宗室结有姻亲,腰大气粗的李唐宗室,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道教祖师李耳之后。

赵匡胤能取得皇帝之位,主要是凭借他在朝中积累的威望,和手中握有的军权,可以粗暴地认为,赵匡胤是?白手起家?。而李世民则不然,他背后站着的是?关陇集团?,这个以姻亲缔结的组织,历经四代而权势不减,虽然各朝的君主不同,但都和他们关系莫逆。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唐,掌权的其实是?关陇集团?,而登基的家族,只是他们共同推出来的代表。

唐朝没杯酒释兵权,是当时的局势和历朝不一样吗?

纵观历朝历代,天下一统之后,开国功臣大都难以善终,就如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般。仁慈如宋太宗“杯酒释兵权”,不流血收回兵权都传为美谈。但是在唐朝,开国功臣们少有被夺兵权的,大都寿寝正终,与其他朝代开国功臣惨烈的死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什么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没有杯酒释兵权呢?原因如下:



一、皇室战功显赫从史书记载上看,在李渊起兵反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李家父子的军功最为显著,唐王朝建国之战功多在李渊、李世民父子上。《旧唐书》中载其父子二人战功,李渊十太原起事的领头人,正因他的带领,使得起义军很快壮大起来,“高祖引师趋霍邑,斩宋老生,平霍邑。丙戌,进下临汾郡及绛郡”。

而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的功绩更为显著,其功有三

一、平定陇西割据势力薛举及薛仁杲父子,“薛举寇泾州,太宗率众讨之,不利而旋。九月,薛举死,其子仁杲嗣立……凯旋,献捷于太庙”,为唐朝铲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

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宋金刚之陷浍州也,兵锋甚锐。高祖以王行本尚据蒲州,吕崇茂反于夏县,晋、浍二州相继陷没,关中震骇,……于是刘武周奔于突厥,并、汾悉复旧地”,巩固了唐朝大后方势力,为接下来的统一战争打下基础;

三、在虎牢关战役中,一举歼灭收缴中原两大集团---王世充和窦建德割据势力,“乃将建德至东都城下。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后,李世民凭借战功“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执掌天下兵权。



由此可见,初唐建国,李渊、李世民兵马在手,又因其军功显著,在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大放异彩,无人出其左右,自是不怕功臣们功高盖主,也无需杯酒释兵权。

二、山东士族与关陇集团的对立在初唐时期,以李家为首的关陇集团作为新的门阀势力,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们的部分血统来自鲜卑族,社会声望自是不如魏晋以来由汉族组成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虽然已面临末日,但他们还自恃已有的郡望,拒绝与包括皇族在内的非士族联姻,其中以山东士族最为突出,《太平广记》曰其:“耻与诸姓为婚”,由此可见山东士族之倨傲。

山东士族不听招揽,不肯与皇族联姻,在朝堂上势力庞大,故此与关陇集团形成对立局面。唐朝初年统治者对于山东人、关中人的区别对待溢于言表,如太宗与臣下议事时“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为削弱山东士族的威望,提高陇西李氏的地位,“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但是山东士族盘踞中原多年,势力雄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氏族志》修成后仍将崔民干列为一等,太宗由此不满,重修《氏族志》,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崔民干列为三等。借此打击山东士族的声望。而随李渊、李世民起事的功臣归属于关陇集团,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故为求政治上的平衡,功臣不但没有被打压,统治者还将皇室公主下降于功臣后代以示拉拢,如唐太宗长女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长子长孙冲,高阳公主下嫁房玄龄次子房遗爱等

三、宗室牵制在平定天下的征途中,李渊除了重用李世民、李元吉等亲子外,还重用宗室子弟四处征战,抢夺兵权。李家宗室出身的关陇集团,陈寅恪先生总结出有两大特性:1.“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如长平王李叔良,义宁中曾任左光禄大夫,封长平郡公。



武德元年,被拜刑部侍郎,进爵为王。后“师镇泾州,以御薛举”。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下,相比于外姓功臣,李渊更信任依赖这些与他血缘相近的宗室子弟,愿意授予他们更多的兵权,因此宗室子弟多在外为将,征战四方。天下一统后,李渊又借助李氏家族的力量来巩固统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才,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由此形成了宗室与功臣共掌兵权的局面,在集团内部形成对立,使得皇族统治越发巩固。双方牵制之下,缺一不可,因此不需卸磨杀驴,夺取功臣手中兵权。

四、边疆战乱频繁初唐时期,边疆不稳,北方有突厥扶持的梁师都盘踞,东突厥在漠北一带虎视眈眈;西域各国与西突厥在西域一带的势力也不容小觑;吐谷浑在青海东北部经营多年;而辽东一带高句丽也不安分。这些小国时常犯边为寇作乱,侵扰边民

《旧唐书突厥传》中多有记载:“时北突厥作患,高祖厚加抚结,与之并力以图北蕃,统叶护许以五年冬”,不止突厥对中原腹地觊觎已久,吐蕃也在不断挑衅试探,贞观八年,吐蕃进攻松州,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由此可知,唐朝建国初期边疆局势不稳,人心动荡,尚需将领镇守边疆,威慑边国,因此对于功臣还需安抚嘉赏,不能夺其兵权,以防边疆战乱起而无可用之将。



五、小结综上所述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之所以被诛杀,是因为在天下一统之后,民心大定,局势安稳,武将再无用武之地,文武殊途,文臣打压武将,屡屡进言要夺功臣兵权;加之功臣功高盖主,不知收敛,最终被皇帝猜疑打压夺权,下场凄惨。

但是在唐朝,由于李唐皇室出身显贵,李家子弟出将入相,文武兼备,功勋显著,功臣难掩其光彩。且初唐尚无文武分途之事,朝中大臣文武兼备,身兼文武两职,文武界限不明显。又出于政治上的考量,需要宗室、山东士族、功臣三方之间相互牵制,互为犄角,以拱卫皇室,维护统治。而在建国初期,唐朝边域不稳,诸多小国屡屡犯边,需要武将镇守边疆,震慑纳降周边小国。

“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典故和真相究竟差在哪里?

说道杯酒释兵权,估计很多人都会知道,同时也会竖起大拇指赞扬地说:“这位杯酒释兵权的皇帝,可真不是一般的聪明跟机智,他一定拥有大智慧。不用一兵一卒,摆上几张桌子,上来几盘菜,整点小酒之后就把所有的话都说明白了,把这件事情都做好了,这该是多牛逼的才能啊!”那么,事实是不是果真如此呢?


其实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宋朝初期的一件事情。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给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为了避免他的开国将领也效仿他黄袍加身的做法,篡夺自己辛苦得来的权位,因此,赵匡胤就打算设一次酒宴,并且在酒宴中,赵匡胤通过自己的套路,逼出这些开国将领交出自己的兵权。这便是历史典故上最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而在后人看来,赵匡胤所使用的杯酒释兵权这一手段,真的是拥有大智慧的做法,他不伤君臣的和气,就解除了自身所遭遇到的军权威胁,并且成功地阻止了这些军队可能发生的政变。从政治的角度上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次高明的安内策略。实际上在赵匡胤当时设的酒宴上,赵匡胤就对这些大臣们说过:“大家一起征战了大半辈子,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非常不容易。今天我赵匡胤,既然当上了皇帝,也就不会亏待陪伴我征战大半辈子的众位兄弟。大家不如写个辞职书,回家养老算了吧,我会念在我跟大家的感情上,给大家存钱,只要有我罩着你们,你们想干什么事情不可以呢!”

实际上,在现在看来,赵匡胤当时说出这番话,无异于让他的大臣们奉旨贪污!其实在古代,所谓的开国将领,很多都是土匪头子,一旦到了和平时期,能大肆搜刮的时候,就会能搜刮多少就搜刮多少。当然也不是人人如此,也有一些清正廉明的开国将领不想贪污。但是既然宋太祖都已经把话讲明白了,你不贪污也不行,如若你执意不跟他们同流合污,那么便很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最终,众人均畏惧赵匡胤的说辞,纷纷辞官告老回乡,也因此成就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9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