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称王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到曹操其实很多人应该还是知道的,他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很有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大人物了,他虽然为枭雄但虽然最后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他还是很让人喜欢的一位君王了,说到君王我们就不得不说曹操称魏王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曹操是魏国人,所有称魏王也比较说得过去,那么他可不可以称别的王呢?一定要称魏王吗?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因为曹操的封地是魏,因此称魏王,曹操所受封的魏地是指以冀州、允州为中心的地区,曹操统治中心邺城也在冀州。
古代一些掌握实权的人通过某些手段夺取帝位的时候,一般为了不留下乱臣贼子的恶名声,总是伪装成皇帝禅让的,而且自己很忠心,所以以封地为国号,比如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建国叫吴国,曹丕篡汉称魏朝,还有司马家族,被曹魏封为晋王,后来推翻曹魏,建立晋朝。
既然曹操要个魏王的封号,那为何不废了汉献帝,自立为帝呢?
曹操在一开始并没有想称帝,那时候只想着东拼西杀、南征北战,但随着军队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心里就有点小九九了。
汉献帝起初只是给他封了个魏公的头衔,曹操觉得这个魏公仅仅是个虚衔,不像王那样有权力,后来汉献帝只好又给他封了个魏王的爵位,这与其说是汉献帝册封的,倒不如说是曹操自己向汉献帝索要的,关键是汉献帝还不敢不给。
曹操成了“魏王”,他行使权力就有了一定的依据,而且名义上他还是天子的臣子,这样对内可以服众,对外可以宣传他是一个辅佐天子的忠臣。
实际上曹操称公就已经越制了,违背了大汉制度,刘邦当年建立大汉政权时看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就是“非刘氏不王,天下共击之”,外姓谁要是称王就是乱臣贼子,后来吕后封诸吕为王,王莽篡位,他们急于求成,其下场都很惨,曹操也只是先称公而后才称王,他是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瓦解汉室的权威,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
曹操虽说以有了自立为帝的实力,汉献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是曹操的傀儡,任由其摆布,废帝易如反掌,但反对的力量也不可小看,像曹操谋臣荀彧就是极力反对,还有其他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都忠于汉室,顽固不化。
曹操就是实际的皇帝,他的权力和地位已经最大化了,又不失为一臣子,何乐而不为。
曹操称王已将汉政权的根基掏空殆尽,仅剩一个空壳而已,为曹丕称帝清除了全部障碍,曹操称王其实就是为他的子嗣由称王再称帝做铺垫。
曹操的统治中心由许昌移动到邺城,邺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地盘,所以曹操被封为魏公,然后再进爵魏王。 因此,曹操称魏王是因为汉献帝刘协曾封他为魏公,后来由公爵升为了王爵,才变成魏王。?
封建朝代功臣和皇族的封号,是以其封地的地名来相称的。
以西汉韩信为例,最初韩信在刘邦帐下统兵攻占齐地,想向刘邦讨封为?假齐王?,刘邦虽然心中不满但出于战略考虑,封他为齐王。
后来,韩信与刘邦合兵在垓下将项羽击败,最终迫使项羽于乌江自刎而死。
但刘邦已对韩信有所猜忌,担心韩信经营齐地太久势力坐大,将其削夺部分兵权后,改封在楚地。
这样,韩信就从齐王改封为楚王了。
韩信在楚地私自收留了项羽的原部将钟离眛,刘邦得知后怀疑他要谋反。韩信被迫将自己的忧虑告诉了钟离眜,结果钟离眜自杀,韩信持其首级献与刘邦。刘邦将韩信下狱,后又赦免,将韩信降到淮阴县为淮阴侯。
这样,韩信从齐地的齐王到楚地的楚王,又到淮阴县的淮阴侯,三个封号都是因封地而来的。
而曹操被东汉政府晋封为魏王自然也是与其封地的名称有关了,那就是魏郡。
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进占邺城,并兴建邺城为邺都。
邺城是魏郡的治所,以后的时间里,曹操多成居于邺都,这样魏郡也就是曹操的封地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
因为曹操后期的主要大本营不在许昌,而是冀州的邺城,它是魏郡郡治地点,魏郡原本有十五县,建安十七年(212年)也就是曹操进封魏公的前一年,曹操扩展了魏郡的规模,把魏郡周边分归于河内、东郡、钜鹿、赵国等十四个县充实到魏郡,这样魏郡的规模一会儿简直扩展了一倍。称王后曹操又把这里当成自己的都城经营,所以魏为王号并不奇怪
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是他的权势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他来说,如果得到皇帝的虚名反而会给他招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自从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汉献帝就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虽然他每次在上朝的时候需要对汉献帝行礼,可是实际上那时候的汉朝朝廷已经是曹操说了算,他在实际上掌控了皇权。如果曹操贸然称帝的话,正好就给了孙权和刘备理由,他们就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去进攻曹操,他绝对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对于他来说,为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虚名而给自己招惹上很多敌人的攻击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除此以外,曹操对自己的长相也不太自信。古代的人比较迷信,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长得有帝王之相的话,那么这个人是可以做皇帝的。如果这个人长得比较猥琐的话,那么即使这样的人当上皇帝也会受到别人的笑话。
虽然曹操的画像并没有被遗留下来,但是史学家还是通过分析发现,曹操长相比较丑陋。因为魏国的史书都对其他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可是这些史官却唯独没有描写曹操的长相,这说明曹操的长相肯定是比较难看的,否则的话史官也就不会故意不去描写他的长相。曹操认为自己的形象不太好,就算是当了皇帝也没有皇帝的样子。
除此以外,他活着的时候一直在忙着扩展疆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称帝的事情。等到曹操的生命即将走入尽头的时候,他需要做的是尽快找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对于他来说,如果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错误的话,那么他几十年来辛苦创下的基业就会被毁于一旦。曹操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做,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当皇帝。
非刘氏不可称王:为何曹操打下汉中后,就敢进魏王了?曹操想要用自己的名头来威胁皇上,来表明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保护着皇上,他当然不会自己当国王,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魏国国王。曹操是为了师出有名,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而曹丕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才篡权称帝的。
但实际上,汉献帝不过是一个假皇帝,曹操才是实权人物。曹操这一招很高明。那时候,各方势力都很强大,所以最后的胜利者,还真不好说。古代的忠君和爱戴是很重要的。曹操之所以留下汉献帝,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尊重他。
事实上,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打算。一旦双方达成了一个制衡,曹操就可以借助献王之位,来破坏这种局面。在古代,军队最重的就是开战,最好的借口就是为汉皇帝而战。
?
反之,若是诸侯一统天下,曹操就能借着这个机会,拉拢那些实力较弱的人。以献帝之名,团结所有人一起进攻最强大的势力。现在局势还没有明朗,曹操是不会轻易上位的,一旦继位,必然会被无数人针对。他这一次的后撤,看上去很聪明。与其说是帝王,还不如说是一种优势,何必执着于一个帝王之位。他掌握着实权,掌握着汉献帝,哪怕曹操不登基,他依然掌握着实权。曹操,才是最了解形势的人。
其实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曹操最初的梦想仅仅是当一个权臣,而不是最后走到魏王的位置。如果有选择的话,曹操刚开始还是愿意扶持汉家皇室,而不是选择自己自立为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一直都是对汉朝皇室比较尊敬的,这个是比较难得的。虽然在三国后期曹操权力最大,也是最有资格称帝的。可是曹操还是谨守人臣本分。
曹操称魏确是因为受封魏公、魏王,所谓魏公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可建立公国,魏王是指他可以以他的封地“魏”建立王国,当然了,皇帝的帝国只能有一个,但皇帝可以分封王国、公国,有的时期还有候国,这些人在通过某些手段夺取帝位的时候,一般为了不留下乱臣贼子的名声,总是为装是皇帝自愿禅让的,而且自己很忠心,所以以封地为国号,比如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叫吴国(虽然他们是仇人,但这是习惯),还有司马家族,封晋王,所以有晋朝,另外纠正以下,曹操不是以陈留为根据地,“魏“是指以冀州允州为中心的地区,曹操的统治中心在邺城,是在冀州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87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