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斩监候到底是什么,斩监候到底是杀还是不杀

众妙之门 2023-06-16 06:54:44

古代斩监候到底是什么,斩监候到底是杀还是不杀

还不知道:古代斩监候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现在的死刑分为缓期两年执行和死刑立即执行两种。笔者也是看《撒贝宁时间》的人啊,发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可比立即执行的多多了。

如果放在古代,死刑的执行时间也会像现代一样有区别吗?答案是:有的。例如清朝的死刑复核制度,分死刑为绞立决、斩立决与绞监候、斩监候四种。

举几个各位熟悉一点的例子吧,康熙朝的八阿哥胤禩,娶的福晋是和硕额驸明尚之女——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于康熙二十年因诈赌孙五福二千余两而被判斩监侯。非常巧合的是,八阿哥胤禩正好生于康熙二十年。

《大宅门》中的白家大爷,因为宫廷斗争而被推出去当了替罪羊,也是判了斩监候。由于之前白颖园救了朱顺的妈,朱顺偷梁换柱,才使得大爷逃出生天,隐姓埋名,在西安一带行医。

鲁迅曾说过自己“在十三四岁时,家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这场变故应该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卷入了一场科举舞弊案,被抓后判了斩监候,需要家里年年打点,这才使得家道中落。

被判了斩监候最后不一定会死,因为古代有秋审、朝审制度,以防冤假错案。经过秋审、朝审,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种情况。

情实即罪情属实,立即执行;缓决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稍小,留待下次秋审或朝审时再审核;可矜即案情属实,但情有可原,减死;留养承祀即情节虽重,但父母、袓父母年老无人奉养,免于死刑。

八大酷刑是什么

  酷刑,指的是残酷的刑罚。酷,意为残忍、暴虐到极点。下面我整理了八大酷刑是什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八大酷刑    八大酷刑之一:提铃

  残酷程度:★☆☆☆☆

  据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记载:?提铃者,每日申时正一刻,并天晚宫门下锁时,及每夜起更至二更三更四更之交;五更则自乾清宫门里提至日精门,回至月华殿门,仍至乾清宫门里,其声方止。提者徐行正步,大风大雨不敢避,而令声若四字一句,? 天下 太平?云云。?这种刑罚专用于宫女,受罚的宫女每夜从乾清宫门到日精门、月华门,然后回到乾清宫前。徐行正步,风雨不阻,高唱天下太平,声援而长,与铃声相应,这是清宫最轻的刑罚。

  八大酷刑之二:禁食

  每日禁食三餐,而且还没有水喝,罪刑轻者禁食一日,罪刑重者禁食三到五日不等,罪刑极其严重者直接饿到死为止。

  八大酷刑之三:掌嘴、掌脸

  残酷程度:★★☆☆☆

  这种刑罚只用于太监身上,一般受到这种刑罚的,都是话太多,所犯的禁律也都在嘴上的人。所以要掌嘴。刑具一般都是竹板或者木板,掌嘴也是有轻有重的。轻者,把嘴打肿。重者,能把牙齿都打掉。掌脸和掌嘴差不多,同样用的是竹板或者木板,轻者,把脸打肿。重者,能把槽牙打掉。疼痛到让你数日无法进食,期间还不准许医治。这期间创伤处还很容易感染溃烂,痛苦万分。痛苦还不能自杀,如果自杀不成被发现,不但死不成,还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总之不得好死。

  八大酷刑之四:杖刑

  残酷程度:★★★☆☆

  惩处宫女、太监最常用的方式。责打太监的杖、板都是竹子做的。杖是长五尺、圆五分的实心青竹;板是长五尺、宽五分的青毛竹板。 行刑时, 先将受刑者按倒在地, 令撅起臀部, 然后一人按头, 二人按手, 二人按腿, 一人掌刑, 一人喊数。受刑时要注意打得皮开肉绽, 但不准伤骨头。受刑者一面受打一面口里喊饶, 若不求饶, 则视为顽抗, 要加倍处罚, 甚至打死。行刑后, 由二人架着受刑者到主子那里叩头谢恩, 行刑才算结束。杖打分两种: 一是由敬事房和各宫各处之官杖打, 或本处责打; 二是慎刑司的责打。慎刑司的责打令人毛骨惊然, 被杖毙者惨不忍睹。不过, 太监受杖者极少, 偶尔有过失,多蒙宽宥。对妇女用杖臀全刑时一般可以保留内裤,但对犯淫罪的女人一样要剥光裤子,其用意大概是,反正你不要脸,也就不给你脸面了。太监在宫中的身份与妇女一样,所以用刑时一般不脱下裤子。慈禧太后经常要打太监,有的太监就在屁股上衬一块牛皮,称之为"护身符"。后来被发现,又被剥光裤子狠打了一顿。

  八大酷刑之五:枷号

  明朝创设的一种耻辱刑。 枷:一种方形木质项圈,以套住脖子,有时还套住双手,作为惩罚。强制罪犯戴枷于监狱外或官府衙门前示众,以示羞辱,使之痛苦。明代的枷号有断趾枷令、常枷号令、枷项游历之分。刑期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永远五种。如宫内园庭 钓鱼 虾者,不分首从均枷号一个月,枷的重量从二、三十斤到一百五十斤不等。戴上最重枷的囚犯往往几天内就会毙命。后来也从耻辱刑演变成了致命的酷刑。

  八大酷刑之六:斩监候、绞监候

  斩监候,zhǎnjiānh?u,又称?斩候决?。明清时代刑律谓将判处斩刑的犯人暂时监禁,候秋审、朝审后再 决定 是否执行。这一制度发展到今天,就是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如清代曾禁止太监吸食鸦片, 并规定有关禁令下达半年后, 太监有在宫内吸食鸦片者拟斩监候, 有在外围、陵寝、王公大臣私宅吸食者拟绞监候。此外, 凡宦官无故持刃入殿者、假装疯病者、酒醉肆意胡闹者、在宫内欲行自溢自尽而经人救活者,照例须处以绞监候。

  八大酷刑之七:板著

  ?板著?是一种专门惩罚宫女的残忍刑罚。受罚的宫女面向北方立定,弯腰伸出双臂来,用手扳住两脚。不许身体弯曲,一直要持续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左右,一般情况是受罚宫女必定 头晕 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呕吐成疾,至殒命的。

  八大酷刑之八:墩锁

  残酷程度:★★★★☆

  墩锁:也是一种专门惩罚宫女的残忍刑罚。字面理解为囚禁,关进某个指定区域的意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谓的墩锁,是一个刑具的名字。高约20厘米,一尺见方的木箱。上盖有四个洞,分别锁住手脚。由于宫女无法站立而得名。宫女在箱中无法站立,故名墩锁。时间一长,宫女会因四肢淤血, 呼吸 困难,大小便无法进行,导致痛苦难言,经过几天生不如死的折磨后死去。

  猜你感 兴趣 :

1. 古代十大酷刑是什么

2. 古代最残忍的刑罚有哪些

3. 隋朝废除了哪些酷刑

为什么古代杀头还要秋后处决或斩立决?

秋后问斩就是待秋季霜降后冬至前对死囚执行处斩。 早在汉代起便有"秋冬行刑"的规定,除谋反、谋大逆等罪犯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进行。秋后问斩一词应该始于唐朝,但是历代问斩的时间并不一定在秋后,至明清才固定于秋后,嘉庆之后又改于随判随斩。此由来依据农民作息相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来做区分,古代死刑犯被判死刑之后通常都会要求集中处死,亦会事先公告。 为何选择秋后实行.首先主要是考虑示警的作用.农民在秋收后较为空闲,也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当时有强迫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大约集中在9-10月之间, 另外,秋季带有肃杀之气,正是自然界中万物枯萎的季节.春天象征新生,夏季万物正蓬勃生长,因此较不适宜取人性命吧。
那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冬天执行死刑啊?冬天不是比秋天更萧瑟吗?那是因为虽然冬天表现得很萧瑟,但万物已经在为春天的生长积攒能量了,有句话说得好:"冬天都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因此,冬天也是不适于执行死刑,而在秋后行刑,正是符合了自然界的规。 立决是立即执行的意思,分为斩立决和绞立决。对于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案件,则判处监候,称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被判“斩监候”或“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可朝审再作判决。  斩立决,立即迅速处理的意思。

古代的刑罚有哪些?

古代的刑罚有:

1、绞刑。死刑的正刑之一,相对于斩刑算是较轻的一种,毕竟死者可以留下全尸,因而在古代律法之中,往往是斩刑降一档的存在。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古代的绞刑通常是以弓弦缢杀,即将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后面开始旋转那张弓,弓越转越紧,受刑人的气就越来越少,最后断气而亡。至于以丝锦绞杀,那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特权。

2、斩刑。死刑的正刑之一,也是古代执行死刑的主要手段。其根据罪行轻重又分为斩立决和斩监候两种,斩立决便是经督抚审录无冤,法司覆勘定议,奏闻候有回报部文到达,即日处决;斩监候则不立即执行,应临时监押,待至秋审或朝审时,再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实行“秋冬行刑”制度,即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而又被称为“秋决”。

3、车裂。这种刑罚出现较早,而自唐朝以后逐渐废除,唐末五代时又曾短暂出现,在凌迟出现之前,车裂往往被作为惩处罪大恶极者的手断,北周、隋朝时曾出现在律法之中。

车裂又被称为“五马分尸”,就是将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马车或牛)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生生将人撕成五块。秦国的商鞅、五代的李存孝皆被车裂而死。

4、炮烙。亦称炮格,相传为商纣王所创,算是比较冷门的一种刑罚,而且似乎也只在商纣王时期出现过。《史记·殷本纪》有载,“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列女传》也有记载,“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也就是说,堆炭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或将人绑缚其上),以致被焚身亡。

5、锯刑。如同其字面意思,指的就是将人活活锯死,同样属于较为冷门的一种刑罚。根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孙皓的爱妾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财物,结果被主管集市的中郎将陈声所捕获,并将其绳之以法。

陈声本也是孙皓的宠臣,但在其爱妾的告发下,孙皓一怒之下便将陈声逮捕,并命武士用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把他的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一种刑罚?侯~是什么?

斩监候,zhǎn jiān hóu,又称“斩候决”。

明清时代刑律谓将判处斩刑的犯人暂时监禁,候秋审、朝审后再决定是否执行。

这一制度发展到今天,就是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

清朝时,“大逆”、“大盗”一类重犯,若被判斩立决,需待刑部覆批,然后即著正法。其他一般获死罪的犯人为斩监候,一律暂缓执行。需待次年秋天,将所有文案交由三司秋审或朝审。待断定无错案后,名单交予皇帝勾决。于霜降至冬至期间行刑。

行刑时,斩监候囚犯一起被押赴刑场,监斩官从犯人中挑出被勾决犯人处决。

赴刑场而未被勾决者称为陪斩。陪斩后或缓勾(继续监禁,等待下次秋决),或获减罪。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东方国家,犯人的首级有时会被插在高竿上,悬于公众地方展示,以儆效尤,远望人头像是夜枭站立于树端,称为枭首。
在中国,枭首于秦朝、汉朝时用诸夷族。六朝时见于律,隋朝时废。明朝起复见于律,初时用于杀父母者,后用于强盗。清袭明制,至沈家本修律时废。
其他地方亦有类似枭首的行动,但通常只发生在战场上;日本的枭首刑是把人犯绑在十字架,以矛自脖内端割下头,略异于斩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