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仁宣之治"是怎么创造的?欢迎关注哦。
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它与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并称为中华五大盛世。在这一时期,明朝的政治清明,国力鼎盛,天下安定,经济迅速发展。而创造这个盛世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这其中,仁宗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宣宗即位时不过二十六岁。与此同时,他们身边还有汉王和赵王等藩王虎视眈眈,意图作乱夺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体弱多病的仁宗和年轻的宣宗又是如何创造出仁宣之治的呢?
仁宗
许多人认为,朱高炽能够当上太子,完全是沾他儿子朱瞻基的光。事实上,朱棣传位于朱高炽,有朱瞻基这层考量,但要是说没有朱瞻基,朱高炽的太子位就会被废掉,就太小看这位仁宗了。
仁宗身形肥胖、体弱多病不假,但他绝不是一位无能之辈。朱高炽善于安抚士卒,凝聚人心,靖难之役时,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围攻朱棣后方,却被朱高炽以万人拦住,始终无法攻破城池。这一战,也是靖难之役重要的转折点。
明成祖朱棣北伐时,朱高炽皆以太子身份监国,他勤于政务,身体力行,想方设法的统筹全局,在保证朱棣北伐粮草物资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百姓的负担。朱高炽的两位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常常以朱高炽不全力支持北伐为由,在朱棣面前攻击太子,这使得朱棣对朱高炽十分不满。但是朱高炽依旧不改初心,朝中的文官们对他十分敬重,内阁中的大臣大多也出自太子府。
朱高炽谥号仁宗,而他的确对得起这个“仁”字。朱高炽还是太子时,汉王和赵王都对皇位垂涎不已,他们多次密谋夺权,篡夺朱高炽的继承权。可是事情败露以后,朱高炽却反过来为两位弟弟求情,这才让朱棣没有痛下杀手。
仁宗继位以后,朱高煦和朱高燧始终不服他的统治,言语行为中多有挑衅。仁宗始终没有对两人进行报复,他上位以后,还增加了汉王的俸禄,并赐给他儿子爵位。当然,朱高煦对兄长的宽仁始终没有领情。
仁宗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但在这数月当中,仁宗做了许多事情。首先,仁宗平反冤狱,比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明朝大学士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仁宗还赦免了许多由于反对朱棣北伐而入狱的官员,如前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人。然后,仁宗以“三杨”为班底,组建了内阁,并着手进行改革,调整永乐时期的行政政策。除此以外,仁宗还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缓和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给宣宗朱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可惜这位宽仁的皇帝太过短命,只在位一年,若“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明史》)
宣宗
与委曲求全的仁宗相比,朱瞻基的一生要潇洒的多。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后代,没有之一,可以说,正是他的出生,才坚定了朱棣造反的决心。朱瞻基出生那天,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梦醒以后,朱棣觉得这是一个寓意吉祥的梦,正在这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连忙去看,发现这个小孙子长相很像自己,他大喜道:“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明史》)这件事情,对于朱棣起兵造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棣将朱瞻基视为心头肉,他亲自挑选老师,让他们悉心教导朱瞻基。朱棣北伐时,他总是会带上小孙子朱瞻基,让他了解如何打仗,并以战场磨练他的勇气。亲征归来以后,朱棣还会带着朱瞻基到农村看看,让他了解下层人民的艰辛。
可以说,仁宗教会了朱瞻基处世之道;老师们教会了朱瞻基君子之道;而朱棣则教会了朱瞻基为君之道。在良好的教育下,年轻的朱瞻基就已经文武双全,心思缜密,能力出众。朱瞻基还是太孙时,就曾多次帮助父亲化解两位叔叔的打击,不过这也使得朱高煦和朱高燧对朱瞻基很忌惮。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这时朱瞻基还在南京,朱高煦得知消息以后,准备在半路上截杀朱瞻基。然而朱瞻基从容不迫,他从截杀中安全地回到北京以后,一面处理父亲后事,一面加紧了北京城的戒备,然后便顺利登基。
朱瞻基登基以后,手握重兵的朱高煦见侄子年轻,以为有机可趁,便举兵造反。可是朱瞻基不是易与之辈,他自幼便跟随爷爷朱棣北伐,生长于军旅之中。所以,朱瞻基御驾亲征,很快就将叛乱平定。俘虏朱高煦以后,宣宗又找到赵王朱高燧,迫使他交出兵权,自此,宣宗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终于彻底消除。
宣宗在位期间可谓人才济济,他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治世名臣,武有英国公张辅保卫明朝,地方上他还有于谦、周忱这样务实能干的大臣。
在三杨等人的辅佐下,宣宗进行改革,他革除了洪武和永乐年间的一部分弊政,施以仁政,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整顿军务,稳定边防,缓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仁宗和宣宗的统治下,明朝经济稳步发展,国力不断上升,政治极度清明,进入了黄金时代,史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或“仁宣盛世”。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称赞仁宗和宣宗道:“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
然而可惜的是,不论是仁宗还是宣宗,都是英年早逝,以致于仁宣盛世只持续了十一年,就戛然而止。朱瞻基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典范,作为一个女人,诚孝张皇后获得“女中尧舜”的称号。
她以出色的政治才干,恭谨谦虚的德行,默默地站在幕后,辅佐三代帝王处理朝政。
她从来没有走上前台,没有垂帘听政。她只是谨守妇道,做了一个女人该做的,却为她的时代带来了安定与福祉。
帝后满意的好儿媳 丈夫背后的贤内助
张氏,1379年出生于河南永城,是指挥使、彭城侯张麒诚之女,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书达理,性格温婉,做事情认真细致。
1396年,美丽端庄的张氏,被选入燕王府,成为世子朱高炽的妃子,即燕王世子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氏被册封为太子妃。
汉王朱高煦是朱高炽的二弟,经常背后中伤朱高炽。每当朱高炽悒悒不乐,张氏就以历史故事引喻,宽慰其夫。
朱高炽生性沉静,喜好读书,但身体肥硕,不善骑射,戎马起家的成祖为此很不高兴。张氏就替朱高炽调理每日餐食,让太子减少饮食,加强运动。
朱高炽几度面临被废,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多是靠张氏的贤孝之德。
成祖喜爱汉王朱高煦,有心废太子立汉王。史书记载,朱高炽几度面临被废,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多是靠张氏的贤孝之德。
张氏操妇道至谨,一言一行都极其得体。她给父皇母后早晚请安,殷勤备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议事,张氏就侍奉在侧,而且亲自下厨准备御膳,巧手调制羹汤,再恭恭敬敬地奉与父皇母后享用。
成祖对这位大儿媳妇非常满意,曾对徐皇后说:“这是个好媳妇,将来能兴旺我家!”“要不是因为这个儿媳妇,我早就废了太子了!”徐皇后也为儿子娶到贤女而庆幸不已。
张氏为朱高炽生了十个儿子,长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爱,被钦点为皇太孙。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随即巩固了。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立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
登基后,仁宗日夜勤于政事,所有国家大事,都征询媳妇的意见。
张氏位及至尊,毫无跋扈,无论是当皇太子妃,还是当皇后,都能孝谨温顺。
辅佐儿子做明君 开创大明盛世
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驾归天,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张氏为皇太后。
1426年,朱高煦叛乱,挑战侄子朱瞻基。张太后仰仗贤德的“三杨”(大臣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三个星期就平定了叛乱,此后海内宁泰。
宣宗对太后十分孝敬,早晚给太后请安。四方进贡,宣宗都先奉与太后,自己才敢享用。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二十八岁的宣宗都会禀报太后,再做决定。
鉴于汉唐的宫闱之祸,朱元璋留有祖训,严禁后宫干预政事。恪守妇道的张太后效法马皇后,参政而不乱政,有权而不弄权。
太后精明能干,经常提示宣宗体恤百姓疾苦,引导宣宗励精图治。
1427年,太后过生日,宣宗陪她游西苑,同登万岁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宣宗奉酒杯向张氏祝寿,太后与儿子对饮,欣然说:“方今天下太平,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乐啊。”
1428年,宣宗陪太后拜谒长陵、献陵,亲自骑马为太后导路。遇有河桥,宣宗皆下马,亲手扶太后车驾,缓慢前行。时百姓们夹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万岁。太后对宣宗说道:“百姓这么爱戴你,是因为你能让他们生活安定,皇儿要爱民如子,不负民望。”
谒陵后,太后访问农家,宣召农妇询问生计,又赐给钱钞饮食。农妇献蔬食酒浆,太后命人取来,亲自品尝,也让宣宗品尝,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谕诫皇帝,勿忘农家。
为人慈爱的张太后处事公正。宣宗偏宠孙贵妃,无故废黜了胡皇后,改立孙氏为后。张太后怜惜胡皇后,一直很关照她,每有宴席,总让胡氏位居孙氏之上。
张太后的知人善任与辨别邪正,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开创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与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与张氏对父子皇帝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拒绝垂帘听政 恪守祖宗规制
公元1435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后驾崩。宣宗遗诏中,清楚写明:国家大事,都要禀报太后,才能施行。
宣宗有两个儿子,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贤德有礼之人。当时朝廷内外,都传言太后可能会顾及私利,弃孙立子,立襄王为新帝。
太后很快召集满朝文武,遵祖制,宣布新天子是宣宗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因为英宗只有九岁,大臣们请求太皇太后垂廉听政,张后拒绝了。她说,我不能破坏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辅佐就可以了。
张后下令一切奏疏交内阁大臣处理。她担任英宗的监护人,下令凡宫中一切娱乐闲事,全部罢禁,要求子孙必须认真读书求学,自小培养勤政之风。
张后抑制外戚,对自己娘家管理甚严,不允许他们凭借关系谋求高官。她正式以书信告诫其兄张升,要循礼法、修恭俭,每个月,只能在初一与十五进朝问安,不可干预政事。张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为人清廉,素有贤名。大臣屡次请求重用,张后都不应允。
英宗即位后,曾宠信太监王振,命他执掌司礼监。王振擅权,随意责罚大臣。张后知道后,严词斥责王振,并以太祖所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例,欲将其处死。英宗叩头求情,才免其死罪。张后在世时,王振一直不敢干政。
为防止内宫欺蒙皇上,胡作非为,张后特别申令,国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议定,才能施行。 她常派人去司礼监检查,如果没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来问责。
张后一方面限制内宫干政,一方面倚重忠良贤臣,加上旧臣的协力辅政,朝廷政局一直比较稳定。
晚年安详仙逝 最终留名青史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后重病不起。临终前,她仍以国家为念,召见大臣,询问政事,直到瞑目逝去。遗诏中,张后勉励大臣辅英宗,施行仁政,治国安民。
据推算,张后享寿应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谥她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张后驾崩后,王振肆无忌惮,擅权乱政,大明朝初年的黄金时代也彻底结束了。
由一个民间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历经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期间有多次临朝听政的机会,但她始终谨守妇道,安于内宫,辅佐丈夫与儿子、孙子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张氏以其坤德称贤后,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明朝盛世主要在明初的三大盛世时期,分别是: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永乐帝时期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永乐盛世:永乐时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仁宣之治: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扩展资料: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怂使英宗集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