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历史上的朱瞻基是怎么斗赢二叔朱高煦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05:35:21

揭秘,历史上的朱瞻基是怎么斗赢二叔朱高煦的

每当一提起朱瞻基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虽不读书,但“性凶悍”,粗鲁轻佻,朱元璋在世时就很厌恶这个亲孙子。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一役,与侄皇帝朱允炆血拼,攻破南京城。建文帝逃匿,不知所踪。朱棣做了明成祖,组建东厂继续追逃建文帝,派心腹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寻找他的踪迹。

朱棣对侄儿一战胜利了,朱高煦也想走其父的老路,阴谋做掉被朱棣喜爱的“好圣孙”、自己的大侄儿朱瞻基。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在北伐回军途中,在榆木川病逝。

留守北京的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在乐安州的汉王朱高煦派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明仁宗获悉,将朱高煦召回京城,不追责,反而增加其俸禄二万石,赏赐宝物数以万计,仍命他返回乐安。

朱高炽对这个不老实的二弟,一直以德报怨,但朱高煦没有停止阴谋篡位。

朱高炽的皇位没坐热,暴病而崩,故有人认为是朱高煦做了手脚。

仁宗病逝,正在南京忙迁都的太子朱瞻基赶往北京奔丧。

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行动仓猝,没有成功。

早在永乐九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孙的朱瞻基顺利继位,成为宣宗。他对两个亲皇叔朱高煦、朱高燧,像其父一样厚待,赏赐多于其他王府。

朱高煦貌似感恩,宴请侄皇帝,“陈利国安民四事”。宣宗命官员将其建议予以实施,又复信答谢。

朱瞻基对群臣说:“皇祖父曾告谕先帝,说二叔有异志,要防患于未然。先帝还是厚待二叔,现在二叔真诚地对朝政提出建议,可见没了坏心。”此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请求,宣宗一一照办。

朱瞻基是真心表扬,还是欲擒故纵?虽没有史料记载,但历史不乏要使其灭亡,先使其猖狂的案例。

朱高煦也只看到宣宗表面上怯弱顺从,更加骄横狂妄。

2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联合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掠夺周边郡县的所有马匹,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留守世子领四哨兵马。

部署完毕,朱高煦为篡位成功做准备,提前任命王斌、朱恒等为太师、都督、尚书等伪职。

朱高煦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被张辅告发。招揽丁父忧在家的李濬,李濬不从,抄小路赶往北京告变。

宣宗还是忍而不发,派宦官侯泰送书信给朱高煦。

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面南而坐会见侯泰,并道:“成祖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仁宗也用金帛引诱糊弄我,我怎能这样郁郁不乐地长居于此?你回去告诉皇帝,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然后再慢慢商议我的要求。”

侯泰恐惧,返回京师。宣宗问朱高煦所言,兵力情况,侯泰不敢据实回答。

朱高煦嚣张至极,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写信,以“靖难”为借口,檄文列举各大臣的罪状,大学士夏原吉排在第一个。

宣宗叹道:“汉王果然谋反了。”于是,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

首辅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夏原吉对宣宗说:“您难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吗?臣昨天见到所派遣的将领,命令才下脸色就变了,临事就可想而知了。兵贵神速,卷起盔甲,快步前进,正可以先声夺人。杨大人的计策好!”

宣宗遂下决心,御驾亲征,以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征讨先锋,率兵五万,不日至乐安。

期间,宣宗还写信给朱高煦: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诛,成于伍被。今朝廷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的话,一开战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朱高煦初闻薛禄率军,非常高兴,认为容易对付,当得知宣宗亲征,方才害怕。

征讨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下战书,约定明晨开战。宣宗命大军疾行,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并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此时,宣宗还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朱高煦仍不理会。

3

城内叛军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朱高煦获悉大惊,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得到允许。

当夜,朱高煦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部烧毁。次日,宣宗移驻城南。朱高煦打算出城,被王斌等劝阻“宁一战死,无为人擒”。朱高煦骗王斌等入王府,然后偷从小路出城拜见宣宗乞降。

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朱瞻基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

余党全部被擒后,宣宗赦免城中守军之罪,命征讨先锋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改乐安州为武定州,然后班师回朝。

一向仁慈的朱瞻基,这两招是很有用意的。

改州名,是警告朱高煦集团和看热闹的其他人,他朱瞻基有足够的武力荡平不安居乐业的异己分子。

留文武两位大员镇守,自是要搜捕、查清一切追随叛乱者,彻底清洗朱高煦的谋反势力。

宣宗返回北京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圈禁在皇城西安门内。

朱高煦一党,除长史李默曾谏阻免死被谪为民外,王斌等伏诛,天津、青州、沧州、山西诸都督指挥约举事者,相继被诛杀。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因故意放纵和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一千五百余人,发配到边远地区的七百二十人。

宣宗亲自把御驾亲征、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东征记》,昭示群臣。

后来,宣宗去幽所探视朱高煦,被朱高煦故意绊倒。

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

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亲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斩草须除根,朱瞻基这次将朱高煦的十一个儿子,除朱瞻壑、朱瞻坦早卒外,其他九子都被杀,包括与朱高煦不和、被朱高炽派往凤阳守陵的朱瞻圻也被废后处死。

此事,《明史》没写,但详见《国朝献徵录》卷二《宗室二·汉庶人传》。

朱瞻基登基后,一再宽恕造反的皇二叔朱高煦,逼其猖狂现形。一旦被彻底激怒,即便一件小事,也会痛下杀手,连根拔起。宣宗曾说:“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

其实,朱瞻基与朱高煦的恩怨由来有之。

明成祖曾派汉王朱高煦随太子朱高炽去拜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胖,又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搀扶着行走,不慎跌了个跟头。

朱高煦在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已是皇太孙的朱瞻基在后面应声:“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顾失色。

历史上明宣宗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呢?

永乐大帝文治武功都不在弱于他的父皇朱元璋,甚至和历史上很多明君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但他在子嗣方面比朱元璋要差得多。朱棣只有四个儿子,其中老四朱高爔出生一个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因此,当明宣宗继位的时候,他还有两个亲叔叔,那么朱瞻基都是如何对待这两个叔叔的呢?

二叔朱高煦

朱高煦和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母亲所生,因此是朱瞻基的嫡亲二叔。这个人从小就比较凶恶顽劣: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当然了,这种凶悍的个性在太平时节是个祸害,但放在战场上就再合适不过了。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屡立战功,甚至在朱棣多次濒临危难之时,拯救君父、扭转战局,因此朱棣一高兴,曾经对他含糊其辞地许愿过:“勉之,世子多疾”。只能说朱棣也是个老狐狸,这种话乍一听好像是许诺改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实际仔细一琢磨,其实什么也没说。

果然,靖难成功后,朱棣当了皇帝,还是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朱高煦即使有一万个不服气,也不敢对朱棣这个彪悍的老爹有什么想法,于是只能以汉王的身份等待时机。这一等就是22年,终于把老爹熬死了。结果老天爷送他个双喜临门,大哥朱高炽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也死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当皇帝了。大明一年之内两次国丧,政权刚交接一次又交接了一次,值此主少国疑,政局不稳之时,正是兴兵作乱的好机会

于是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过程不详细描述了,大致上就是在他的封国周边郡县随便劫掠了一番,然后大侄子明宣宗就御驾亲征将他堵在了城里,然后他就投降了,整个造反的过程像一出荒诞剧。

很多人都建议朱瞻基杀了这个祸害二叔,只不过朱瞻基还是决定留他一命,将朱高煦关押在北京。后面有一次朱瞻基去监狱探视二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将大缸顶起。宣宗又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之后朱高煦的几个儿子也全都被杀。

三叔朱高燧

相比于朱高煦,三叔朱高燧虽然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人,朱棣生前“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算是朱高煦的帮凶之一,但好在没有造反。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有一次病危,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和内侍杨庆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害朱棣,拥立赵王朱高燧为帝。结果事情泄露,朱棣问朱高燧这件事是不是他主使的,给朱高燧都吓傻了,幸亏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炽帮着解释,说这件事肯定不是弟弟安排的,这才救下了朱高燧。

朱高炽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感化朱高燧,经过谋反事件后,朱高燧虽然收敛了很多,但朱高煦造反一事他还是跟着掺和了。在明宣宗擒拿二叔班师回朝的路上,有人建议直接将赵王朱高燧也一起收拾了,因为他俩是一起策划谋反的,现在抓住了主谋,帮凶也别放过了。明宣宗犹豫了许久,最终说道:

“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

最终还是放了三叔一马,回京后朱高煦这个猪队友二哥也招供了,确实派人去和三弟谋划造反。当时朝堂上的大臣有很多人建议削夺赵王的护卫,明宣宗最终将这些人的建议都拿给了朱高燧看,朱高燧一看之下就明白了,非常上道的自己主动要求“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明宣宗看三叔很上道,也不好意思做的太绝了,于是“宣宗命收其所还护卫,而与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2年)朱高燧以赵王爵位善终,死后还被明宣宗赐了谥号“简王”。赵王爵位也一直由他的子孙后代世袭,一直到南明小朝廷还存在。比起他二哥,朱高燧的下场好得多,也多亏了大侄子朱瞻基是个厚道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7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