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陆逊和诸葛亮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三国历史上,为了消耗强魏的有生力量,吴国跟蜀国都心照不宣地发动了数次北伐战争,其中蜀国诸葛亮主持的五次北伐全败!而吴国的北伐,却在大都督陆逊的主持下四战全胜!
同样是北伐魏国,为什么两个人的水平会差这么多?
我们先来看看陆逊!
作为吴国的第四任大都督,陆逊是一名著名的儒将,一生战功卓绝!在很多游戏中,陆逊都被设定成文武双全的名将,比如策略游戏卧龙吟中,陆逊就是一位点火武将,其技能业炎风暴可以大面积地给敌将附加上天火,并配合其余吴国武将进行输出打击!
历史上吴国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陆逊亲自领军指挥,在石亭大败曹休,杀了魏国兵将一万余人!
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232年,陆逊率军朝庐江进发,料敌先机,看破了魏国名将满宠的伏兵。
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234年,吴国配合蜀国协同攻魏,孙权亲率十万大军攻合肥,终不能克,撤军后陆逊率军断后,以"虚张声势"之计斩杀魏国千余人,从容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在239年,陆逊"以攻为守"攻占邾城并坚固城池。
陆逊这四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石亭之战是实打实的正面交锋的大胜之外,其余三次全是小有所胜!
而就算是第一次北伐,杀掉了魏国兵将一万余人,对于魏国来说,也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反倒是吴国,还要事后谨慎防备魏国可能的反扑!
可见陆逊的四次北伐,多是以"守"为主,以求自保罢了!
而诸葛亮的北伐呢?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设疑兵于斜谷,自己则率大军攻祁山,结果因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撤退。
同年冬天,诸葛亮联合吴国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一个多月未破,最后因汉军粮尽而退军。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围祁山,再度因粮尽而退兵。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在两军僵持中,诸葛亮操劳过度而死,至此北伐彻底结束。
诸葛亮的这五次北伐几乎每一次都是倾巢出动,并且和主"守"势的陆逊不同,诸葛亮每一次都是实打实的"打出去",难度自然要比陆逊高上不少!哪怕失败次数占多数,诸葛亮对魏军的威胁程度也是远大于陆逊的!
陆逊虽然说是三国后期才出现的年轻后生,但是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光彩的人生。陆逊是东吴的大将,也可以说是东吴最后的防线,就是这么一个年轻后生,陆逊一生征战中却无一败绩。作为东吴的大将,陆逊的才华甚至超越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也让后人倾佩不已,古今六十四名将就有他的一席之位。
最为经典的是陆逊率领部队对魏国的四次北伐,而且每场战斗都大获全胜,不过唯一感到疑问的是陆逊打的曹魏疲于应付,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曹魏呢?
北伐虽胜,曹魏却未伤筋动骨四次北伐虽说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对于曹魏集团来说确实没有伤筋动骨,如果陆逊真的要灭掉曹魏的话,很有可能会遭到顽强的反抗,甚至两败俱伤。这四次北伐,也只有石亭之战算是让对方伤了一点元气,其他三场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陆逊本人页知道,如果自己真的和曹魏开打,势必会被反扑,自己的战略目的是保护吴国要地,不便于孤军深入,所以想要灭掉魏国也只能脑海里想想,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根本无法实施。
北伐目的是保护江东陆逊这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和曹魏决一死战,之所以选择北伐也是由于战略位置原因。当时选择北伐是因为曹魏集团的驻兵地方对江东地方有威胁,为了日后不受他人的限制,所以孙权下令北伐,其实北伐的真正目的是赶走家门口的敌人。
而陆逊也针对这次北伐做出了合适的战略部署。为保护江东不受曹魏军事的战略威胁,陆逊展开横向进攻,地毯式驱赶,兵力虽然分散,但是却不给敌军可乘之机,如此一来便可以彻底清除干净曹魏对江东的威胁之力。所以当时陆逊的部署根本不足以彻底铲除曹魏势力,只能让他们撤退,打乱他们的军事部署。
曹魏总体实力强悍其实如果说为什么陆逊没有趁机灭掉曹魏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实力差距。整个东吴的兵力加起来也不及曹魏的二分之一。曹魏坐拥天下九州里面的六州,如果说曹魏兵力有多少,基本上可以说是蜀国人口的总和。在古代打仗虽然将领的领导才能很重要,但是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兵力数量比。
而自从孙权掌管东吴以来一直采取的是防守的态度,根本没有侵犯他人之心。所有的一切进攻手段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防御部署而安排。因此,整个东吴充满的都是防御观念,培养出来的自然也都是以防守而出名的名将。
这个问题让吴大帝孙权情何以堪啊,当年张辽的阴影可是挥之不去啊!
说多了都是泪,东吴不是没有北伐过,虽然没有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但也是一直在努力啊,单单陆逊就北伐了四次,只是都成不了事。?
没错,不管是军队的整体力量,还是所占据的土地面积,东吴跟蜀汉相比之下,后者完全是处于弱势的。可是,如此强大之下的东吴,在北伐的这件事情上面,并没有成得了事。有些人会片面地认为,那是因为东吴胆子小,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情绪化的,如果能够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自然就能够明白东吴的北伐之痛了。
首先东吴固然比蜀国国力强,但破事儿也多,江东那群土豪从来都不安分,家族势力错综复杂。而且江东军队擅水战儿不擅长陆战,这一点周瑜在南郡,孙权在合肥都向我们证明过。最终要的东吴和蜀汉的国策不一样,东吴是先保证江东,再图中原,所以和曹魏没太大仇怨,孙权称帝前,还接受了曹丕的册封。而蜀汉是铁了心的要兴复汉室,和曹魏势不两立。
至于东吴的统帅陆逊,的确非常地有才,出将入相,和儿子陆抗一同扛起了东吴的江山。
可是自己一心很难二用,他那么勇猛的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北魏的时候,是相当害怕的,因为自己如果稍微地松懈,肯定会被北魏袭击,那样子的话,好不容易占据的荆州,就会在自己的手中断送掉。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陆逊的这种担忧跟害怕,东吴的领导者肯定也是如此。所以,东吴才不敢在北伐这件事情上面做得太冒进。还有一点是更为现实的,就是陆逊跟诸葛亮完全不同,后者在蜀汉的地位,是属于那种自己想要北伐的话,主子也不敢吭一声说不要北伐的。陆逊在东吴的发言权肯定不如诸葛亮。
因此,就算陆逊心里面非常地想要在北代这件事情上面做些什么成绩出来,也必须要考虑到孙权怎么想,毕竟孙权这哥们到了晚年可是出了名的昏庸。正是有着前面所说到的那些情况,所以东吴虽说非常地强势,但是在讲到北代这件事情的时候,本身是使不上什么劲的。
这一点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相比,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还是象征性的搞了几次北伐的,而且或多或少都有点收获。比如石亭之战重创曹休,第四次北伐,陆逊又攻占邾城。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7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