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节度使到底是什么官职,这个官到底是几品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6 05:21:39

唐朝节度使到底是什么官职,这个官到底是几品官

对唐朝节度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朝中晚期的好多厉害角色都担任过节度使,从远征中亚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丢失潼关的歌舒翰,到搅乱大唐盛世的安禄山,到再造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再到乌鸦兵团司令官李克用,直到毁灭了唐朝的朱温,个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

节度使可以说是唐朝最具表性的官职,因为唐以后的朝代,也有节度使一职存在,但远没有唐朝那么风光。

再造唐朝的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

唐朝节度使到底有多厉害,做个比喻就可以知道:高兴的时候可以当大唐的忠臣,不高兴了就自己当皇帝玩儿。比起来,别的朝代的地方官都弱爆了,什么汉代的州牧、隋代的总管、清代的督抚,哪一个不是对中央规规矩矩?再强势也不敢甩开中央自说自话,至少表面上的尊重还是要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节度使出现在唐朝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当时的皇帝是武则天之子、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唐睿宗李旦。《通典》、《唐会要》和欧阳修的《新唐书》都持此说。

哥舒翰,曾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被逼决战、丢失潼关、兵败被擒

《通典》:自景云二年四月,始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后诸道因同此号。

《唐会要》:永徽以后,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节者,不是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遂至于今不改焉。

《新唐书》: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以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上述三部权威历史著作对节度使何时设置有着一致而明确的记载: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第一个被正式授予节度使的人是贺拔延嗣,也就是说,节度使作为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也是公元711年出现的。

后梁太祖朱温(朱全忠),曾任唐朝宣武军节度使

在此之前,节度使也曾出现过,但那是一个称呼,不算正式的官名,有时候叫节度使,有时候叫节度大使,还有什么节度副使等。《唐会要》和《新唐书》都提过,早在高宗永徽年间,就出现过节度使的称呼。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距离节度使正式设立的年代最起码早半个世纪。

节度使作为一个称呼,和正式官职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但不懂历史的人会搞混——但即使是司马光这样的伟大史家,在这个问题上仍然犯了个错误,他认为中国第一个节度使是薛仁贵之子、中唐名将薛讷,节度使出现的年代也比上述三部史书提早了一年:

《资治通鉴》景云元年十月记: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很明显,所谓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是一个泛称而非正式职务的名称,在这一点上,司马光把二者搞混了。而且,如果按司马光的标准来确定节度使正式出现的时间,那要提早很多年,因为早在高宗李治的时候就有这一称呼了。

司马光砸缸塑像

从第一个正式被任命的贺拔延嗣开始,节度使就肩负巩固边防、经略四方的重任,权力之重无可匹敌,是名符其实的封疆大吏,可谓天生贵胄,出道即是巅峰。稍后不久的天宝年间,节度使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明星,出将入相,荣宠已极。随着府兵制的解体,边防将帅可以自行招募兵勇,边防军在正规军中的比重远大于中央禁军。赫赫有名的“天宝”十节度更是成为拱卫唐王朝的钢铁长城。

天宝十节度示意图

上图名为天宝十节度分布图,实际还少了一个,少的那一个不叫节度使,而是岭南五府经略使,性质和节度使差不多。因此划入天宝十节度中。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之一,在他的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唐玄宗喜欢节度使们搞兼职,不是本职+兼职的那种,因为节度使本来就是兼职或“使职”,这条下文会讲。唐玄宗说的兼职是一人兼多镇节度使,比如他曾经非常看重的王忠嗣,曾经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一人控制了唐朝西北和华北的广袤地盘,空前绝后;而稍后的杂种胡人安禄山也不遑多让,一人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20万,占唐朝边防军总数的五分之二,势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他想造反,谁拥有这么多兵力都难免跃跃欲试,手里拿着刀,肯定就想杀个人。

安禄山所辖三镇

绚丽的大唐终究还是毁于强势的节度使之手,不管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还是随后的藩镇割据,抑或最终的大唐落幕,都有尾大不掉的节度使们的强力参与。吓得宋太祖即位后立即“杯酒释兵权”,软刀子杀人,让本来大权在握的节度使们放下武装,去当大地主,从而彻底根除了节度使对中央的威胁。之后的节度使,无拳无勇,就再掀不起大浪了。

最后一个问题,唐朝节度使权力如此之大,那这到底是个几品官儿?

在唐朝官制中无法找到节度使品级

这个问题多年前曾经困扰过我,查过《新唐书》“百官志”和《旧唐书》“职官制”,也包括《资治通鉴》和边边角角的一些史料,没有答案。唐朝的官制非常系统,非常清晰,从正一品的三师三公直到从七品的小官,甚至一些不入流的小吏也能找到,但就是没有节度使的品级。

直到一次翻《新唐书》的时候,看到关于节度使的来源一段,恍然大悟,节度使在唐朝是一种“使职”,使职是没有品级的。或者说,有唐一代的节度使实际只是个临时工,就像钦差大臣一样,你说钦差大臣是几品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宋,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成功实现了节度使的软着陆,不放他们到地方去坐大,因此也就失去了作为“使职”的性质,慢慢变成了一个官僚序列中的一员,也就有了品级——所以,唐朝的节度使是没品的,尽管其权力大到没边儿。

实力强劲的藩镇节度使,一不小心就走在造反的边缘

其实,回头再看看《唐会要》和《新唐书》,人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除都督带使持节即是节度使,不带节者,不是节度使。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

都督是有品级的,具体要看是哪级都督,节度使则没有。看书不用心的结果就是这样,书中有答案,却看不出来,怪谁呢?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如果以行政权力划分而言古代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及数省省委书记兼省长所有人的总和。

节度使是唐朝中期设立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上任时八面威风,皇帝亲自派员为他饯行,属下州县官吏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彩楼高耸,旌旗招展,鼓角齐鸣。

节度使骑在高头大马上,由武装仪仗与五彩缤纷的旗帜簇拥而来,象征着权力的“双旌双节”高擎着,各州县官吏在道路两旁恭恭敬敬地施礼。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在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管理几个州的军事。

制度形成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

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

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

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节度使

唐朝的节度使是什么官职

词语解释是这样的:
节度使释义:
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
唐朝最初设置的边镇地方节度使,是因为唐朝疆域扩展,中央鞭长莫及,故设置了节度使这个官职,管理一方军务,后来发展到地方财务、人事的管理,权力很大,敢于和朝廷对抗,如安禄山之乱,想来和民国时的军阀割据类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7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