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巴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对刘巴的评价是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其之博学多才与诸葛亮相比不差分毫。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曹魏大臣陈群甚敬重之,为其著录《刘令君集》。刘巴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说他是第三国第一傲骨也不为过,相比于曾经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位爷为了逃避刘备的邀请甚至逃出了国,因为他看不起刘备,在他的眼里能够配得上他的只有曹魏。
常言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于一般的谋士高人而言,能够将自己的才华尽显于世,必须要有所依附,诸葛亮是这么做的,而刘巴却并非这么想。那么话不多说,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三国第一傲骨刘巴,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吧?
一、首拒刘表
刘巴,荆州零陵人,其出自官宦世家,小时起家里人便世代为官,其父亲更是做到了江夏郡的太守,因此打小接受的教育使得其很早的便流露出过人的天赋,在荆州这个学术圈里,刘巴的名望是极高的。
当时的荆州牧是刘表,刘表一直很关心自家郡县里的这些个能人才子,他深知刘巴的能力,于是乎多次向刘巴伸出橄榄枝,然而刘巴早就看透了刘表,知道这个人不行,不足以成大事,跟着他混迟早要喝西北风,于是乎,果断拒绝。不过当时除了荆州牧刘表之外还有寄居的刘备,当然,彼时刘备根本就没有入刘巴的法眼,虽然刘备很是仰慕刘巴,但奈何落花虽有意,流水却无情啊。
不过尽管如此,刘备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多次登门拜访,但是刘巴就不愿意,刘备拿他也没有办法,这段时间刘巴将自己的定位定在隐士二字上面,静待天下变化。终于,变化来了,曹操在北方崛起之后终于将眼光放到了南方的荆州。
如三国志中道:荆州牧刘表连辟,皆举茂才,皆不就。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深知曹操野心的刘备知道自己这点东西完全无法与其抗衡,于是乎迅速打包行囊准备开溜,咱们都知道曹阿瞒曾经屠过徐州,这个名声很臭,于是乎荆州百姓和士人们纷纷打算跟着刘备一起南,唯独刘巴逆流而上。
二、迎合曹操
对比刘备刘表,曹操却是刘巴的首选目标。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为天下人所厌恶,但是明面上曹操却是大汉丞相,并且统一了北方地区,占有关陇富庶之地,在刘巴看来这是要夺天下的节奏啊,小小的荆州自然不在话下,而那些傻子竟然还跟刘备一起南下,实在是主次不分,于是乎,刘巴决定投奔曹操。
刘巴的才名曹操是知道了,见到刘巴来投,曹操非常开心,直接让他去长沙、零陵等地宣传威名,这是要明摆着送一份天大的功劳给刘巴,并且借此提拔刘巴。有曹操做后山,刘巴兴冲冲的就去了,然而刘巴还未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却收到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的消息。
无奈,无暇顾及败逃而走的曹操,因为刘备来了,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之后,刘备意气风发,在有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开始扩张领土,此时的荆南四郡就是刘备的首选之地,刘巴发现自己没法回到曹操的怀抱里了,于是乎,刘巴南下,一直到了交趾,就是为了逃避刘备的邀请。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刘备显然就是此中行列,这么不配合自己,刘备也是非常的不高兴。本来拿下荆州四郡之后,刘备就准备顺带着将刘巴纳为己用,却没想到刘巴竟然跑了,而且还跑出了国,跑到越南的刘巴害怕刘备派人追他,直接把名字改了,将刘姓改为张姓。刘巴本想在越南施展一番才华,却没想到当时越南的太守也是个无能之人,于是刘巴又走了,他准备去见刘璋。
三、难逃宿命
这里的宿命当然不是死命,而是回归刘备怀抱的命运,从越南归来的刘巴见了刘璋,毕竟二人也算是有些交情,刘璋看到刘巴也是非常高兴,之后刘璋在治理州郡的事情上总会请教刘巴,然而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刘璋就将刘备引进来了,刘巴虽然知道刘璋不堪大用,却没想到竟是如此不堪。
来到益州的刘备直接吞并益州,比之当年要雷厉风行不少,而刘巴这一次还没来得及逃跑就给困在成都了,而当得知刘巴就在成都的消息,刘备也是非常高兴,丫的你再跑啊?总算让爷爷给逮着了吧。
当然刘备没有采取强制性手段,而是直接说:谁敢骚扰刘巴,我救灭他三族。如此严厉的口气,可真是将刘巴抬到了真爱的地步,而此刻刘备更是派出了诸葛亮前来当说客,没办法,刘巴还是没能逃脱刘备的怀抱。后来刘巴在刘备登基的第2年英年早逝,时年39岁。
刘巴这一辈子虽然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刘备的魔掌,但是他心里看得起的恐怕也只有曹操,对于什么先主刘备,什么江东孙权,他没有一个看得上眼,而诸葛亮也鲜明的表示: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如此逗逼骄傲的刘巴,各位看官意欲何如呢?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收为将领。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小说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军事家,所生之时恰逢汉末大乱之际。此时,天下诸侯蜂起,猛将似水,谋士如云,君臣互择,一时的才俊在政治上纵横俾阖,谋君图国,创立基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攻城掠地,时空为他们提供了斗智斗勇的最好赛场。
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佳话,有了“白帝托孤”的美名,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浩叹。然而,看罢《三国志》,掩卷细思,我却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诸葛亮的悲剧其实从他走出南阳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诸葛孔明的悲剧在于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的高度,都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但是,如此理智的他,却在三顾茅庐的盛情下做出了错误的抉择:追随一位没有成功可能的主人,去开辟一项没有成功可能的事业。
难道不是吗?且看他所扶佐的刘备,虽然有着高贵的皇家血统,有着仁义之君的美名,但是却不是一个能够扭转汉朝颓倾的英主。先是以妇人之仁,失去得到荆州的良机;后又以匹夫之勇,被火烧了连营,孔明先生出山以来辛辛苦苦挣得的一份家底,被他糟蹋得几乎殆尽,而这些巨大的失误,都是因为不听诸葛亮的意见所致。
到了刘阿斗,则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孔明虽为蜀国军队的统帅,身在北伐前线,却要时刻提防后方的掣肘;虽然有着白帝托孤,被称为相父的至高无上的尊崇,但是,李严、苟安之流的几句谎话与谗言,就足以使他的一番心血,化为东流。
反观曹操手下的那些谋士与武将,才能均比不上诸葛亮,但是,曹操毕竟是一代明主,君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自然地形成了魏强于吴、蜀的事实。
记得三顾茅庐之时,名士司马徽曰: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现在看来恰恰相反,是得其时而不得其主。诸葛孔明的悲剧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可是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因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刘备提出的恢复汉室的旗号,无论对于当时的人们有多么大的诱惑力,毕竟是属于倒退的行为。
审势,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起码判断能力,诸葛亮恰恰在这一点上自己铸就了自己的命运:看着自己的生命象蜡炬成灰一样滴滴耗尽,看着自己付诸心血的事业无法挽救地走向倾覆。
“六出祁山”未能开辟半寸疆土;“事必亲躬”改变不了阿斗的昏庸,空有补天志,一切付东流,随着他的死亡,西蜀的命运也就接近结束。
悲剧,是一种美的毁灭。一个有着完美人格、崇高道德、聪明才智的诸葛亮的死,正是这种美的毁灭的真切体现。
诸葛亮志存高远,他躬耕南阳之时自比管、乐,很可能仅是其追求的较低目标。以三国当时形势而言,不排除诸葛亮亦有争夺天下、建立王霸之业的雄心。可惜的是,由于诸葛亮出道太迟,汉朝十三州之地已被各路诸侯瓜分殆尽。诸葛亮已失去自树大旗,成为独霸一方诸侯的最佳时机。胸怀济世之才,欲图王霸之业的诸葛亮要想攀上权力的高峰,唯一的途径只能是择主而事之,这对诸葛亮而言,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与司马懿相似,仍是实现其政治目标的重要契机。
一 借刀除关羽
诸葛亮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是谁,毫无疑问,是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孙权所杀。
诸葛亮对襄樊战役采取了壁上观的态度,致使关羽兵败临沮,蜀中却无一卒往援。而曹操亲统大军屯驻摩陂,并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也丝毫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中援军还是迟迟不至。最终关羽被东吴擒杀。
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障碍,而攫取更大的权力。所以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二 操控后主掌政权
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然而,诸葛亮甫卒,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即上书后主刘禅,曰:
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蜀汉政权中不仅李邈有此看法,甚至连尚书令李严亦猜忌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自王莽始,权臣易代,夺取帝位,必先封王,加九锡,然后再龙袍加身,登上九五。汉末,曹操欲加九锡受汉禅,遭到心腹荀彧的坚决反对,“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李严亦是刘备临终时的托孤重臣,难道他的天良已尽,会容忍异姓篡夺刘氏江山?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诸葛亮受九锡,只有一种解释合乎常理,即表面上尊崇诸葛亮功高盖世,当赐以殊礼,而实际上是在试探诸葛亮是否将走王莽、曹操的道路,加九锡,建国封王,进而代蜀汉称帝。
按理来说,作为托孤重臣的诸葛亮对此应表示极大的愤慨,除严厉斥责李严外,也应郑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汉室的心迹。但诸葛亮的答书却并非如此,他回书曰: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及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曹)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
诸葛亮云“十命”,乃指“九锡”之外再加“一锡”,可见其“十命”之谓比李严劝进九锡更上一层。我认为诸葛亮这番话的口气相当大,完全不像出自一个自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之口,说得难听一些,反倒像一个乱臣贼子所言。众所周知,九锡非人臣之常器。汉制,非刘氏不封王,曹操封魏王,加九锡,不臣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难道不懂这个道理?汉魏之际,除曹操受九锡外,还有刘备自加九锡,称汉中王。孙权受魏主曹丕九锡,称吴王。曹操、刘备、孙权为三国之主,难道诸葛亮欲与他们比肩?
诸葛亮同刘备的君臣关系曾被世人赞不绝口,然而诸葛亮同后主刘禅的关系又如何呢?通过对有关史料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诸葛亮秉政后,根本就没有把后主刘禅放在眼里。他颐指气使,动辄教训皇帝。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又告诫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进而特别指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之事也要交给他的“相府”来管,如若后主不答应,那就是“内外异法”了。诸葛亮的这番话固然是出于治国安邦之需,但他一连讲了这么多“宜”怎样,“不宜”怎样,其口气之严厉,完全不像人臣之语,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诸葛亮觉得这样还不够,继要刘禅将宫中之事交给“相府”处理后,又举荐将军向宠“为督”,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此前执掌保卫皇室的禁军统领是刘备的心腹大将赵云,而此刻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换成了自己的心腹向宠,虽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人尽其用,但联系《出师表》的前后语义和当时的形势,不能说没有一点其他用心在内吧!
尽管刘备临崩时托孤于诸葛亮,但在人事安排上,是令其作为辅政大臣,而并非让诸葛亮单独执政,刘备除规定诸葛亮与李严并受遗诏辅政外,又“呼鲁王(备次子刘永)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无疑是要刘禅兄弟与诸葛亮共同治理蜀国,因诸葛亮是元老重臣,故新君须以父辈之礼尊崇之。但诸葛亮却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诏。诸葛亮让李严留在永安,自己则扶刘备灵柩回成都,办完丧事,便开府治事。自此,诸葛亮独揽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大举北伐时,刘禅已是二十多岁,年富力强,正值青春有为之际。按汉制,诸葛亮应还政于后主,但诸葛亮不愿放权,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让刘禅“亲政”。刘禅虽然对诸葛亮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得感慨叹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诸葛亮临终前,在其接班人的问题上也独断专行,根本不同后主商量。而刘禅也不敢擅作主张,居然派尚书李福千里迢迢地从成都赶赴陕西岐山五丈原军中,代表皇帝聆听“相父”的指示。可见,刘禅当时的处境和汉献帝毫无二致,是个十足的傀儡君主。
三 北伐的真正目的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虽独揽朝中大权,但在蜀汉政权内还没有建立起绝对的权威,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政治才能以及联吴抗曹的外交之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其军事才能究竟如何呢?刘备在世时,亮仅以“抚民划策见任”,从未单独领兵作战。众所周知,三国乃争战之世,非用武治戎不能立国。曹操、司马懿、孙策、周瑜、陆逊等人皆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威震诸侯,闻名天下。诸葛亮若要代汉自帝,必须在蜀汉朝廷中树立崇高的声望和绝对的权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建立显赫的军功。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不北伐必然坐以待毙,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不北伐就不能显示其军事才能,蜀中士人就不会心悦诚服,也无法树立起个人声望,最终也就不能达到登上帝王宝座的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主旋律就是两个字:北伐。这是诸葛亮执政后,举国上下推行的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政策,“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锡)邪”!在我看来,诸葛亮这番话并无任何矫情饰伪,反倒是心中隐私的真情流露。因为北伐一旦取得成功,诸葛亮将功高盖世,无人可与之颉颃。届时,其已功高不赏,他要废掉“不才”的刘禅而“自取”,就有雄厚的政治资本。
蜀汉北伐的胜算到底有多少?其实诸葛亮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巴蜀之地虽号为“天府”,但毕竟仅一州之土,其战士人民,只天下九分之一也。单凭蜀汉自己的力量欲收复中原、一统华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作为三国时期超一流政治家的诸葛亮知己知彼,他对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绝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呢?对此问题,陈寿倒是作了很好的诠释,寿云:“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想通过北伐来证明,蜀汉政权中能够“蹈涉中原”,与强敌曹魏争高低者,唯有其一人而已,这是其代汉称帝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政治砝码。
四 打压魏延
魏延善养士卒,勇略过人,是北伐时蜀中唯一一员超群绝伦的上将。刘备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败魏国名将郭淮,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诸葛亮对于魏延这样一个难得的将才却始终不肯委以方面之任。
魏延的军事才干,诸葛亮不是不知,但为何不尽其才?个中之因值得探究。由于北伐是诸葛亮称帝的本钱,故北伐的军事指挥大权必须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魏延可以建立战功,但必须在诸葛亮的直接指挥下,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果。然而“性矜高”的魏延却冀图“如韩信故事”,单独统率一支军队,独当一面,这在诸葛亮看来,就是要摆脱他的领导,和诸葛亮争夺北伐的军功,这当然遭到诸葛亮的制而不许。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争论不休。
北伐的成败既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安危,也关系到诸葛亮“禅代”的政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谨慎持重呢?其实,诸葛亮对北伐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以弱蜀主动攻击强魏,这本身就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只要能夺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就足以显示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并给其带来崇高的政治声望。若依魏延之计,诸葛亮即使奇袭长安得手,但不过二十日,魏军就会重新集结,全力反扑(这是魏延本人的估计),蜀军必然要在关中这一曹魏的心脏地区同魏军主力展开殊死决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若战事旷日持久,诸葛亮将长期不能返朝主政,则恐大权旁落于他人之手。若一旦失利,蜀军损失惨重,诸葛亮不仅不能实现“自取”的图谋,甚至连相位亦难保。事关个人政治命运的这一重大决策,诸葛亮当然是要慎之又慎。作为三国时期一流军事家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胜的兵家常理。但是使用“奇谋”的风险是极大的,若“奇谋”不成,军队损失惨重,诸葛亮本人就将身败名裂,称帝则更无从谈起。
人的欲望与追逐的目标是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即如曹操“亦未遽有觊觎神器之心。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曰:其初起兵时,仅“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操之“不逊之志”,是在其“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逐渐萌生的。诸葛亮遭逢乱世,幸遇明主,初必竭尽全力酬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然“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又掌握了蜀汉全部的军政大权,其是否能心甘情愿地辅佐幼主,就很值得怀疑。汉魏之际,皇权衰落到极点,君臣名分的纲常伦理亦遭到严重破坏,这就给权臣受九锡与禅代鼎革提供了政治土壤与舆论导向。在此历史背景下,一旦时机成熟(比如北伐大获全胜),诸葛亮效仿“汉魏故事”,在蜀中筑起受禅台代汉称帝亦是极有可能的。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东汉稍有不同,以曹魏改革较多,后来西晋也大多继承其制度。曹操是因为朝廷大权集中于尚书台才得以掌握大权,魏文帝曹丕为了避免尚书台(行政机关)权力过大,正式分离出中书监(决策机关),政治制度开始走向三省六部制。另外,又新设置移动式的行尚书台,称为行台制。由尚书台分出部份官员来随皇帝移动办事。地方制度方面,出现类似军区司令的都督制,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中央军政权力,司马氏三世即皆以此职务掌握曹魏朝廷。孙吴也设有中书令与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国均设有类似御史台的监察机关。
曹操鉴于东汉选举弊政,用人不重虚德,采用“唯才是举”的方式,并在先后提出三次求贤令。但是为时不久,到220年曹魏建立,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等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汉代的察举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地方委任地方士绅为中正官,由中正官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评定各地方人士。按这些标准评定出来的结果,会呈上中央作为对人才授官的依据。这一制度由于完全取决于中正官(通常由世族担任)的喜好或利益,几乎使世族完全垄断官职。这为西晋世族政治打下基础,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直到隋唐才被科举制度取代。
蜀汉前期由诸葛亮以丞相总掌军政,诸葛亮死后不再设置。政事改由尚书令掌握,军权则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诸葛亮入蜀后即提倡治实精神,依法治国。他安抚百姓打压豪强,提倡法度规范;约制官职,严格遵从权制;并且广开诚心,公平行事。然而这也使得政权始终无法赢得不能享有特权的益州世族的支持,蜀汉重用的人才大多不是出自益州,最终造成了后期人才的匮乏。政律方面,《蜀科》即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及伊籍等人共同编列。刘禅执政后,政策多由诸葛亮所主持。他在朝内制定规范,训诫大臣;而朝外风气清廉,人心不乱。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都继续诸葛亮的政策;后来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开始变坏。尽管如此,到蜀汉灭亡为止,地方的政风仍算清廉。
孙吴名义上也以丞相掌握政事,然而为皇帝进侍的侍中一职,权力甚大。宗室孙峻、孙綝都以侍中参与政事。军权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上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任尤重。其治国方针大致以限江自保与施德缓刑为主,政治制度大致上跟东汉相近。然而其政权受南渡的江北世族张昭、周瑜及鲁肃等和早在汉朝时长居江南的吴姓世族[21] 影响。吴地世族中出名的有丞相顾雍和名将陆逊、陆抗。在农业方面设有复客制来免除部份佃户课役,实际上减轻地主负担,开西晋荫亲制佃户无课役之先声。虽然孙权在顾雍协助下兴修水利,江南获得开发。但孙权在继承人之事没处理好,使得后来的政局不稳。孙权去世之后,朝政后来被权臣孙峻、孙綝等人挟持。吴景帝孙休去世后,大臣认为太子年幼,拥立年纪较长的孙皓为帝。但他却是一个残虐和好酒色的君主,进而导致孙吴亡国。
?五虎上将?在史籍是未曾提及的,而是演义里对比于曹魏?五子良将?而流传至今的。
而?五子良将?记录于《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陈寿的评价,也非当时之称谓,即?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颌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祥细也。
在《三国志》详载了?五子良将?的美名之下,罗贯中为了突出蜀汉政权的正统形象,将蜀汉的关张赵马黄四位将军美誉为?五虎上将?。因《三国志》将此五位将军同列一传,所以此五人为?五虎上将?似乎说的过去,正如后世传扬的?东吴十二虎臣?一样,也因十二人同列一专而流名。但正是联系到了?十二虎臣?,才使我们去发现疑点,因为?十二虎臣?里居然没有太史慈,朱然,祖茂等名将,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此美名的可信程度。
那么在此五位将军之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赵云,为何如此呢?我们就要从这五位将军生前身后的史迹中寻找。
刘备在称汉中王的时候对文武百官进行了一次大封。主公晋升王位,群臣跟着加官进爵是理所当然,而在武将分封当中,关羽为武将之首,拜前将军、张飞拜右将军、马超拜左将军、黄忠拜后将军。而赵云只是靖羽将军,属于杂号将军,这一点上,赵云和前边四位将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但这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刘备称汉中王时分封的文武排序下来,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安排。文官里边,百官之首为许靖,被封为太傅;次之为法正,封为尚书令;随后是刘巴的尚书、糜竺的安汉将军、再次之的才是后世敬仰的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也是杂号将军,蜀左将军府事。而武将关张马黄之后便是魏延的镇远将军,并任了汉中太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妃子被打入冷宫后都是什么待遇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