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皇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历朝历代,对于农业都是非常重视,甚至出现着重农抑商的状况。而清朝,虽然是个游牧民族,在关外崛起,但是他们进入中原之后,自然而然会受到农耕文明的冲击。而粮食是立国之本,清朝要想稳定政权,首先得保证大家有饭吃,因此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不过清朝皇帝除了颁布政策之位,他们还身体力行,无论多忙,一年中都有一天当农民。最先开始这样做法的是顺治帝,流程是先率领着百官到先农坛,祭拜了先农神,脱下华丽的礼服,穿上农耕服,到旁边的农田亲自耕种。这块田还有个名字叫“演耕田”,皇帝当起了农夫,一边扶着犁,一般拿着鞭,犁地三个往返,然而就结束了,接着轮到王公大臣下去耕种,而皇帝就在“观耕台”上观看。
不过,皇帝当农夫,其实也只是表示对农耕的重视而已。看似三个往返的犁地,其实之前的准备是非常复杂的。比如雍正耕地的时候身边还有6个大臣扶着犁头,还有24个60岁以上的农夫。这些农夫还得是培训过,不能在皇帝面前失礼。而且田早已经被弄过,是没有大块的泥土的,这也是为了让皇帝好耕种。这官员们起码得提前一个月准备,前前后后都非常“劳师动众”。
不过无论怎么准备,如果皇帝农耕的时候,遇到一头不听话的牛,还是会很尴尬了。比如嘉庆皇帝,有一次他耕地的时候牛就不听他的使唤,根本就不走。没办法,只能换另外一头牛,但还是不听他的使唤,最后在农夫,大臣,侍卫的合力之下,才走完了三个回合。
嘉庆生气极了,走上台去看大臣们耕地,有些大臣在原地手足无措,有些因牛乱跑而导致场面一度混乱。嘉庆越看越生气,结束之后,下旨将一帮大臣革职查办,治他们办事不力之罪。而到了光绪皇帝,他也非常有意思,在耕地之前,还会先去中南海的丰泽园内练习一下。
所以清朝皇帝即使日常工作很忙碌,但还是会抽出一天时间当回农夫,原因也就是身体力行表示对农耕的重视。
皇帝亲耕这件事还要从我国古代的国家祀典说起。我国古代的国家祀典分为两个部分,就是亲耕耤田与祭奠典礼。
西汉以前,只出现过亲耕耤田。从西汉开始,人们在弘扬亲耕典礼的同时,又逐渐将后来的祭祀神农与亲耕典礼合二为一,统称“亲耕享先农”或“耤田享先农”,并沿袭至清代末年。
“一耕一祀”,耕是形而下,祀是形而上,恰如其分地涵盖了炎帝神农祭祀内涵的两个层面。
耤田,在周代是指周天子从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那里借来,为自己耕种出产自给自足之用粮食作物的田地,也就是后人俗话说的“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在周代,天子与诸侯都有耤田。我国古代重要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说“天子千亩,诸侯百亩”,而周代的一亩约合后来的1/3亩。
在春天,天子、诸侯“以车载耒耜”,到耤田行亲耕耤田之礼,以此劝天下务农。进入汉代,皇帝不仅行亲耕礼,还仿效祭祀社稷的礼仪祭祀神农,设神农祠。
汉文帝曾说: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耤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景帝曾说:
朕亲耕,后亲蚕,以给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公元前89年“上耕于钜定”。公元前81年,“上耕于上林”。
为有效管理耤田亲耕礼诸事务,还设有专职官员,由于亲耕与祭农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二者逐渐合为一礼,即在亲耕之日也祭祀神农。
东汉沿袭西汉之制,汉明帝在公元61年“亲耕耤田,以祈农事”。汉章帝在公元86年“耕于怀”。东汉卫宏所撰官制典籍《汉旧仪》上记载:
春始耕于耤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典章制度上的变化逐渐得已完善。自此,耕即是祭,祭为了耕,二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这一做法至明清达到完善。
在唐宋时期,“耤田千亩之甸”,神农耕祭已形成较大规模,作为郊祀的一项重要内容,行礼的等级及次数虽不比祭天等项,但先农坛作为一种永久性的神农祭祀礼仪的物质载体却已大体定形。
明朝伊始,便在都城南京设先农坛,内有耤田。1420年,永乐帝仿照南京先农坛在北京建造先农坛,1488年,明孝宗耕耤田。1522年,明世宗耕耤田,1531年,更定耤田仪。明世宗之后的明帝,均按嘉靖耤田仪行事,未再改动。
在清代,我国神农耕祭之礼达到顶峰时期。每年仲春或季春的亥日前一个月,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王九卿官员名单。同时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志牌。内务府奏请皇帝先到西苑丰泽园演耕。
耕籍前两日,皇帝开始斋戒。等其他三王九卿以至文官四品以上和武官三品以上一应人等皆在家斋戒两日。
耕籍前一日,皇帝在紫禁城中和殿阅视祭奠祝文、耕籍谷种及农具后,由太常寺官和顺天府尹在仪仗乐队护卫下送至先农坛,分别安放在神库和耕籍所。
耕籍之日清晨,皇帝就着礼服乘龙辇出紫禁城,在午门鸣钟。不从耕的官员按级别分别在午门、内金水桥及外金水桥南叩送。从耕官员则在先农坛候驾。
龙辇到达先农坛后,皇上先到具服殿盥手,而后至西侧先农坛祭拜先农。皇帝率众恭恭敬敬行过祭礼后,转身面向台下东南方的“瘗坎”,观看有关人员将祭牲的毛、血放入瘗坎填埋。
先农坛旁的“瘗坎”是一个方形地池,而天坛祭牲台下的“瘗坎”则是圆形地池,这是取自天圆地方的寓意。
祭拜之后,皇帝到具服殿更换龙袍准备亲耕。各级官员也迅速更换蟒服和补服。耤田左右,从耕的官员及耆老农夫等相关人员各就各位。更衣毕,礼部官、太常寺官奏请皇帝行耕籍礼。
耤田为一亩三分地,分作十二畦,皇帝的亲耕部位设在正中,亲耕用的农具、耕牛、谷种等早已摆放妥帖。
礼部司官三挥红旗,礼部尚书跪奏皇帝出具服殿,户部尚书跪进耒,顺天府尹跪进鞭,于是皇上左手执耒,右手执鞭,耆老两人牵黄牛,农夫两人扶着犁,鸿胪寺官唱赞仪式开始,在太常寺官员的引导下皇帝开始行耕籍礼。
一时间鼓乐齐鸣,禾词歌起,旗幡飘扬。皇帝执耒扬鞭在耤田中亲行农事。在皇帝身后,顺天府尹手捧青箱,户部侍郎握种播撒,协助皇帝行劝课天下的示范性耕耘。
皇帝三推三返完成耕耤礼,耕毕,歌止。户部尚书与顺天府尹跪受耒和鞭,分别放置犁亭、鞭亭。皇帝登观耕台,从耕三王九卿依次接受耒和鞭,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礼。而余下的耕作任务,则由顺天府尹偕大兴、宛平县令率农夫完成。
当礼部尚书奏报“耕耤礼成”时,乐队奏乐,皇帝起驾出坛。一路仍由仪仗、鼓乐护送,文武百官于午门、紫禁城外跪迎,午门鸣钟,皇帝返宫。
秋日收割之后,顺天府就把稻、黍、谷、麦、豆悉数提交钦天监,并选择吉日藏于神仓,以备粢盛。
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井然有序,反映出朝廷的高度重视。明清两代,是祭祀礼仪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祭农、亲耕之礼被置于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地位,相关礼仪制订得十分详备,执行得最为严格。即使乐队唱诵的“禾词”,乾隆皇帝都要钦定。
在1760年,乾隆还特地邀请入京觐见的哈密郡王玉素富暨各回部贝勒贝子公伯克等“入坛观礼”。后来的祭农,皇帝要亲自演耕。对那些工作失职,为亲耕典礼造成麻烦的官员,皇帝要严加惩处。
清帝不仅亲自耕作耤田,关注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时时不忘“重农固本”和“劝课农桑”。1724年,雍正帝令各省“督抚以下,皆有课农之责,应不时咨访疾苦,为农除害”。
又令各省每年“举老农中勤劳俭朴,身无过犯者一人,给以八品顶戴荣身”,理由是“士子读书砥行,学成用世,国家荣之以爵禄。而农民勤劳作苦,手胼足胝,以供税赋,养父母、育妻子,其敦庞淳朴之风,岂惟工买不逮,亦非不肖士人所及。
虽荣宠非其所慕,而奖赏要富有加”。同时“各州县又应春至劝耕,秋至劝敛,察农民之勤劳,及收成之丰歉。如或奉行不力,则予议处。”
自此,先农的耕祭活动遍及全国。在一些地域,则渐渐演变成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新春来临之际,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以各种形式祭拜农神,祈祷一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一、稳定税收数额,缓和阶级矛盾。
清朝入关之初, 战火仍在燃烧,百姓死伤流亡甚多。山河残破,经济凋蔽。且阶级矛盾十分严重,国内大小起义暴动数十起。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毅然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看中了前朝曾经小试过的“摊丁入亩”制度。
二、借助宽松优容的赋税政策,固结中下层民众。
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 清王朝在中原的军事威胁已不存在, 但是其入主中原的政治合法性仍屡遭怀疑,这就是来自那些意图复辟明王朝的“遗老”们的非议与讥诋。
要彻底孤立他们,就需要政治、经济双管齐下,政治上高压震慑;经济上迂回徐进,先是频繁蠲免钱粮,继则“永不加赋”,借助宽松优容的赋税政策来固结中下层民众,瓦解“遗老”们的社会基础。除了确保国家财政足额,亦强调其社会公正的维护和社会心理的引导,也就是通过宽免赋税的的政策来营造人心思定、人心思安的社会氛围。
摊丁入亩的主要内容:
1、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2、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3、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
4、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扩展资料:
摊丁入亩也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第一,废除丁银制度不是通过直接放弃丁税银额而是以摊丁入亩的方式来实现,是以保证封建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的,代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第二,地主往往通过增租的方式将丁银负担转嫁给佃农。第三,摊丁之后徭役制度虽从法令上废除,但徭役加派并未根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摊丁入亩
依据对清宫档案研究,清代皇帝在宫中的平常日子是很有规则的,除国朝大典外,通常的状况是:
1.上午5:00——7:00左右起床、上朝理政,处理公事;
2.上午7:00——9:30早膳;
3.上午9:30——11:00存候、早读;
4.上午11:00——下午2:30午休、晚膳;
5.下午2:30——5:00看书学习、吟诗绘画或由妃嫔伴随看戏、听乐等文娱;
6.下午5:00—9:00晚点或酒膳,做佛事,然后寝息。
依照清代后妃准则,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妈妈为皇太后,她们同住在慈宁宫,太妃、太嫔住在周围的寿康宫、寿安宫。皇帝天天早晨穿戴整齐后,首先要向她们逐个“存候”,以表明对长者的孝道与爱崇。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帝都是住在养心殿。皇帝天天早晨“存候”,要出吉利门,乘坐两人抬的轿子,经西二长街、出启祥门。乾隆当了太上皇,嘉庆皇帝存候的内容便多了一项。
皇帝存候结束,就开端早读。早读内容是前朝历代皇帝的《圣训》和《实录》。所谓《圣训》,是前朝皇帝告诫臣下的诏令、言辞语录,《实录》是历代皇帝控制时期治国的编年大事记。清代皇帝用一天中精力最充分的时刻学习先祖的圣训,不管严冬盛暑,从不间断。通过天长日久地学习和体会今后,他们再调整、拟定出自个的控制策略。
早上七点到九点半是皇帝吃早饭的时刻。皇帝就餐称“传膳”、“进膳”或“用膳”。清代皇室沿袭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迟早两次正餐,即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上午八九点时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假如暂时需要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过来。
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是皇帝上朝理政、处理公事的时刻。皇帝处理政务通常分为平常的和特别的两种。一年一度的同意死刑、接见外国青鸟使等,是归于平常的政务;主要的仪式像登极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归于特别的政务。
咱们先看看皇帝如何处理平常政务:
皇帝在吃早饭时,太监会把请求召见的王公大臣们的牌子递上来,叫做“膳牌”,由皇帝决议饭后召见谁。饭后,皇帝开端阅览大臣奏章、召见大臣议事。有时召见一个人、有时几个人。多的时分,一天要召见四五起,天天召见的次数也不等。
皇帝在召见大臣的时分,要问询各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疑问,然后下发谕旨。清代尽管设有很多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组织,例如议政处、内阁、军机处等,但这些组织并没有决议权,朝中政事都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皇帝处理政务的另一种方法是御门听政。这有些像咱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上朝。清朝前期规则,皇帝逢五视朝,政务繁忙的顺治、康熙皇帝简直是天天听政。御门听政的时刻多在拂晓,很多重大决议计划,如康熙十二年征伐吴三桂叛乱的决议计划;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反击沙俄侵犯中国的雅克萨战争决议计划等等,都是在御门听政时做出的。自嘉庆今后,皇帝逐渐懒散,很少勤政。咸丰今后,御门听政便废弃了。同治、光绪两朝,皇帝都是年少继位,皇太后垂帘听政,处理政务便成为另一种方法了。
天天上午11点到下午2点30分,是皇帝休息吃晚饭时刻,依据《国朝宫室》记载,天天下午皇帝通常在一两点时吃晚饭,然后阅览各部和当地大员的奏章,接着就开端学习。
在下午2点30分到5点这段时刻里面,皇帝除了工作以外,主要是看书学习、吟诗作画,或者是由妃嫔伴随看戏、听音乐等等别的文娱活动。
黑夜七点到九点皇帝要祀拜神灵,然后上床睡觉。
撒满教是满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设堂子、立神竿定时祭神,入关后,顺治皇帝订立了早、晚祭神的准则。早晨祭释迦牟尼,关圣帝神位,黑夜祭蒙古神,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开创女神等神位,另外还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清代爱崇黄教,但也不排挤别的的传统宗教。为此,清宫中有专门供奉佛、道的场合四十余座,散布于宫中各处。
祭拜活动结束今后,皇帝略微休息后就回寝宫寝息。那么皇帝住在哪里呢?
大家也许关怀的是皇帝上床后的另一件大事:皇帝的性日子。皇后及其妃嫔、贵大家住东西六宫,常在、容许没有自个的住宅,跟着妃嫔寓居。
清朝入关今后,仍沿袭明朝的规则,乾清宫西暖阁为皇帝的寝宫。可是清朝皇帝住到乾清宫的只有两个,顺治和康熙,雍正今后各代皇帝,都住在养心殿后殿。皇帝的皇后和嫔妃们就分别住在东西六宫。
依照皇室家规,年少即位的皇帝年满十五岁,就到了成婚年纪,大婚仪式后,新婚夫妻在坤宁宫东暖阁洞房同住三天,然后各回自个的寝宫。例如清代晚期的光绪皇帝大婚后,皇帝住在养心殿后寝宫,皇后隆裕住在东西六宫的钟粹宫。
依照规则平常皇帝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皇帝假如想要哪位妃嫔来陪他睡觉,只能把她们召到皇帝的寝宫里来,叫做“召幸”。当晚召幸谁,由皇帝在晚膳的时分翻“牌”决议。因“牌”的顶端涂有绿色,所以也叫“绿头牌”。
清宫中的绿头牌除了召幸妃子,还有别的多种用处。
被召幸的嫔妃,当晚不再回到自个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住在皇帝寝宫,所以就在寝宫的邻近,设有暂时住处。如养心殿后寝宫东、西侧的体顺堂、燕喜堂及其东西围房,都是妃嫔暂住的当地。
除平常日子和处理政务以外,清代皇帝还要掌管一些特别的大型活动,如万寿、大婚、丧葬以及外出巡视等等。
皇帝的生日称作万寿节,每当万寿都有祝寿活动。清代万寿节最盛大的是皇帝的旬寿,即满十年的生日,如康熙六十岁生日、乾隆七十岁生日、八十岁生日及嘉庆五十岁生日,都有盛大的旬寿庆典。
清朝皇帝与以往历代皇帝相比,他们的日子空间大得多,如康熙皇帝曾三次亲征葛尔丹,屡次赴五台山、东巡、南巡;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遍游苏杭胜景。
为了不忘满洲尚武精神,康熙、乾隆皇帝简直年年都举办木兰秋狝的打猎活动,同时召见蒙古王公。可是到了清朝后期,出巡和围猎活动基本上就中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