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降清真的是因为陈圆圆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崇祯十七年(1644),是明王朝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中国之后几百年的历史。在这一年的众多事件中,其中的焦点之一是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中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本来已经愿意臣服于李自成的吴三桂,只是因为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夺走,遂重回山海关,进而投降清军。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回溯历史,寻找隐藏在史料背后的蛛丝马迹,更能准确的定位吴三桂投降的原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崇祯十七年(1644),这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开元建国,国号“大顺”,随后誓师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直指大明的国都北京。危急存亡时刻,明王朝决定放弃关外,便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其火速进京守卫北京城。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抵达山海关,二十二日兵至玉田时噩耗传来,北京城被破,崇祯皇帝自缢而亡,吴三桂效忠的大明王朝已经覆灭。此时,吴三桂手握5万重兵,地处于北京与山海关之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的每一步动作,都至关重要。
突如其来的巨变,吴三桂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便先退回山海关。李自成深知吴三桂的势力的强大,进京后便多次积极的想拉拢吴三桂。为此,李自成派遣了吴三桂好友唐通前去劝降,并带去了众多钱财与粮草,还带去了吴三桂父亲吴襄的劝降信。吴三桂已有降意,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接到密信,其父被严刑拷打,其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所霸占。密信内容与劝降信内容截然相反,这是吴三桂不得不怀疑李自成劝降的真实意图,站在命运十字路口的吴三桂开始了一系列的精彩表演。
两面受敌的吴三桂,自身的兵力难以对抗李自成军与清军,向某一方称臣或许才是出路。因密信的缘故,吴三桂认为李自成招降有诈,但其家庭又被李自成所控制,无奈之下吴三桂便有了以下行动。
先表示向大顺投降,并献上山海关,但全军缟素为崇祯举哀,还在前往京城途中,听闻李自成放任士兵在京城抢掠。吴三桂投降念头又动摇了几分,不出几天,吴三桂又重返山海关,似乎不愿被招降。随后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刘宗敏抢夺陈圆圆,自己已向清兵借军欲起兵杀贼,但唯恐消息有误,便来信询问。就此事,吴伟业写出来“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名句,因为此诗,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为民间所津津乐道。
李自成从吴三桂父亲处得知此事,于是写信告诉吴三桂,对他的行为表示谅解,并重申了对吴三桂父亲和妻妾的保护。收到书信的吴三桂再次交出山海关,率军进京,为表忠心,还沿途宣传自己军队是文明之师。事情发展成这样,似乎只是一个误会,李自成派人告诉吴三桂,他的爱妾安然无事、“原封不动”,他的家庭都在“保护”之中,事情似乎就这样简单的解决。
当所有人都认为大局已定时,吴三桂再次反叛,连夜行军又一次夺回山海关,吴三桂还发出了一篇著名的檄文。檄文中,痛斥了父亲不做大明忠臣,欲与之决裂,就算亲人被处死也无法改变自己对大明的忠心。这番行动颇为矛盾,前几日还表示愿意臣服于大顺,下一刻却迅速翻脸。如此反复无常,他不担忧家人和爱妾陈圆圆的性命吗?
吴三桂这时与李自成彻底决裂,自己腹背受敌,联合清军共同对抗李自成或许才是生存之计,但他低估了清军的野心。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清军同时率军赶到山海关,但清军却隔岸观火,吴三桂多次请求清军支援,清军始终按兵不动。清军对联合之事不满足,利用吴三桂身处危机,逼迫吴三桂彻底投降于清军。吴三桂见形式不妙,便只好臣服于清军,联合击溃李自成后,清兵入关,进入北京,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
吴三桂所做一切究竟为何,只因爱妾陈圆圆吗?显然不是,他在这命运的十字路口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权衡利弊。清军与大顺之间,爱妾家人安危与自身存亡之间,他的反复无常便是最好的印证。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清军,也并非自身所愿。密信一事,吴三桂已无法在相信李自成,再加上爱妾可能被他人抢夺与家人被控制一事,吴三桂对李自成一方更是不满,投降大顺或许走不通了。本只想联合清军对抗李自成,但形势无奈,只好投降于清军。
认为吴三桂为争夺一个女人就叛李降清,是片面的;否认陈圆圆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吴三桂在权衡利弊之下,做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跟陈圆圆关系不大。“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是民间经过美化后的讹传。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吴三桂是明朝军队的大将,是军队的一个重要将领,一个顶尖的人才,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如果吴三桂是一个单纯、情绪化的莽汉,他不可能成为这样一个大人物。吴三桂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不会为了个人爱情而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吴三桂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这样做,无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他手下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还是为了他自己的前途。
有人说,吴三桂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能够驳倒一切意见。不过,清军从后方顺利进入关海,吴三桂的配合非常重要。如果满清的投降只是吴三桂一个人的决定,下面的人即使勉强服从,也会听话,做出小动作,绝对不会配合清军是很高兴的。
而且,吴三桂的城门也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重要。即使吴三桂不投降,清军也可以从其他地方进入。要阻挡清军,光有一扇门是不够的。
据史书记载,李自成到北京后首次进宫时,带了16名受特别保护的女子,其中有一位名叫吴陈氏,即陈圆圆。吴三桂在给父亲吴湘的一封信中说:“我儿子已经退休,准备投降。”
李自成得知此事,坚持招人的方针,给吴三桂送去商会师银圆和吴湘给吴三桂的信。吴三桂接受了投案的传唤,从山海关到北京“朝廷见新主人”,但在途中又改变了主意。李自成现在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派了五万人到山海关加强防御。当李自成接到吴三桂第二次抓获山海关的报告时,终于被这个任性无耻之徒的卑劣行径所激怒,将吴湘投入监狱,准备用武力打败吴三桂。
李自成到达山海关后,立即切断吴三桂与清军的联系,逼迫吴三桂就义。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部队处于危险之中。至此,李自成与吴三桂的谈判也告一段落。吴三桂被迫向老奴谈判,最终投敌。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逼近首都,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带兵入卫首都。三月吴三桂率师入山海关,到达丰润的时候北京城已被农民军攻破,崇祯帝自缢殉国,他立即撤兵回山海关,观望局势的变化。李自成和清朝都看上了吴三桂,李自成派元居庸关总兵唐通前去招降吴三桂。
给吴三桂送去了四个月军粮和白银四万两,并许诺只要吴三桂投降大顺,一定会对他裂土封侯。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山海关守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时,吴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说李自成在京城向前明官员追赃,吴三桂的家产也被查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遭到严刑拷打,已经奄奄一息。更为可恨的是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斩掉李自成派来的使者。声言与其不共戴天。吴三桂态度的变化,引起李自成的一阵警觉,决定亲征吴三桂。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浩浩荡荡的开往山海关。
吴三桂闻讯大惊,自忖自己在这种缺粮断草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抵抗李自成的军队。无奈之下,吴三桂想到了曾经数次招降自己的清朝,此时,正有十几万八旗劲旅陈兵关外,虎视眈眈,寻机入关。但是,吴三桂从小便在同满清作战的环境中长大,自己也同清军血战百余次。要投降自己的死敌,吴三桂也着实拉不下面子。为了自保,他被迫派使者到清营中试探。
最后,他提出向满清借兵。条件是给予满清财帛,而且还割地给清朝。这时清朝对明朝这边发生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他们也正想藉此机会,攻入中原,夺取天下。多尔衮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清军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这时吴三桂正在同大顺军血战,两军在一片石地区与激战了一整天,再打下去吴三桂的军队已经很难再支持下去。吴三桂再次派使者到清营,催清军加入战斗。但是,此时的多尔衮遍了条件,不再满足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二是坚持要剃发以降,才肯出兵。吴三桂别无选择,只好剃发投降了清朝。
剩下的就只有满清政权了,客观地说,吴三桂在感情上并不会选择满清。他自幼同满清作战,可谓血海深仇。可以说是李自成逼反了吴三桂。是他们一系列不合时宜的做法把吴三桂推向了满清的怀抱。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先是夺其家财,后又拘禁其父,再又夺其爱妾,致使吴三桂情绪激动,更为失策的是,在吴三桂举棋不定之时,贸然举兵讨伐。把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的吴三桂彻底的推向了满清的怀抱。
清朝定都北平不久,命阿济格为大将军,西征李自成农民军,吴三桂也随清军出征。农民军且战且败,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下落不明。八月,吴三桂回到北平,被清朝进晋封他为亲王。此后的十余年间,吴三桂剿灭了南明永历政权,把桂王从缅甸捉回,在云南处死。后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留镇云南。
而是其手下的骁将刘宗敏抢了陈圆圆作?压寨夫人?。这是很典型的?为尊者讳?:生怕李自成的高大形象会因好色而大打折扣。这是在把领导者的失误推卸到部将头上同时也推卸到叛徒(吴三桂)与女人(陈圆圆)的头上。好像李闯王不会犯这类低级错误的,都是别人惹的祸。过于美化李自成,等于在伪造历史。我们需要肯定李自成身上的积极因素,但不能因此而掩饰他消极的一面。
吴三桂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作为手握数万精锐边军的镇关大将,是不可能为了区区一个女人而降清的。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实际上是对汉奸吴三桂的一种抹黑。
事实上,吴三桂最终之所以甘愿当汉奸,选择降清,放清军入关。这绝非为了一个陈圆圆,而是为了保住自己吴氏一族的政治利益,为了保全手下数万关宁军将士的一次最优政治选择。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276年的大明王朝灭亡。此时失去依靠,悬孤于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夹在了关外的满清和坐拥中原的大顺两个政权之间。当时的吴三桂实际上只有两个政治选择,不是投降满清,就是投降大顺!
或许有网友会有疑问,为何没有南明这项选择?因为,南明在吴三桂降清时还没建立!公元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方明朝官员的拥戴下,于南京称帝,建立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而在弘光朝廷建立前,吴三桂已于一个月前降清,并向清军打开了山海关。也就是说,在吴三桂投降时,根本就没有南明这一选项。
再说,即便吴三桂降清前,南明政权就以建立,吴三桂也不会选择南明。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一团乱的南明,也没能力给予吴三桂任何实际性的支持。
那么,吴三桂最终为何选择满清而不是大顺呢?因为,李自成入京后的所作所为,让吴三桂意识到大顺政权绝对不会保全自己的政治利益。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灭亡明朝后,在政权尚不稳定之时就开始纵容闯军在北京城内胡作非为,并且开始对前明官吏实施报复和迫害。这些所作所为,不仅让京城百姓反感,更是彻底得罪了前明官吏。
而吴三桂乃是将门之子,其父吴襄本身就是明末将领。李自成在京城如此对待明朝官吏,吴三桂可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清楚地意识到,李自成日后自然也不会给自己好日过。所以,于其投降大顺,还不如投降满清,毕竟相比之下,自己对后者更具坐拥和价值,那么自己能索取的政治利益,自然也就更多。
所以,在民族大义和政治利益面前,吴三桂断然选择了后者。而这一选择,绝对不是为了区区一个陈圆圆……
至于,这种将清军入关这一沉重的历史责任,推给一个身处乱世中身不由己的弱女子身上,说她们红颜祸水。其实,这是我国古代修史中一种很不好的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7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