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上方谷之围司马懿被一场大雨所救,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下令追杀

以史为鉴 2023-06-15 19:27:04

上方谷之围司马懿被一场大雨所救,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下令追杀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司马懿对战诸葛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不仅仅只有武将的较量,谋士的智斗同样给人印象深刻。说起三国中军师们的争锋相对,针尖对麦芒,就不得不提起这么一对“冤家”,那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军师在各自阵营中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因此他们博弈不断,可谓是一生的敌人。但是诸葛亮比起司马懿还是稍胜一筹,一直占据着上风。

诸葛亮对战司马懿

而有这么一次,诸葛亮就用计谋将司马懿父子困在了上方谷,用火攻克敌,可谓足智多谋。但是好巧不巧,这大好机会却被一场大雨赶上了,浇灭了火焰,救了司马懿。而这时,诸葛亮却没有下令追杀,而是独自懊恼,对天大喊,上天助曹不助我。

首先,的确诸葛亮并没有料到这场大雨的降临,否则他断然不会如此愕然,以至于大喊。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从来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没有第一时间去追击,可见这场大雨是在他的计划外。再看当时地形,上方谷谷口狭小,易守难攻。如果在当时贸然进攻,难以攻下不说,万一援军来袭,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情形。因此,在大雨后进攻显然不是最明智的。我们都知道,根据书中描写,诸葛亮擅长的不只是兵法计谋,他的谋略很多都建立在他的占卜观星上。

而当时的那场大雨,在我们平常人无神论者的眼中,可能真的就是一次万中无一的巧合。但在诸葛亮的眼中,这代表的可是天意啊,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司马懿等人设计到此处,眼看计划要成功了,但却因为一场大雨以失败告终。在古人迷信的思想下,既然这是天意了,断然不可以用人力去对抗,诸葛亮肯定在想,上天不让我在这里取走司马懿性命。由此,他才会这般绝望的仰天长啸。

最终,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以后就病倒了许久。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可能诸葛亮到死都不会明白这场大雨实际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场大雨的产生原因,可以根据当时情况分析得出,谷中干燥不容易降雨。那么就剩下一个原因了,正是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导致了热空气与山谷上冷空气相遇,造成了雨水。这场战役的草草收尾,不免让读者们感到有些滑稽。

诸葛亮看着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追杀他呢?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情节几乎人人皆知。今天要说的这一段,可谓是当中的经典剧情。

三国后期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面对司马懿的坚守战术诸葛亮十分头痛,因为蜀军的粮食是由汉中出斜谷经由很长的路才能到达蜀军驻扎处,而且山道崎岖,运送兵粮的效率可想而知有多低。而司马懿正是吃透了这一点,闭门不出以拖死蜀军,日子一到蜀军断粮即可不战自破。诸葛亮为此曾送司马懿女人衣服,为的就是逼司马懿因为生气出战,可司马懿不是泛泛之辈不会因此而轻易出兵。看得出来蜀军处境十分尴尬。

因此诸葛亮又心生一计,多次引诱司马懿部下打败蜀军,司马懿因此松懈了不少。最后一次派魏延出战挑衅司马懿,并且故意战败将司马懿大军引诱进上方谷,这时蜀军点燃谷内的火硝,想将上方谷内的魏军一网打尽,本是很完美的计策可是天公不作美,火势变大之际却下起漫天大雨,谷内的火不久就被熄灭,司马懿因此逃过一劫,自此更加不轻易出战,最后拖死了身体逐渐虚弱的诸葛亮。北定中原自此成为了泡影,蜀国也因为地小民稀,而被强大魏国消灭了。

那么有人说上方谷的火熄灭后,为什么不派兵追杀司马懿的大军?我要说的是《三国演义》这一段火烧上方谷本就是杜撰,没有这段史实,如果非要找原因,我认为有一个理由可以完美回答。诸葛亮在大雨熄灭上方谷大火时就想到某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场雨是上天不让司马懿死,即使追过去也是无用,故而没有派兵追杀,我想这是个非常好的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

诸葛亮上方谷火攻司马懿,天降大雨后,他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杀?

大江东去,淘尽英雄。

三国是一个热闹的时代,勋贵与草莽相决,宦官与朝臣相争。所有人的雄心大志、阴谋阳谋都碰撞在了一起,闪耀出在历史长河也未能湮灭的辉光。但是这份热闹的幕后,却是百姓哀哭,英雄竞折。贤良沥尽一生的心血,也未能换得自己的明主霸业大成。

诸葛亮,这个向来被视作神明般的风流人物,几乎是三国时智慧的化身。他到刘备麾下后,刘备就登上了荣耀之路,直到最后,天下三分有其一。

连诸葛亮最后的对手司马懿也不由感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惜的是,与司马懿的对弈中,诸葛亮最终也没有落下那枚决胜的棋子。末了,诸葛亮先一步抱憾而终,徒留无数身后名。

隆中耕田

诸葛亮幼年失怙,被叔父抚养成人。后来,叔父和当时据守荆州的刘表是故交,就带着他一起去了荆州。年少时的诸葛亮,仪容俊伟,身姿颀长,乡人见到他都觉得是成事之才,将来必有作为。但他到了隆中后,却是在田间种地、读书,过着自在悠闲的生活。

文人墨客这种山野之趣,向来不同于普通的耕夫渔民。陶渊明种菊篱下,非是为换五斗米。王维临渊垂钓,也非是为口腹之欲。前者是看取红尘真意只想隐居,后者则是在等一个跃回朝堂的机会。

而诸葛亮又是为了什么呢?若说他真的一心躬耕于田亩之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又常常自比是管仲、乐毅这样的忠臣良将;若说他有心出山,成就不朽之功业,他又确实闭于草庐,坐赏流云,卧听风雨。

苏轼言:“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或许诸葛亮就是如此,怀才而待,长久以来深自缄默,等待着那个点燃闪电,声震人间的机会。

出山跟随明主

诸葛亮平日不显山不露水,却常常喜欢啸歌。啸是当时文人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运丹田之气,长啸吟咏。到了后来的魏晋,愈被文人引为风尚。著名的随心狂人阮籍就常常喜欢在竹林里啸咏良久,可见是情思充沛之人所喜好的。诸葛亮有此爱好,又正当年少,想必内心也是充溢着激烈壮怀,无处排遣。所幸,这时,刘备出现了。

诸葛亮居于一方小小的草庐里,刘备当时的天地又能有多广阔呢?所以他温和真诚地请求诸葛亮来帮助自己,来成全自己,三顾草庐,卑躬以礼。不同于当时曹操的兵多将广,刘备稀缺人才,对诸葛亮这样的人才爱如珍宝,奉若神明。他甚至满怀感叹地说:“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终于,在某一天,依从了心中的明主,二十六岁的诸葛亮出山了。他相信只要主圣臣良,上行下效,将来必能带砺山河,国以永宁。刘备曾经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无兵无地,屡屡战败。徒有英雄之志气,却不得用武之地。诸葛亮却慧眼识珠,认为他是个英雄,遂许驱驰,真正令他翻身而起,“昔日龌龊不足夸”。

诸葛亮想成就的是荡平天下的霸业,卧龙多年择得明主后,他向刘备献策,决心联吴抗曹。后来在赤壁之战时,他也促成了孙刘联盟,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他以智谋见长,同时心性非常人可比,“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谨慎是他最大的特点。可诸葛亮一直渴望的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却始终没有成功过。于是后人有了一桩奇闻,说司马懿命中注定就是诸葛亮最大的对手。有一次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山谷中要放火烧死他,却天降大雨让他给逃了,而诸葛亮也没有再追击,就此一失足成千古恨。

火烧上方谷,大雨后放走司马懿

那是在一个春日,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他与司马懿各自一方,在渭水作战。彼时司马懿大军在握,在军事力量上是要比诸葛亮占优势的。而诸葛亮这边,却是在有条不紊地安排兵士安顿下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在战争上坚持的重要条件。

粮草齐全后,司马懿却迟迟不肯出战,如何羞辱怒骂也充耳不闻,却是难坏了诸葛亮的部下,纷纷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就乘着小车,亲自观察周边地形,从渭水沿岸的草木折痕,到群山环抱的乱石丛中,诸葛亮在思考取得渭南的制胜关键。

从三国诸多战争来看,兵之多寡不是战争的关键点,重要的是因利制权,利用己方条件,塑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战争局势来。果不其然,诸葛亮最后在渭河上发现了上方谷。上方谷的谷口狭小,勉强通人,整个谷看起来很像是一个葫芦。

这当然不是武陵人的世外桃源入口,诸葛亮却看得眼前一亮,心里激动起来。聪慧如他,早已想出了一条无双妙计,只觉得胜利在望,夙愿将成了。上方谷的入口小,里面却是大片的空地,足以容纳一千多人,实在是一个天然的大瓮。诸葛亮命人挖下深洞,运来干柴、硫磺、硝石等引火之物埋好,又设下地雷。

大瓮已经备好,余下要做的,就是引司马懿来咬钩了。

诸葛亮在谷中设下伏兵,又派魏延前去向司马懿诱战,又嘱咐他:切记不能获胜,要败退而逃。魏延知晓诸葛亮智计无双,听从吩咐,与司马懿的军队数战数败,然后就按照预设的路线,假装慌慌张张地撤回。

军力悬殊,司马懿又得了甜头,不疑有他,带着兵就乘胜追击,又误以为找到了诸葛亮积聚粮草的地方,一头就撞进了上方谷中。

司马懿既已入瓮,诸葛亮一声令下,部下顿时丢下了无数火把,烧断了谷口。只听得轰隆几声巨响,地雷搅动大地,尘沙漫天。干柴火药一齐翻出,遇上烈火就噼里啪啦地烧起来。大火冲天而起,上方谷顷刻间成了一片火海。

诸葛亮的部下看见此景,以为这下司马懿必死无疑,纷纷欢呼起来。谁料,天公不助孔明,大火熊熊时,忽然之间狂风大作,黑云压顶,几道闪电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将烧得正旺的火焰尽数浇熄,地雷和柴火也尽被打湿,再无回转之机。

大势已定,诸葛亮不再强求

司马懿见天助我也,大喜过望,趁势引兵而逃。诸葛亮的部下哪能不急,连忙向诸葛亮请示,再放箭追杀那司马懿!可奇谋失算的诸葛亮此时沉吟片刻后,却摆摆手拒绝了部下的请求,就此鸣金收兵,让司马懿逃走了。

诸葛亮一生欲定中原,北伐多年,此番费心筹谋,火烧上方谷,目的就是杀灭司马懿。而司马懿即在瓮中,便是下了大雨,火器无功,为何不放下箭雨,乘胜追击呢?

正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诸葛亮心思缜密,每行一步必是深思熟虑。他深知,正是因为军力悬殊,他才出此奇谋。而为防司马懿察觉,他事先只带了几百人马,司马懿则有几千人的军队在谷外等候。他就算再放箭雨,最终拼杀起来,也根本没有什么赢的可能,不过是白白牺牲罢了。“将不可以隅而致战”,若凭一时的意气怒意作战,也就不是诸葛亮了。

另外作战时的火攻,是最讲究时机的。天干物燥,万里无云时最宜火攻,诸葛亮原本已经挑好时日,万事俱备,却毫无预料地下了一场大雨,把这千古难逢的机会浇灭了。诸葛亮见此情景,也只能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都不与襄助,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必强求了。

所以,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欲烧死司马懿,而大雨把大火熄灭时,才会阻止部下放箭追击。也因此,蜀军本就不盛的气运渐渐衰微,诸葛亮去世后,更是彻底失去了再争天下的气力。

小结

“欲看江山无限,俱归刘汉”的诸葛亮,在地利人和的上方谷一战中都没能杀了司马懿,令人直呼可惜。而以忍著称的司马懿在以后也再没有上当出兵,生生熬死了诸葛亮。更久的未来,他还会这样熬下去,熬到江山在手。

从前,孙刘曹风头大盛,角逐半生,却让司马家得了全部的江山。可司马家的江山也没有坐稳,百年之后就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争也罢,胜也罢,末了尘归尘,土归土。几百年的战乱无休无止,只苦了那些“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将士,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也苦了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泣血臣子。

诸葛亮看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追杀司马懿?

因为当时诸葛亮已经没有兵力去追杀司马懿了,如果诸葛亮有这个能力的话,肯定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杀司马懿的,但是当时诸葛亮身边只有很少的人,和司马懿大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自然是不可能去追的,如果去了那无疑就是在送人头。

诸葛亮算无遗策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直就是神一样的人物,还在茅庐时就已经想到了会三分天下,之后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这些无疑都彰显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一生中算无遗策但是也出现过两次失误,一次是错用了马谡这个人,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还是一次就是火烧司马懿,没想到司马懿被大雨给救了。

错用马谡是诸葛亮自己的问题刘备在临死之前就告诉过诸葛亮马谡一个不可大用的人,刘备最后能够成为帝王,建立蜀国还是有两下子的,刘备在识人这方面就无人能比,但是诸葛亮最后还是重用了马谡,街亭失守就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也知道这次是他自己的问题,并且他也为此做出了反思,之后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更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出现一点差错。

天降大雨救司马懿是天意小说中的诸葛亮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会看星象,会预测吉凶,进攻前一个晚上诸葛亮就已经算到了这次会让司马懿进入危险之中,在一开始的时候事情的确是往好的一面发展,但是最后老天和诸葛亮开了一个玩笑,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浇灭了大火,同时也浇灭了诸葛亮心中的希望,当时诸葛亮就病倒了,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诸葛亮把司马懿围死在上方﨏,真的是因为下雨的原因不杀他吗?

其实这件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在三国演义的书中出现的。在小说中,司马懿被诸葛亮困在上方﨏,诸葛亮引燃大火,本来司马懿都快被烧死了,却因为老天爷突然下大雨,浇灭了大火,但诸葛亮并不是因为下大雨就听从老天爷的命令,不杀司马懿,而是当时的地形以及各种情况下,没有其他的办法将司马懿杀死,所以只能作罢。

这个事件具体是这样的,司马懿本身就是诸葛亮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当时对战双方僵持不下,诸葛亮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直这样僵持下去,自己等不到后方粮草的供应,只会得到像之前战败一样的结局。于是他想方设法,带领魏延将司马懿的军队一路引到了上方﨏,并且在各个路口设下伏兵,完全阻断司马懿的出路,使司马懿的军队只能困在这个地方。

诸葛亮的军队在山顶,使用带火的箭支点燃了上方﨏的稻草,一时之间火光四起,司马懿的整支队伍被熊熊大火全部包围。而各种出路都被诸葛亮的军马堵死,魏兵完全没有退路。就在大部分士兵们被烧死烧伤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暴雨一下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的军队得以存活。为了活命。

司马懿带领剩下的士兵们冲出了浓烟,从一处出口拼死斩杀出去,得以活命。当时诸葛亮也想赶尽杀绝,但是因为蜀军在山顶,离谷底距离太远,如果跑下去追赶,魏军早已跑远,但是射箭的话也因为距离太远根本射不到。于是便再一次失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