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孙嘉淦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耿直,屡屡得罪皇帝,可谓是当面触犯“龙颜”。他这种做法,简直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出人意料的是,这样的劝说方式,往往还能收到不凡的效果。
康熙皇帝晚年时候,各位皇子之间互相争夺储君位置,已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康熙去世之后,有一人终于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之中获得了胜利,他就是雍正帝。
民间对于雍正帝的即位颇有微词,而且雍正帝的性格也异于常人。表面上看,他并不是一位容易被说服的君主,但事实上,雍正皇帝的才干和度量,并不在其父之下。在他刚刚登基时,满朝文武都不敢贸然进谏,只有孙嘉淦上疏建议雍正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可想而知,这份奏折一上,人人咋舌,雍正皇帝看后更是勃然大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封奏折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在皇室的储位斗争尚未平息之时,孙嘉淦要求“亲骨肉”,自然会惹怒雍正帝。
雍正帝决定要严惩这个不知好歹的狂妄之士,身边的内阁大学士朱轼说话了:“这人虽然很狂妄,但是为臣十分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听闻此言沉默许久,笑着说:“我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识”,随即提升孙嘉淦为国子监司业,这件事传为美谈。
谁也没有想到,孙嘉淦竟然因祸得福,从此以后被朝廷所倚重,他“直”的名声,也传于朝廷内外,正如雍正帝所说:“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告诫乾隆远离和珅这样的小人
乾隆皇帝登基后,同样十分赞赏孙嘉淦的人品,他很信任孙嘉淦,将正在河东盐政做官的孙嘉淦召回,委以右都御史的重任。
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孙嘉淦这不仅是升职了,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难能可贵的是,孙嘉淦并没有“谢主隆恩”,而是有上疏一本,名曰《三习一弊疏》。这封奏折里面的内容为何?
“三习”就是三种恶习,简略地说,就是如果皇帝喜欢听阿谀奉承,长以此往就会慢慢变得不爱听实话;喜欢阴柔谄媚的言辞,不加控制就会慢慢厌恶刚正之人;打心里喜欢顺从的人,就会忽视甚至敌视恶言直谏的人。也就是说,孙嘉淦的上疏,就是想要让皇帝远离小人,不要唯我独尊、自以为是。
遗憾的是,乾隆皇帝并没有听从孙嘉淦的告诫——他后期宠幸和珅,由此可见孙嘉淦是有先见之明的。
这封奏折一上,百官哗然。在他们看来,皇帝刚刚登基,连满族大臣都不敢说的话,孙嘉淦一个汉人竟然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了,这成何体统!
乾隆帝何等心胸,他见到孙嘉淦竟然敢这么“直”,并没有像雍正帝那样,还要大怒之后沉吟一阵才缓过神,而是直接就对孙嘉淦表示了欣赏和赞许,果断将他晋升为刑部尚书。
孙嘉淦为官数十载,辅佐了三位清朝皇帝,虽然遇到过两次被贬,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依旧向皇帝直言进谏。所谓“每事必廷诤”,乾隆皇帝经常调侃他:“你又用古时贤大夫的样子来对待我啦”。
事实上,孙嘉淦不仅为人刚正不阿,而且还十分廉洁,是难得清官。但是因为他“直”的名声广为流传,甚至掩盖了他为政时的功绩。他“抚民以宽,待士以礼,断狱以平”,百姓对他的评价颇高。
孙嘉淦告老还乡,带十车砖头充面子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孙嘉淦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归乡的念头也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六十三岁的孙嘉淦终于决定辞官告老还乡,但是他却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讲究“衣锦还乡”,试想,孙嘉淦身为一个朝廷大官,退休回家之后两手空空,就算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如果两袖清风,未免会受到乡亲父老的嘲笑。无奈之下,他只好找来十几个木箱,装满砖头,装作是皇帝赏赐的财宝,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回乡去了。
有不怀好意的人向乾隆帝汇报:孙嘉淦拉着十几箱财宝回乡了!乾隆帝得知后十分生气,心想这孙嘉淦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清廉嘛!经过一番探查,乾隆发现箱子里装的只不过砖头而已,因此他很受感动,下令将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以此来奖励孙嘉淦的刚正不阿和清正廉洁。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士大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重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诸葛亮、范仲淹为代表;
第二种是重富贵,这类占据了大多数,他们?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和家族飞黄腾达,至于天下苍生,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第三种是重名,部分人往往视金钱如粪土,宁愿自己清贫也不贪朝廷一文钱,为的就是树立自己的清廉形象,以便谋取更大的名,将来还可以流芳百世,海瑞就是这类代表。还有部分人是以直言敢谏而出名,比如魏征。而清朝的孙嘉淦,可以说将清廉和直谏发挥到了极致。
孙嘉淦是清朝的著名清官,也是《雍正王朝》中孙嘉诚的原型。在剧中的人物个性刻画上,与真实的历史相似,都是直肠子。历史上的孙嘉淦,在康熙朝没机会出头,到了雍正即位之初,便上书言事,要求雍正停止捐纳、善待兄弟、西北罢兵。
当时的孙嘉淦仅仅只是七品的翰林院检讨,根本没资格管闲事,然而却找皇帝的麻烦而且说的都是皇帝不爱听的,谈论的都是国家战略。这就好比一个刚刚入职华为的应届生,直接给任正非上?万言书?,对公司战略指手画脚,无异于自取其辱。
但是,孙嘉淦通过这种非常规的工作方式,取得了一举两得奇效,雍正当时虽然很生气,事后又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升了他的官。而且通过这个事,孙嘉淦声名鹊起。以后孙嘉淦继续提意见,虽大多未被采纳,然而名气越来越大,官位也节节攀升。雍正对其高度评价: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公开与堂官厮打,跑到雍正面前说理,指着新铸铜钱影射亲王;弹劾得胜回朝的年羹尧。很明显,他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名。果然,孙嘉诚名声大噪,一下就成了清流的领头羊。
人物个性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孙嘉淦告老还乡时,拉了几车砖头回家也就好理解了。他为了名,牺牲了利,当了一辈子清官,回家时没钱。
在古代,士大夫荣归故里,许多都是满车的金银珠宝,如果一个人在朝堂打拼一辈子,最后颗粒无收,会被人取笑。孙嘉淦也丢不起这个人,而且这也是打皇帝的脸,这给人感觉就是朝廷太抠搜了,让人老无所依。
孙嘉淦思来想去,身为朝廷命官,名声赚到了,还能平安落地,一定要维护朝廷的颜面。于是打肿脸充胖子,买了几十口大箱子,里面装着砖头,大摇大摆地回家,给人感觉就是里面装着金银,大富大贵。
本质上,孙嘉淦还是在作秀。他平时勇于直言进谏,得罪不少人,装着砖头高调回家,会让平时得罪的人也感觉里面是金银。这些人看到后,肯定会弹劾孙嘉淦是假清官。他可以借对手之口,将这件事传给乾隆,传给天下人。
乾隆接到弹劾孙嘉淦的奏折后,下令检查。一经查明,乾隆都感动了,不仅砖头换成了真金白银,孙嘉淦又借势自我营销了一次,留下一段退休佳话。
孙嘉淦不贪财,但是他贪名。这也是明清官场的一大特点,为了名气宁愿挨板子、饿肚子,为了名垂千古宁愿牺牲自我,为了皇帝的高度赞扬宁愿上下其手,为了扬名天下宁愿不走寻常路。许多官吏过度追求名,忘了士大夫的理想而斯文扫地。贪名与贪财,本质上大同小异。
病逝
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二月,孙嘉诚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文定”。
孙嘉诚以敢于直言进谏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习一弊书》被誉为清代“奏议第一”。孙嘉诚在任直隶总督期间,体察民间疾苦,主要致力于解除酿酒禁令,并奏请修改调整有关法规,安定民生,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发展生产,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帝评价说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扩展资料:
清朝建立之初,为满足民众口粮的需求,曾颁布过极严格的法令以禁止民间酿酒。各地百姓以私酿获罪而犯法者甚多。孙嘉淦任直隶总督后,经过调查了解后上疏朝廷,指出酿造烧酒只用高粱、谷糠、豆皮等做原料,并不影响民生,且于民生有利。
若一味地禁止百姓酿酒,则不利于民生之计。清廷接受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对民间酿酒的禁令。对于激发民间手工业生产和改善民众生活都有很大益处。
雍正帝性格喜怒无常,登基之初,大臣们皆不敢直言进谏。孙嘉淦首先上疏建议他“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上疏颇有含沙射影的嫌疑,雍正帝闻之,大怒,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
当时辅臣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帝立即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嘉诚
因为孙嘉诚是非常的清廉,从而到退休的时候,就一分钱都没有剩下来了,只能用砖头装财物,来达到自己的衣锦还乡的小愿望了。
原因一是孙嘉诚非常的清廉
根据历史上记载的,孙嘉诚是非常的清廉,而且他还是三朝元老,非常牛逼的一个人物,他在担任六部九卿堂官的时候,就是一个不畏强权和敢于直谏的好官员,经常跟雍正皇帝直言进谏,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好了,也是因为这样雍正皇帝都佩服他的胆量和气节。
同时在担任地方督抚大员的时候,他是非常为当地的百姓着想的,经常想出方法来发展生产,还找方法治理灾患,为百姓做实事,从而赢得了治下官吏和百姓的爱戴。关键是他在什么位置上,不是属于自己的钱,一分都不拿,是清朝历史上廉吏的代表人物之一了。
原因二是孙嘉诚希望衣锦还乡
孙嘉诚一生可以说没有什么钱,经常把自己的工资拿去助受难百姓,按照现在说法就是月光族了,基本上月月空了,也是因为这样孙嘉淦在退休的时候就口袋空空,怎么办,这样回去,肯定会给其他笑话的,为了让自己体面点,孙嘉诚特意买了十几口大箱子装满了砖头,就这样风风光光的启程回山西老家。
最后是乾隆皇帝接到举报后,毕竟他这样做实在是太招摇了,大家都说他不是清官,肯定贪污了很多钱,不然怎么装了十几口大箱子的财物返乡,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什么沽名钓誉呀,实在是贪腐。但是经过乾隆皇帝调查才知道全部都是石头,还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非常感动,从而把孙嘉淦石头变成真金实银,让他衣锦还乡了。
孙嘉淦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官员。他是一个清官,一生没有挣到几个钱。没钱也就罢了,这也很正常。可是为什么,他回去的时候,却搞了很多砖头,装了十几口大木箱拉回去呢?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砖头实际上并没能拉回故乡,而是半道上被人劫了,这些砖头,最终都被换成了金银。那么,是谁劫了他,为什么又把他的砖头换成了金银呢?
孙嘉淦不但是一个不爱钱的清官,而且是一个直臣。
当年雍正当上皇帝以后,在性情上有些喜怒无常。他之所以会喜怒无常,是因为他的皇位得到的过程,让很多人怀疑,而他本人又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如果别人要是在言语上有些挑动了他的神经,他一定会非常生气。
偏偏孙嘉淦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别人都极力回避说的话,他却要直截了当地说。《清史稿》记载:“嘉淦上疏陈三事: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三件事都是在批评雍正的,尤其是“亲骨肉”一条,更是谁都不敢说的话。大家都为孙嘉淦捏了一把汗。果然,雍正大怒,要治他的罪。好在当时有个大臣说,孙嘉淦这个人虽然狂妄,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雍正想了一阵,最后也笑着说,我也是很佩服他的胆量的。最终,不但没有治孙嘉淦的罪,还升了他的官。
但孙嘉淦并没有因此收敛,有一次,又和雍正唱起了对台戏。雍正又要治他的罪。不过想了半天,又说,这个人虽然憨,但是不爱钱,那就让他去管理银库吧。
其实,雍正让孙嘉淦去管理银库,其实是试探他,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爱钱。结果发现,孙嘉淦果然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丝毫没有出错。因此,雍正又把他提拔为刑部侍郎,接着又兼任吏部侍郎。
乾隆皇帝上台以后,也非常重视孙嘉淦,先后把他提拔为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甚至提拔他为直隶总督。
孙嘉淦虽然当了高官,但是头脑十分清醒,对下层情况非常熟悉,一直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一个村民把红豆汁洒到自己身体上,刚好村里发生了一桩小孩被杀的命案。当地政府就把这个村民抓起来,最后屈打成招,判了这个村民的死刑。不过就在即将被处决的时候,作为刑部尚书的孙嘉淦发现了疑点,重新审理,最终那个村民冤情被洗刷。
清朝初年,因为粮食不够吃,坚决禁止民间造酒。直到乾隆年间,这个禁令还在。不过,其实那时候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而且这样做,对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因此,孙嘉淦通过一番详细的调查研究,最终向乾隆上奏,解除了这一条禁酒令。
不过,孙嘉淦虽然受乾隆重用,但由于他直臣的性格,因此,在乾隆年间,官位也一直起起伏伏。被升迁了,又因为得罪了乾隆,又被降职。到退休的时候,他还就是一个吏部尚书。
孙嘉淦告老还乡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砖头装在十多口木箱栽回去呢?原来,当时的民间风气,一个人退休回到故乡的时候,大家会看看他在官场是不是混得很得意。而看他是不是混得很得意,就看他回乡的排场是不是很大。
孙嘉淦一辈子不爱钱,也没有什么财物,回乡的话,实在没什么可拉回去的。可是没东西拉回去,走在路上确实不好看。孙嘉淦为了避免被乡人小看,因此准备了十多口木箱。可是,这木箱里面又实在没什么可装的,车一在路上运行,这木箱必然要弹起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事情发生。因此,孙嘉淦把很多砖头装在木箱里,避免尴尬。
不过,孙嘉淦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做,虽然避免了在乡人面前尴尬,却被其他官员盯上了。他们说,孙嘉淦平常不爱钱,回乡的时候,居然拉了十几口木箱的金银财宝回去。乾隆也感到很疑惑,于是派人在半道上把他拦截下来,打开木箱检查。结果发现竟然是砖头。
这件事让乾隆皇帝大为感动,因此下令沿途的官府,用金银珠宝把他这十几口木箱装满,作为对他的一种奖励。
而这一件事,也让孙嘉淦美名远扬,71岁去世后,被谥为“文定”,光耀后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62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