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建文帝朱允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1402年,在一把大火之中,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最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对于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后来历史上曾有很多学者,都对此有过讨论。而对于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绝大多数人都将其归咎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
正是因为当时糟糕的削藩政策,才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而在后世史学家眼中,这次削藩,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必然会失败了。
为什么会说朱允炆的削藩必然失败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淮西武人集团的覆灭。
若是提到朱允炆必然绕不过朱允炆的父亲—朱标,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就是翻遍二十四史也翻不出一个如此受溺爱的太子了。朱标(1355-1392)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按照咱们宗法制来讲,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嫡长子.作为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朱标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便被朱元璋早早的立为世子。
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子,这个时候朱元璋为朱标配备了极为雄厚的领导班子,我们可以来看看这届领导班子成员有哪些?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届主要领导成员有,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善长,元帅徐达,红旗插上总统府的常遇春….. 总体来说从中国历史上和皇帝同用一个领导班子的太子就此产生了。
可是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了,太子薨,朱标没了,朱标死后,显然随着朱元璋起家的淮西旧部并不是长孙朱允炆能驾驭的了的,随后朱元璋借着蓝玉案大肆屠戮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随着淮西武人集团的覆灭等到皇孙朱允炆即位时竟一时间找不到别人代替,派出了老将耿炳文,耿炳文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将领,从朱元璋没有杀他便知道这个人能力不足。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耿炳文的对手朱棣,朱棣作为长城九王之一,从小便在军营里混日子。哪里有徐达,常遇春等人的作战会议哪里便有朱棣,长大成人之后朱棣更是不负众望,在年轻的藩王中间他和晋王最受军方的倚重。,朱允炆同志在送出征燕大军时更是一句,“勿使朕背上杀叔之名”让我们想起了曹丞相对赵云单骑救主时不准放冷箭的骚操作。
第二点,儒生误国
朱允炆即位后重用了黄子澄,齐泰,这两个当上了国之柱石后马上圈楞伟大的导师朱允炆同志削藩,朱允炆很有意思,他作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既没有汉景帝拥有周亚夫此等名将的资源,也没有主父偃的温水煮青蛙的眼光悍然削藩,削藩我们来看看他削的是谁呢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
下面注意,这里面既没有拥兵自重的晋王,也没有削手下有战斗力爆表朵颜三卫的宁王,也没有削燕赵多慷慨之士,军方威望甚高的燕王,却削了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
这里湘王更是一把大火自焚见老朱去了,此时国内舆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侯国人人自危。如此一来,朱允炆非但没有实现敲山震虎的目的,反倒是打草惊蛇,给了朱棣准备的机会。
朱允炆以一国之力输给一隅之地,实在是让后人感到叹息。
靖难之役朱允炆会输是因为手下没有会打仗的将军?
明朝初期的“靖难之役”中,实力弱小得多的燕王朱棣顽强地战胜了代表正统的建文帝,纵观整个“靖难之役”中的各场战斗,朱棣实在胜得很侥幸,明朝在朱元璋时期,把能打仗的将军清除得差不多了,但对于实力远超朱棣的朝廷来说,还不是最大的劣势,因为历史上的朱棣也不是特别能打仗的天才统帅。
建文帝时期的明朝中央还是有那么一些能打仗的将军的,虽然和朱元璋时期不能比,朱元璋在位时期,因为“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两大案件,把开国的武将杀了个七七八八,但还是留下了不少武将,能力和徐达、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当然差很远,但如果用来指挥占据绝对军力优势的军队去对抗反叛的朱棣还是能扛得住的。
防守给力的耿炳文,朱棣对其毫无办法。
整个“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一共用过三位主将,分别是耿炳文、李景隆和盛庸。最先使用的是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据说他的防御战打得很不错,事实上也是如此,耿炳文在靖难初期奉命去讨伐朱棣,但被朱棣击败,他率部退入真定城,全力防守之下,朱棣完全拿他没办法,根本打不下真定,如果耿炳文能一直盯在真定,朱棣的老巢北平时刻在耿炳文的威胁下,那么,朱棣很难在和朝廷的对峙中坚持下去。
皇亲国戚李景隆,在即将击败朱棣的时候遇上天意弄人。
可惜的是,因为耿炳文进攻不利,把讨伐朱棣的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虽然消耗战也是朱棣吃亏,但在朝廷中,急于消灭朱棣的文官集团等不下去了,在削藩的主要责任人黄子澄的推荐下,耿炳文被免职,换上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李景隆其实也不差,怎么说也是名将之后(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的曹国公、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之子),手下数十万军队,是朱棣的十多倍,正常情况下,即使不太会打仗,熬也能把朱棣熬死。
可李景隆运气不太好,靖难第二年的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率军和朱棣鏖战,在大规模混战中,将领的谋略其实不怎么管用,朱棣再怎么能打,实力却差得太远,几万兵马和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对阵,其实怎么打都是输,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朱棣的部队当时都已经没有信心可以打败李景隆了,可关键时刻,李景隆的帅旗被一阵风给吹倒了: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帅旗在古代的行军打仗中是相当重要的,帅旗倒下意味着主帅阵亡或被敌军击败后,主帅逃离战场,数十万人在混乱中沟通不便,看见帅旗倒下,以为已经战败,让朱棣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这一仗中李景隆的失败不是朱棣有多牛逼,而是老天爷在帮忙,非战之罪也,之后李景隆的战败就完全是士气都没了,敌我数量也相差不多,才显现出李景隆和朱棣的素质差距。
朱棣正面始终无法击败的盛庸,两阵大风助力战胜。
李景隆被击败后,建文帝又换将了,这一次换上的是盛庸(仅仅只是耿炳文的部下),盛庸还是很能打的,在东昌之战中,盛庸率部大败朱棣,这一战中,朱棣几乎是孤身而逃,手下最亲信的大将张玉(永乐朝征讨安南的英国公张辅的父亲)战死,就连朱棣在东昌之战中侥幸不死都是因为建文帝下达的不能在战场上杀死朱棣的圣旨造成的结果,否则东昌之战后,靖难之役就应该结束了。
朱棣缓过气来后,依旧要面对盛庸这座大山,于是在夹河之战中,双方再次死磕,刚开始,双方是杀得难分难解,朱棣和盛庸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能力,打仗的水平其实差不多,坦白说,朱棣的军事水平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多了,使出全力也就和盛庸这样的连明朝开国元勋都算不上的将军打成平手,大概是朱棣真的天命所归吧,关键时刻又是老天爷帮了朱棣,根据《明史》中的记载:
是日复战,自辰至未,两军相胜负,东北风忽起,尘埃蔽天,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大败。走德州。吴杰、平安自真定引军与庸会,未至八十里,闻败引还。王以计诱之,杰、安出兵袭王。闰月戊戌,遇于藁城。己亥,与战,大风拔木,杰、安败走,追至真定城下。
从上述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盛庸有多么倒霉,连续两阵大风,还都是往盛庸的军阵方向吹,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朱棣出战前是刻意选择的对阵方向,朱棣的军中也没有诸葛亮式的人物(姚广孝当时在北平),也就是说,朱棣是真的运气好,这个就实在没办法,不是盛庸不出力,之后盛庸的连续失败就是此战后士气打没了,但也没被打垮,盛庸本人直到朱棣进南京后才率部投降。
所以,建文帝麾下不是没有能打的,起码能和朱棣这种水平抗衡的将军还是有不少,不说上面介绍的三位,就是守济南的铁铉这样的文官都是朱棣不可逾越的大山,被誉为草包的李景隆也并不真是草包,只能说军事能力差强人意,如果没有那阵大风,朱棣早就被他给灭了,正常情况下,以几倍的军力和对手混战,装备差不多,士气差不多的情况下,是头猪也打得赢,时运不济而。
靖难之役建文帝被打的落花流水,最终不仅丢失了皇帝的宝座,就连自己也仓皇出逃,最终下落不明。其实在我个人看来,建文帝削藩的政策本身没有错,但他输在了心不够狠。既然决定削藩,就应该将削藩进行到底;而且身为皇帝,就不能再有妇人之仁,这就是他最终会失败的最大原因。建文帝的失败,归结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用人不当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因此也就爱屋及乌的喜欢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而朱元璋为了能够让朱允炆坐稳皇位,不惜自身背上骂名,将那些可能威胁到朱允炆的功臣全部除去。
朱允炆在上位以后,便重用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也正是因为重用了黄子澄,才有了后来的削藩政策,以及靖难之役。他在黄子澄的建议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藩行动;可惜当时时机并不成熟,所以才会让燕王借着勤王的名义揭竿而起。
二、建文帝太过仁慈原本以燕王的人马,根本就不可能成事,但朱允炆却因为自己心软,又不想背上杀叔的罪名,最终让朱棣长驱直入,连破多座城池。
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建文帝对朱棣态度的描述。建文帝告诉守城的将领,谁都不能伤害自己的四叔;而这样仁慈的举动,无异于给了朱棣一道免死金牌。所以他身先士卒的冲锋陷阵,却无人敢为难他,最终也在他的帮助下,使得朱允炆节节败退。
原本在朱元璋的帮助下,朱允炆可以高枕无忧的坐稳江山;可惜他用错了人,外加自己心太软,所以最终才会一败涂地。
靖难之役以建文帝的失败和朱棣的成功而告终,是因为建文帝在战略、用兵和军事上犯了大错,才导致了这一必然的结局。
1.建文皇帝削藩并不是一个错误。历史上,削藩减轻压力也不是没有先例。后来汉朝成功做到了。然而,建文帝削藩的命令绝对是失败的。在所有俘虏中,燕王和宁王是最强壮的。几位大臣建议对燕王。所谓“捉贼先捉王”,绝对是正确的建议,打倒燕王,给其他藩王树立一个榜样。但是,他的皇帝必须从无足轻重的藩王做起,先把软柿子捡回来。这样一来,不仅天下藩王没有安全感,就连一直四分五裂的藩王集团也终于全部统一在燕王的旗帜下。尤其是当强大的宁王军队加入朱棣的军营时,燕王更是如虎添翼。建文帝在这里一个一个地屠杀弱小的藩王,燕王朱棣在这里奋勇作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当小藩王被消灭的时候,朱棣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威胁。就时间成本和时机而言,建文帝做了一步糟糕的棋。
2.在他的团队里,黄子澄、齐泰、方孝儒是最重要的。黄子澄和齐泰都是从读书开始的,谁也不配当武官。方孝孺虽是大知识分子,写道德文章必天下第一,而搞军事斗争则是纸上谈兵。这些都不要说。重用李景隆是最大的败笔。以百万大军攻燕京失败,白沟河之战失败,济南城下之战失败,百万大军硬生生替他毁了!军法无情。按道理,皇帝应该将无能的败兵李景隆当众斩首。然而,他的善良和长寿的生活只是一个解雇。最后,李景隆被派去守卫对南京至关重要的金川门。最后,朱迪的军队攻击,李景隆打开大门迎接朱迪。
3.朱棣起义了,但是人们从来没有说过他们在起义。经过长时间的宣传,全世界的人都会相信,这就利用了舆论优势。而且,打仗时,朱棣经常身先士卒,这给了战士们很大的鼓舞。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力量占优势,但他失去了他的地位。战略、用人等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指挥官的能力。再好的外部实力,遇到他这样无能的国王,也是注定的结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