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一生,1-70岁,在干嘛?

荆十三 2024-01-05 17:42:14

张机,字仲景(150年-219年),东汉时期南阳人,曾做过长沙太守,因此也称“张长沙”。张仲景在灵帝时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古人的处世哲学有一个以小见大的规律,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进而平天下。商朝名相伊尹曾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所以古人也把预防治疗身体的疾病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于是古代的读书人都有这么一种情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比如张仲景,原本做地方父母官,但自小又非常喜欢行医救人,就曾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积累了不少的临床经验。

微信图片_20240105210646.png

张仲景所生活的东汉末年,不仅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而且天灾瘟疫盛行,许多人要么是饿死,要么是病死,张仲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生出一种使命感与悬壶济世的热忱。

建安初年后的10年,天下有三分之二人口被疫病所感染,其中伤寒类疾病占七成,《伤寒杂病论》序中,张仲景自序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处理公务闲暇时就为百姓看病。但在封建年代,碍于官场礼俗,政府官员是不能随便进出民宅接近百姓的。但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人们医病,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医术。于是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决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不理政事,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到大堂上来,他则端坐在堂上,为百姓诊治。

后人因为崇敬张仲景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便仿效他,把在中药店行医的中医称为“坐堂医生”,“坐堂医”也便由此而来。把中药店多称为“堂”,如同仁堂、同济堂等。

张仲景在坐堂行医的时候,接触了不同的患者,也见识了各种疑难杂症。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不但医术更为精湛,也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了更为科学、系统的养生经验。比如“祛寒娇耳汤”就是寒冬“祛寒防冻”的经典养生汤,后演变为“饺子”“扁食”,成了今天的美食。

为把自己的医术和从医经验传于后世,仲景辞官隐居,历时五年,于公元210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医德。

何为圣?张仲景称不称得上“圣人”呢?

古人所推崇的圣人,标准还是很高的,“圣人”并非什么人都能当得,仅仅有拔尖的专业、卓越的贡献还不够,更要有一颗仁者厚德之心,厚德载物,心系苍生。

在东汉末年乱世,张仲景舍弃功名,历经万千磨难,写就《伤寒杂病论》《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等,被后人称为“活人书”,拯救无数百姓性命,甚至可以说拯救了中华医学文明。尤其是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华奇书。这部著作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要医学思想,可以说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理论主宰。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在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汉代以后,研讨《伤寒杂病论》的论著超过五百家,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中医院校的学生都以张仲景为楷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探索。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自幼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充斥着战争和瘟疫,这使得他深感医者使命之重。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代,张仲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医学之路。他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名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当时的医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进。

医学著作:千古流传的医学经典

张仲景的杰作《伤寒杂病论》无疑是他对医学界的最大贡献。这部著作涵盖了伤寒、热病、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的疾病治疗。它不仅总结了张仲景一生的医学经验,而且融合了前人的医学智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伤寒杂病论》是唯一一部在中医历史上被多次修订和翻印的医学典籍。其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成就:承前启后的医学大师

张仲景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提出的“六经辨证”治疗体系,为后世中医提供了诊疗疾病的独特方法。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引入了“脏腑辨证”理论,强调人体内部器官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理论对现代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在伤寒病治疗方面的卓越成就,张仲景还对其他多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至今仍为中医临床所遵循。可以说,张仲景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位杰出领路人。

后世影响:医者心中的楷模

张仲景作为一代医圣,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医学领域。在民间,他被尊为医者的楷模,他的故事和传说流传千古。每逢瘟疫肆虐,人们都会祈求张仲景的保佑。他的形象和智慧,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为了纪念张仲景的伟大贡献,后人在其故乡河南南阳建立了医圣祠。每逢仲春和仲秋,这里都会举行大型的医者祭祀活动。此外,全国各地也建有众多医圣纪念馆和研究中心,以缅怀这位伟大的医者。

在张仲景的故乡南阳,每年还会举办国际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张仲景医药论坛。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和研究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方法。

结语:永恒的传奇

张仲景作为医圣,他的传奇故事将永远流传于世。他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不仅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全世界的医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禁为这位伟大的医者感到骄傲和敬仰。他的精神和智慧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三国时期医圣张仲景的一生,1-70岁.

元150年,张仲景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

10岁、已读了许多有关医学的书。

22岁、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24岁、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30岁、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31岁、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传世《七柳品济清口方》。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张仲景的师傅张伯祖,传世《七柳品济清口方》

33岁、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36岁、东汉灵帝刘宏大疫

40岁、东汉灵帝刘宏去世,弘农怀王刘辩继任,仅任4个月左右后被废,汉献帝刘协继位。

41岁、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汉献帝追谥刘辩为怀王。

46岁、建安大瘟疫伤寒杆菌,自195-220年,死亡人数>1000万。

伤寒杆菌是肠道沙门氏菌的一个血清型,亦是伤寒的病因。这种细菌可以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即由人类排泄的粪便,再经由污染的水源或人不卫生的人与人接触来传播。

伤寒杆菌

47岁、建安纪年以来,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

48岁、为建安七子之一、年仅20岁余的王粲看病。张仲景说王粲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服五石汤可免。王粲嫌张仲景忤逆,假称吃了药。

53岁、刘表便任命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

54岁、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长沙太守张仲景坐堂行医

56岁、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分为《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十六卷。《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因为历史因素,原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

伤寒论

57岁、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张神医古代版的饺子,祛寒娇耳汤

59岁、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战于赤壁,但时突发疫病,曹操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68岁、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未听从张仲景话,20年后王粲果然眉毛脱落,后一百八十七日,即半年后而死,终如其言。

冬天,北方发生一场大瘟疫,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陈琳、徐幹、王粲、应玚、刘桢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

70岁、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

张仲景除了在医术上有出色的成就外,他还注重医德医风的传承和弘扬。他倡导患者至上的原则,认为医生应当尽心尽力地治疗患者,不图名利,不贪财物。他强调医生在治疗患者时要具备仁爱之心,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努力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他的高尚医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为后世医学界树立了榜样。

张仲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广泛传播,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他的医术和医德在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巨人,他的医术、著作以及崇高的医德都为后人所推崇。他的医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他的名字代表着医学的伟大和医者仁心的精神,他将永远被后人所敬仰和怀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71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