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勾践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前473年,吴国都城被围困三年之后,终于被勾践率领的军队攻克。吴王夫差率领着残兵败将,逃到了姑苏山。
夫差派人向勾践请降,希望勾践念及当年的不杀之恩放过他。勾践盯着让自己受尽屈辱的吴王夫差派来的使者,不禁发出冷冷的笑声。
勾践回绝了使者的请求,夫差在绝望之中选择了自杀。
多年的屈辱一扫而光,吞并吴国后,勾践迎来了人生的顶峰:他迁都琅琊,北上会盟诸侯,十二大诸侯全部表示愿意臣服于越国,周天子也亲自表示承认勾践的霸主地位。
春秋时代也在最后一个霸主勾践称霸后不久,落下了帷幕。
吴越两国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起初,中原各大诸侯相互征伐的时候,根本没有把这两个国家放在眼里。
随着战事的扩大,中原地区先进的科技慢慢渗透到吴越两国,两国的生产模式有了变化,国力有了起色。尤其是吴越两国的冶金技术都曾冠绝一时,流传到今天的吴王剑、越王剑,就是绝好的证明。
中原的晋国常年与邻国楚国作战,为了牵制楚国的军事实力,晋国在周边寻找盟友,最先发现了吴国的潜力,对吴国进行扶持。吴王阖闾在位期间,重用了兵家孙武和从楚国逃难而来的伍子胥,吴国因此一跃成为东南霸主。
和吴国接壤的越国看着日益增长的吴国国力,内心惶恐不安。吴国笼罩之下的越国,终于迎来了一位了不起的君主——越王允常。
越王允常内修政理,大力发展国力,向外联络诸侯,希望通过结盟的方式保护越国的安全。越国结交的对象除了同样恐惧吴国的小国之外,还有军事强国楚国。
以往吴越两国的恩怨还有缓冲的余地,公元前505年吴国攻打楚国失利之后,越王允常趁此时机进攻吴国,吴国从楚国退兵,两国彻底结怨。
越王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勾践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允常既然拥有出色的政治才能,按道理来讲眼光应不会太差,可惜这位儿子并非是能人,而是一位狠人。
勾践早年的经历已经不详,从他自己与大臣的对话中可以窥视一下他早年的生活状态。他早年沉湎于酒和狩猎,因此荒废了正业。创业难,守业更难,当越国的社稷压在勾践头上的时候,他根本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吴王阖闾趁着勾践刚刚继位,越国政局不稳便出兵,企图一举拿下越国。刚刚接过重担的勾践依仗着父亲留下的根基,派遣敢死队冲向吴军阵地,一边冲杀,一边高喊自杀。
不按常理出牌的勾践,这一行为令吴军目瞪口呆,这时越国军队主力趁机偷袭吴军。勾践不仅抵挡住了吴国的进攻,还一路反击到了姑苏,阖闾重伤身亡。那一刻,勾践真的认为自己是天纵英才。
取得胜利之后的勾践依旧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他没有继续改革,扩充实力,只是吃父亲留下的老本,唯一欣慰的是父亲留下的老本够厚。
如果说勾践一点防备都没有也不准确,当他听说阖闾的儿子夫差日夜操练士兵,准备为父报仇的时候,便打算先发制人,在吴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
勾践手下重要的谋臣范蠡不赞同勾践出兵,搬出天道让勾践打消兴兵伐吴的念头。有上次的胜利背书,勾践岂听范蠡的劝阻?他把范蠡的话当做耳旁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吴国奔去。
三年来夫差始终不敢懈怠,他始终记挂着父亲阖闾的临终嘱托:一定要为我报仇。勾践领兵来犯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夫差立刻集结了全国精锐部队迎击勾践,并在夫椒大败勾践。战败的勾践率领着几千名残兵败将退守会稽山,很快夫差就追了过来。
勾践为自己年轻的鲁莽付出了代价,好在将范蠡带在了身边。勾践向范蠡请教退敌之策。范蠡先是讲了一堆大道理,最后告诉勾践派人去求和。
此时的勾践早已经没有了起兵时候的锐气,只是轻轻说了句让大夫种去向吴求和。勾践暂时松了一口气,还没等这口气喘完,大夫种就回来了,结果是:夫差不同意投降。
勾践愤怒了,他决定杀死妻子儿女,然后和吴国火并到最后。大夫种劝说勾践不要鲁莽,只要买通吴国奸臣太宰嚭就可以免掉亡国的祸患。
大夫种的策略果然奏效,夫差答应只要勾践称臣,就可以放过勾践一马。勾践不仅称臣,还老老实实地服侍了夫差三年。三年后,勾践回到了越国。
为什么夫差羞辱了勾践三年,却不杀他呢?难道夫差和后来的项羽一样妇人之仁?还是被勾践的忍辱负重所感动?
后人面对这个问题,几乎一边倒地将原因归结到夫差身上,而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更加理所当然的把夫差当做昏君来指责。
这些都忽略了吴越两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所处的大环境。先秦时代的冷兵器作战,尤其是春秋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人数少、时间短。
春秋时期的兵基本上都是贵族出身,平民是没有办法当兵的,所谓的兵役也只不过是在战场上摇旗呐喊、增加一下声势罢了。所以人数少是必然。
战争,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尤其是后勤的补给,春秋时候的生产力决定了后勤供给能力不足,为了一场战争,需要囤积粮食几年乃至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情。没有任何准备仓促地发动战争,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吴国虽然在东南地区是霸主,实力强于其他诸侯,但是吴国自阖闾以来征伐不断,尤其是伐楚,虽然取得了胜利,自身实力损耗也很大。等到夫差继位之后,吴国国力虽然仍处于鼎盛状态,依旧没能恢复阖闾会盟诸侯时期的巅峰。同时期的越国可是一直在发展,除了和吴国有过小的摩擦,基本上没有大动干戈。
勾践重伤阖闾是侥幸,那么夫差击败勾践也同样靠着一些运气。夫差在击败勾践的同时,自己的精锐部队也遭受了重创,继续打下去即便杀死了勾践,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吴国承担不起的。勾践的求和,不过是夫差给自己的一个台阶下而已。
夫差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如今已经是阶下囚的勾践,有许多理由可以杀死,却没有杀死,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妇人之仁。
春秋时期两国的和平靠的是交换人质,国力均等的互换人质,国力悬殊的,弱国向强国送人质。人质起到的是牵制的作用。勾践就是人质,勾践的臣服可以牵制整个越国。
实际上,更想把勾践置于死地的正是他的亲族。从勾践入吴开始,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他的王位。夫差动手杀掉勾践,只能获得一时的满足,届时越国没有了后顾之忧,迎接夫差的将是和越国无休止的战争。
伍子胥在大夫种求和的时候曾经极力反对,夫差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谏言,有的人说夫差糊涂,其实大错特错。
伍子胥因为父兄受戮,才从楚国逃脱出来,无处可去的伍子胥,最后在吴国站稳了脚跟。伍子胥是一个为了达成目的,不惜牺牲一切的人。
虽然伍子胥自己不承认,或者他也是真心实意为了吴国,但是在夫差的眼中,吴国不过是伍子胥的工具。伍子胥看中的只是吴国强盛的军队。
夫差父亲阖闾的死,固然由勾践一手造成,但是间接导致吴国国力衰退,伐越失败的罪魁祸首,正是伍子胥。
一个为了复仇宁愿将自己原来国家都肯灭亡的人,谁能相信下一个倒霉的国家不会是吴国?
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留痕,从吴国遭受秦国和越国夹击的时候就已经初现端倪,只是围绕勾践问题的时候才浮出了水面。
勾践千辛万苦回到越国后,自己的内心一阵酸楚,自己还有机会吗?夫差认为勾践没有机会了。夫差虽然将勾践放回,但是越国大部分土地的控制权却还在夫差的手中,勾践不过是一个扯线木偶,越国的税收基本上都在供给夫差。
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意志基本上已经被摧残的所剩无几,还好勾践身边还有范蠡和大夫种。
不论范蠡和大夫种的战术如何高明,他和范蠡三年来要做的就是告诉勾践要有信心。在劝说勾践臣服于夫差之前,范蠡就用商汤、周文王、晋文公和齐桓公的例子来说明,成大事者必然承担无法想象的困难。
可惜旁人的故事只不过是自己茶余饭后的谈资,真要是落到自己头上,多数人根本承受不起。在范蠡的帮助下,勾践总算没有被打垮,反而脱胎换骨了。
一向养尊处优的勾践穿上了最简朴的衣服,亲自下田耕作,他的夫人也放下身份,自己亲手织布做衣服;有人前来拜访,无论贵贱,勾践都热情勤恳,将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他主动交出了权力,将治理国家的大事都交给了大夫种,摆出一副退隐田园的姿态······
勾践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做给夫差看,也是做给所有的越国人看,一国之主能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必然能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
勾践害怕夫差对自己不放心,又派了范蠡到吴国为人质。
相传勾践回国之后,他放弃了奢华的宫殿,而是选择了住在茅草屋,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历史发明家苏东坡首先将卧薪和尝胆连在一起用,造成了后人以为勾践复仇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不曾懈怠。这当然没错,但是勾践选择的政策方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勾践为了让国家快速兴盛起来,首要问题就是人口问题。
勾践恩威并施,他规定女孩子十五岁、男孩子二十岁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将会入狱,如果结婚后不生孩子,便会征收高额的税费;生了男孩,赏赐两壶酒和一条狗,生了女孩,给两壶酒和一头猪,生两个孩子,国家送粮食,生了三个孩子,国家直接分配保姆帮助照顾。
有了人口基数之后,配合大夫种的七条策略,很快越国就强盛了起来。
勾践回国之后,对夫差依旧采取恭顺的态度,夫差也就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加上夫差忙着与中原大国争长短,对越国就越来越不上心了,最终吴国被越国吞并。
实际上,夫差对勾践的失控,和后来李隆基没能控制住安禄山有相似之处。人们抨击的关键点往往是君子和小人之争,借助历史来宣泄对现实而不满。
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宗师荀子曾说出石破天惊的道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吴王夫差最终败亡是因为自然资源匮乏,其后越国的败亡也是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中心在北方,齐国有鱼盐之利,秦国占据渭水平原,土地肥沃,其他中原大国各有特色,而吴国以有限的资源和当时有限的生产力,征伐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只可惜征伐过度,加速了灭亡。
勾践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压制的越久,爆发的威力越大。“明明说好是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二十年的时间里面,勾践不停的问范蠡和大夫种,什么时候动手,得到的回答都是再等等。
勾践灭吴之后,站在人生金字塔的顶端俯瞰着一切,这才是他本该享受的生活,他也露出了本来面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虽然出自赵匡胤之口,但是用来形容历代帝王,总也是八九不离十。
勾践所忌讳的不仅是臣下的功劳,还有过往的种种不堪——勾践在吴国为夫差当牛做马时候的一切。
陈胜称王之后,他的故人投奔陈涉后,常常跟人讲陈涉从前的一些旧事,结果故人就被杀了。此时的勾践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他还会留着目睹过他惨痛经历的见证者吗?
范蠡早就已经看穿勾践的为人,选择了功成身退,而大夫种自恃功高,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而勾践逼迫大夫种自杀的时候,眼睛都不曾眨一下。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历史用无数次的事实证明,仁慈不过是帝王的伪像,而无情才是是帝王的常态。
吴国与越国都算得上是春秋晚期的霸主,但是这两个霸主都没能进入战国七雄,在战国初年,吴国与越国先后灭亡了。
如果说战国的历史是一部灭国史,那春秋的历史就是一部争霸史,从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由于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周王室无法控制诸侯与天下,于是势力较大的诸侯开始凭借实力争霸,成为霸主(诸侯之长),代周天子号令天下。
从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后,晋文公、楚庄王也先后成为霸主,而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在春秋的晚期赶上了霸主的末班车,凭借实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齐国、晋国、楚国是全国性的霸主,实力强大,由于常年不断战争,实力不断被削弱,到了春秋晚期,这三国就衰弱了,而秦国受制于晋国,无法东出,只能在西戎称霸,接下来东南沿海的吴国与越国开始崛起了。
吴越两国崛起的背景是传统的诸侯大国开始衰弱的时机,国家实力本来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首先崛起的是吴国,吴国王室的始祖是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祖父,太伯与仲雍来到了江浙一带,他的后人就是吴国王室。
到了吴王僚时期,吴国公子光派出刺客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伯嚭,吴国很快强大起来,并且不断与楚国发生战争,阖闾在伍子胥与孙武的辅佐之下,创造了一项奇迹,就是以少胜多,孤军攻入了楚国都城。
楚国可是大国,实力比吴国强大,但由于当时的楚国国力衰弱,内部斗争激烈,再加上阖闾有伍子胥和孙武这样的名臣名将,所以楚国遭受奇耻大辱,后来楚国向秦国借兵,又集结了国内的兵力,再加上越国的偷袭,才迫使吴军退出楚国,这一战让吴王阖闾名声大振。
除了攻破楚国都城,吴国还一直攻打越国,越国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对抗,但在槜李之战之中,越王勾践采用了一种奇怪的战术,他把士兵派到吴军面前,整排整排地自杀而死,把吴军看傻了,然后越军趁此机会攻打吴军,结果打败了吴军,还重伤了吴王阖闾,阖闾因此而去世。
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为吴王,为了报仇,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大败越王勾践,并攻入了越国都城会稽,勾践被迫向夫差称臣求和,还表示愿意进入吴国当奴隶,伍子胥力劝夫差不要同意,结果文种行贿伯嚭,让夫差同意了勾践的议和,这让吴国永远失去了灭亡越国的机会,而且一代名臣伍子胥也被吴王夫差逼着自杀而死。
就这样越国保留了下来,夫差在征服越国后,就开始争霸中原,吴军在艾陵之战全歼10万齐军主力,导致齐国一蹶不振,并夺取了齐、鲁二国的土地,随后不久,夫差在黄池与中原诸侯会盟,俨然一幅霸主的模样。
但是,夫差忘记了勾践,当他在黄池会盟时,勾践率军北上攻打吴国,俘虏了吴国的太子,几年以后,勾践再次率军攻打吴国,夫差战败,自杀而死,勾践原本还想流放吴王夫差,但是夫差举剑自杀了,于是越国吞并了吴国,吴国从此灭亡。
吴国灭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好战。
吴国强大起来后,一直在打仗,先把楚国打败了,导致楚国几十年无力北进,然后又把越国征服了,然后开始北上攻打齐国,歼灭了齐军主力,在这几十年的时间中,吴国一直在对外战争。
既然像晋国、齐国、楚国这样的传统强国因为长期战争也会导致国力透支和衰弱,更何况是吴国这样的中型诸侯国,所以好战是吴国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2、综合国力跟不上。
吴国地处江苏太湖一带,从当时的地域来看,这里算是华夏的边缘了,吴王寿梦时期,晋国才派人教吴国兵术与车阵,这说明吴国的战术很落后,吴国的文化也是比较落后,他们有个习俗叫断发纹身,与中原完全不同。
再一个吴国的人口显然不多,无法与晋国、齐国、楚国,吴军对外战争最多也就是几万人出战,比如攻入楚国国都,吴国只出动了3万精兵,与传统强国动不动几十万军队相比,这点人太少了。
勾践后来偷袭了吴国一次,吴国就不能与越国对抗了,这也说明吴国国力太弱,不像楚国有那么广大的战略纵深和人口,即使国都被攻破了,也能迅速恢复实力,吴国不行,吴国一次战败,就导致了亡国。
3、没有防备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话,这也看出了他与父亲阖闾的差距,在能力上,夫差不如阖闾,夫差还逼死了伍子胥,也不懂用人,更是没有防备越王勾践,伍子胥已经看出勾践这个人不同异常,将来一定会报仇的,但夫差不听。
勾践用了20年时间恢复国力与人口,然后趁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攻打吴国,最终灭亡了吴国,而夫差却对勾践不设防,这是吴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勾践在被夫差攻破都城之后,采取一切屈辱的手段求和,只为越国保存下来,然后勾践以卧薪尝胆的坚强决心准备报仇,在范蠡与文种两人的辅佐下,越国在吴国眼皮底下渐渐强大起来。
在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勾践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机会,率领近5万精兵偷袭吴国,俘虏了吴国太子,而身在会盟的夫差毫无办法,几年之后,勾践再次攻打吴国,吴国被打败,夫差自杀,吴国彻底灭亡。
勾践灭亡吴国后,吞并了吴国的地盘,同时也替代了吴国的地位,当时的越国占据了整个江浙一带,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勾践也北上争霸,并在徐州与诸侯会明盟,实现了载国的霸主梦,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勾践成功后,赐死了文种,逼走了范蠡,用范蠡的话来说,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人,勾践称霸是在公元前473年,但是140年后,越国也灭亡了。
越国王室其实是夏禹的后人,史书记载,夏禹死在了会稽,也就是越国的都城,也埋在了当地,夏后少康复国后,把他的庶子封在了越地,然后一代一代繁衍,就是越国,勾践去世后,越国又经过了九代越王就灭亡了。
越国之所以灭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内部争权夺利导致衰弱。
越国内部的争权夺利是从越王朱勾开始,朱勾是勾践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越王不寿,不寿在位仅十年,就被他的儿子朱勾所弑杀,朱勾是靠弑父弑君上位的,这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贯穿了越国后来的历史。
朱勾在位时期,越国国力还算强盛,并且好战,能与齐国、晋国、楚国等大国争霸,并不断对外战争,还吞并了滕国与郯国这样的小国,朱勾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翳即位为王,也就是越王翳,为了方便发动对外战争,越王翳把都城迁到了原来吴国的都城,也就是今苏州,之后,越国开始走下坡路。
越王翳在位最后一年,他的弟弟豫作乱,害死了越王翳的三个儿子,而越王翳不能阻止,越王翳的太子诸咎发动政变,赶走了豫,杀死了越王翳,这是又一起弑父弑君事件,没多久,太子诸咎也被越国人杀死,然后在吴地的越人拥立诸咎的儿子错枝为王,而越国大夫寺区拥立越王翳的儿子无余为越王,这样越国事实上就分裂了。
最终无余成为越王,但是无余仅仅当了十年越王,就被大夫寺区的弟弟思所杀,这是权臣杀死国君的事件,之后思拥立了无余的儿子无颛为越王,但是朝政却被权臣控制,无颛在位18年,去世后他的弟弟无疆成为越王,无疆就是末代越王。
由此可见,勾践之后到朱勾,是越国最强盛的时期,从朱勾到无疆是越国的衰弱期,一直到灭亡,内部的权力争斗一直非常激烈。
越国由于地处东南,文化相对落后,没有中原地区礼仪廉耻的那一套,比如弑父弑君,这在中原诸侯国被视为大逆不道,会被舆论所谴责的,虽然中原诸侯国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并不多见,越国在140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多次弑父与弑君的事件,还引发了越国的内乱,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这成为越国灭亡的每一个重要原因。
2、外部战略失当导致灭亡。
越王无疆在位时期,准备攻打齐国,齐国派使者出使越国,诱导越国攻打楚国,齐国劝说越国只有打败楚国才能称霸,并说楚国需要面对越国、韩国与魏国的共同攻击,如果三国联合起来,楚国就不能取胜,而且楚国需要分兵应付,这样越国就有机会打败楚国而称霸。
结果越王无疆接受了齐国的建议,转而攻打楚国,结果楚国一战就打败了越国,并杀死了越王无疆,并攻占了越国的大片土地,无疆一死,国内也开始四分五裂,各个贵族王子又开始争权夺利,但这个时候的越国已经处于没有国君的状态了,各自为战,并且臣服于楚国,实际上就是灭亡了。
这是非常错误的一次战略选择,越国没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的形势,错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又低估了楚国的实力,楚国再怎么弱,实力也是越国的数倍,但越国反而主动攻打楚国,这不是自取灭亡吗?最终越国也灭亡在无疆手中。
3、越国好战,导致国力透支。
吴国的灭亡有好战这个原因,越国同样如此,吴越二国没有齐国、晋国、楚国的体量,论人口、城池、面积、经济实力,吴越两国均不能和齐、楚、晋相比,就是强大如晋国,也因为常年的战争而分裂为韩国、赵国、魏国,而吴国与越国就没这个实力了。
自从勾践灭亡吴国之后,越国就以霸主身份自居,不断四处扩张,东征西战,越国以霸主之位废立邾国国君,又插手卫国、鲁国的内乱,还灭亡了数个小国,尤其是越国与楚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
最终越国被楚国灭亡,也就是因为越国的对外战争,越国国小民寡,难以长时间维持战争,想当年勾践灭亡吴国都准备了20年时间,越国想要打败楚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打到最后就变成了实力的消耗,谁实力强,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最终越国灭亡。
春秋末期最后一个称霸的诸侯王就是越王勾践,勾践称霸以后,周朝也在同期进入了战国时代。可以说,越国当时的时间段很好,但是越国却没有成为强国,有很多原因。
首先勾践他不重用人才,也可以说他过于忌惮人才。勾践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经过十年的磨砺,成功灭掉吴国,取代了吴国的霸主地位。然而勾践在报仇雪恨之后,对待曾帮助他的文种和范蠡这两位功臣却十分刻薄。文种是勾践赐剑于他自杀的。关于这件事情,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有后世的一些学者分析说,是因为勾践想北上中原争霸,但是文种却认为应该偏安江南,保持实力。
两人政见不合,于是勾践便想去了这拦路石,便赐剑给文种,让他自杀。还有一部分人说,勾践杀文种,是忌惮功臣的表现。因为文种的功劳太大,权力变大,威望也升高,勾践怕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想将他除去。而范蠡因为预料到勾践会做卸磨杀驴的事,提前跑了。文种被杀,范蠡逃遁,从此再也没有人才敢去越国,勾践也错失了很多人才。
其次勾践不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春秋时期,参加过争霸的诸侯国不少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国内的文化底蕴比较厚。另外他们非常重视文教,因此,就算招徕不来外地的人才,国内的人才也会反复不断地涌现。国内人才得到大力的培养,国家的底蕴变得越来越深厚。而越国原本是偏远的国家,国民普遍处于蒙昧状态,在越国文化底蕴薄弱的情况下,勾践拒绝外来人才,又不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国家发展起来十分困难。
另外还有地理位置的因素。春秋战国时代,越国的经济并不发达,人口也不多,战争潜在力薄弱,没有足够的资金,后勤也没有保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