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一直都是爱惜人才,魏延如果投靠曹营会怎么样

众妙之门 2023-06-15 07:52:48

曹操一直都是爱惜人才,魏延如果投靠曹营会怎么样

还不知道:魏延投降曹魏会怎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时期的魏延,因为与丞相长史的杨仪关系不好,又因为诸葛亮死后,在继续北伐还是撤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两人都向刘禅上表说对方造反。但是由于两人平日的表现,很显然大家都相信杨仪说的话,怀疑魏延造反,魏延也因此而死。可是,在魏延还有的选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投降曹魏,那么,如果魏延投降,在爱惜人才的曹魏阵营的魏延,会不会受到重用呢?

先来说说看,魏延为什么没有投降。

也许有人对于魏延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的时候,就命令左右把他拉出去杀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看到他脑袋后面长了“反骨”,认为这个人日后必定会背叛,为了防患于未然,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但是,最终被刘备拦下了,魏延也就逃脱了这一次的“劫难”。

但其实,这种话和这种事情,诸葛亮还真的没有说过也没有做过,这个情节,完全是罗老先生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识人之明,呼应后文诸葛亮死后魏延造反的情节而虚构出来的。与小说里面完全相反,魏延不但没有造反,反而对蜀汉十分忠诚,他没有选择投降曹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能够证明魏延忠诚的并不止这一件事情。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两个人原本就互相看不对眼,诸葛亮还在的时候,还能从中调解一下,现在诸葛亮不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急速恶化。就比如在北伐问题上,杨仪认为,应当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退兵,而魏延却说,让杨仪送诸葛亮的灵柩回去,自己执意要率领军队继续北伐,毕竟北伐大业,怎么能够因为诸葛亮的死就停止?

从这点上来看,魏延必定是忠于蜀汉无疑的了。毕竟,与没有造反的杨仪比起来,魏延却是如此急切地想要征讨魏国,刘备与诸葛亮他们这些蜀汉的老一辈的人们,不就是打着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旗号,才屡次北伐,最终为了汉室鞠躬尽瘁的吗?所以说,魏延这样做,更是希望能够早日完成大业,如果他有背叛之心,别说是继续北伐,恐怕会比杨仪更希望早日撤回蜀中,或者立刻就起兵。

但是,因为两人的意见不合,或许是出于报复心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上书蜀汉皇帝刘禅,说对方意图谋反。皇帝拿不准,就去问大臣们,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都站在了杨仪这一边,也许真的是因为魏延人品实在太差,相比之下,如果真的要造反,在他们看来,魏延的可能性比杨仪要高了太多。也就因此,魏延即使还没有彻底失败,也离失败不远了。毕竟,皇帝的天平偏向的是杨仪,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还怎么可能会赢呢?

魏延手下的士兵,也都因为这件事情都逃散了,无奈之下,魏延只能逃往汉中,那里毕竟是他镇守了近十年的地方。只是,杨仪派出马岱去追杀魏延,魏延被斩首,杨仪甚至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大喊:“看你是不是还能作恶!”就这样,蜀汉失去了一个虽然性格不好,但是十分忠心的将领,可谓是自掘坟墓了。

那么,如果魏延当初真的有反叛之心,没有逃回汉中,而是直奔曹魏大本营而去,结果又会怎样呢?

这个时候的曹魏,皇帝是曹叡,曹操已经死了十多年了。如果曹操还在世,以他对待人才的态度,也许真的会很高兴魏延的到来,也可能会因为魏国人才饱和的情况,而对魏延没有那么好。

第一种可能,重用魏延,曹操那可是一个连杀了自己最好的继承人儿子的张绣都能亲切对待的人,可见他对人才真的是太渴求了,陈琳还曾经帮着袁绍痛骂曹操,还骂到他祖宗上面去了,曹操都能放过他,所以,魏延也有可能受到重用。

第二种可能,不太重用。毕竟这个时候的曹魏,人才已经多得数不过来了,魏延又不是那种绝对不可缺少,世上独一无二勇猛有智谋的武将,被放在一边晾着,也不是没有可能。

再加上,现在的统治者是曹操的孙子曹叡,他对于人才,与曹操对于人才的态度并不是如出一辙,所以,有人认为,魏延就算真的投降了曹魏,最终也可能只能混的和以前的对手文聘差不多的水平。

不过,这种事情,对于忠心于蜀汉的魏延来说,是想也不会去想的。他在生死存亡之际逃回了汉中,就是最好的证明。

曹操的谋略与决断

曹操首先是魏晋王朝的奠基人,虽说出身宦官世家,但他也凭借自己力量,从一个世家子弟起步,战董卓、征黄巾、斩袁绍、夺荆州。加上后来的关中和汉中,曹操收复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汉朝末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让颠沛流离的百姓有了稳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曹操是汉末优秀的政治家之一。

其次,曹操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人们常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其实曹操也智计百出,在征讨黄巾、官渡之战等战斗中以少胜多,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可是大部分人对曹操的认知,都局限于《三国演义》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文学形象,而且脸谱化得很厉害。

但实际上,曹操的文学形象也有过很大变化。

在隋唐以前,曹操作为魏高祖受到很高评价。在《三国志》里,陈寿高度赞扬了曹操的功绩。后来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也认为曹操“功盖华夏”。

到了隋朝,诗人杨素还写过一首《出塞》,里面说到“飞狐出塞北,碣石指辽东”,这是在歌颂曹操远征辽东公孙康,攻打乌桓的事情。

可是在唐朝,曹操的口碑开始出现分化。李白写过一首诗“魏武营八极,蚁视一祢衡”,意思是曹操的营帐摆满了八个方向,把他的功绩夸得很高。

可唐太宗李世民却说,自己鄙视曹操为人,他觉得曹操虽有功绩,但人品很差。

等到宋朝以后,曹操的负面形象逐渐占据上风。

苏轼,苏洵肯定了曹操的军事能力,说“窃观善用兵者莫如曹操”,但是他们也把曹操视作“鬼蜮之雄”,认为他在人品上有很大缺陷。

但之所以曹操的负面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其主要是因为话本、戏曲等民间文学的兴起。据《东坡志林》记载,街头巷尾,只要有人说三国故事,人群都来围观,听到刘备失败,围观者都皱眉头,甚至流泪;而听到曹操失败,围观者无不鼓舞欢呼。

尤其到了南宋,岳飞将曹操骂为窃国的汉奸,朱熹还认为史书有误,不能将曹操作为皇帝作纪,这其实也是南宋王朝的环境所决定的。

毕竟他们面对强烈的外族侵略,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多有不满。如此一来,曹操的“奸雄”、“反派”形象逐渐被固定下来。

我们现在常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美化了刘备,丑化曹操,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致。

毕竟《三国》是一本通俗小说,罗贯中搜集的许多话本、评剧,都是顺着大众的口味进行创作。当然也只有这样,这本小说才会如此受欢迎,如此成功。

不过,我们要还原曹操,还是不能忽略他的谋略能力。毕竟这才是他夺取天下的关键,那些复杂的身世,诡谲的性格,反复多变的情绪,只能是曹操的注解。

曹操从小研读《孙子兵法》,他的谋略很好地践行了其中所提出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我们分别解释来一下。

“道”指的是道义,他从起兵开始,始终有心维护汉室正统,即使在联军各怀鬼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出击,遭遇大败也不气馁。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恰恰说明他对道义的深刻理解。古代打仗讲究“师出有名”,战争必须是正义的,而曹操手里有天子,便可以一直维护自己战争的合法性。

“天”指的是战争的各种有利条件。三国中,最擅长利用各种条件的是诸葛亮,他在刘备将要败亡之际,抓住孙权的真实想法,促成孙刘联盟,又联合周瑜利用天气条件打赢了赤壁之战,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但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善于制造有利条件的谋略家,比如官渡之战,他抓住了袁绍骄傲轻敌的弱点,以少胜多;后来又利用袁谭和袁尚的矛盾,彻底击溃了袁氏。

所谓“地”,指的是领地、地形、地貌等。这一点,我们从曹操起兵时“三步走”战略就能看出来。

他通过镇压黄巾军占领的兖州、青州无险可守,容易受到攻击,他便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一步步统一了北方地区。

“将”指的是统领群雄,管理团队的能力。曹操一直很爱惜人才,和他起家的文臣武将,大多都得到了提拔重用。

很多人羡慕刘关张的感情,可曹操这边也有许多誓死效忠的武将,比如常年相随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为曹操牺牲的典韦,撑船挡箭的许褚等。

曹操还多次发布招贤令,延揽人才。当然,曹操并非心胸宽广之人,他很多宽容大度是装出来的,晚年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更是痛下杀手。

但作为一个政治和军事首领,他的确有过硬的领导艺术,才能统领这么大一帮文臣武将。

“法”是指制度、思想和方法。曹操作为政治家,的确有很多有效的治国策略。如他大力发展屯田制,帮助社会很快恢复生产等。

他同时非常强调“赏罚分明”,很少因为亲疏远近而做决策。比如官渡之战时,谋士许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指出袁绍的粮仓没人防御,曹操打下官渡之战后,大大赏赐了他。

可许攸后来仗着自己有功,在朝廷里飞扬跋扈,还指着城门说:“如果不是我,曹家人进不得此门,弄得曹操的部队人心浮动。”曹操得知后,马上下令把许攸杀掉,丝毫不顾念他的功劳。

还有跟随曹操多年的荀彧,一反对曹操称帝,触动曹操的底线,立马就被杀掉了。

你要说曹操对荀彧没有感情,那是不可能的。但曹操就是这样,在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被个人情绪所影响。

《孙子兵法》给“五事”下过一个定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翻译过来就是,战争的“五事”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能做到“五事”的人,往往能获得胜利,而远离“五事”的人,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而这样的兵法精髓,曹操早在少年为《孙子兵法》作注时了然于胸。

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和一些文化作品影响,喜欢把曹操看作一个“奸臣”,一个大反派。

可是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我们很难单纯地评价曹操的好坏。

曹操奠定了魏晋王朝,他的战略战术思想随着《孙子兵法》流传,就连他的诗文语录,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像我们在课程中提到的离间计、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策略,即使放到现代社会也毫不过时。

可是曹操这人的品德、性格又有很大缺陷,在平定天下的过程当中不择手段,引起很大争议,似乎很难说他是一个“英雄”。

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曹操毁誉参半,难窥其真实面目。

但撇开他的个人性格,我们还是能在他的谋略和决策中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的,而这也是他人生和思想中最精华的地方。

如果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会一统天下吗?

结果是一定会,至少是正向着一统的趋势前进,不过会不会是曹操在领导,又过了多少时间,我们不得而知。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而不是英雄的历史,英雄的变化不会影响历史趋势的改变。
具体来说,曹操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最关键的必然是赤壁之战的失败,以及对西战略的决策失误。我们一般认为,赤壁之战后致使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局面逐渐形成,那么曹操为何会失败呢。
这里我不过多赘述,曹操军队南下各区域部队非常多,即使上下一心也很难同仇敌忾。还有疫病,辎重,经济,内祸,外扰,等重要因素影响,即使没有周瑜,会不会有张瑜,李瑜,王瑜?我们不知道。
赤壁即使失败,这片大地也会回归统一。纵观我们的历史版图,偏安一隅的势力往往会有被一统的命运,曹操拥有但是最繁华,民生生源最好的土地,我们有理由相信,题主列举出的人才,或许会缩短这一统的时间,但是结果永远不会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