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唐朝名将李怀光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人最重要的是生命,而最为残酷的一种刑罚便是剥夺人的生命,所以古代帝王们最为宽宏大量的一个“恩赐”,便是赐给功臣“免死金牌”,可以让人获得生命的安全保障,而古代的很多人也确实以此,当作是最高程度的恩宠,然而有一个叫做李怀光的人却是例外。
李怀光出生于729年,他的父亲名字叫做茹常,本来是渤海国的靺鞨(mòhé)族人,因为在唐朝充当将领立有战功,所以被皇帝赐姓为李。于是本来姓茹的李怀光也就这么跟皇帝一个姓氏了,尽管得了“国姓”,李怀光依然不改游牧儿郎的本色,从小就参加了军队。
李怀光参加的那一个军队在唐朝时赫赫有名,叫做朔方军,这是由武则天所成立的一支军队,是由是由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战斗力极其强悍的北部边防军,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是天下公认的精锐部队,其最有名的一个指挥官名为郭子仪。
李怀光武功高强而且个性也极为勇敢,同时做事也很遵循自己的原则,所以得到了郭子仪的看重,让他立下了很多战功,渐渐地层层升迁。到大历七年(772年)的时候,郭子仪已经让李怀光去管理整个朔方军的执法监督任务了,由于李怀光从不徇私枉法,处事极其公道,所以很快就获得了大部分将士的信任。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即位,郭子仪的节度副元帅职务被撤销,而他管理的地盘则被分给麾下的各位将领,于是李怀光成为了镇守一方的将领,由于他治军有方,从此让吐蕃不敢南犯,天下都传颂着他的美名。
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原的朱泚反叛称帝,李怀光在得知消息以后,迅速率领大军前去平定,很快就将朱泚打败,在兴元元年(784年)的时候回到朝廷去述职。皇帝特意赏赐给了他一面“免死金牌”,然而李怀光在接到免死金牌以后一言不发,他将这面免死金牌看了三天三夜,最终说:“这是在逼我造反啊!”
原来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皇帝的权威日益衰弱,为了讨好那一些握有实权的地方将领,因为他们对皇帝有威胁,所以皇帝经常给他们发免死金牌,而这些人到后来基本上也都造反并且被杀掉了,所以李怀光在得到朝廷赏赐的免死金牌以后大怒,因为他认为皇帝只有在怀疑臣子反叛的情况下,才会赐人免死金牌,于是他就直接造反了,一年后就兵败被杀。
古代能够打胜仗的将领都得到了君王的厚待,为什么君王亲自去迎接打胜仗的将军,将军会感叹自己命不久矣呢?是什么让猛将发出了这种感叹?我个人认为在古代带兵打仗的将领一直会受到君王的猜忌,一旦打了打胜仗个人威望会非常高,君王无法安心睡觉,自然不会让他活下去。
一、猛将打胜仗功劳太大没办法封赏,君王忌惮将领。
古时候军队会按照军功大小,每个人都得到封赏,猛将能够得胜回来让君王亲自迎接,说明这场仗打得非常不容易,对国家贡献很大。君王要根据功劳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这么大的功劳,古代基本上会封赏爵位和封地,这会让君王失去对他的控制产生不安全感,会对将军产生猜忌,一旦君王猜忌一个人,这个人也活不了多久。
二、飞鸟尽良弓藏,猛将无用武之地,君王自然不会留着他。
古代将军打赢了战争,君王也赏赐了很多,但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威胁到君王的统治,作为君王手里面的棋子,将军失去了价值。君王不会继续让他们在身边,他们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为了防止猛将造反,君王不会留下他的性命。
三、将军功高震主,士兵只知道领兵打仗的将领不知道君王,君王要杀了将领以绝后患。
古代将领一旦得到天大的功劳,就意味着他在军队中有很强的威望,古代士兵都是只知道顶头上司是谁,不认识皇帝的命令。如果猛将造反君王毫无反手之力,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君王会解除猛将的军权,让他们不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猜忌心重的君王会杀死领兵的将领。
古代的将军都想建功立业,但是怕自己建立不世之功,因为一旦如此就会命不久矣。
将军造反,底下的士兵就会听命,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军队是一个训练有素、等级分明的地方,低下士兵一般受制于层层将领的领导;而古代将军即是利用这一点组成培养自己的的势力,如果士兵不听调遣,即会被处决;另外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士兵听命于将军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将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我国历史上,涌现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将领,比如白起、韩信、武穆岳飞等等,可以说他们对于他们所处的朝代做出了汗马功劳。
在古代,将军造反,底下的士兵就会听命,原因包括:
军队纪律
军队是一个最讲究纪律的职业,历代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纪律,那么整个军队就如一盘散沙,完全起不到应具有的战斗力。所以在军队建制之处,就有不听将令的处罚。
面临后果
不听将令,所面临的的只有一条,难么就是立即斩首。这些士兵一般出自穷苦人家,来军队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比如当年的朱元璋。而即便他们想对皇帝忠心耿耿,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他不服从命令的那一刻就会被杀掉。
信息不对称
将领造反,一般会编造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理由足以让下面的士兵追随自己。跟着干有肉吃,不跟着干死路一条,促使他们更加笃信自己上级的话。
高适《燕歌行》中最后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是指李广。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称为飞将军。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燕歌行》
唐代 高适
原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扩展资料:
《燕歌行》创作背景:
自唐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燕歌行》作者简介: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人,后迁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歌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6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清朝十大总督,权力最大的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