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朝御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今天的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把“御医”和“太医”的概念混淆。严格来说,在清朝以前叫做御医院,在清朝时期才叫做太医院。但说起御医和太医的区别,就不得不说一下太医院的组成了。
太医院的人可以分为四等,类似于今天的医院组成:第一等是“御医”,大概相当于县令的地位,共十三人;第二等为“吏目”,共二十六人,这些人一半地位是八品,另一半是九品;第三等为“医士”,从九品,共二十人;地位最低的便是“医生”,无品阶,扮演着学徒的角色,共三十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太医院的人还真的很少,真正的御医也只有十三人。
那么,为什么说清宫御医群体会呈现多元化呢?
事实上,虽然规定御医仅有十三人,但是,结合史实我们就会发现,此“御医”非彼“御医”。清朝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掘人才,保护达官贵人的身体健康,御医的范围无形中被朝廷放大了很多,那些为皇家服务的医生,被皇帝赐给有功之臣的医生,还有从民间找来的医生等等,都被划入到御医的行列。
因此,清朝御医的组成是多元化的。
今天,笔者来跟大家细细探究一下清朝御医群体的组成。
首先,是太医院的官方群体,这些人有着正规的身份,高超的技术,算得上是御医中的战斗医。朝廷为了培养这些人下了很大的功夫,并要求这些人掌握不下于五本重要医书,最后,更是要经过考试才可以得到御医的职位。尽管,朝廷对此很重视,但是,朝廷的精力不仅有限,所培养出的御医也有限。所以,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的情况,太医院会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那些有医学天分的人去培养。
此外,这些正规的御医所担负的责任,主要是保证皇家成员的身心健康,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到皇帝的安危。即便他们官职只相当于县令,但是,一旦他们能治愈皇帝的疾病,就能获得皇家的信任,等待他们的便是荣华富贵。然而,若是他们有丝毫的失误或者引起皇族成员的不满,那么,等待他们的便是万丈深渊。
除了这些从正规途径成为御医的人外,还有经过各地督抚推荐或者朝廷征召而来的人。这些人要么是民间的医生,要么是那些精通医术的朝廷官员,这些人不算进太医院的编制之中,酬劳由皇家自己支付。这些人如果能成功完成诊治,那么,结局自然皆大欢喜。
原来的医生继续去行医救人,当然,出宫之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也会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使得地位在无形之中得到了提高。而且,原来有官职之身的人,在出宫之后还会得到升迁。当然,如果没能成功治疗好患者,那么,则该贬职的贬职,该流放的流放。
清朝时期,朝廷经常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征召医生,雍正皇帝也曾经用这样的方式来找人治病。当然,他所求的人才范围很广,医生、儒生、俗家子弟,甚至,道士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便是皇帝亲自指定有名的医生进宫诊治。
当然,这种方式所征召而来的医生,都是有真才实学且早已闻名四方的人,这种方式对口碑和名声都有较高的要求。举一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清代末年的乡下郎中喜来乐,就因为高超的医术被靖王爷征召去给格格治病。
当然,作为东方天朝,清朝的心胸自然是极为宽广的,因此,很多外国人也会被征召为御医。
例如:蒙古的医生,众所周知,蒙古是游牧民族,可以说,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马背上,不可避免地,经常会有摔伤或者骨折。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就导致了蒙古医生对于骨折之类的伤势很有经验,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效果也极为显著。
此外,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少数民族,因此,他们对于蒙古医生的能耐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在清朝建立后,朝廷便第一时间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安置这些蒙古医生,但是,这些人的待遇却极为低下,不但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里治疗好宫廷的执事,而且,超过了期限还要受到惩罚。
最后,还有一部分特殊的御医,是藏传佛教的喇嘛大夫,清朝规定在京城的所有寺庙都要将自己寺庙中精通医术的喇嘛上报,不得有丝毫隐瞒。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曾经接受过喇嘛大夫的治疗,但是,在我看来,这位大夫的治疗方式实在是辣眼睛。
他竟然找来了四十八为喇嘛用诵读经书的方法,来治疗孝庄皇后的中风症状,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
综合看,清朝太医院招人方式还是很科学的,在保证了自身超然地位的同时,又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最后,在遇到太医院棘手问题时,还能及时征召各地的名医入宫诊治,真是非常完善。
参考资料:
【《清史稿·职官志》、《京都太医院考略》、《蒙医传统疗法概》】
看电视剧的时候,一会儿皇上叫御医,一会儿娘娘们又去叫太医,到底这太医与御医是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太医”和“御医”虽然都是中国古代服务于皇帝及其家眷的医生,但是细究其各自职能,“太医”和“御医”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
“太医”即是职官系统,也是官职
据《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
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
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
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
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清代太医院的编制一共只有92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59位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但真正意义上的“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加上院长、两位副院长在内也不过16人。
与太医最根本的区别是,御医才是在真正意义上为皇族诊治疾病的大夫,直接听命并服务于皇帝、后妃等。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皇族们得了疑难杂症,宫廷中的太医们又都束手无策时,就会从民间寻找好的医生进宫看病,这些民间名医就被称为“钦点御医”。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那么在古代太医院有什么作用呢?
太医院具体都管干嘛?
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
御医职掌主要八项:侍直、进御、扈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诊视狱囚、施药等。
其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廷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扈从,皇帝出巡,御医或奉旨点用,或按班轮值,都给夫马、车辆装载药材,还给账房需用等物。
此外,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太医奉旨前往。还给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治病。所以,御医不一定都能给皇帝看病,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都是御医。
薪资待遇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如果那时候大内御医能够穿越到现代来看看,估计会有不少哭晕在厕所的。
清代名医死活不爱进太医院,还不仅仅因为俸禄低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由儒入医”,很多人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
加上宫禁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太医则是首当其冲,难以逃脱。
一药误投,生死所系,出了事故,要遭杀身之祸;所以有些名医把应召入宫视为危途,甚而闻讯远遁,希图一跑了之。真正官运亨通的极为寥寥,屈指可数。世间流传着“太医难当”的说法,洵非虚言,其中甘苦,非个中人不可尽知。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御医悬丝诊脉的故事:
一次皇帝传他进宫看病时,他想不知是哪位后妃,先讨个吉利再说。于是,在悬丝上诊一会“脉”后,说:“启禀万岁,是喜脉”。此时皇帝命太监带御医去看,悬丝的另一头只系在一只凳脚上,原来皇帝是想试御医的本领。
御医看后大吃一惊,险些晕倒。但他不愧是个老御医,定了一下神,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如能劈开凳脚便知。皇上命太监用利斧劈开凳脚,只见蛀洞内有小虫在蠕动。御医忙跪奏说:“万岁请看,此乃木之孕也,所以见喜脉”。皇上认可,额头直冒冷汗的御医总算应付过去了。
后记说了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在明清当个医生不仅拿的工资少而且可能随时掉脑袋,如今的“太医们”,该知足,要知足啊!
?御医?顾名思义,就是皇家御用的医生,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中,皇家御用的医生都在太医院,而?御医?就是太医院中最高级别的医生,而这些医生一般也只给皇帝诊治。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一聊的就是清朝最后一位御医,据说他至今健在,那么他到底是谁呢?如今又现状如何呢?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了解一下吧。
这清朝最后一位御医就是溥仪的专属太医?爱新觉罗?鹦烈?鹏?。要说起这位?爱新觉罗?鹦烈?鹏?的人生那可真称得上是命运多舛且传奇的一生。
?爱新觉罗?鹦烈?鹏?出生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灭亡,溥仪也被迁移了皇宫,摘掉了皇帝的头衔。而?爱新觉罗?鹦烈?鹏?家族世代在朝廷为医,在其叔叔去世后,?爱新觉罗?鹦烈?鹏?就顺利继承了御医的头衔,为溥仪诊病,虽然天资聪颖的?爱新觉罗?鹦烈?鹏?并不是十分心甘情愿,毕竟大清王朝已经灭亡,有着一身医学学识的?爱新觉罗?鹦烈?鹏?更希望医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现代医生,施展治病救人的抱负。
后来,抗日结束后,溥仪的伪政府瓦解,而?爱新觉罗?鹦烈?鹏?也被牵连入狱,这一入狱就改变了?爱新觉罗?鹦烈?鹏?的一生。
正值男儿盛年的?爱新觉罗?鹦烈?鹏?入狱二十八载,在1979年的时候?爱新觉罗?鹦烈?鹏?才被释放,而此时的?爱新觉罗?鹦烈?鹏?早已是花甲之年的老翁了。
为了不浪费自己一身的医学能力,也为了将家族百年的经验瑰宝传授于世,?爱新觉罗?鹦烈?鹏?出狱后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无偿奉献给当时的医学院和学校,为祖国的医学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而如今的?爱新觉罗?鹦烈?鹏?已经是位百岁老人,或许是因为他命运多舛看透人生早已放开心态,也或许他懂得医道加以保养,总之这位清朝最后一位御医如今仍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着实令人欣慰啊。
小伙伴们对于我国清朝的最后一位御医又了解多少呢?欢迎给小编留言补充,大家一同了解一下他的传奇人生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