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统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刘统勋就是宰相刘罗锅的父亲,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儿子。那么在历史上,这个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情商极高,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欢
刘统勋深谙乾隆心中所想,在乾隆刚刚登基时,由于自己的资历太浅,朝中很多重臣仗着自己是元老,对乾隆并不是十分尊敬。
为了震慑这些人,稳定自己的地位,乾隆开始提拔刘统勋。刘统勋很快就明白了乾隆对的意思,开始上书进谏,话锋对准了朝中的几位重臣,提醒他们不要倚老卖老。这其中包括大臣张廷玉,此人是三朝元老,在当时可谓是德高望重,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和势力。
刘统勋刚正不阿,向乾隆皇帝直言进谏,指出张廷玉的错误,实在是勇气可嘉。
而对于其他的大臣,刘统勋言辞相对隐晦,为乾隆皇帝留足了处理的空间,单就这一件事,刘统勋就在乾隆心中站稳了脚跟。
2、清正廉明,办事能力极强
后来黄河沿岸的一些地方洪水泛滥,百姓的房屋、田地等均被冲毁,百姓苦不堪言。灾情很快就传到了朝廷之上,乾隆皇帝十分重视。
于是就决定派遣刘统勋前去治理水患,但是刘统勋发现这里的问题很复杂,水灾严重的地方不仅仅只是因为自然灾害,还有当地官员的不作为。
治理好的河道不久后又被冲毁,这其中很明显存在问题,刘统勋对此义愤填膺,决心要把这些朝中的败类绳之以法。
刘统勋多方调查走访,很快就让这些沆瀣一气的官员浮出了水面。刘统勋还将这些官员的名字写在了清单之上,然后递送给乾隆。
乾隆皇帝看过清单之后,直接将这些官员一律依法严惩。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刘统勋的能力,也能看出当时刘统勋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3、谥号文正,死后让皇帝无比惋惜
刘统勋死后,乾隆皇帝内心无比的悲伤,他赏赐了刘统勋家人大量的钱财,并且赐予刘统勋“文正”的谥号,要知道“文正”这个谥号必须是对国家社稷有着突出贡献的人可以享有,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能够获得“文正”这一谥号的,也仅仅只有八位(之前前文所提到的张廷玉也一直都在打这个谥号的主意,为此他还几次三番的惹乾隆皇帝不高兴)。
在刘统勋死后的第六年,乾隆还曾在一次吟诗的过程中,想到了刘统勋,称赞刘统勋的功绩以及为人。
我们通常说“人的名,树的影。”刘统勋能够在死后六年还能被人怀念,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尤其这个人还是皇帝。
当时刘统勋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还是因为给乾隆帝上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刘统勋建议乾隆帝让大军撤离到哈密。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不发达,乾隆帝并没有获得清朝军队兵败的消息。所以当时乾隆帝非常愤怒,认为刘统勋是假传情报就把他给杀死了。根据史书记载,刘统勋在当官的这40年当中并没有贪污过一两银子。可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的清官。当时刘统勋一心想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在百姓中的呼声也非常高。当时乾隆帝也知道刘统勋的所作所为,所以就非常欣赏他。当然刘统勋能够获得乾隆帝的重用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出色才能,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每次乾隆帝交给刘统勋的任务刘统勋都能够完成的非常好。在1756年,西北边疆地区曾经发生了一个动乱。当时原本被封为亲王的辉特布台吉阿穆尔萨那原本是想要向清朝臣服的却在边疆地区发动了叛乱,乾隆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马上派领将士去平复这场叛乱。当时乾隆帝让刘统勋去陕甘地区办理军需事务,就在这个时候西北的亲王却对清朝军队进行袭击。当时清朝军队的将领全部都死于了这场叛乱之中。于是刘统勋就向乾隆帝递交了一个奏折,在奏折上他建议乾隆帝准许清军先到哈密一带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不发达,乾隆帝并没有听说清军将领战死的消息,所以他看见这封奏折之后就非常愤怒认为刘统勋的这个做法其实是耽误军事。所以一气之下就把他抄家了。刘统勋死的非常冤枉,他的死也是整个清朝的一个损失。
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诸城逄戈庄(今山东高密)人,官至内阁大学士,乾隆朝时为首席军机大臣。
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雍正二年(1724),26岁的刘统勋中进士,选为庶吉土,之后被授为编修,进人翰林院。并先后入直南书房、上书房。乾隆元年(1736),刘统勋被提拔为内阁学士,乾隆二年(1737),刘统勋任刑部侍郎,官至正二品。两年后,因母亲过世,刘统勋解职丁忧回到家乡,至乾隆六年(1741),服丧结束后,回到京师,被授为刑部侍郎。
乾隆六年(1741),刘统勋升任为左都御史,负责监督、纠劾百官。在他为左都御史期间,恪尽职守,不避亲贤,不畏强权,屡屡上书直言,针砭时弊。乾隆帝初期,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互相暗中引援势力,各自为政,形成对立的政治集团。乾隆十年(1745),鄂尔泰病死,鄂尔泰集团也随之势衰,张廷玉及其集团势力更为庞大。在这种情势之下,刘统勋上书乾隆帝,针对张氏与姻亲姚氏在朝廷中“占半部缙绅”,权势过重的情况,抑制张姚两族仕进,向乾隆帝提出建议:“三年内,除非出自皇帝的特旨擢用,张姚两族族人一概停止升迁录用。”在张廷玉权高势大的情况之下,刘统勋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而上此折,阻塞了张姚两家年轻子弟的仕进道路,必然会遭到很多高官显宦的愤恨排挤,但其勇气和气节不得不令人敬佩。
乾隆初年,大学士讷亲颇受乾隆帝的垂青宠爱。讷亲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等要职,各级官吏纷纷奔走其门下,讷亲也擅作威福。他说的话如同圣旨一样,下级官员必须立即执行;他的上书奏折在规定的日期内六部必须要有答复。刘统勋一道奏折递上,弹劾讷亲。乾隆帝对刘统勋的上书很是重视,下谕旨斥责讷亲,并褒奖刘统勋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行为,“今既有此奏,……此国家之祥也。”
刘统勋是一名出色的水利学家,在治理黄河、运河的水患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刘统勋对水利工程十分关注,在他刚刚提升为内阁学士后,就跟随大学士嵇会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每当黄河、运河出现危情时,他都主动请缨,亲自挂帅,上阵解决。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任漕运总督,承担了运河的漕运和水利工作,他多次实地勘查黄河和运河河工,对黄河运河的积弊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办法。乾隆十三年,运河水暴涨,刘统勋在实地考察了运河水势后,提出建议改低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两处水坝,增高沂州江枫口水坝,疏浚聊城段运河和东本段运河,这样既保护了兰山、郯城的农田和房屋,又解决了运河涨水决口的问题,一举两得,颇有良效。乾隆十八年,铜山一带黄河决口,他奏陈疏防之策,并绘以图画详细解释。朝廷根据他所画之图规划堵御,黄河复归故道。乾隆二十一年,刘统勋被派往治河工地勘测,并取代被革职的河道总督富勒赫,主持完成加高堤坝的工程。一年后,他又前往徐州督修近城石坝。
二十七年,为了保证乾隆帝下江南巡察的安全,刘统勋与协办大学士兆惠一起巡察高、宝河湖入江的路线,并上疏请求开引河,并建筑水闸大坝以泄洪,得到乾隆帝的赞同。同年,直隶景州发生水灾,刘统勋奉命勘查德州运河段,此时刘统勋已年近花甲,他事必躬亲,亲临治河工地、风餐露宿,保障了堤坝的质量与按时完工。
他十视河坝,两修海塘,前后奏章数十起,皆中机宜,剔除积弊,利于民生。丰富的水利知识和多次实地考察的经验,使刘统勋对全国的水利大势了如指掌,乾隆帝多次就水利问题咨询于他,刘统勋往往能清楚准确地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刘统勋多年察看黄河、运河的河工,对河工弊政症结有清楚的认识。对于河工侵吞工程帑银的痼疾,刘统勋深恶痛绝,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乾隆十八年(1753),刘统勋弹劾河员侵吞工程款项,耽误工程进度,事件涉及乾隆帝慧贤皇妃的父亲河道总督高斌,乾隆帝下诏夺高斌与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裁的职务,下令详查河工侵吞工程帑金的问题。正当乾隆帝决心详查河工积弊时,铜山小店决口。同知李淳、守备张宾平日侵吞了大量的工程帑金,听到朝廷立志穷治河工积弊的消息后,自知罪重,任河水冲决堤口,不闻不问。刘统勋愤懑不平,详细述说了铜山小店决口的真相,乾隆帝闻知后大怒,下令将李淳、张宾二人处决,以儆效尤。
乾隆十七年,诏命刘统勋为军机处行走。首席军机大臣傅恒死后,乾隆帝提拔尹继善继任,刘统勋作为副职,辅佐尹继善。尹继善就任首席军机处大臣还不到一年,即卒于任。乾隆帝又把刘统勋擢为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成为军机处建立以来第一位汉人首席大臣。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已经忙碌了一天的刘统勋又奉命入宫言事。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夫感到轿子微微地向外一侧,轿夫掀开帷帘时,刘统勋已经昏迷不醒。随行的人立即入宫禀报乾隆帝,乾隆帝异常震惊,命尚书福隆安带着药品火速赶往救治,但此时刘统勋已经死亡。乾隆帝悲痛万分,亲自到其家中致奠。
刘统勋为官清廉,芥不取,家中原有薄田十数亩,茅舍一处,做官50余年,田亩一寸未增。乾隆帝到刘家后,见其家中简朴清贫,门道窄得必须将舆辇的顶盖拆掉才能通过。乾隆回宫后,涕泪交流,对随侍的大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赠太傅,谥号“文正”,乾隆帝亲自做怀旧诗,称赞刘统勋“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赐刘统勋列五阁臣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6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