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他们是康熙手下的心腹大臣,三人的结局却完全大不一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6:03:39

他们是康熙手下的心腹大臣,三人的结局却完全大不一样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心腹大臣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康熙皇帝有三位得力的心腹大臣,一位是学识广博,能言善辩的周培公;一位是能力出众,平定叛乱的李光地;还有一位就是战功赫赫的姚启圣。这三位是康熙手下的著名的大臣,虽然性格不同,身世也各异,但是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博学多识,为康熙皇帝巩固统治出了很大的力,也留下了显赫的名声。但是这三位的结局却大为不同,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姚启圣的仕途之路起于周培公。当年正是在周培公的举荐下,姚启圣才有机会接近康熙皇帝。他做过几年巡抚,又做了几年的将领,后来由于公然违抗皇命而被降级撤职。之后又一路被贬,最后成了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这也让世间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有的说他心肠歹毒,用计谋上位被发现而被贬;有的说他恃才放旷,皇帝的命令一概不听。但是,康熙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他认为姚启圣是一个怪才,有能力,有思想,能成事,但是只有一点不好,不是一个好的臣子。最为官僚级制中的一员,姚启圣依旧坚持自己所谓的“清高节操”,不肯同流合污。但是他其实是有些固执,不懂得如何在官场中生存。

最后,直至证明康熙说的没错。姚启圣一直是一个刚正不阿,廉洁正直的清官。他做官为政的那几年,是干了实事的。当然他做事倔强硬板的毛病,也让康熙看在了眼里。最后,康熙还是决定重用这个人。这时的姚启圣已经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却好要卖力为皇帝干活,不过,被重用的姚启圣可没有什么不愿意的,做起事来比以前更加正直。经过了之前官场的挫败,他也开始学会了变通,知道遇事不应该直接顶撞了。这也让他为皇帝做事情的效率更高了。皇上身边有这么一个人,确实是很让康熙开心的一件事。

当时的朝廷中,汉臣可是很不受重视的。但是姚启圣几乎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姚启圣也对康熙直言过他的不满。甚至还说要告老还乡。康熙一看他这么傲娇,就知道又有事了。于是便询问自己又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两个人便这样和谐的相处着,可以说是最相互信任的一对君臣。

当然,这种关系并不能继续。他们的性格适合做知己,但不适合做君臣。因为姚启圣习惯性的蛮横作风,康熙也总是头疼,有时真的感觉杀了他才解恨。不过后来,在电视剧中,姚启圣是被封了侯,应该是结局还不错。可真正历史上的姚启圣就比较惨了。攻下台湾后,签了朝廷一屁股债的姚启圣病死在了福州,还是康熙念及旧情,将他从善安葬的。所以啊,历史永远都是充满了传奇的,同时也是充满悲剧的,这种种,也只能留下来,让后人评说了。

康熙有四大宠臣,据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康熙盛世,他们是谁呢?

康熙皇帝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汉学修养,使他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少年康熙帝,十六岁时就用智谋除掉了飞扬跋扈的鳌拜,后为国家统一,果断执行削藩政策,平定三藩之乱。在这之后,康熙帝大胆任用汉臣,开创了康熙盛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康熙皇帝的四大宠臣是谁?

(1)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人,清代大臣、学者。他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等重要部门,长期担任侍读、侍讲学士,直至文渊阁大学士。(清朝没有宰相的,所以,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在掌管户部期间,他积极的向康熙皇帝上奏疏,提出钱币改革,为稳定货币制度作出重要贡献,之后他又提出整顿吏治,打击贪污腐败分子,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作出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编辑了很多书籍,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编纂了《康熙字典》。他一生忠于朝廷,深得民心,可以算是康熙的第一重臣了。

(2)于成龙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人。清初名臣、循吏。于成龙为人正直,清廉,勤恳踏实,肯吃苦,在他上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深受百姓爱戴。也正是因为他清正廉明,被康熙帝称为大清第一廉吏。

(3)赫舍里·索额图(号愚庵),满洲正黄旗人,索额图出身名门,是大学士索尼的第三子,孝诚仁皇后的叔父。清代康熙年间权臣,世袭一等公。他为康熙帝除去鳌拜立下大功,深得帝心,后期因参与党争被康熙帝打入宗人府,饿死狱中。

(4)纳兰明珠(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康熙朝重臣,词人纳兰性德父亲。纳兰明珠支持康熙帝撤藩,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成为康熙宠臣。康熙帝打击党争时,明珠被罢官,后来恢复原则也没有被重用,在无奈中病逝。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之外,另外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要说,当时的反清活动要是坚定下去,没准真能在当时康熙还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给予清朝狠狠的重击,但是他们都没有很坚定的意志,于是被康熙各个击破了,导致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一个被康熙赐死。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的,毕竟皇帝对于某犯这种事是不可能有什么容忍之心的。

要说三藩都是哪些人呢,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而这中间呢,吴三桂又是领头人,而这三藩之乱准确来说,并没有尚可喜,因为它本身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领导他军队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这父子二人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认为父亲太过惧怕清朝,父亲认为儿子太年轻气盛了。

于是,吴三桂一谋反,尚可喜就发信让儿子别参与,但是尚之信还是加入了这个谋反大军,尚之信谋反后,吴三桂不断向其索要银两,尚之信后悔了。于是在看到耿精忠投降了,自己也连忙就投降了,一点不含糊,但是他又不听康熙的召唤,于是康熙在即将平定了吴三桂之乱后,立马就赐死了尚之信,不留一点余地。




而还有一个反王那就是耿精忠,这个人和尚可喜是一代人,都是投降清朝的老王爷,都得到过清朝的厚赏,但是他和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于是他的谋反注定失败,这样一来所有的反王就都被康熙杀死了。

康熙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只有哪一个人的结局是最好的?

康熙留下了的四位辅政大臣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这四个人当中索尼的结局是最好的。索尼是孝庄文皇后指定的辅政大臣,也是清朝开国大臣之一,她的地位非常高,当时康熙继位的时候还是很年幼的,孝庄文皇后思前想后让索尼做为辅政大臣,因为她怕亲信会觊觎康熙的位置,索尼这个人能力很强,帮助康熙把天下打理的井井有条,并且他在做辅政大臣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过错,所以他的结局非常好,他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享受着荣华富贵。

索尼之所以有一个好的结局与自己的智慧有关,他在做辅政大臣的时候懂的收敛、会趋利避害,不贪得无厌。在索尼当辅政大臣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知道这天下是康熙的,从来没有过忤逆之心,他不像鳌拜有野心,并且索尼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康熙,这也意味着他和康熙是一队的,他忠心辅佐康熙,在死后他也告诫孩子要忠心,不要贪得无厌学会满足,这也是索尼能够得到善终的原因。

索尼还获得了四朝大臣的美名,这和他的智慧分不开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旁边做事需要小心谨慎,索尼一直兢兢业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也从来没有二心,容易满足,这才成就了他的美名。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知道满足,不能贪得无厌,否则就会带来不好的结局。

康熙的三阿哥怎么死的

康熙的三阿哥是爱新觉罗·胤祉因病而逝。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胤祉尤长书法而受命书写康熙帝景陵的《神功圣德碑文》。胤祉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胤祉在熙春园23年(1707-1730年),文化盛事频繁。胤祉的老师和门客全是学者和无功名的布衣,如陈梦雷、杨文言、周昌言等。依靠这些人他主持编纂了两部大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 ?

扩展资料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他本是康熙帝的第十子,但是兄弟早夭,实际上是第三子,生母为荣妃马佳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帝首次西征准噶尔,胤祉和皇太子胤礽一起到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行宫探视父皇康熙帝病情,因太子表现不佳,康熙帝责备太子无忠孝之意,遣胤祉陪同皇太子事先一起回京。

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

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6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