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元朝皇帝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其他皇帝大都是默默无闻,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首先,元朝的历史很短,皇帝却很多
在两宋和明朝之间,元朝的历史不过百年,在动辄百多两百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元朝的历史确实是比较短暂的。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改称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战胜南宋最后一支抗元力量,南宋大臣陆秀夫携八岁的幼帝赵昺跳海殉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史学家一般都以这一年作为元朝的开始。
从1279年统一全国到1368年退往大漠,元朝短短99年的历史里,共传五世十一帝,其中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两人在位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中间的九位皇帝总共执政时间不过40年,平均一位皇帝在位时间差不多四年多,可见皇位更迭之频繁。
内乱频发,皇位更迭频繁
元朝第一个死于非命的皇帝元英宗,于1323年在上都以南一个叫南坡的地方遭到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的刺杀,史称“南宫之变”,此后元朝便内乱不断,皇帝如走马观花般你方唱罢我登场。
(元朝皇帝从元宁宗开始,全部出自故太子真金一系)
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尔除掉杀害英宗的凶手后即位,是为泰定帝。1328年泰定帝去世后,丞相倒剌拉在上都拥立泰定帝的儿子阿速吉吧为皇帝,是为元顺帝。但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尔及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并不甘心皇位掌握在真金一系,遂分别派人迎接周王和世与其弟图帖睦尔。结果图帖睦尔于1328年在大都率先称帝,是为元文宗,元顺帝被杀害。和世稍后亦在和林称帝,是为元明宗,一时之间元朝两帝并立,势必要分出个胜负,结果元明宗前往上都与元文宗相会时,被文宗派人毒死。
1332年元文宗死后,为洗刷他毒杀哥哥元明宗的罪名,遂将皇位传给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在位不到两个月即蹊跷死去,最后明宗长子妥懽帖睦尔被拥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元顺帝),也是元朝在时间位最长,在中原统治的最后一个皇帝。
元朝短短百年的历史里,皇位更迭之频繁,内乱之频发,内耗不断中直接削弱了元朝的统治力量。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多则三十余年,少则两个月,除了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大都如过江之鲫,匆匆转逝,能够被我们熟记的皇帝寥寥无几。
混乱的皇位传承
忽必烈驾崩前,皇太子真金已经早亡,因此帝位为各方势力所觊觎,最后皇位在真金长子晋王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之间形成竞争,铁穆尔凭着世祖亲赐的皇太子宝和镇守蒙古龙兴之地和林胜出,是为元成宗。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成宗去世后,奇怪的皇位传承出现了,真金之孙,成宗二兄答剌麻八剌之子海山继承了皇位,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但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撕毁兄弟之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这为此后的元廷内乱埋下了祸根。即位的元英宗硕德八剌在上都遇害后,儿子天顺帝被武宗之子文宗图帖睦尔杀害,文宗的哥哥和世亦在和林称帝,是为元明宗,兄弟同时称帝,皇位之争更加激烈,最终文宗在上都毒杀明宗。文宗死后,为洗刷他毒杀哥哥的罪名,又把皇位传给哥哥的儿子元宁宗和元惠宗,纵观元朝的皇位传承,兄终弟及可谓是其独有的特色,这也导致了元朝百年的历史,仅传五世,却有十一位皇帝,而且全部出自已故太子真金一系。
元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其他皇帝大都默默无闻,除了以上几点原因,元朝的皇帝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治武功很一般,也导致了他们未能名垂青史。蒙古民族的名字字数长,读来生僻拗口,也让我们很难记住,使得元朝的历史一直成为夹在宋朝和明朝之间的一段较少为人知的历史。
元朝之所以会频繁更换帝王是因为元朝的皇帝寿命都很短,而且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上权臣干预建储,导致只存在了98年的元朝频繁地更换了十一位皇帝。?
其一、元朝皇帝的寿命普遍很短。
元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贪图享乐型的,不仅好美色,而且他们还有酗酒的习惯,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元朝皇帝活得年纪都不大。
元朝的这些皇帝除了忽必烈比较长寿,活到了八十岁,其余的皇帝都没有能活过四十岁就去世了,甚至元朝的武宗和文宗仅仅二十多岁就因为酒色纵欲而亡,这是元朝频繁更换帝王的原因之一。?
其二、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存在问题。
按照汉人的继承原则,皇位一般是嫡长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皇权的顺利交接,但是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选择皇室成员中有能力的人来继承皇位。
这种继承制看起来很民主,但皇室内部成员中想要争权皇位的人太多,导致元朝宫廷政变频繁,他们为了皇权斗争的异常惨烈,元英宗就是在政变中被杀,元文宗为了皇位将自己的兄长明宗害死。
其三、元朝权臣干涉朝政。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虽然他们骁勇善战,但是他们却不喜欢繁琐的政务,甚至没有上早朝的习惯,政事大多数都交给宰相去处理,长此以往造成宰相手中的权力过大,皇帝的权力也被架空。
丞相不仅利用手中的权力左右皇帝的废立,而且对于那些有主见、不愿意做傀儡的皇帝,宰相会联合其他的势力将皇帝废掉,重新拥立听话的皇帝,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元朝更换帝王的频率。
成吉思汗铁木真当年传位嫡三子窝阔台,而忽必烈的父亲乃是拖雷,按理来说忽必烈是没有机会掌握蒙古,最终建立元王朝的,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和巧合。
汗王正统,从窝阔台世系转移到拖雷世系
按照蒙古的传统,采取的是幼子守灶制度,也就是家业留给正妻所生的幼子,成吉思汗晚年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个传统,将汗王之位传给正妻孛儿帖所生的第三子窝阔台,然而对于小儿子拖雷,成吉思汗则将绝大多数的军队、百姓和财产留给了他。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怪异的局面,窝阔台成为了大汗,可实力最强的却是拖雷,如此一来,蒙古黄金家族内部陷入了一场猛烈的纷争之中,尤其是拖雷和窝阔台相继离世之后。
窝阔台驾崩之后,其长子贵由继位,其正妻乃马真后临朝称制摄政,结果当时的蒙古帝国诸王纷纷倒戈,库里勒台大会召开之后,拖雷之子蒙哥继承汗王之位,蒙古汗王一脉正式从窝阔台世系转移到了拖雷家族,而这也给了后来的忽必烈成为家族继承者很大的机会。
长兄早亡,汗王之位再次生变
南宋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伐宋朝的时候,意外死在了钓鱼城,而此事件成为了整个亚欧大陆的一个巨大的命运转折,由于蒙哥是突然驾崩,其生前并没有指定好继承人,其死后引起蒙古诸王争位,远征在外的各支王公纷纷回撤,准备争夺汗王之位。
当时,可以作为蒙哥继承人的主要有两派,一边是他的同母弟弟,也就是忽必烈等人,另一边是他自己的亲儿子,也就是斑秃等人。
蒙古不同于中原,并没有硬性的兄终弟及与子承父业的传统,而是能者为王,相对于蒙哥那些尚未成才的儿子,其正值壮年的弟弟们,自然更加具有优势,当时,蒙哥的三个亲弟弟都已经过了四十岁,还轮不到一群毛头小子争位。
由于蒙哥在南征之前,让其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所以其拥有很大的优势,至于忽必烈与旭烈兀,都有各自的难处。
旭烈兀,当时仍旧在西征的途中,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西南亚洲,即将挥鞭西奈半岛兵发埃及非洲,结果蒙哥的死讯传来,让其停止了征程。
当时的忽必烈处境算是很差的,蒙哥继位之初曾让忽必烈总领漠南,而忽必烈在征伐中原、大理的时候战功赫赫,又亲近中原的汉人士族,统辖地区发展得相当好,但这也引起了反对汉法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与蒙哥的猜忌。
蒙哥本身就个性鲜明,自称?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对于汉法向来就不屑一顾,对于重视汉法的忽必烈也是愈发猜忌,对忽必烈得到中土人心甚为不满。
汗庭诸臣向蒙哥陈述忽必烈的两大罪状:
一,为中土地方臣民都翕然归心,称忽必烈为贤王; 二,王府诸臣擅权,做法超出之前?唯掌军事?的许诺。 公元1257年,蒙哥派遣亲信大臣阿蓝答儿与刘太平,南下钩考京兆与河南的税赋,阿蓝答儿的钩考极其严酷,而这实际上也是对于忽必烈总领漠南的一次整饬,钩考的同属,蒙哥撤销了忽必烈王府在当地设置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机构,削掉了忽必烈的兵权。
忽必烈最终在中国建立元朝,简直就是个奇迹。为什么说是一个奇迹呢?
实际上,忽必烈在小的时候,是看不到希望的。一是当时蒙古大汗是窝阔台,而不是忽必烈的父亲拖雷。窝阔台去世以后,只可能是窝阔台的后人获得大汗之位。而且当初成吉思汗在传位给窝阔台的时候,还和所有的儿子们约定,以后的皇位,都必须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只要窝阔台的后代有一个儿子,就要传给他的儿子,不能传给别人。
既然皇位只能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忽必烈是拖雷的儿子,有什么希望呢?二是忽必烈并不是拖雷的长子,也不是拖雷的幼子。就算汗位传递到拖雷的名下,其实忽必烈获得汗位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为什么呢?因为按照汉人的传统,是嫡长子获得继承权;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是幼子守灶。总之,都与作为二儿子的忽必烈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蒙哥获得了汗位。但就算蒙哥获得了汗位,蒙哥也只可能把汗位传给儿子们,不可能传给作为弟弟的忽必烈。也就是说,忽必烈的希望也是渺茫的。三是忽必烈作为一个蒙古王爷,成为中原国家皇帝的机会很少。在忽必烈之前,虽然也有北方少数民族国家打到了中原国家,但是要想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是非常难的。
南北朝时期及五代时期,也有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建立过国家的情况,但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还真没有。唯一算得上的,是耶律德光灭亡后晋以后,在中原建立辽国。但是耶律德光也只是在中原呆了一个多月就回去了,此后刘知远建立后汉,恢复了汉人的江山。所以,忽必烈想建立一个大一统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忽必烈克服了一切困难,不但当了蒙古人的大汗,还当了中原国家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皇帝。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在这里,我不打算讲具体过程。我认为,忽必烈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从小结交汉人知识分子。忽必烈的父母非常重视四个儿子的教育,再加上当时的蒙古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耶律楚材非常注意引进汉人知识分子,创办书院让蒙古贵族的孩子学习,因此,忽必烈从小受到了汉人文化的教育。别的蒙古孩子受到汉人文化教育也就受到了,影响并不大,但是忽必烈不一样,忽必烈还有意识地结交了很多的汉人知识分子,在汉化上,在蒙古王爷们是最大的。这也使得他最终有机会插手漠南事务,从而开启统一中原国家的模式。
二、忽必烈深得蒙哥的信任。忽必烈之所以深得蒙哥的信任,是因为他在蒙哥当大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蒙哥是没有当大汗的资格的。但是由于窝阔台自乱阵脚,绕过他的儿子贵由,想把汗位传给他的孙子失烈门。后来贵由夺得了汗位,但两年后贵由又死了,窝阔台的儿子孙子以及儿媳孙媳们为了汗位争夺不已。在这种情况下,蒙哥在拔都的帮助下,成为汗位的有力挑战者。拔都甚至派兄弟别儿哥带着军队给蒙哥助阵。虽然如此,蒙哥想当大汗,实际上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成吉思汗说过,汗位必须在窝阔台的后代中传递。
二是窝阔台说过,要传位给失烈门。这两个话是绕不过去的。当时拔都集团和蒙哥集团都束手无策。但是忽必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说,蒙哥是窝阔台的养子,应该算窝阔台的后代,不算违背成吉思汗的遗诏。还有,窝阔台确实传位给失烈门,但是贵由夺了失烈门的汗位,因此,蒙哥是从贵由那里传递过来的,不算违背窝阔台的遗诏。
忽必烈的这个说法,完美解决了蒙哥继位的理论问题。同时,忽必烈还带着军队,扫清了蒙哥继位的外围障碍。因此,蒙哥对忽必烈非常信任,上台后,就让忽必烈前往攻打大理,接着又总揽漠南事务,为他继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忽必烈在漠南建立了强大的威信。忽必烈在总理漠南的时候,非常注重拉拢汉人知识分子,同时利用汉人知识分子,到南宋进行宣传,把忽必烈打造成一个贤明的君王。这样一来,一方面南宋的人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另一方面,忽必烈也变成一个仁慈的君王,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拥戴可以说,以上三点,是忽必烈最终能够成功的重要保证,此后的一切,包括蒙哥去世后他对三弟旭烈兀的拉拢,对四弟阿里不哥的战争的胜利,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参考资料:《蒙古秘史》《元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5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