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成名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首先,垓下之战的时候,韩信已经成长为名将了。前205年八月,临晋之战擒魏王豹;前205年10月,井陉之战,3万破20万,韩信封神;前204年11月,潍水之战,灭龙且20万楚国精锐,再造巅峰。
所以,垓下交手之前,韩信早已经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举世名将。
其次,韩信出手打项羽,并不是韩信一个人独自领兵打得,是刘邦的荥阳军团、彭越的梁国军团、英布和刘贾的九江国军团,加上韩信的齐国军团,一起打的。
但是,此战的前敌总指挥是韩信,刘邦也只能屈尊为方面军司令,原因就是只有韩信能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大阵仗,刘邦玩不了。
1.韩信的名将成长之路,从纸上谈兵的乱世称雄
灭秦之战的时候,韩信“杖剑从之”,从的是项梁,但是籍籍无名。项梁死后,就在项羽帐下任了郎中,算是幕府军官。“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人卑言轻,项羽也瞧不上韩信。所以,整个灭秦之战,韩信基本上就没有领兵打过仗。
灭秦之后,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阵营,开始也没得重用。但是,韩信太能忽悠。纸上谈兵,先是忽悠住了夏侯婴,于是夏侯婴举荐,韩信升官;再是忽悠住了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而后力荐韩信,韩信拜为大将军。然后,韩信再次忽悠住了刘邦,于是按韩信的布局,刘邦军团“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但是,实际上,明修栈道根本就没迷惑住雍王章邯,章邯就带着主力部队在陈仓道等着刘邦呢。所以,暗度陈仓失败,证明韩信就是纸上谈兵。
但是,韩信没能成为赵括,原因就是主公刘邦运气太好、沛丰集团太给力。汉中人赵衍提供了一条小道,刘邦的一路别军绕过关隘、出现在了章邯主力的背后。而汉军也着实能打,硬是把名将章邯打跑了,打通了陈仓道。陈仓道,就是被刘邦集团给生生打通的,根本就不算暗度。
还定三秦,按照韩信的设计是传檄而定,但是韩信高估了关中父老的作用,乱世还是刀剑说了算。关中之战,也是刘邦集团硬打下来的。这还是得说沛丰集团,刘邦的那些屠狗辈的将军们,他们真得很能打。
所以,关中之战结束的时候,韩信还是纸上谈兵,他没有任何精彩的战绩和谋划。
但是,彭城战败后,刘邦不得已给了韩信独自领兵、一展身手的机会,韩信就开始爆发了。
首战安邑之战,也就是临晋之战,破魏王豹,再后北上破代,随后就是封神之战的井陉之战。这之后,韩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突袭齐国后,又在潍水之战歼灭二十万楚国精锐,完成刘邦集团的北线战略,天下格局已定。而北线总指挥就是韩信,所以韩信足以彪炳史册。
2.垓下之战虽是决战,但只是收尾扫荡之战
垓下之战前,韩信所部的灌婴骑兵军团,两渡淮河,基本上扫荡了整个西楚,占领了西楚国都彭城。而九江王英布和刘贾的部队已经全部收复了被项羽占领的九江国,而且立即挥师北山,参战垓下。彭越和韩信得到了刘邦的承诺要约,就是连疆界都画好了、仗打完大家肯定封王,于是一起狂奔到垓下、收拾项羽。
如果按照史书记载来统计和估算的话,垓下之战的刘邦集团和联盟,得有70万部队。韩信的齐国兵团30万,刘邦的荥阳军团20万,推算彭越和英布所部,各自10万。
而项羽呢?项羽所部只有从荥阳前线撤下来的疲敝之卒20万,而且这伙人已经没了根据地,就是一伙规模庞大的游兵。
所以,韩信这时候跟项羽交手,就是大人打小孩,完全可以实力碾压。但是,韩信还是不敢小看楚霸王。因为这个人一直在逆天操作、创造奇迹。
所以,垓下之战,韩信是大纵深布局,五兵阵、压着项羽打,就是要跟楚军残卒拼消耗,然后把项羽最后的有生力量耗死在垓下。
四面楚歌声,项羽以及楚军彻底心里崩溃,他们实在无法再跟刘邦集团较量了。所以,楚霸王弃大军不顾,率八百骑兵逃跑,最后乌江自刎。
所以,垓下之战仅是收尾战,韩信打项羽,实力是决定作用,武将韬略和指挥能力要往后边排。
3.韩信一个淮阴少年,是怎样成长为名将的
项羽是名将,因为老项家有家学,世代都是楚战国的将军。但是,韩信这个落魄的淮阴少年,是怎么学会打仗的?
韩信成长为名将,有这样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一个是自身资质,这是必须得承认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成长为名将,而且名将也有高下。
刘邦虽然老打败仗,但是刘邦也是名将,而且除了韩信和项羽,他也是想打谁就打谁。但是,刘邦不如韩信,他自己都承认。否则,也不会对韩信玩智擒,就是陈平的下三滥手段把韩信给诱捕了。另外,如果刘邦自认比韩信能打,也不会把垓下之战的指挥权交给韩信,自己肯定亲自担当指挥了。
所以,韩信的这个资质,很厉害。他在独自领兵之前已经摸透了战争规律。临晋安邑之战、井陉背水之战、齐地潍水之战,韩信直接在玩地形,就是把山川河流作为自己的战争优势。另外,他也摸透了战士人心,韩信申军法,就是全盘照抄秦帝国的军制,因为这套方法最管用,最能管住部队、激励战士。背水之战是参透了自己人的人心,一群散兵游勇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齐地潍水之战是参透了齐楚联军的人心,齐战士本土作战,只要当头棒喝就能把他们打跑。
第二个是刘邦集团,关中之战以前,韩信虽然拜为大将军,但是他的战略设计都失败了。但是,刘邦集团的精诚团结和沛丰将士的能征善战,没有让韩信重蹈赵括的覆辙。他犯了错误,但是刘邦集团并没有因为韩信的错误而失败,所以韩信的军事生命才没有提前结束。
之后,韩信擒魏、破代、灭赵、胁燕、定齐,打遍了北方诸侯。这是韩信的武功,但是韩信麾下将领,也是功不可没的。曹参、灌婴这些人,都是刘邦培养出来的。所以,韩信是借助刘邦手下的一众悍将,才成就了自己的盖世武功。
必须得承认韩信很厉害,但也不能忽视沛丰集团很生猛。
第三个是运气的重要和趋势的上升期,韩信的运气在于:他虽然两次战略失误,却没有结束自己的军事生命,更没有一出场就被无名的弓箭手给射死。所以,名将都得有运气,没运气的,成长不了名将。再一个就是,韩信一直处在刘邦集团的事业上升期,打得是顺风仗,虽然也不容易,但毕竟越战越勇。
刘邦集团,在被封汉王的时候,算是名正言顺地成型了。之前也有,但之前一直是作为楚国集团的方面军存在的。但是,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才算名副其实。但是,被封汉王的刘邦集团就被立即打入谷底,集体被贬到巴蜀。
然而,刘邦的逆袭操作,就又把自己直线拉升到顶峰,还定三秦而联军入楚,攻略西楚国都彭城。但是,马上挫折,彭城战败被打到了成皋荥阳一线。
但这只是挫折,因为刘邦占的地盘,别说关中、就是洛阳,他都保住了。成皋荥阳之战,刘邦在大战略上并没有输,因为关中和中原腹地都在刘邦手中。挫折之后,就是继续上升,上升的趋势更无法阻挡。
韩信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刘邦集团的上升趋势的作用更大,以韩信为主体来分析,就得这么评价:韩信与所处的刘邦集团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彼此成就了彼此。
韩信的武功确实是不高,并且他是手下士兵也确实是不强悍,但是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家的配合好了,所以他也能打特别厉害的,主要是人多的时候他说的并不是个人的实力,而说的是团队实力,所以当一个团队他配合得特别好的时候,这个团队就会特别的厉害。
韩信他确实是武功不高,但是韩信他是个军事天才,他用人还有排兵布阵,都是特别的厉害,所以在韩信对刘邦心灰意冷的时候,想要离开刘邦的集团的时候,萧何他就对于这个英雄特别的珍惜,所以在韩信他离开刘邦的集团的时候去劝阻。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当时也被列入了36计中的一计,这个其实他是韩信给刘邦为了征服秦军的时候出的计谋,韩信仅只用三个月就帮刘邦征服了秦军,所以这也就是韩信为什么被称为武仙的原因之一。
古代打仗并不是拼的,古代确实是冷兵器时代,但是他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去取胜,不然为什么忽视人为什么那么崇拜诸葛亮,就是因为他脑子瓜子好使,就是因为他料事如神,而韩信他也是这类的人才,所以还信他韩信他武功不高,士兵也不强但是韩信能打胜仗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有个效应叫做短板效应,当长板足够长的时候就可以弥补短板的不足。
淮阴郡有一个这样的没落家族,他就是韩信,韩信的祖上是楚国的贵族,家里非常富有,韩信小时候就熟读兵法,期望有朝一日能当上大将军,领兵打仗,保卫楚国。
结果这就是梦想,还没等他实现梦想呢,秦始皇就打败了出锅,抓走了楚王,韩信一家也就被贬为平民了,日子当然就过的非常不好了。
后来韩信的父母也相继去世了,他的生活更加艰难,韩信也不会种地,也不会经商,还保持着曾经贵族的习惯,腰里放着宝剑,穿戴整齐出去游山玩水,慢慢的家里锅都揭不开了,一粒米也没有了。
韩信有一回回家,发现家里的米缸一粒米也没有,躺在床上感叹,自己是民门望族,熟读兵法,胸怀大志,可是怎么连自己都养不起呢,还没有办法报销国家,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
韩信一开始投靠了项梁,项梁看韩信言语不俗,还带着刀就把他留下了,做了一名卫士,项梁兵败身死以后,韩信就跟了项羽,韩信多次给项羽献策,结果项羽都没听,觉得一个小随从能出什么好主意呢。
一个樵夫又带着韩信投奔了汉王,一个都尉接待了他,在营中做了连敖,结果除了点以外,差点死了,最后一刻把汉王如何得到天下的事讲了一遍,被夏侯婴赏识,夏侯婴把韩信介绍给了刘邦。
韩信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从小熟读兵书,这些年也在兵营里混了,在有他对带兵打仗有兴趣,没事的时候就研究兵法,他能一眼看透别人用的小心思,所以,就算没带过兵,没打过仗,心里都有数,唯独就差实战了。
因为韩信很有可能之前家境非常好,给了他一定高度的教育。历史上对韩信小时候以及身世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大家都很疑惑韩信一身的本领是如何练就的,难道是天生的吗?其实不是的。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注意到韩信身上带的佩剑,韩信几乎是剑不离身,哪怕是经受市井小儿的胯下之辱时依然是手里拿着剑,即使再穷也没有卖掉自己的剑,这就说明这把剑非常重要。
战国时期,只有最尊贵的王公贵族才有带佩剑的资格。战国基本上实行的是分封制,那个时候诸侯非常多,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封地,家底非常殷实,即使后来秦国统一了六国,但是那些贵族依然存在。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的,比如说贵族必须身带佩剑,即使穷的都揭不开锅了,但是他们依然还是会将佩剑带在身上。这就跟儒家思想中所说的君子死而冠不免差不多是一个意思,韩信身带佩剑非常符合贵族的做法。
贵族一般都非常注重教育,他们会给孩子请各种各样的师傅,在战国时候男孩子必须要熟读兵书,这一点也和韩信非常符合,韩信对兵书的理解以及熟悉程度来看,应该是从小就接触过。有的人可能会反驳,韩信也可能是后来自学的,这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韩信后来都吃不起饭,更别提去买兵书学习了。韩信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很有可能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形,就像赵国的赵括一样。
韩信的实战经验应该是取自项羽。因为韩信在项羽手下当兵的时候是守卫帐营的一个小官,他可以亲眼看到项羽等人是如何谋划布局从而取得胜利,再通过他自己琢磨,将理论知识与这些经验相结合,慢慢在军事方面取得飞跃性的进展。所以韩信的一身本领应该是靠着自己的家庭、个人能力以及在项羽麾下当兵而来的经验练就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