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朱慈焕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赐后妃自尽和刺死女儿后,命内监将太子及诸皇子分别送往勋戚周奎、田弘遇家中避险,崇祯帝则自缢于煤山。李自成入主紫禁城后,周奎等将太子、永王等及受伤未死的长平公主献出。从此他们成了李自成的俘虏,被俘的皇五子朱慈焕此时仅有十二岁(出生于崇祯五年,生母为田贵妃)。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李自成命权将军刘宗敏率军十万征讨不肯归附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了争取吴三桂,吴三桂之父吴襄、太子及皇子等皆随军而行。四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军大败于山海关。太子与永王等被乱军冲散,朱慈焕也在此时开始了乱世飘零。清军南下后,太子朱慈烺等崇祯帝的皇子先后被清军抓获并处死(一说死于乱军之中),各地明皇室人员几乎被诛杀殆尽。惟一幸存的皇子朱慈焕四处躲避并一路以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没有城府的朱慈焕向王乡绅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王乡绅帮他改名为王士元,让他留在家中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朱慈焕这才过上了几年的安稳日子。
几年后,王乡绅病死,王家不愿意再收留他,无奈之下朱慈焕只得再次流浪,最后到了浙江的一所寺庙中出家为僧。原本以为自己的余生会伴着青灯古佛渡过,但气质不俗,知识渊博的朱慈焕被当地的一位胡姓乡绅看中,胡乡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结婚后,朱慈焕仍用王士元名并以教书为业。朱慈焕就这样平淡地过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南明覆灭、三藩之乱,各地的聚众反清,这一切的一切与他这个教书匠都毫无关系。他的一生小心翼翼,安分守法,一直只想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即可。
朱慈焕育有三男两女,而且有了孙子,可谓是儿孙满堂。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大祸临头了。在一次酒后,朱慈焕向一个老友道 出了自己身世的秘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紧接着浙东就有了念一和尚打着他的名号起事反清。朱慈焕闻讯大惊,立刻带着家人出逃,但最后还是被抓捕回来。其一妻,二女,一媳俱自缢而死。康熙皇帝下旨道:“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亲眼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被斩首,七十五岁的他也被一刀一刀的凌迟处死。至此,崇祯帝的子孙被彻底诛灭干净。
明朝是我国唯一一个:"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朝代,无数人都是明朝的粉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皇帝,励志要改变,明朝末年的社会危机,但是他个人的力量,对于明朝的国运来说,确实有些渺小。最终明朝还是灭亡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另外崇祯皇帝还有一个儿子不过早早就夭折了,这个儿子就是朱慈焕,根据清朝修订的《明史》记载,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便夭折了。
五子朱慈焕是崇祯皇帝的小儿子,古灵精怪,平时最受崇祯皇帝的喜爱,崇祯皇帝一有空闲机会,就会陪朱慈焕,可是没过多久朱慈焕便生病了,崇祯皇帝知道以后,便放下了手头工作,去探视朱慈焕。朱慈焕忽然口吐白沫说:“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其子".。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九莲菩萨并不是真正的菩萨,而是崇祯皇帝的曾祖母李太后。总的意思是说崇祯帝对待外戚太过薄情寡义,这样自己所有的儿子都将因其而死。崇祯皇帝听了这句话非常害怕。后来朱慈焕的预言还真的应验了。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崇祯皇帝的儿子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难道说真的是九莲菩萨显灵了吗?当然不是,当初崇祯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再加上边疆军费短缺,崇祯皇帝便让各位大臣筹集白银,意思就是逼捐。不过这些大臣虽然家底雄厚,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谁都不想掏钱。他们心中说:“国家灭亡不灭亡和我有什么关系”。
这些被迫逼捐的就有崇祯皇帝的外戚。这些外戚当然不愿意掏钱了,但是没有办法,得知五皇子朱慈焕重病的时候,便和太监合谋,教朱慈焕念这几句话,所以才会出现朱慈焕预言这件事。所以崇祯皇帝儿子各惨死只不过是巧合罢了。
朱慈炯(?-?),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 好多人也把他作为朱三太子的原型,但实际上清初期反清人士所指的朱三太子是指的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有趣的是,这些自称“朱三太子”的造反者都说自己名叫朱慈焕。而崇祯皇帝真正的第三个儿子是永王朱慈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朱慈焕确有其人。他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五岁的时候病死了。朱慈焕临死前,突然对前来探望的崇祯说:“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所谓的“九莲菩萨”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是崇祯的太奶奶。崇祯帝听后很害怕,认为朱慈焕不是凡人,就封他为“玄机慈应真君”。清朝的造反者们频以朱慈焕相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自称,显然是看中了“玄机慈应真君”在民间的蛊惑力。历代农民起义者多多少少都要借重民间宗教的力量,这些“朱三太子”也不例外。至于这些“朱三太子”是否真的是崇祯的皇子,想必不用多说也很明白了。康熙皇帝亲政后,很在意隐匿在民间的前朝皇子们。为了抚慰人心,康熙皇帝对有关官员说要派人察访明朝皇室后裔,授以职衔,让他们世代守卫南京孝陵,四时祭祀。几个月后,有关部门奏报说,明朝“亡故已久”,子孙埋没无闻,虽然经过多方查访,也没有找到确实可考的嫡裔,建议委派一名地方官吏专门负责孝陵的祀典,以表清廷关怀明朝之心。在公开的表演之下,康熙皇帝一直没有放松对前明皇室,尤其是对朱三太子朱慈炯的搜捕。清朝在各地暗暗布下天罗地网,展开大海捞针的搜捕,就是没有找到朱慈炯的影子。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16年)腊月,山东省汶上县解任在家的前饶阳41 县令李方远家里来了一位张先生。张先生自称是李方远的“故人”。李方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这位张先生的来龙去脉来。早在康熙二十二年,李方远在一家路姓大户家中见到一位丰标秀整、侃侃能言的先生,就和他攀谈起来。先生自称姓张,号潜斋,在浙中大户张家为家庭教师。李方远和张先生相谈甚欢,交往密切,通过诗词唱和很快就成为密友。后来,张先生漂泊他乡,李方远则宦海沉浮,双方拜别后已经二十多年没有联系了。现在,李方远和张先生都已经是白发老人,故人相逢,分外亲热。两人立刻欢饮畅谈起来。这么多年来,张先生的生活并不如意。他这次是来投靠李方远,乞求李方远能够帮他谋求一教职,养家糊口。李方远见张先生已经年逾古稀,心中老大不忍,最后熬不过对方苦苦相求,就安顿张先生在自己家和邻近几户官宦人家里教子弟读书。两年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四月初三,李方远正与家中与张先生下棋。突然,本地官吏调发大军,如临大敌,将李方远团团围住。兵丁破门而入,将李方远和张先生二人捆绑起来。李方远勃然大怒,呵斥说:“我是致仕家居的官宦,你们怎么能这么无礼?”地方官理都不理李方远,逼问张先生:“说,你是何人?”张先生淡淡地说:“我乃前朝皇子、定王朱慈炯。”朱慈炯一生的经历满纸辛酸,充满传奇色彩。根据朱慈炯当日的口供,当年李自成农民军战败西撤的时候,朱慈炯被一个姓毛的农民军将领带往河南。这个毛将军把战马卖掉,买了耕牛,种田过活,带着朱慈炯隐居起来。清朝建立后,对李自成的部下将领追查得很紧。毛将军最后抛弃朱慈炯,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当时朱慈炯只有十三岁,盲目地往南流浪。冥冥之间,朱慈炯逃到了祖先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在凤阳,朱慈炯遇见一个王姓老乡绅。王先生知道朱慈炯是明朝皇子后,冒险收留他在家。朱慈炯因此改姓王,躲过了清朝最初的搜捕。几年后,王先生病死了,朱慈炯就找了一座寺庙出家。长大后,和尚朱慈炯四处云游。一次云游到浙江,在古刹中遇见一位姓胡的余姚人。胡先生很赞赏朱慈炯的才学,就把朱慈炯邀请回家,让他还俗,还把女儿嫁给了朱慈炯。于是朱慈炯就改姓张,入赘胡家,长期隐居下来。朱慈炯经过了这么多的坎坷,早已经把父皇崇祯皇帝分别时报仇复国的嘱托抛到爪哇岛去了。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朱慈炯在余姚安家后,生下了六个儿子。时间长了,家里人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一家人都生活在阴云之下,不敢声张。朱慈炯也不敢在家里常住了,化名王士元、何言咸等,经常往返于山东、两江、浙江一带,以教书糊口。李方远就是朱慈炯在一次游荡途中认识的。朱慈炯是无欲无求了,可各地的造反者和野心家还是经常盗用他的名号。浙东的宁波、绍兴二府交界处的四明山一带有一股反清力量,首领是张廿、张廿二。他们就以拥戴朱三太子为号召,又亮出大明天德的年号,在四明山一带和清军展开游击战争。江苏太仓的一念和尚也拥戴朱三太子发动起义,与四明山的友军遥相呼应。造反者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影响很大。朱慈炯怕引火烧身,在康熙四十五年七月举家迁到了湖州府长兴县。当年十一月,江浙一带官府加紧缉查朱三太子,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的朱慈炯选择了抛弃家眷,只身出逃。四明山和太仓的造反者很快就被清朝官府镇压下去。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也被告发,官府赶往湖州长兴县逮捕朱慈炯的儿子和孙子,朱慈炯的妻女六人在家上吊自杀。抛家弃子的朱慈炯成为官府的通缉犯。而朱慈炯自出逃后,用“张用观”的名字在山东汶上李方远家隐匿躲藏起来,直到两年后被抓。朱慈炯被捕后,押回浙江审讯。康熙皇帝非常重视“朱三太子案”,派侍郎穆丹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杭州负责审讯。钦差穆丹和两江总督等高官亲自出面审讯朱慈炯。问:“现在江南有两处叛逆谋反案,都说要扶立你为帝,恢复明朝。你知罪吗?”朱慈炯答:“我今年已经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哪还有力气造反啊?再说,我不在三藩作乱时造反,却在如今太平盛世造反,于情理不通。我平日对占据城池、积蓄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等事情一无所知,从无参与。还有,我曾在山东教书度日,那里距京师很近,如果我有反心,怎敢待在那里?”43清朝官员又押解生俘的大岚山造反首领,让他来“拜见”朱三太子。这位造反首领看了半天朱慈炯,说:“我不认得此人,他是谁啊?”官员大怒:“他不就是你拥戴的明朝三太子、定王朱慈炯!”造反首领说:“嗨,我们只是假借朱氏皇子名义鼓动百姓而已,并不知三太子真假。”最后穆旦等人也不能确定这个朱慈炯是否就是真的朱慈炯,只好将朱慈炯押解到北京,由康熙皇帝定夺。康熙亲自翻阅卷宗,钦定这次抓住的就是朱慈炯。康熙皇帝御批说:“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可见康熙皇帝相信了朱慈炯的供状,但是康熙皇帝置朱慈炯年逾古稀、苦苦求饶的现实情况于不顾,判定朱慈炯有罪。刑部因此做出结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慈炯虽然没有参加造反,也有想造反的心思。)最后清朝以“通贼罪”仍将朱慈炯父子全家处死。朱慈炯三代同堂,共赴黄泉。包括康熙皇帝在内的多数人认为这个“朱三太子”是真的朱慈炯。他生于崇祯四年,死于康熙四十七年,终年七十八岁。但也有人认为此次抓住的朱慈炯也是假冒的。康熙皇帝为了早日将“朱三太子案”结案,匆匆找了个情况接近,稍微可信的人当替罪羊。在民间,百姓们依然相信朱三太子还活着,躲在某个乡间角落。康熙末年,台湾朱一贵发动大起义,一度控制全岛。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康熙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雍正二年,清朝找出一个名叫朱文元的镶白旗汉人,宣称朱文元就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的后裔。出于“政治团结”的需要,清朝封这个朱文元继承明朝皇室血脉,享受优厚的待遇,四时祭祀明朝皇陵。朱文元这一系,世代成了清朝的“政治花瓶”。雍正搬出一个朱文正后,仍然没有杜绝“朱三太子”的出现。雍正七年,有个叫李梅的人声称朱三太子没有死,而是流落到了海外。清朝广东总督亲自带兵抓捕李梅,李梅不知所终。此后国内的浙江、广西,国外的越南、吕宋等地都出现了朱三太子的踪迹,让清朝头痛不已。一直到乾隆年间,清朝入关超过百年,百姓对明朝的记忆已经淡忘,“反清复明”的号召起不了什么作用了,“朱三太子”才慢慢销声匿迹。清朝早期有关“朱三太子”的风风雨雨,反复告诉后人:亡国太子必须死。不论是投奔哪一方,不论身处何时何地,没有人愿意他们出来分享政治权力,也没有人愿意他们隐居在民间成为整治隐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3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