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杨师厚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杨师厚,颖州斤沟(今安徽太和)人。他原本属于晋王李克用麾下,那时并无任何声名。后来因为得罪李克用而投靠梁王朱温,并逐渐成为朱温行军打仗的得力将领。杨师厚渐有声名,即始于朱温之手。刚到后梁,朱温即用为宣武军押衙、曹州刺史。
此后,杨师厚随朱温东征西讨,屡建奇功。杨师厚大败李茂贞,故朱温得以从李氏手里抢回唐昭宗。青州王师范叛,杨师厚率兵东讨,大败王师范于临朐。杨师厚统军讨阳赵匡凝,赵氏以汉水为天险,毫无惧意,然杨师厚造浮桥以渡汉水,致使赵匡凝败散而遁去。梁将王景仁败于柏乡后,晋人乘胜围邢州,杨师厚出兵相助,邢州之围遂得解除。邢州之围解除后不久,杨师厚兵驻魏州,这是一个五代时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杨师厚屯兵魏州,即意味着他在后梁的主帅之位已被确定,也标志着其军事力量已发展为后梁诸将之首。
有人说杨师厚因慑于朱温权势而越轨之心多有收敛,其实并不是这样。朱温在柏乡之战败给李存品之后不久,就被他自己的私生子朱友珪杀死。也正是这时候,杨师厚的地位和势力オ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这之前,杨师厚还仅仅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对朱温构不成任何威胁,而朱温当然也不必担心和惧怕杨师厚了。担心和惧怕杨师厚的倒是后梁的另外两位皇帝,即郢王朱友珪和末帝朱友贞。
朱友珪是朱温与毫州营妓(已失其姓)所生。朱温把他从毫州接回开封后,就封他为郢王。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友珪杀朱温纂位,得到了杨师厚的有力支持。朱友珪弑父,招致众人非议和不满,起先是魏州衙内都指使潘晏和大将延范、赵训准备起兵反对,但还没等到起兵,他们就被杨师厚的伏兵抓获,并被处死;后来又有一指挥使叫做赵宾的想起兵为乱,杨师厚也以衙兵围捕,抓获一百余人,一并斩于魏州府门。朱友珪心里很感激,就给杨师厚加了官。当时,杨师厚功高威重,又掌握着河期重兵,无论地位还是势力,都有超过朱友珪的迹象,因此,朱友珪又常常感到担心,想暗中算计他。
一次,郢王以议事为名召杨师厚进殿,部下田温等人都劝杨师厚不要赴殿,以免不测,但杨师厚艺高胆大,仍然决定前去应见。他安慰他的部下们:“吾二十年不负朱家,今若不行,则见疑而生事,然吾知上(指朱友珪)为人,虽往,无如我何也”于是带着两万劲兵进京。快到京城,杨师厚把劲兵部署在城外,只让十多个随从跟着自己入殿。杨师厚的这番气势,不仅使朱友珪收敛起他的杀心,而且还差一点被吓坏了。末了,朱友珪只好赐予杨师厚重礼让他回去。不过,朱友珪的恐惧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此后不久,朱友贞便把他赶下了皇帝的宝座。
朱友贞是朱温的第四子。朱友珪位之后,命朱友贞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行使开封府尹的职权。朱友珪算位,群情多不服。赵岩与朱友贞在开封商议对策,赵岩说:“此事易如反掌,成败在招讨杨令公(即杨师厚)之手,但得一言渝禁军,其事立办。”于是,朱友贞派亲信马慎交去魏州拜见杨师厚,并说:事成之日,将赐五十万缁以犒劳禁军,还答应让杨师厚继续兼任节度使之职。
马慎交一方面把这番话转告了杨师厚,另一方面又动之以理:“郢王杀君害父,算居大位,官中荒淫,库所不至。洛下(指朱友珪)人情已去,东京(指朱友贞)物望所归,公若因而成之,则有辅立之功,讨贼之效。”杨师厚犹豫片刻之后,便决定助朱友贞一臂之力。正由于杨师厚与请将的精心策划,郢王朱友珪在突如其来的千人禁军的冲杀之下伏首以诛。于是,朱友贞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一一末帝。
朱友贞即位,以杨师厚为首功,所以被封为邺王,加检校太师、中书令。但在重臣拥立下登上皇位的朱友贞不免心里嘀咕:杨师厚既然能够拥立我,难道就不会拥立他人吗?出于这种心理,末帝处处小心,比如无论大小事情定先去征求杨师厚的意见。此外,末帝还时时想讨得他的欢心,凡是涉及杨师厚的诏书,都不称其名,而以官名代之。在这样的大臣面前做皇帝,也的确有些窝囊。末帝越是小心谨慎,杨师厚越是骄狂。晚年的杨师厚尤其如此,或专断财赋,或置备牙军,或采巨石以纪德政。
在骄狂的杨师厚面前,末帝既恨他又怕他,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好在末帝即位后不出三年,杨师厚就一病不起。听到杨师厚病亡的消息,末帝一方面出于朝廷礼仪而废朝三日,另一方面,又在宫中设宴欢庆。而后者应该说是反映了末帝当时的真实心理。这说明杨师厚的病亡,了却了他的一块心病。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理解和感受到末帝的这一心理,这是一种“伴臣如伴虎”式的心理。杨师厚不死情形又会怎样?谁也说不清楚。
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大体说来,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是由君权与臣权两方面构成的。君权通常要远远大于或高于臣权,国家政体的运作大多遵循这一原则而进行,因此,君权大于臣权是古代中国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模式。人臣之所以感到“伴君如伴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作为人臣所应具有的权力已被削弱、乃至于丧失殆尽和君权的过度扩张乃至于至高无上。反过来,倘若人臣之权大于君权,那么它将对君权形成威胁,国家政体的运作势必不能顺利进行。杨师厚功高威重,其权力已有紧通甚至倾夺郢王、末帝之势。无论郢王还是末帝,都在担心这一趋势,都感到恐惧。
在我看来,作为君王,他们都希望按照古老的法则来维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但由于他们手中的君权几乎丧失,所以在臣权强硬的杨师厚面前,他们便東手无策。郢王赐厚礼、末帝设宴欢庆,都是帝王的无能的表现。古代中国的国家权力是按照君权大于臣权的原则来进行分割的。这一分割模式之所以常常受到冲击和破坏,是因为那时还缺乏一个能够制约二者的机制。当然,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产生这一制约机制的可能性,因为国家权力的制约机制是近代政治运作以来的产物。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6]?,包括 五代 (907年-960年)与 十国 (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 中国历史 上的一段时期,自 唐朝 灭亡开始,至 宋朝 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五代十国图
根据 历史学家 张国刚 的《 唐代藩镇研究 》, 唐朝 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7]?,而且割据 藩镇 也曾解除割据。?[8]
唐末 黄巢起义 后, 藩镇割据 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 藩镇 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 封国 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 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 华北地区 、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 五代 ,其中有些是 沙陀 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 国家 ,只是藩镇型的 朝廷 。?[9]?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 后梁 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 藩 ,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 新五代史 》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 契丹 南侵的机会, 辽朝 得以建立。?[10]? [1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 定难军 (后来的 西夏 )逐渐独立,而 静海军 (交趾,后来的 越南 )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五代依次为 梁 、 唐 、 晋 、 汉 、 周 五个政权,即“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史称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与 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 朱温 建立 后梁 ,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公元923年,盘踞 太原 的晋王 李克用 之子 李存勖 灭后梁, 后唐 建国。 后唐 之后的五代君王均出自 李克用 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 历经 后唐明宗 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 石敬瑭 引 契丹 军攻灭, 后晋 建立。?[9]? [12] ?不久契晋关系恶化, 契丹 军南下灭后晋,建立 辽朝 。同时 刘知远 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 郭威 篡后汉建后周, 后周世宗 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夺取后蜀四州、南唐十四州、辽两州,但 柴荣 在北伐 燕云十六州 时重病被迫班师,后不幸病亡。柴宗训即位后不到半年,就被 赵匡胤 所篡,建立 北宋 ,五代结束。?[2]?[13]
十国方面,江南地区初期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国与闽国等。湖广则被荆南、楚、武平与南汉等占据。十国为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楚、南唐、清源、北汉、武平,即“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十国中方面,江南地区有南吴、 南唐 、 吴越国 、 闽国 等。湖广则被 荆南 、 楚 、武平、南汉等占据。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两川地区有 前蜀 、 后蜀 ,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然而耽于安乐,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 是十国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国,是后汉高祖 刘知远 的弟弟刘祟所建。赵匡胤建立 宋朝 (史称 北宋 )后,与其弟 宋太宗 相继扫荡群雄,最后于979年攻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 十国 结束。?[2]?[10]
唐朝灭亡
安史之乱 后, 唐朝 由盛转衰,在各地的 藩镇 乘机做大做强。而 黄巢 之乱以后的唐朝更是出现了“极目千里、无复烟火”?[14]?的局面。乱事波及两淮江南地区,当地群雄纷起抗敌,十国中的吴国与楚国得以建立。?[15]? 秦宗权之乱直到唐昭宗时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16]
朱全忠 、 李克用 与 李茂贞 这三派藩镇影响了 唐朝 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更成为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君主。 朱全忠 ( 朱温 )与 李克用 因故不合,?[17]?双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镇,都斗争不断。 朱全忠 (朱温)利用朝中的势力打压 李克用 ,并且趁李克用与 李茂贞 等人抗衡之际威服河北各藩镇,并吞河中军、淄青军等节度使领地。地盘的扩充使得朱全忠的势力远大于李克用。?[16]? 而关中的凤翔节度使 李茂贞 虽然威胁唐廷,但因 李克用 与朱全忠(朱温)的干涉而失败。
888年 唐昭宗 继位后,宰相 崔胤 与宦官 韩全诲 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幽禁,崔胤紧急召唤朱全忠(朱温)入援。而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投靠 李茂贞 ,朱全忠(朱温)于是率军围困 凤翔 。隔年, 凤翔 军粮草耗尽, 李茂贞 只好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朱温)和解。朱全忠(朱温)趁机掌控朝中大权,还屠杀宦官数百人,派兵控制 长安 。 崔胤 后悔不已,有意摆脱 朱全忠 ( 朱温 )的威胁,暗中招募六军十二卫,被 朱全忠 (朱温)在长安的眼线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杀 崔胤 ,逼迫 唐昭宗 迁都 洛阳 ,同年8月弑 唐昭宗 ,另立昭宗子 李柷 为帝,即 唐哀帝 。朱全忠(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 淮南 失利,于907年逼迫 唐哀帝 禅让,不久又杀之, 唐朝 亡,五代十国时期开始。他改名 朱晃 (朱温),国号 梁 ,史称 后梁 ,他即 后梁太祖 ,最后定都东都东京(今开封)。?[16]
梁晋对峙
五代各政权虽然
五代十国割据势力分布图(后汉时期)
掌控 中原 与 关中 地区(除后梁未控制关中),但是没有像唐朝一样成为所有藩镇认可的共主,主要势力范围也不出 华北地区 ,只能说是一个藩镇型的朝廷。?[18]
各地藩镇在 唐朝 灭亡后,初期有些政权依旧使用唐朝年号割据一方,有的奉五代为正朔,其他则是保境固守或称帝争天下。不管他们的外交策略是什么,这些藩镇都已经独立自主,其中十个同时或相继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权被《 新五代史 》及后世史家称为 十国 。?[19]
中原地区归附后梁的半独立政权有 义武节度使 、 北平王 王处直 、 成德节度使 、 赵王 王镕 、 卢龙节度使 刘仁恭 (911年其子 刘守光 称帝独立)等,独立的是凤翔节度使、 岐王 李茂贞 建立的 岐国 ,河东节度使、晋王 李克用 建立的 晋国 。蜀地方面, 西川 节度使、蜀王 王建 建立 前蜀 ; 湖广 一带,占据 江陵 周围的荆南军 高季兴 在后唐时独立, 湖南 武安军 马殷 建 楚国 , 两广 ( 岭南 )清海军 刘隐 建南汉, 江南 地区,占据 两淮 吴地的淮南军 杨行密 建 吴国 ,浙江 钱镠 建 吴越国 ,福建 王审知 建 闽国 。?[18]? 另外,交趾 静海军 曲承裕 自立,在 越南 历史上被称为 曲家 ,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的开端。?[20]? 党项族 组成的 定难军 也在陕北 夏州 一带割据自立。位于 河西 瓜州 的 归义军 一度建立金山国。此时晋、岐与吴依旧奉唐室年号,而前蜀称帝,均不承认后梁,其余政权都臣服后梁。因此也难怪欧阳修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后梁太祖 朱全忠 ( 朱温 )针对 唐朝 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强烈改革。他极度厌恶宦官,曾拒绝在南方避难的宦官返回京城;?[21]?讨厌唐廷高级官员,启用失意士人如 李振 、 敬翔 等人,并且听从李振建议,屠杀宰相 裴枢 、 崔远 等三十名高官,史称 白马之祸 。?[22]?这些失意士人重实际而轻名义,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23]?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发展,致力减轻赋税;对军队十分严厉,如大将战死,所部士卒一律斩首,称“跋队斩”。然而 后梁 太祖晚年荒淫无度,甚至不顾伦理,经常召诸子之妻入宫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国之初,几乎所有国家与藩镇都表示臣服,只有晋、岐、前蜀与吴敌视后梁,依旧奉唐室年号。其中晋国的 李克用 更是 后梁 太祖的死敌,自开国起 后梁 太祖就北伐晋国,在潞州(山西长治)与 李克用 僵持不下,史称 潞州之战 。?[24-25]? 李克用 因忧劳去世后,其子 李存勖 在 李克宁 、 张承业 的辅佐下而获得胜利。910年后梁太祖怀疑成德军与晋密结而率军进伐,迫使成德军 王镕 与义武军 王处直 倒向 李存勖 。 李存勖 率军于 柏乡 (河北柏乡)击溃后梁军,成功救援成德军,而梁军元气大伤,史称 柏乡之战 。北方之雄 刘守光 为人残暴,且是晋的强敌。他于909年被后梁封为燕王,建立 燕国 ,911年称帝,史称 桀燕 。隔年, 李存勖 派 周德威 讨伐 刘守光 ,朱温亲自率军救援,但被晋军击溃。 刘守光 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勖攻灭。?[18]
朱温败退洛阳后病危,次子 朱友圭 不满朱温有意立养子 朱友文 为太子,?[26]?趁机刺杀朱温而继位。然而朱友圭荒淫无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 朱友贞 联合天雄军(即魏博军) 杨师厚 进伐夺位,史称 后梁 末帝。杨师厚去世后,天雄军等河北诸镇都陆续归附晋国,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战中梁军惨败于晋军,后梁北疆只能勉强维持在黄河以南。公元918年 李存勖 率军南征,与梁军相持于 濮州 一带。梁军惨败,但晋将 周德威 战死,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921年 张文礼 杀成德节度使、赵王 王镕 ,控制成德军,联合 契丹国 与 后梁 ,对抗晋国。然而 李存勖 率军于 镇州 击溃梁赵联军,又夺得 河北三镇 后。?[27]
923年, 李存勖 在 魏州 称帝(即后唐庄宗),以光复 唐朝 为号召建国号唐,史称 后唐 ,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将 王彦章 采取牵制 郓州 (山东 东平 )的方式,成功围堵唐军于 杨刘 (今山东 东阿 )附近。双方对峙良久,唐军军粮不足,有即将撤退的迹象。然而梁廷 赵岩 、 张汉杰 等人进谗言,使王彦章被撤换,后唐庄宗又率军经郓州迂回攻入空虚无兵的 汴州 。城破之日,后梁末帝无奈命 皇甫麟 杀死他,后梁覆灭。?[18]
后唐盛衰
后唐 庄宗灭后梁后,定都 洛阳 。此时 河北三镇 已定, 后唐 国力强盛。 岐国 李茂贞 对 后唐 称臣,后唐庄宗封他为 秦王 。公元924年 李茂贞 去世,后唐庄宗的长子 李继岌 担任凤翔节度使,正式吞并了岐国。前蜀 王建 在建国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经济与军事都十分强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 王衍 奢侈无度,残暴昏庸。925年后唐庄宗派 郭崇韬 、魏王李继岌率军攻入 成都 ,王衍投降, 前蜀 灭亡。?[28]
后唐 对外强盛,但是内忧积重。 后唐庄宗 定都洛阳后,招回宦官以任枢要之职,任用 李袭吉 等保守派,一切与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败坏。?[23]? 后唐庄宗 自认基业已固,不务政事,肆情纵欲,自取艺名“李天下”,宠信 伶人 敬新磨 、伶官 景进 等人。当时军队庞大,国库吃紧,然而其妻 刘皇后 干预朝政、贪婪爱财,将税收一半归后宫,使得朝廷还要暂扣军粮以补其他支出,形成极大的隐忧,不久征蜀唐军即因故兵变。?[29]
郭崇韬虽然完成灭蜀任务,但李继岌对于不能深入参与军务而感到不满。他密报朝廷,意图陷害郭崇韬。后唐庄宗有意先调查再决定,但刘皇后自行命李继岌处决之。公元926年郭崇韬被杀,唐军军心涣散,兵变四起。刘皇后又不愿将自己的财物用于劳军,使局面更加恶化。?[30]?不久,魏博军在 赵在礼 率领下于魏州(河北大名)叛乱,唐将
内忧加外患。
内忧:
乾化二年(912年)五月,梁太祖退至洛阳,病入膏肓,同年六月,为第三子朱友圭所杀。次年,友圭又被其四弟友贞联合禁军讨灭,友贞继位,是为梁末帝。后梁内乱相继,只有大将杨师厚率军与晋、赵周旋于河北。
朱友贞
贞明元年(915年)春,杨师厚死,梁朝廷密谋把杨师厚的领地一分为二,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军士叛降于晋,晋王李存勖乃亲征出兵太行黄泽岭(今山西左权东南),又袭德州(今属山东)、澶州,梁军连战皆败。次年春,梁末帝命王檀率军3万北上,直奔太原,企图袭取晋军基地,但为守城军击败。
贞明四年(918年)八月,晋王李存勖从魏州举兵南下,想要灭梁,与梁军相持于濮州一带。十二月下旬,晋军至胡柳陂(今濮阳西南),贺瑰率梁军跟踪而至,两军激战,梁军骑军王彦章败,西逃时冲散了晋军的西线部队,晋名将周德威战死。晋将李嗣昭、王建及率骑兵冲击梁步兵,梁军惨败,伤亡近3万。但晋军也因此战元气大伤,梁晋战争沉寂了一段时期。
龙德元年(921年)春,晋王李存勖正拟称帝之际,镇州王镕为部下张文礼所杀。张文礼勾结后梁与契丹。晋军进围镇州时,梁军袭击晋军,却反为晋军所败,死伤2万多人。
外患:
龙德三年(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是为庄宗,史称后唐。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末,后唐乘后梁西攻泽州(今山西晋城),派大将李嗣源率骑5000袭郓州(今山东东平),次日清晨占之。后梁启用王彦章为帅,段凝为副帅,调集精兵10万北讨后唐。唐庄宗亲自率军与梁军苦战于杨刘(今东阿)。后王彦章兵败中都县(今山东汶上)被俘斩。923年11月19日唐军达开封城下,开封随即降唐,梁亡。梁末帝自杀。
历史上有多个梁国,其大将分别有:
1.战国时期的魏国,迁都大梁后,也称梁国:吴起、乐羊、庞涓
2.南北朝时的南梁:陈庆之、裴邃、韦睿、夏侯亶、王僧辩、陈霸先(之后建立陈朝)
3.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杨师厚、葛从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朝名将郭子仪,手握重权却头脑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