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隋炀帝杨广真实为人分析

话历史 2023-11-26 09:15:14

隋炀帝杨广真实为人分析

历史内容除了大家在上学期间的历史书可以学到一些,但其实在历史的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等待大家来挖掘,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隋炀帝杨广真实为人分析这一内容。

隋炀帝杨广真实为人分析

杨广:一个被称为“影帝”的隋朝皇帝

有人评价他“聪明多智,广学博闻”,也有人讨厌他“徒慕虚名,自弊中土”。甚至有人直接骂他“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然而,关于杨广的第一标签,应该是“影帝”。

所谓“影帝”即凭借着高超演技当上皇帝的男人。在此之前,隋朝的法定继承人为杨广的哥哥杨勇。这个杨勇同志,大概仗着太子的身份,似乎染上了“富二代”的流行病,热衷于流连各大会所,并同诸多“外围女”关系模糊不清。这些,都是隋文帝夫妇不喜欢的,也有了一些微词。风声传到了杨广耳里。但杨广这哥们,也是个浪荡子,如何求“关注”呢?办法也有,演!

杨广摆了个孝子的脸谱,差三岔五就往宫里跑,给娘亲“请安”。这感情嘛,是走出来的。隋文帝夫妇呢,觉得孺子可教嘛,也就常来杨广处串门了。

因为这段精彩的“表演”,杨广赢得了隋文帝夫妇的信任和欢心。最终,他成功取代了哥哥成为了隋朝的下一任皇帝。对于他的影帝之名,也源自于此。杨广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表演,成功登上了皇位。

不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后人的评价,杨广都以“影帝”这一标签留存于世。也许,这正是他留给后人的最深刻印象。

每次张罗,杨广总是打着“补丁”上场,招呼的,也是粗茶淡饭,一旁掌事的丫鬟,也多是上了年纪的大妈。隋文帝夫妇笑了,会心地笑了,饭局其乐融融。饭罢,送走了爹妈,杨广回头微微一笑,打了个口哨,爱妾们,全出来吧。后来呢,老哥终究犯了事,杨广如愿获得“太子”认证。看吧,人生全靠演技。

杨广人生的第二个标签,一定是“驴友”。在当时的年代,如杨广这般热衷旅行的男人,确实不多。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情怀,杨广倒也另辟蹊径地开了条运河,大概从京都(洛阳)一直凿到江都(今扬州一代),沿绵数千里。隋朝的时候,还没有某某技校,也没有什么高端的挖掘机,这人力物力,自然是砸下不少。

河通了,当然得好好玩,玩出人生好风光。这得有配套嘛。杨广呢,令手下建造了数千艘游船,喊上王公大臣美妃公主们,上船采风。游船首尾相连,竟达两百余里。而杨广自己,坐着私人订制的高头龙船,每到一处,向夹道欢迎的“粉丝”们挥手示意。这些“粉丝”,多是沿途官员花钱请的。至于老百姓呢?全蹲在家里哭呢。因为天子巡游的开销,多半得他们买单。

除了爱旅游,杨广的私人生活里,自然也离不开女人。而且爹地留下来的女人,他尤其喜欢。譬如有个小妈,史称宣华夫人,在隋文帝在位时,就有点暧昧不清。文帝一“嗝屁”,杨广就迫不及待了,直接就把小妈抱上了龙床聊起了人生。当然,老爹留下的后宫资源还有很多,杨广登基之后,倒也是一天一宣,一日一换,夜夜不亦乐乎。

后来呢,大概玩腻了,想换换口味。听说江南女子多水嫩,于是专门在江都设立了办事处,但逢有“艳名”的女子,必在此处登记,留在花名册上,供杨广遴选。后杨广数度巡游江南,除却赏花玩水之外,也有一睹风月之意。

人最怕的,就是闲着。闲得慌,难免就要搞事。我们的杨广同志,山水玩也玩啦,美女泡也泡啦,人生忽然没追求了。怎么办?找点刺激的,比如打仗。隋朝经过文帝的打理,国内政治局面其实是比较稳定的,杨广上位初期,各处也没有太多刺头的民间武装,于是乎,将矛头瞄向了境外。

说来也巧,当时有个叫做高句丽的国家,国王挺傲慢的,因为纳贡的问题,得罪了杨广。区区偏远小国,胆敢调皮?杨广火了。大手一挥,打!这高句丽,地理位置大概在今日朝鲜半岛一带(也包括部分辽东地区),隋都洛阳离它远着呢,犯得着嘛?

但距离不是问题,态度才是问题。杨广争得是面子。这叫什么?境界。可这个无端的梁子,一结下了就是七年。其间,历经三次大规模遭遇战。高句丽国王终于被打服了,认怂了。杨广哈哈一笑,小样,何必当初了。可一回首,尸骨遍野,多是自己的臣民。

这场战争,“性价比”实在太低了,胜又如何?而隋国大好局势,竟被浩大的战争活活拖垮了。杨广呢?随着各地军事武装的崛起,离掉脑袋也就不远了。

给杨广戴上“雄主”的标签,大概会引来诸多异议。拿下,似乎又有失偏颇。尽管诸多荒唐往事缠身,但他功绩,却也不能抹杀。

譬如,尚未登基之时,杨广曾作为先锋,统帅大军一举灭了南朝割据政府陈国。作为胜利者,杨广并未在南国烧杀抢掠,相反,封存府库,收缴户籍和地图,金银分文不取,百姓秋毫无犯。

更难得可贵的,杨广还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从政积极性,巩固并完善了科举制度,恢复了国子监、大学等,为此后的中华文明复兴(南北朝文明几乎糟蹋殆尽),打下了夯实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隋炀帝杨广真实为人分析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你觉得隋炀帝杨广是怎么样的人?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这是他的功绩,应该肯定。既然对于秦始皇修建长城没有完全地否定,那么对于杨广开凿大运河也应该给予肯定。总之,杨广应该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并州(治所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市)的总管。  杨坚之所以要让很小的儿子担任并州总管,拱卫京城,是吸取了北周没有亲近的重臣辅佐,而被自己灭掉的教训。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真正能在以后胜任,杨坚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王韶没有辜负杨坚的信任,对杨广尽心尽力,有一次,在他出巡长城时,杨广便趁机造园林,结果等王韶回来后立即劝止了杨广。  后来,隋朝兴兵灭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统帅,但真正领兵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将领。灭掉陈后,进驻建康,即现在的南京,杨广表现得很有气度:杀掉了陈后主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不贪钱财,最后将陈叔宝及皇后等人押回京城。灭掉陈后,杨广进封太尉之职。  此后,杨广也是屡建战功: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公元600年,北上击败突厥进犯。这些功劳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从这点来看,他和李世民有些相似,都是次子,都有战功,都是通过非常手段得到的皇位,只不过李世民比杨广的政绩突出一些,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后来的人们就对李世民称誉多一些,对杨广贬低的多一些。

隋炀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传统观点认为,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其罪行罄竹难书。他营建东都、开通运河、巡游江南、三征高丽,他黄淫无耻、残忍毒辣、祸国殃民,他最终葬送了短命的隋王朝。所有这些劣迹在《隋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中都可以找到明证。
但是,由于《隋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的作者们写书的目的就是要其帝王以史为鉴、以隋炀帝为鉴,所以把炀帝盖棺定论,冠以暴君之恶名,再加上旧史家、文学家对炀帝的丑化,隋炀帝就似乎批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后人很难认识到他的真实面目。
炀帝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比如:修运河、见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骂的恶名。
这一方面说明隋炀帝与秦始皇、唐太宗一样功勋卓著,但另一方面又有矫枉过正之嫌,不免拔高了炀帝的形象。我认为,隋炀帝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虽然他有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一面,但瑕不掩瑜,他的许多措施无论是决策还是客观效果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不难看到,在贞观之治中,唐太宗是跟在隋炀帝之后亦步亦趋的,不仅以隋为镜,而且以隋为师,隋炀帝是唐太宗美誉名垂青史的垫脚石。这里,评论隋炀帝的功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造成其“过”的历史原因。
时势造英雄,同样,时势也造就暴君。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进入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转型时代,历史正处于大发展的趋势下。但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成就了隋炀帝,他却有轻易地毁掉了历史继续前进的势头,转型期的新旧矛盾击垮了他,阻碍了他一展宏图的心愿。
隋朝的建立,没有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这一方面说明北周的社会矛盾还并不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就使得隋统治者看不透社会存在的问题,将各种矛盾全盘继承下来。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势力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仍尾大不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这种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南北地主的分裂。钱穆《国史大纲》中这样认为:“炀帝的多欲政治是他的夸大狂,一面反映出当时国力之充实,一面是炀帝已深深染受了南方文学风气之熏陶。”南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南北地主的分裂,而隋炀帝不能把南方的文学与北方的吏治、武力绾合,造成更高、更合理的政权,终于重蹈了秦始皇的覆辙。另外,南方文学,实则“变相贵族之产物也”,“ 炀帝雄才大略不如始皇,而同为带有极度的贵族气分,故两人皆不能恤民隐”,一味滥用民力,涸泽而渔,导致王朝的覆灭。
第二,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汪钱《隋唐史杂记》分析了隋政权的阶级基础,其中之一就是开始兴起并发展的庶族地主。隋统治者并没有明确它是代表普通地主利益的,但一方面国家与世家大族有矛盾,另一方面,普通地主要发展,就要削弱士族地主,这是历史的进步,因而隋政权客观上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就比较激烈。而隋炀帝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这些矛盾,用人不当,这也是隋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隋炀帝的“过”,隋炀帝“过”也不只是他个人的错。《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史论》认为隋文帝的聚敛财富,恰好支撑了炀帝的挥霍奢靡。唐太宗也说过“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每一个皇帝都有贪婪、贪图安逸的一面,当条件充分时,便明显地暴露出来。贞观初年、汉文景之治中,皇帝提倡节俭,这并非是皇帝艰苦朴素,实则是遭受动乱之后,社会经济萧条,没有这个条件供皇帝去奢靡,在要享乐还是要江山之间,稍微有点理智的皇帝肯定会选择后者。贞观后期,社会经济恢复,唐太宗也是“锦绡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帐烦劳”。可见,炀帝与太宗被传统史家称为一暴君、一明君,实在也是时势造就,他们本人实属一丘之貉。难怪胡戟提出了“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个个儿”的假设!
综上所述,炀帝的过失是时势造就,隋的短促而王也是各方面综合因素造成。我们不能以胜者王败者寇的狭隘眼光去审视隋炀帝。隋炀帝的很多政绩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但是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历史的发展本是曲折的,人类的进步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的。隋炀帝正好是处于历史长河迂回处的皇帝,他失败了,但他走过的这段弯路,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他当时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惨重代价开创了历史前进发展的势头,为封建盛世的到来拉开了序幕,历史长河又浩浩荡荡地向前奔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