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原因

历史典故 2023-11-19 09:31:48

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原因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原因这一内容。

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原因

《太平公主篡位之谋》

唐太平公主为了长保权势,竟然想要废除太子,凭借着在朝野散布流言,声称李隆基并非皇帝嫡长子,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来谋取成功。然而,由于李旦公开宣谕平息流言,她未能得逞。同时,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监视他的日常行为,并与窦怀贞等大臣结为朋党,密谋加害李隆基。随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她甚至将宰相邀截在宣政殿光范门内,暗示他们应当劝皇帝改立太子,但却遭到了拒绝。

历史上记载《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中提到,太平公主之所以想要废除太子,是因为太子年少,她意图易位;然而,后来却惮其英武,转而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并散布流言称“太子非长,不当立。”公主每时每刻都在窥视太子的行为,太子的亲信也往往成为她的耳目,让太子深感不安。此外,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人结为朋党,更是想以危害太子的方式来谋取她的权力。更令人震惊的是,太平公主甚至曾乘坐辇车邀请宰相们到宣政殿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引起了众人的失色,而宋璟却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是真宗庙社稷之主,太平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但太平公主却到李旦面前哭诉,不但留在了京中,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后来,李旦又欲传位给太子,虽在群臣的谏阻下未能如愿,但却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璟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顷之,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于五日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张说曰:“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姚元之曰:“张说所言,社稷之至计也。”上悦。(二月)丁丑,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处分。……太平公主闻姚元之、宋璟之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元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甲申,贬元之为申州刺史,璟为楚州刺史。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己亥,制戒谕中外,以息浮议。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太平公主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宋璟抗言曰:“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壬辰,制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五日一受朝于太极殿。皇帝自称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于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馀皆决于皇帝。

当时,太平公主依仗李旦的信任,在朝中仍拥有强大的势力,七位宰相有五人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也大都依附于她。她公然提出要废掉皇帝,因宰相陆象先反对而未遂。后来,李旦有意遣皇帝李隆基出京巡边,但最终却因故延期,将日期改为明年八月。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初,太平公主与其党谋废立,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皆以为然,陆象先独以为不可。……上皇诰遣皇帝巡边,西自河、陇,东及燕、蓟,选将练卒。……皇帝巡边改期,所募兵各散遣,约八月复集,竟不成行。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朝政。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秋,七月,甲子,上因王毛仲取闲厩马及兵三百馀人,与同谋十馀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门,召元楷、慈,先斩之,擒膺福、猷于内客省以出,执至忠、羲于朝堂,皆斩之。怀贞逃入沟中,自缢死,戮其尸,改姓曰毒。上皇闻变,登承天门楼。郭元振奏,皇帝前奉诰诛窦怀贞等,无他也。上寻至楼上,上皇乃下诰罪状怀贞等,因赦天下,惟逆人亲党不赦。乙丑,上皇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唐睿宗李旦禅位给李隆基的原因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唐朝诡事录太子原型人物

唐朝诡事录太子原型人物是太平公主的侄儿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

宝应元年四月甲寅日(762年5月3日),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葬于泰陵。

人物生平:

垂拱元年八月戊寅日(685年9月8日),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

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载(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李隆基

“让皇帝”李宪为何会心甘情愿的将皇位让给唐玄宗李隆基呢?

在中国古代,皇位是无数人为之争的头破血流的事物,然而唐朝的“让皇帝”李宪,作为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却心甘情愿的将皇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也就是日后的唐玄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兄弟和睦,颇有让贤风范

早年由于武则天当政,当时的唐睿宗李旦虽然被立为皇帝,实质上只是武皇的傀儡。不久后,李旦被废,连带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李宪也被废。而在被废期间,李旦的五个儿子相传住在一条街上。在这样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五兄弟,比起一般互相勾心斗角的皇室兄弟们,更多了一份“共患难”的情绪。在唐玄宗即位后,他的兄弟都是历史少有的“得以善终”,这也和他们年少时住在一起有很大联系。

二、李宪的“自知之明”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时任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发动宫廷政变,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此次政变后,李旦复辟为唐睿宗。

李隆基在此次政变中表现异常突出,在朝中获得了极大的声望并且此时手握兵权,在这个重立皇太子的关头,李宪选择主动让出皇太子之位“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国家在安定是应该立嫡长子,但在国家危机时刻则应该立功劳大的,不然天下都会失望。就这样,李宪用这样的方式巧妙的让出了帝位,不仅避免了日后可能产生的兄弟相残的局面,还让李隆基对自己心存感激。

三、志不在此,日浸声色

尽管李宪在政治方面并无什么突出表现,却表现出来极高的艺术天赋。据史料记载,李宪从小就才气过人,成年后更是精通音乐,尤其对西域龟兹乐章有着自己的见解。

唐睿宗李旦为何三让天下?

李旦第一次登基是在皇兄李显被武则天废黜后,成为大唐第五任帝王,只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当时武则天因称帝时机不成熟,就立了年幼的李旦为帝。李旦不但不能在正宫临朝,而且只能住在别殿,武则天则是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后来徐敬业因不满武氏擅政,拉拢了一批人要为李显复辟,被武则天镇压粉碎。不久,越王李贞也起兵造反,在武后的镇压下失败。经过此番血洗,武则天的势力更加壮大,其要做女皇帝的欲望已昭然若揭,李旦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让位之举。

李旦本就无实权,这种让位只是让武则天从幕后走到台前而已。但刚开始武则天还不肯接受,后来见李旦退位之心已决,武则天也就不再掩饰。天授元年,武则天在李旦等臣子的拥戴下即位,改元为周。而此时的李旦深知自己处境不好,只有取得母亲信任才能苟活,于是恳求武则天赐自己姓武,以表忠心。于是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实际是个候补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李旦第二次让位不同于第一次,因为此时的李旦被贬成了皇嗣,让出的只能是太子的位子。圣历元年三月,武则天将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召回,显然有让李显成为接班人的意思。在让位给皇后武则天之后,李旦退居太子之位,为了避免与皇兄的骨肉相争,他便故意称病不朝,恳请把太子之位让给李显。

武则天同意了李旦的请求,李显被封太子,李旦被封相王。这次让位李旦再次聪明地躲开了皇室内斗,保全自己,并且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李显的信任。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逼武氏退位,拥立李显。李显即位后,李旦被封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辅国。可是李旦不愿意做,坚决请辞了。后来,李显又想封李旦为皇太弟,李旦依然推辞。正是由于李旦的谦让,在李显复辟后的政治漩涡里,虽也难免遭猜忌,但仍顺利保得平安让天下于儿子李隆基

景龙四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了李显,立了少帝李重茂,按李显遗诏,李旦本应辅政治国,但李旦深知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之路,故严词拒绝,不愿涉险。

后来韦后被李隆基(李旦的第三子)和太平公主等人诛杀,李重茂被废除,李旦又被拥立登基。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有27年之久。

可是即位后的第二个月,李旦就把李隆基立为太子,在当了二十六个月的皇帝后,李旦再次让位给李隆基。

这次让位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元盛世。睿宗李旦虽没怎么操持过国事,但他却让位给了一位英主,也算是功劳一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