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明仁宗朱高炽对文学的痴迷和喜爱这一内容。
这本书是为了帮助封建皇帝治理国家而作。当时的宋理宗在国政上表现得十分荒废,奸佞当权。欧阳修借助《大学》的义理,引用儒家经典和历史事例,附以自己的见解,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理,旨在倡导君主以明理来治理国家。
《奏议切直》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格物、诚意、致知、修身、正心、齐家等多个重要的主题。这使得该书成为了研究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司法、教育、军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之一。它的珍贵价值得以体现,南京图书馆也曾经收藏了这本书。通过研读《奏议切直》,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君主治国的理念。
该书内容丰富,有发挥格物、诚意、致知、修身、正心、齐家诸义等。为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司法、教育、军事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收藏于南京图书馆。
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
真德秀早年受教于朱熹弟子詹体仁,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授南剑州判官。开禧元年(1205年)再中博学宏词科,入朝为太学正。嘉定八年至十五年(1215—1222年),历太学博士、秘书郎、起居郎、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宝庆元年(1225年),史弥远矫诏废太子立理宗,其为济王鸣冤,遭弹劾落职,归家著书。绍定五年(1232年),因理宗崇奉理学而重获起用,接连知泉州、福州。端平元年(1234年),入朝为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二年(1235年),升任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旋即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获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真德秀政治上颇有建树,立朝为官敢于直言;在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一系列仁政。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创“西山真氏学派”,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本文总结了关于明仁宗朱高炽对文学的痴迷和喜爱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暴死,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
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勉之,世子多疾”。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即位后,改年号洪熙,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死后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对于他的贡献提出了质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间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务一直是交给朱高炽来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推行自己政策,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加上这段时间,朱高炽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炽一代仁君的称号当之无愧。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是明朝历史上的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极,次年改年号为洪熙,史称洪熙皇帝。他执政不到一年,而做太子却有20年的历史,因而他的很多事迹都被历史湮没了,以致于很少有人把他和他那铁血雄主的父亲朱棣联系起来。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仁政治国,才为明朝的后世之君守成丰业准备了条件,因此可以说他是位承上启下的皇帝。
二十年的太子生活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年即读儒家经书,生性仁厚儒雅,沉静好文,言行识度,很早就知儒家治国之道,以聪慧仁德著称,深受祖父朱元璋的宠爱。
据说,朱元璋曾让秦王、晋王、燕王的嫡子同时进京,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让他们去检阅部队,只有朱高炽回来晚了。朱元璋问他原因,朱高炽说,天气很寒冷,我想等军士们吃完饭再检阅,所以回来迟了。朱元璋很高兴,夸奖说,“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炽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后,呈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发现奏章里有一些错别字和一些小毛病没有改过来,就问朱高炽是不是没有看到,朱高炽回答说,孙臣以为小过不足以上渎天听,朱元璋大喜,接着又问他尧舜的时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灾害怎么办?朱高炽说,要“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很高兴,说,“小子异日不可量也”。
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这个儿子并不讨他喜欢,甚至可以说朱高炽一生也没有赢得他的欢心。朱棣起兵靖难时,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朱棣就命他留守北京。虽然朱高炽生|生仁厚,却并不懦弱。奉命居守北平期间,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虽然当时上有母亲徐氏,下有姚广孝、顾成等人相助,但仅以万人坚守孤城,也确实不易,可见其绝非庸懦之辈。
在此期间,建文帝曾遣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但朱高炽仁孝如一,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起原封不动地送到朱棣面前,才免却了父子相残的悲剧,使建文帝的反问计失败,由此便使朱棣不得不说,“留守之功胜于征讨”。
尽管朱高炽以仁厚儒雅获得了极好的名声,但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通往皇位的路程上布满了坎坷。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朱高炽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皇二子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英俊武勇,在靖难中立下大功,朱棣登基后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希望立朱高煦为太子,因为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朱棣登基后没有立即册立太子,对此朝臣多有觉察,于是纷纷上言,请求建储。不少勋臣贵戚都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理由不外是“靖难有功”,文臣则大都支持朱高炽,其代表人物是兵部尚书金忠和内阁学士解缙。金忠在朱棣面前列举历代立嫡故事,劝他册立嫡长子朱高炽。朱棣再去问解缙,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听罢低头不语,解缙知道朱棣平素最喜爱长孙朱瞻基,于是顿首道:“好圣孙。”朱棣终于点了点头。实际上这些文臣们所坚持的不仅是立嫡长的旧制,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对皇帝的选择。文臣们渴望一个像朱高炽那样“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的仁君。
也许是文臣们不失时机地支持朱高炽起到了一定作用,也许是迫于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压力,更重要的是朱高炽作为燕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错误,废之无名,而且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朱棣最终于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同一天,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被封为汉王和赵王。
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筹划迁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炽监国,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才随成祖到北京。监国时期的朱高炽,是在父皇多疑、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陷害中度日的。由于有杨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协助,在处理日常政务及臣属关系,皇家父子、兄弟关系诸方面都适宜无错,加之汉、赵二王夺嫡野心暴露,被朱棣贬斥,太子妃张氏和皇孙朱瞻基受到朱棣的宠信,使朱高炽度过了监国时期的危难。
十余年的监国经历,使朱高炽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治国能力,为登基后稳定统治秩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死于北征归途。做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朱高炽,当时已经47岁,在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尚书蹇义等人的支持下即侍.浓年前年粤为洪跑.
仁政改革朱高炽登上皇位后,顺应时代潮流,针对朝政的弊病,采取了一系列减轻民困、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措施,开始了他的一系列仁政改革。
“仁政”对于明初的士大夫们来说,实在显得有些陌生。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登极称帝,实行的便是“刚猛之治”。那些将功臣宿将诛杀殆尽的大案冤狱,人们还记忆犹新。明太祖死后,建文帝朱允坟登极,这位近于懦弱的青年皇帝也曾想实施“仁政”,但却被燕王朱棣发动的夺位战争所替代。当朱棣从朱允坟手中夺得皇位之后,那些追求“仁政”的士大夫们遭到了空
前残酷的迫害,恐怖政治代替了理想中的“仁政”。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朱高炽,几乎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坎坷的经历使他更加感到了“仁政”的可贵,因而执政之后便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赦免了建文帝时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的冤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杨”辅政;修明纲纪,废除古代的宫刑,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其次,在经济上,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下令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珠宝采办,以减轻百姓负担;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并善于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在科举制度上,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规定了取中比例为“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即位后所推行的仁政,实质上就是一种宽松政治,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利益与追求。因此,在短短八个月里,朱高炽的拨乱反正很受朝野拥戴。连清朝乾隆皇帝都说,如果朱高炽多活几年的话,明朝不会中衰得那么快!尽管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但后人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0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李重润: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死因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