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邦少子刘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历史典故 2023-11-05 09:15:30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刘邦少子刘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一内容。

刘邦少子刘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重写:刘长--汉朝叛逆淮南王的悲剧

刘长沛丰邑人,出生于公元前198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幼子,同时也是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的异母弟,他的母亲是赵姬。他作为一个诸侯王,在西汉初年崛起并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因此被封为淮南王,体现了其扛鼎之能力。

然而由于个人的骄纵跋扈,刘长与汉朝的文帝常常一同出猎并纵情跋扈,在自己的封地上不遵守汉朝的法律,私自颁布法令。这种行径引起了朝臣的不满,文帝也对他进行了劝谕和规劝。然而,刘长并未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与匈奴和闽越的首领联络,企图图谋叛乱。然而这一阴谋最终泄露,刘长被拘禁。

当时朝臣们纷纷讨论是否应该处以死罪,文帝却选择了宽恕,但废除了刘长的王号,将他流放到了遥远的蜀郡严道邛邮(即今天的四川雅安)。在流放途中,刘长拒绝进食直至死亡。他以厉王的谥号被追授。

刘长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他作为皇帝的亲弟弟,享受了无比的荣华富贵,却因为自身的骄纵跋扈和图谋叛乱的行径,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他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即使是权势滔天的诸侯王,也不能违背正道和法律。只有遵守规矩,谦逊自持,才能有真正的荣光和尊严。

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议以死罪,文帝赦之,废王号,谪徙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途中不食而死,谥号厉王。

高祖八年(前199年),刘邦从东垣县经过赵国,张敖把赵姬献给刘邦。赵姬受到刘邦的宠幸,怀下身孕。从此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

高祖九年(前198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刘邦的事情被朝廷发觉,张敖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赵姬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曾受到陛下宠幸,已有身孕。”

狱吏如实禀报,刘邦正因张敖的事气恼,没有理会赵姬申诉。赵姬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审食其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刘邦进言求情,审食其便不再尽力相劝。赵姬生下刘长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刘长送到刘邦面前,刘邦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赵姬。真定是赵姬的故乡,她的祖辈就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遂立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英布领属的四郡封地。刘邦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刘长即淮南王位。

刘长自幼丧母,一直由吕后抚养长大,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审食其而不敢发作。

等到汉文帝即位,刘长自视与汉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汉文帝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年),刘长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汉文帝到御苑打猎,和汉文帝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汉文帝为“大哥”。刘长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审食其府上求见。审食其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事后刘长驰马奔至宫中,向汉文帝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贼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

汉文帝哀悯刘长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刘长,因此刘长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刘长入京,他来到长安。

丞相臣张苍、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冒等上书启奏:“淮南王刘长废弃先帝文法,不服从天子诏令,起居从事不遵法度,自制天子所乘张黄缎伞盖的车驾,出入模仿天子声威,擅为法令,不实行汉家王法。

他擅自委任官吏,让手下的郎中春任国相,网罗收纳各郡县和诸侯国的人以及负罪逃亡者,把他们藏匿起来安置住处,安顿家人,赐给钱财、物资、爵位、俸禄和田宅,有的人爵位竟封至关内侯,享受二千石的优宠。

淮南王给予他们不应得到的这一切,是想图谋不轨。大夫但与有罪失官的开章等七十人,伙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谋反,意欲危害宗庙社稷。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刘邦少子刘长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淮南王刘长到底是不是汉高祖的亲儿子?有什么依据呢?

刘长的母亲原来是赵王张敖的妾。汉八年,刘邦从东垣县经赵国,张敖为讨好刘邦,将妾赵姬进贡刘邦睡觉。赵姬受到刘邦的宠爱,怀孕了。得知此事,张敖继续让赵姬住在宫殿里,不敢为赵姬另设宫殿居住。汉九年,赵相贯高等人聚集柏人县,欲杀刘邦,阴谋败露,张敖及其亲属也被牵连被捕。刘安的父亲,也就是先辈淮南王,被称为刘长。

当时刘邦攻打汉王信时,路过赵地,赵王张耳表现忠诚、殷勤,让美女赵姬与刘邦共度良宵。结果,一夜之间产生了风流,种下了?龙种?。一年后,赵姬卷入赵王谋反,刘邦翻脸不认她。赵姬自杀了,把私生子刘长扔给了刘邦。但是,私生子也是刘家的血脉啊。刘邦心中,?非刘为王?的想法一天比一天大,终于狠毒地打败了第一代淮南王、开国功臣英布,把淮南王这个爵位授予自己的小儿子刘长。

当时刘长才两岁。汉帝时,刘长骄蛮横,经常和皇帝一起开车打猎。封地不用汉法,是自作自受的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取得联系,企图叛乱,案件被逮捕。廷臣诬告死罪、赦免文帝、废除王号、中伤蜀郡严道邛邮(严道县,今四川雅安),中途不吃而死,严令王。赵姬在狱中生下刘长后,怨恨加深,因愤怒而自杀。狱警抱着刘长送到刘邦面前时,刘邦后悔不已,将刘长收养给吕某,将赵姬厚葬在家乡真定县。

汉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叛变,刘邦立刘长为淮南王,接管原属英布的四郡封地。刘邦率军出征,灭英布,刘长顺利登上淮南王位。刘长从小失去了母亲,刘邦觉得亏欠他,在皇后吕后亲自抚养他长大。刘先生长大后,因为吕先生在后面撑腰,所以性格有点傲慢。汉帝时期,倚仗文帝从小亲近,更是有些浮躁膨胀,太后、太子、许多朝廷大臣看着他,一片混乱。一票大臣告反,汉文帝不忍治理他的罪行,大臣却不原谅。文帝束手无策,只好让刘长坐上囚车送到蜀郡。我不知道刘先生脾气暴烈,受不了囚车的侮辱,自杀了。

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看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之间的矛盾

汉文帝在位期间皇室势弱,没有对宫内权贵和各诸侯王大幅削弱的实力,也就没有如景帝时期一般大张旗鼓削藩的举动。在绝大多数诸侯国都四平八稳的情况下,淮南国却被一分为三,淮南王刘长被宣称有「 ”谋反”之罪,在被发配的途中死亡,文帝思念他,于是将淮南国分成三份,让他的三个儿子得以封王。 如此看来,肢解淮南国似乎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毕竟「 ”谋反”这样的重罪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开脱的。淮南王的「 ”谋反”之罪不仅没有牵连到他的家人,他的三个儿子还被封王,文帝对于淮南王确实称得上是「 ”厚爱”了。但实际上,淮南王「 ”谋反”一案很可能是文帝对刘长下手的借口,在《史记》和《汉书》的只言片语中透露着这次「 ”谋反”事件的些许真相。 从「 ”欲以有为”到「 ”定性谋反”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刘长有谋反的举动,班固在《汉书》中对此表示深信不疑。从《史记》到《汉书》,关于刘长「 ”谋反”一案的细节被逐渐淡化,刘长也从「 ”欲以有为”的帮凶,变成了「 ”谋反”的主力。但好在司马迁转述的大臣张仓等人对刘长的罪名控诉还算完整,这些来自于第三方的评价让司马迁、班固等人确信无疑的刘长「 ”谋反之实”也变得不可靠起来。 编撰《史记》的司马迁 一、刘长被「 ”控诉”事件的细节 司马迁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对刘长谋反案的记载非常简略,在没有更多细节的情况下直言刘长是谋反案的主力,「 ”令男子但等......反谷口”的记载直接将刘长的身份确立为谋反团队的决策者。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 但同样是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负责确立淮南王罪行,并向文帝汇报的张仓等人的表达与司马迁的说法有所不同。两份说法对于此次谋反事件的经过大致相同,但对于谁是主谋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分歧。在司马迁的观点中,刘长「 ”令男子但等”,也就是说,「 ”但”等七十余人是在淮南王的安排下进行谋反,按这种说法,淮南王应当是「 ”谋反”罪。 但在张仓等一干大臣给文帝的上书中可以看出,刘长并非主谋。「 ”大夫但、士开章等”的描述和「 ”令男子但”的描述相比少了一个「 ”令”,这就直接表明刘长并非主动策划谋反,而是被动的被拉入了此次谋反事件中。此外,张仓等人的描述中还多了一个唤作「 ”开章”的人,此人被张仓列为主谋,但在司马迁的记载中却消失不见。 大夫但、士五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 关于此次事件的具体细节记载于《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张仓等大臣关于刘长审讯结果的上报情况之后,由于原文太长,这里做一下简要概括。大夫但、士开章和棘蒲侯太子奇是最明确的主犯,而刘长之罪在于明知开章有谋反之实,却包庇不报。关于开章拜访淮南王之事,司马迁选择了略过,这种细节的淡化逐渐让后人将刘长放到了主谋的位置上。 「 ”欲以有为”是张仓等人为刘长定下的罪名,意思就是说怀疑刘长有谋反的可能,但是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到了班固的记载中,对于细节的淡化更加严重,司马迁忽略了主犯「 ”开章”,但至少提到了主犯「 ”但”,在《汉书 文帝纪》的记载中,班固将「 ”但”的形象也进行淡化,用一句话概括了刘长「 ”谋反”事件,直接将刘长定性为「 ”谋反”。从《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到《汉书 文帝纪》,只言片语的缺失带来完全不同的语义,使得刘长从「 ”欲以有为”的从犯,变成了「 ”谋反”的主犯。 十一月,淮南王长谋反,废迁蜀严重,死雍。 二、从第三方对此事的态度看刘长「 ”主从犯”之争 淮南王刘长 袁盎是西汉历史上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赞他是君子,有人视他为小人,但无论君子或是小人,袁盎始终保持的一个特质便是「 ”直言进谏”。在刘长「 ”谋反”事件中,袁盎曾经劝说文帝不要将刘长发配,如果出了意外将会背负「 ”杀弟”之名。试想,如果淮南王「 ”谋反”罪名真的被确认,袁盎还会为他说话吗?还敢为他说话吗?如果刘长真的被确认谋反,即便是判处死刑也不为过,又何至于发配蜀地都被认为是重大处罚,更遑论淮南王出现意外文帝会背负「 ”杀弟”之名了。 也就是说,袁盎的劝谏、文帝的犹豫都是建立在无法证明刘长谋反罪成立的基础之上。那么很显然了,刘长并不是「 ”反谷口”的策划者,至多就是包庇罪犯,犯了「 ”包庇罪”而不是「 ”谋反罪”。 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柰何?” 如果说袁盎的进谏显得不那么直接,那么大臣贾山关于淮南王无大罪的言论就直接的印证了淮南王无「 ”谋反之实”,在《汉书 贾邹枚路传》中,贾山「 ”又讼淮南王无大罪,宜急令反国”,也就是说,贾山觉得淮南王所做的事情根本就称不上大罪,如此来看,「 ”谋反”的黑锅还真不应该让淮南王来背。 除去大臣对此事的观点之外,百姓也对此有着自己的看法,据《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记载,有百姓编撰民谣,歌唱的就是文帝和淮南王之间的斗争,对于淮南王「 ”谋反”之事的态度也在「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句话中表现出来。百姓都不认为淮南王谋反了,而是认为这是文帝对淮南王的打压。 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史书》中有关淮南王刘长的记载挺多,但到谋反这一段就变得突兀起来,之前一直记载淮南王仗着和文帝关系好,恃宠而骄,突然就到了很难找到动机支撑的「 ”谋反”事件。经过对细节的考察,对第三方人态度的辨析,其实淮南王的罪名已经很明显了,他并非「 ”谋反案”的主谋,而是由于包庇「 ”开章”等人变成了从犯。 可是,黑锅怎么就让刘长背上了? 文帝和刘长关于权力的分配是根本原因 淮南王刘长「 ”谋反”事件可以说是被文帝的「 ”猜忌心”所逼出,甚至可能是无中生有的事件。文帝为何要针对刘长,刘长又为何在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记载中被一步步「 ”黑化”,从「 ”欲以有为”的从犯变成了主谋呢?这和封建皇族内部的权力分配不均有着很大的关系,刘长特殊的身份地位使得文帝对他始终不敢信任,这才导致了刘长的悲剧。 汉文帝 一、刘长高贵的出生和强大的实力 刘长是汉高帝刘邦的少子,他被封王的时间在刘邦长子刘肥、刘邦受宠爱的儿子赵如意之后,在代王刘恒之前。同时,刘长曾经被吕后收养,这使得刘邦死后,吕后大肆迫害刘氏之时,刘长逃脱了刘友、刘恢的悲惨结局,和默默无闻基本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代王刘恒比起来,刘长简直是一颗灿烂的明日之星。 但正是由于刘恒的默默无闻,才使得他最终被宫内权贵选中,成为了下一位西汉帝王。据《史记 吕太后本纪》记载,宫内权贵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刘长排位在刘恒之前,刘长最终落选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年少,一个是「 ”母家恶”,而刘恒被选上实在是由于「 ”幸运”二字。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即便刘恒已经成为了汉文帝,他也仍然不能忽视刘长高贵的出生。诸吕叛乱之后,各地的诸侯王几乎都是刘邦的孙子辈,刘邦的儿子辈仅剩下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这样独特的身份让刘长极具竞争力,也让他成为了刘恒眼中一颗难以拔除的铁钉子。 除去高贵的出生之外,刘长还拥有着强大的实力,淮南国地势险要又物产丰富。吕后时期提倡「 ”重农不抑商”政策,各诸侯国受益于此,发展得非常迅速,淮南国就是一个大国。强大的经济能力使得西汉中央没办法忽视掉淮南国可能带来的潜在威胁。 同时淮南国的地势也非常险要,贾谊上书文帝的《治安策》就提到了据淮南防吴楚的方针。淮南国的地势担当了中央和吴楚之间的缓冲带作用,如果淮南国向着中央,那么自然可以防御吴、楚等国,但一旦淮南国和其他诸侯国联盟,西汉中央就将面临极大的威胁。景帝时期,吴楚带头发起七国之乱时就曾经写信拉拢淮南王,即使当时淮南已经被一分为三,但仍然不能忽视其战略作用。 淮南王杀辟阳侯 刘长出生高贵,淮南国又是诸侯国中的强者,无论他是否有争夺之心,他在客观事实上都成为了汉文帝政权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二、淮南王「 ”骄”的性格害惨了他 高贵的出生意味着受人喜爱,刘长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从刘邦封王的顺序来看,作为高帝的少子,刘长显然不似刘恒那般不受待见。由于有过被吕后收养的经历,即便是让刘氏诸王感到心惊胆颤的吕后时代,刘长也依然过得顺风顺水。等到文帝即位,身为文帝唯一在世的弟弟,刘长备受文帝的「 ”宠爱”,可以说,刘长这个人就没有低调过,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高调会让文帝如芒在背,难以安心。 史书中记载刘长「 ”骄”的事件有很多,比如《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记载「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辟阳侯是吕后的宠臣,诸吕叛乱之后他找关系保得了性命,但刘长却丝毫不顾及宫内权贵,强杀辟阳侯,给人留下了「 ”骄纵不法”的印象。 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真正促使他悲剧的「 ”骄”被记载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在刘恒继位之后,她的身份自然是高贵无比,但刘长却不将她放在眼中,这份张狂让文帝如何安心?而「 ”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无疑就触碰到了文帝的底线,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没有大力推行郡县制,而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为了控制诸侯国,诸侯国的国相大多由中央指派。 这种举动无疑是为了监视诸侯王,但刘长却自己选人担任淮南国国相,这就动了文帝的大忌。实际上,「 ”骄”的人结局往往都不会太好,景帝的胞弟梁孝王由于「 ”骄”而结局凄凉,武帝的儿子燕王旦因为「 ”骄”而错失皇位。刘长也是一样,他的「 ”骄”使得文帝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排除不稳定因素,这才导致他最终背上了「 ”谋反”的黑锅,明明是个「 ”从犯”,写着写着就被记载成了「 ”主犯”。 小结 关于淮南王是否有「 ”谋反之实”,已经做了还算详细的论证,便不再多言。淮南王背上「 ”黑锅”,肩负骂名,实在是由于文帝的猜忌所致。从「 ”欲以有为”到被定性为「 ”谋反”,刘长的高贵出生和强大实力使得他成为了文帝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的「 ”骄”则让文帝没办法不猜忌他,最终才让他「 ”背黑锅”。 封建皇权下权力分配的不均导致了淮南王「 ”谋反”事件的产生,皇权分配的矛盾使得「 ”猜忌心理”成为皇帝做出决策的一大影响因素,这是淮南王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历史上的很多事件中,这一道理同样适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98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