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皇太极为什么不吞并朝鲜?。
努尔哈赤面对明朝和蒙古两方的威胁,积极地拉拢朝鲜王朝。他希望与朝鲜王朝合作,共同对抗明朝。然而,朝鲜王朝的内部人士认为明朝曾协助他们击退了倭寇,于是否定了努尔哈赤的提议,并在萨尔浒之战中协助明朝攻打后金。
后来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继位后,为了稳定朝鲜王朝,曾两次出兵攻打朝鲜半岛,最终逼迫朝鲜王朝向后金称臣纳贡。然而,后金并未将朝鲜半岛完全纳入版图,而是在清朝的国力和外部威胁之间权衡利弊,选择不占领朝鲜。这一决策考虑到清朝的国力有限,同时也担心外部势力对自身构成威胁。
第一次清朝出兵攻打李朝,用了3万女真部队,第二次皇太极更是出兵12万大军。要知道这些兵力是当时满清全部的力量,如果强行占领朝鲜半岛,那么必须要分兵布防,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国力的空虚。而且当时的朝鲜半岛土地相对贫困,能不能提供驻军的军费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权衡之下,皇太极为了对抗明朝和蒙古诸部,选择放弃了朝鲜半岛。但皇太极也没有那么好心,为了防止李朝再次倒向明朝。
他在第二次出征朝鲜半岛时,俘虏了50万李朝人回国充当奴隶。此役之后,李朝也认清了形势,既然没有任何能力抗衡清朝,不如做一个顺从属国。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明朝的原因,在朱元璋制定的国策中,对待藩属国永不征伐。这一政策历经多年已经成为了周边国家的共识,如果清朝强行吞并朝鲜半岛,周边的国家必将人人自危,很可能会因此摧毁当时的朝贡体系。
而清朝的目的是取代明朝的地位,并不是吞并周围所有的国家。所以在李朝称臣纳贡成为藩属国后,清朝根本不会去吞并朝鲜半岛。
本文总结了关于皇太极为什么不吞并朝鲜?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
清朝时候占领过。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王国派军援助明朝;后两次被后金击败。朝鲜第一次战败后与后金订兄弟之盟。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朝鲜使臣拒绝行君臣之礼。皇太极大怒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决定发兵讨伐。
十二月二日十时,皇太极率军起行。朝鲜国王李倧预料“朝夕被兵”,? 寄希望于明朝支援,实际落空了。
是役,清军攻占朝鲜全境,国王投降,订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贡,成为清朝的册封国。
扩展资料:
1627年,八旗侵入朝鲜,仅仅数万军队。半个月内就占领了朝鲜大半国土,朝鲜国王在仓皇中逃往江华岛避难,在2个月后订下城下之盟,八旗军劫掠三天后撤军。
1636年,因朝鲜不够顺从,八旗再次攻伐朝鲜,一个月后在南汉城包围了朝鲜国王,围而不攻,对勤王的各路朝鲜军队大肆杀戮,最后朝鲜国王下跪投降,正式成为清朝属国。
第三次是袁世凯,1880年朝鲜发生兵变,执政的大院君在清日之间摇摆不定,吴长庆率领约300淮军登陆朝鲜,在袁世凯主持下诱捕了大院君并带回天津。
这虽然没动武,但能把对方最高统治者说抓就抓还能带回来,可见朝鲜真是弱小。
——朝鲜
清朝没有攻打朝鲜吗
16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攻占义州,济尔哈朗则率领大军进攻毛文龙驻扎的铁山。毛文龙退居皮岛。阿敏认为皮岛隔海相望,没有水师,无法进攻,而义州则被后金轻易攻取,说明朝鲜防御力量很弱,足以取胜。因此,后金把进攻目标转为朝。阿敏率领大军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鲜请和。仁祖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进,驻营安扎。此时仁祖也已逃往江华岛,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最后阿敏让步,向朝鲜表示“不必强要”。三月初三,仁祖率领群臣和后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对朝鲜誓文不满意,便令八旗将士分兵掳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海边一带“尽成空壤”。随后后金撤军到平壤,奉皇太极命令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复还”,又逼迫朝鲜签订了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1636年丙子(明崇祯九年,朝鲜仁祖十四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正式由汗改称皇帝,改国号大清,族名满洲。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积累近10年的憎恶、羞辱情绪一并迸发。朝鲜臣僚纷纷痛切陈词,“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该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正式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朝鲜国王有意构怨,决定举兵再征朝鲜。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清军渡江后,扬野战之长,舍坚城而不攻,长驱而南,仅仅十二天便抵达王京城下。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仁祖再次将王妃、王子和大臣妻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等待各路勤王军的到来,同时派出崔鸣吉等人赴清营谈判,拖延时间。朝鲜请和书中写道“朝鲜国王谨上言于大清宽温仁圣皇帝:小邦获戾大国,自速兵祸,栖身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约,恤小邦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自今始矣。必欲穷兵,小邦理穷势极,以死自期而已”云云。皇太极见朝鲜君臣求和之切,毫无斗志,乃对其迫降,下令清军包围南汉山城,伐木列栅,绕城驻守,山城内粮草断绝,不得不杀马充饥。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朝鲜君臣只有坐困孤城。仁祖曾经爬到南汉山城的南门,看到城下清军黑压压一片,不禁长叹。清军在望月峰上升白旗书招降二字,又致书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则复书“重围未解,帝怒方盛”,所以不能出城请降,“古人有城上拜天子者,盖以礼有不可废,而兵威亦可怕也……”。见朝鲜方面还在纠缠于出城投降的细节,不耐烦的皇太极下令用火炮攻城,同时清军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76人,消息传来,见大势已去,仁祖只好求和。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汉江东岸的三田浦清营拜......>>
为什么当初清朝打下台湾之后,没有将朝鲜和日本一起打下来?
朝鲜再去爱清军入关前就在两次战争中被打服了,朝鲜世子长期作为人质在盛京。朝鲜已经是藩属,而且很听话,没有必要打。日本字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实施“锁国”政策后,只是和中国,荷兰,朝鲜保持一定的贸易往来,没有来招惹清朝。
中国古代对外用兵,无非是自卫反击,比如汉匈战争,唐击突厥等,要么就是为了面子,比如认为藩属不听话,为了找回面子发动战争,从来也不是想西方列强那样为了殖民扩张和经济掠夺,因为日朝两国当时和中国比起来穷山恶水,又没惹事,中国犯不上花钱死人地打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为什么清朝不统一朝鲜
建立了宗主关系干嘛要打啊,不划算,再说朝鲜族的战斗力历来很强储一个倔强的民族,要德服和威服,不能征服,恩威并施,而且地缘决定了朝鲜封建时代不能融入中国的
满清为什么能灭掉中国却灭不掉朝鲜
满清在宋朝时期是女真人,在辽代以及金朝时期就多次进犯朝鲜,欺负朝鲜人。不过朝鲜不过区区弹丸之地,臣服了就行了,没必要非得拿下,拿下了也很容易脱离的。隋唐时期,光唐朝初年就花费了70年跟朝鲜进行战争,虽然唐高宗李治最后夺回辽东,但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李世民虽然也曾经一度包围平壤,但是仍旧未能攻克。
清朝为什么不占领朝鲜
满清在宋朝时期是女真人,在辽代以及金朝时期就多次进犯朝鲜,欺负朝鲜人。不过朝鲜不过区区弹丸之地,臣服了就行了,没必要非得拿下,拿下了也很容易脱离的。隋唐时期,光唐朝初年就花费了70年跟朝鲜进行战争,虽然唐高宗李治最后夺回辽东,但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李世民虽然也曾经一度包围平壤,但是仍旧未能攻克。
清朝为何不打朝鲜和越南
朝鲜一直就是中国的属国.越南直到被法国占领.也归附于清朝.大清皇朝总以为做为上国.不应该去欺负弱小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去打朝鲜
为什么要打朝鲜,朝鲜是中国的属国,向中国俯首称臣。朝鲜是中国东北的门户,中国就是利用朝鲜作为缓冲地带。再者,中国古代并非没打过朝鲜,例如,西汉,卫氏朝鲜杀汉将领,汉武帝大怒,灭卫氏朝鲜。西汉时期,北朝鲜全境在西汉版图之内。唐朝李世民灭高句丽,百济,把朝鲜半岛北部纳入唐朝版图。明末,满清不满朝鲜联明抗清,大军攻打朝鲜,逼迫朝鲜臣服清朝。
清朝为何不吞并朝鲜
甲午战争以前,朝鲜曾主动提出取消国号,加入中国,但是清朝自顾不暇,回绝了。
满清攻打大明朝鲜为什么不出兵
自己都顾不个来还出兵 满清不直接灭他啊 满清的骑兵很厉害 除了辽东铁骑可以和他正面干没有能干个他的 用大炮除外 厂 朝鲜有什么啊?
所以他看热闹选择是正确的
明朝的官员太乱 你弄我 我弄你的 没空顾 没办法
历史就这样 大体明白就可以 要细研究要拿出太多的功夫来看书查书的
为什么清朝不吞并朝鲜
甲午战争以前,朝鲜曾主动提出取消国号,加入中国,但是清朝自顾不暇,回绝了。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 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姚荥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 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姚雍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由于朝鲜是中国明清两朝的附属(接受中国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称皇帝而只能称大王。其配偶只能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睿宗、成宗、明宗、纯祖、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或大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开京姚氏、清州韩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 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中国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明朝出兵援救朝鲜,驱逐了日本势力。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已经失去辽东领土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朝鲜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发表不承认皇太极为皇帝。皇太极亲率12万军队入侵朝鲜,朝鲜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册封。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7年,朝鲜高宗大王李熙登基称帝,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成为第一位皇帝。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在朝鲜设立了“韩国统监”一职,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韩国统监”。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朝鲜王朝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睿宗李旦最终死因揭秘
下一篇: 唐睿宗李旦当过宰相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