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唐睿宗李旦最终死因揭秘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天宝八年)六月,戊申,上圣祖号曰大道玄元皇帝,……睿宗谥曰玄真大圣皇帝,窦太后以下皆加谥曰顺圣皇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天宝十三年)二月,癸酉,享太庙,……睿宗谥曰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以汉家诸帝皆谥孝故也。
唐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公元662-716年),汉族,唐高宗第八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两次称帝,共在位8年,禅位于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桥陵(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三十里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唐睿宗李旦最终死因揭秘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我觉得是老死的,活了77岁,另外他晚年的孤独寂寞可能也是他身体衰弱的原因。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逃至今陕西兴平马嵬驿时,将军陈玄礼以军士不满为名,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让杨贵妃自缢。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机北上宁夏灵武,被臣下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在郭子仪等重臣的努力下,至德二年(758年)末,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玄宗也由此返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玄宗住在城南的兴庆宫里。肃宗本就对玄宗心怀猜忌,加上奸相李辅国的挑拨,对玄宗更是冷漠少礼。实际上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先是将兴庆宫中的300匹马取走290匹,只留下10匹;又将玄宗连骗带逼地转移到太极宫,以便监控;最后又把几十年的贴身宦官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县)。唐玄宗在这样的环境中,更觉寂寞,凄凉,他整日郁郁寡欢,连饭也越来越吃不下了。上元三年(762年)四月五日,唐玄宗死在长安太极宫神龙殿,享年77岁。后人有诗形容他的晚年说:“南内(指兴庆宫)凄凉西内(指太极宫)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
睿宗李旦在位时间:公元684年、公元710~公元712年曾用年号:文明、景云、先天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庙号:睿宗安葬地:桥陵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和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出生
公元684年,李旦被母亲武则天扶上帝位,成为母亲的傀儡
公元690年,武则天即位称帝,改唐为周,李旦被降立为皇嗣
公元698年,李显被召回长安,代替李旦为皇嗣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其皇后韦氏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毒死,李旦即位称帝,是为唐睿宗
公元712年,李旦传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
公元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岁
唐睿宗做皇帝的命运都比较坎坷,在的历代帝王中,李旦和他的哥哥中宗李显一样,曾经两次称帝,但第一次登基受制于母后,被囚禁在宫中,不得预闻政事;第二次登基则被夹在儿子和妹妹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旦两次登基,两次都形同傀儡,触目惊心的宫廷斗争已使他对皇帝的至尊地位感到心灰意懒,使得他逐渐变成一个不喜欢掌权管事、一心只想清静无为的人,因此,他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书法、文字训诂等事情。他的草书和隶书甚至可以和当时的一些有名气的书法家的作品相媲美
六年傀儡有名无实22岁的李旦是在公元684年,被他的母亲武则天立为皇帝的。李旦在母亲武则天为他操办了改年号,封皇后,立太子等必不可少的即位仪式后,被同他的皇后一起被软禁在皇宫之中,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李旦在宫中的生活非常压抑,没有武则天的命令,他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整天陪伴他的只有刘皇后和几个宫女太监。就这样,李旦共做了6年的傀儡皇帝,直到公元690年
这一年,武则天终于从珠帘后走出来,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旦也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不甘心居于魏王的地位,想除去李旦,自己做皇太子。为达到这个目的,武承嗣到处活动,请求武则天废掉儿子李旦,立侄子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开始还有些,后来经大臣们商议,方才认识到立子和立侄的利害关系,不再有立武承嗣的打算。武承嗣气急败坏,想方设法地加害于李旦,使得李旦的皇后刘氏和德妃窦氏被凌迟处死,李旦也被禁闭
经过这一次打击,李旦心灰意懒,决意放弃皇嗣的位置以避灾免祸。公元698年,武则天将李显招回长安,李旦便知趣地将皇嗣让给李显。自己去当相王
身处缝隙无为传位在经历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宫廷政变后,李旦心灰意懒,终日徘徊于文房四宝中,但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的突发事件,又把他逼上前台。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唐中宗,阴谋拥立中宗少于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做第二代女皇帝。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密谋讨逆,由李隆基带兵杀入宫中,将韦后、安乐公主及党羽亲信一网打尽,拥立李旦为帝。李旦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旦登基以后,在太子李隆基和、宋等名臣的辅佐下,倒也作出些政绩。他下令裁减冗官,整修纲纪,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
但是,这种好景并没有持续很久,被连续不断的宫廷政变耗尽豪情的李旦,已经没有进取精神,,而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让窦怀贞、肖至忠、岑羲等奸佞小人掌管朝政,这四个人都投靠了太平公主,成为太平公主的党羽。朝政在他们的把持下,在短短一年中,又将李旦好不容易出点雄心壮志做出的些许功绩,又全给予恢复了
同是一个李旦,前后判若两人,关键在用人方面。李旦即位的第一年,主要是听太子李隆基的话,任命名臣姚崇、宋等人为宰相,因此使朝政出现了振兴气象。第二年,他又偏向太平公主,任用奸臣窦怀贞、肖至忠、岑羲等人为宰相,结果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混乱
太子党和公主党先后把持朝政,李旦的精力也只能用在平衡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可他这个无所为皇帝的驭人之术实在低微,不但没有化解矛盾为自己所用,反而让两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愈演愈烈
李旦既对做皇帝没有兴趣,又无法调和太子和公主之间的矛盾,因此想及早禅位,做一个安逸宁静的太上皇。公元712年,李旦终于下定决心,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从这一点来看,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他的天平还是偏向了李隆基。当然,如果李隆基即位做皇帝,无疑是太平公主在政治上的重大失败,使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更加痛恨,总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到了公元713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双方都在聚集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最后,李隆基,迅速扑灭了太平公主及其全部党羽的势力,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
李旦此后也深居宫中,潜心于研究书法和文字训诂,两年后便因病死去。
李旦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人,所以他才能够在数次危机中保全性命。唐高宗逝世之后,继承皇位的人原本是李旦的兄长李显。但是李显因试图忤逆武则天而快速遭到废黜,李旦随之被拥立为帝。因为有李显这个前车之鉴,所以李旦在继位之后一直十分?乖巧?。待发展到686年的时候,一直把持朝政的武则天下诏声称要还政于李旦。但是李旦在得知此事之后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还多次上表推辞。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他非常清楚武则天并非真心想要还政。
除此之外,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曾有不少李唐宗室曾起兵反对她,不过最后均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与此同时,那些未曾起兵造反的宗室成员也同样遭到了武则天的灭口。而李旦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保留皇位与性命,主要是因为他非常听话。而他之所以会如此听话,自然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
而后在690年的时候,李旦见武则天称帝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于是他又主动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与此同时,他还自请改为武姓。而称帝之后的武则天后来在立储时决定还政于李唐,身为皇储的李旦也就成为了皇位候选人之一。但是李旦却数次上表辞让储君之位,故而最后武则天定下的储君是被软禁十数年的李显。
待李显再次登基之后,他其实曾想过立李旦为皇太弟,但是李旦坚决不受。就当时的朝堂局势来说,李显复立之后韦后便开始频繁干政,后来还形成了武韦专政集团,身为太子的李重俊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由此可见,李旦如果接受皇太弟身份势必也会成为武韦专政集团的攻击对象。
综上所述,李旦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皇宫危机中保全自身,其中一个原因便就是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36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关播:身为宰相却受到耻笑,
下一篇: 皇太极为什么不吞并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