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冬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寒冬里,当人们身处在开着暖气的室内休闲娱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御寒的呢?
谈到保暖,改良遮身蔽体的衣物才是正途。大家可能会发现,现代人身上衣物的重量在减轻,但是保暖效果却在加强,这就是科学的力量。现在羽绒被虽然兴起,但是棉被还是占据主流,它可是经过千百年检验的。但是要知道宋代之前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棉被,那么他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古代人之间贫富地位的差距比现在要大得多。贵族无论在何时你都不用为他担心保暖的问题,世间万物任他取用,农作物有葛麻,动物类的有羊毛。
地位更尊崇的王公穿着动物皮草,甚至是柔软华贵的丝绸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加之还有取之不尽可以让它永不熄灭的碳火,而且古人还把炭火分成了各种等级,低等级的有浓烟炭,中级的有灰花炭。
比如在《知否》里面就有一个场景,卫氏的炭火被林小娘克扣,无奈之下,小明兰只能拿着浓烟炭去换少量的灰花炭,不然卫氏有孕在身肯定是受不了浓烟炭的烟味。
而高级的就是红萝炭,这种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所以古代的富贵人家就不是在过冬了,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了。
但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就没有这么舒适了。一般的时候都是穿的用葛草制作成的粗布,条件稍宽裕点的穿得是低级的丝絮,就是葛布里塞些乱麻的填充物。
最冷的时候当然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了,贵族子弟一样可以使用野兽的皮和高级丝絮制成的被子过夜,那么那些寻常老百姓怎么办呢?
我们的老祖先还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会在布中参杂柳絮和芦花,盖在身上当被子,床上铺满晒干的稻草,松软舒适。尽管效果并不甚理想,但也用来御寒还是足够的。
因为身处阶级的不同,平常百姓家这些御寒之策其实也颇显无奈,毕竟一些好的材料并不是他们所能拥有的,贵族具有优先权和垄断权。
穿衣吃饭一直是维持人类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条件,新时代的我们丰衣足食当然不必为此烦恼,而在科技落后,贫富差距巨大的古代,老百姓们能够求得温饱其实已经是一种大地满足,不禁让人叹息。
参考资料:《宋史》
纯棉的衣服、被褥,很长一段时间对古人来说,都是高消费的奢侈品,甚至有钱都没办法买到。
棉花,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2000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了中国,那时中国是汉朝,这款新物种在偏远的广西、云南、新疆等地,有零星种植。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地区将这种白色小花当作观赏花类,直到宋朝,它的保暖价值才被真正开发出来,普遍种植则又是元代时候的事了。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还没开始用棉花做衣物或寝具,甚至没有?棉?这个字,只有?绵?,从丝旁。望字生义,这时的?绵?估计是像丝绸之类的丝织品。丝绸的价格可就昂贵了,一般只有贵族和富商家庭才能负担得起。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宋朝以前的朝代,人们在没有棉被棉衣的情况下,是如何在肃杀的寒冬给身体保暖的呢?
其实也不用替古人们担心,老祖宗们的智慧不可小觑。几千年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棉花,还有其它御寒物嘛,这里就简单说几种。
在很多影视剧里,镜头转到大帅或土匪头头时,总喜欢给他们配备一样物件,虎皮!仿佛没有这张虎皮,他们就不够威风似的。
当然,虎皮不只是用来撑门面的,还有实际的保暖用途。用动物皮毛来御寒,一直是古代富贵人家很不错的选择。别说是在没有棉被的宋朝之前,就是后来棉衣棉被得到广泛普及,有点家底的人们也会给自己弄几件皮草。
比如《红楼梦》里出现过的雀金裘和凫靥裘,前者是俄罗斯裁缝用孔雀金线织成,光华灿烂。后者则是用野鸭头上的绒毛织就,同样不凡。
《红楼梦》以明朝为背景,那时肯定有棉花织成的衣物和寝具,但主子们身上都是这个皮那个毛的,很少出现棉衣棉被。
这说明什么?说明地位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就看不上棉衣棉被了,而是继承古之豪门的传统,喜好皮草。
明朝都如此,宋之前的贵人们更是依赖皮草度过寒冬。穿戴在身上的有貂皮大衣、狐皮手套、兔毛围脖、羊皮大褂、各式皮毛披风等,用在床榻上的有鸭绒被、羊毛被、兔毛被,及前面提过的虎皮等等。
但上等的皮草,和丝绸一样都是价格昂贵,非是一般家庭所能消费的奢侈品。而且古代人口规模,西汉、唐朝时期都有五六千万,难道各个都能穿上皮草?那还不把野外的动物都赶尽杀绝光了啊!
因此,普通百姓穿的,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亚麻布。
亚麻布透气性极好,夏天穿着十分凉快,但到了冬天可就让人受罪了。而在大冬天还需要出门劳作的,不会是上层人士,只会是最底层的劳动者,家境贫困,想多穿几件衣服都不行,怎么办呢?
古人早就认识到,在衣物中加一些填充物,可以制造出简易保暖层,出外活动时不至于一下子就手脚冰凉。有人灵机一动,采摘轻柔的柳絮或芦花缝在衣服里,套在身上,一件保暖的芦花麻布冬装就做成了。
这和棉衣是一个原理,只是芦花的保暖效果,没有棉花那么好,但总比穿两件单衣好得多,而且价格十分亲民,能普及到贫苦阶层的千家万户。
而到了家里,还有稻草垫底的床铺,再烧上一只炭盆,勉强也能起到棉被的作用。尽管这些东西没法和棉花相提并论,但好处是直接取自于大自然,只要人够勤快,也不是那么难获取。
穷人家用低配版的火盆或者火炕,富贵人家则奢侈地用起了高配版的?空调房?。
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所作的《西京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这里的?温调?就是指温调房,被称为古代的空调房。
秦汉时期,大小贵族通常都会建一些比较特别的房间,专门用于冬天御寒。这些房间采用?地上升温?的取暖模式,将火源置于室内,四周建立火墙,将室内的火源热量通过火墙传递到整个房间中。
其中的原理,有点类似现代的供暖,只是供暖管道里是热水,火墙里则是火源产生的热量。相比之下,倒是跟欧洲同样需要烧火供暖的壁炉,十分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建造温调房需要一种关键性材料,花椒。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花椒不但可以食用,还能祛除湿气。最神奇的是,花椒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竟然可以释放能量,形成保温层!
温调房有此功效,再加上花椒多子,寓意很好,温调房便逐渐成为了皇室的标配,西汉皇后所住的宫殿,便称为?椒房殿?。
除了工程量较大的温调房,可以随身携带的手炉,则是一款古代颇具时尚气息的暖手工具。寒冬时节,古代贵女要是不带个精美的手炉,那简直没有勇气出门。
火炉虽小,却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档次、火炉持有者在家中的受宠程度,以及他(或她)本人的审美观。那时的贵女秀自己的火炉,好比现在的明星名媛秀包包。
火炉一般雕琢精美,样式繁多,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有的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因而又被称为?暖手炉?或?火笼?,相当于现在的暖手宝。
不过,寻常百姓家倒也不是用不起火炉,最多材质差一点。
除了以上几种,古人们还有烤火加衣、进补御寒等古今皆有的常规操作,比如现在到了秋冬季大吃大喝的?贴秋膘?,就是食补过冬的饮食习惯,跟黑熊冬眠前把自己喂饱是同样的道理,在这里就不多赘言了。
对现代人来说,每天回到家里,如果觉得天气冷了,可以直接打开暖气,盖着舒服的棉被,然后在床上玩手机,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可能很多人不清楚的是,古人当时御寒条件有多差。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够用到棉被这样的东西,早在宋朝以前,中华大地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可能有人不禁会问,古人在寒冷的冬天是怎么度过的呢?这就涉及到穷人和富人两种群体,他们的保暖手段,还是非常让人佩服的。有火炉、火盆等取暖工具,有钱人还会花高价购买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用来御寒。
古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富人和平民之间的御寒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不过有一点做法是相同的,无论贫穷与富贵人们冬天睡觉时都是需要盖着被子睡觉的。区别就在制作被子的材质,有钱人打猎取兽皮保暖,穷人则用柳絮,芦花、稻草等四处可见的东西。
古代的富人在屋子里还会放一个火盆,它就像空调一样,可以提升室内温度。所以就算古代人没有被子,他们也可以烧个火盆来取暖。还有手炉和足炉这种小东西,就像我们现在的暖手宝,当然这种东西也只有在富人家庭能看到。除了外物,富人还能通过喝热酒、吃御寒食物来保暖身体。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以人取暖”的方法,说白了就是雇几个人帮忙暖床。我们知道刚上床进入被窝的时候很冷,但要是有人提前暖床,等待床暖了之后我们再上床就不会感到寒冷了,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滑稽的了。
穷人也有自己的专属道具——纸衣,那就用废纸、麻纸制作衣服,对于抵挡风寒也有很大的作用。天气实在天寒冷时,他们会上山捡点树枝,然后起火,大家围在一起,双手互相摩擦。
对于皇族和富人来说可以有资本追求奢侈,他们一般是用皮毛做褥子,《论语》中就写到“狐貉之厚以居”,意思就是狐貉的皮毛很厚,可以用来做垫子。另外用丝绸制作被胆,里面填充以羊毛或者鸡鸭鹅兔的绒毛,考古发现秦汉时期丝制的衾被。
对于穷人来说就比较简单了,用不起丝绸,更买不起皮毛,直接用稻草铺垫隔寒隔湿,用麻等植物纤维来制作被胆,里面填充些芦苇花或者柳絮,可以想象,这些东西保暖性能不会太好,杜甫弃官逃难途中苦于生计,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写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再逢阴雨天,确实难以入睡啊!还有专门做纸被的,填充物用蓬松的草纸,只不过太容易变潮,所以用一段时间要更换,如果没钱不舍得,就要把纸掏出来重新捣一下,让它变得松软。
不管穷人富人有一点取暖的方式都差不多,就是用碳火。只不过富人用上好的木炭,比较充足也没有多少烟,穷人也只能用做饭后剩的炭火或者木柴来取一时之暖。另外除了封严门窗,富人在床周围多围一些帷幔也可以缩小空间抵挡风寒,穷人则用芦苇木板之类能用的起的东西来围了。
对于乞丐来说,冬天无疑是最难熬的,乞丐本来就居无定所,衣衫褴褛,又没有及时热饭,再赤脚走在冰凉的地面上,简直要命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常年这样,他们的御寒能力却是比富人强,就像东北人穿很少不冷,南方人到东北裹成球照样哆嗦一样,自身技能的提升也帮助他们可以躺在破庙的稻草上,没有被褥也可以过冬,当然冷的厉害了起来跑跑步激发阳气也是一种方法,朱元璋当年就是这样过冬的,所以后来他要求农民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之外必须种植棉花,让农民也能盖上棉被,也是一件大功德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