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清对蒙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大明一朝来言,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蒙古部落,始终是高悬其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对此,朱元璋和朱棣,都看得非常真切,都曾大规模对其用兵。虽都曾取得过辉煌胜利,给予蒙古极大打击,但随着时间流逝,很快北方就又飘来乌压压的乌云。
明朝只得再次用兵,可惜随着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铁血帝王的去世,大明第六任帝王,明英宗儿戏一般的“北狩”,却让明朝差点亡了国。瓦剌在土木堡设伏,一举歼灭了大明20万精锐,同时明英宗自己也被人家活捉了。
对比25年前,朱棣第五次北伐时,吓得蒙古的阿鲁台部仓皇北逃,明英宗算是丢尽了老祖宗的脸面了。幸亏关键时刻,于谦独臂撑天,这才保住了大明江山。但从此北伐游牧民族,又开始虎视中原。直至最终大明朝灭亡——其实,还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当然那时已经叫满清,给取代了。
可见,哪怕是从明成祖去世之后算起,到崇祯吊死煤山,北方的蒙古,都堪称是困扰明朝200年,一直都没有被降服,反而成了心腹大患。可让人奇怪的是,当清朝建立后,却为何就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降服了蒙古呢?原因并不简单,其中最关键的,有三条!
其一、大规模用兵
清朝跟明朝一样,在开国之后,也曾多次对蒙古大规模的用兵。比如很著名的是康熙年间的三征准葛尔丹。虽未最终铲除威胁,却严重削弱了其力量,这也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雍正帝则在老爸康熙的基础上,再次前进了一大步,那就是“归并青海和硕特蒙古”,据载这次归并,也是相当惨烈:余五十以下,十五以上者,皆斩之,所杀数十万 人,不但幕南无王庭,并无人迹。
最后是乾隆帝,踩着爷爷康熙和老爸雍正的肩膀,美滋滋自诩“十全皇帝”,因为其中有一桩大功劳就是,他灭亡了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且灭亡准噶尔汗国,乾隆做得更绝,所谓“厄鲁特种类尽矣”。
可见,大规模用兵,从来都是不二的选择,明朝也好,清朝也罢,都是趁自己国力最强悍时,对威胁中原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没有什么区别。若说真有的话,则只能说,明英宗不是乾隆帝,起码在武略上,真是差得远了!
其二、沙俄“帮忙”
这条是站在游牧民族立场上得出的。因为历来当游牧民族,被强势的中原王朝打击时,他们也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北逃!匈奴是如此,被汉帝国打得实在怕了,便北逃而去。结果来到欧洲,开启了阿拉提横扫欧洲。
这种情况,也是明朝和清朝的困局。打不过人家可以北逃,你总不能追个没完没了吧?当中原王朝稍一松懈,他们就又回来了。但清朝暂时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对蒙古进行打击时,蒙古却悲哀发现了一个新现象。
沙俄势力来了!从15世纪起,莫斯科公国就开始了扩张之路,到1636年时,其势力就已经扩张到了鄂霍次克海。也就是说,整个西伯利亚几乎都成了沙俄势力。
所以,靠近中原王朝的蒙古,由此失去了腾挪空间。因为过去那里没有主人的,如今突然有了,且又刚遭惨败,如何打得过?
据历史学家学考证:过去北纬58度左右,贝加尔湖以北,延伸到西部利亚境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马场。可自沙俄势力兴起后,就完全被压缩到了贝加尔湖以南附近了。
打不过,又逃不远,所以只能有两个路可选了,一个是顽抗到底,不是被清廷灭掉,就是被沙俄吃掉。一个是接受清廷统治,被分割成各“盟”,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了!
其三、火器的使用和普及
这条其实就不用多说啥了。火器的出现、使用,完全压制住了骑兵的优势。再牛的骑兵,也架不住火器射击,大炮轰炸。当蒙古骑兵的优势,不可逆转的彻底丧失后,也就失去了其威胁性。
所以,参看这主要的三条,可以清楚地得到一个结论:北方的蒙古部对中原王朝的困局,不是考察明朝VS清朝,谁更牛逼的参数,是没啥可比性的。
清朝经营蒙古,从皇太极三征林丹汗,到乾隆最终平定准噶尔,实际上也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并非是几十年。
先上结论:明朝对待蒙古,基本上一直就是打打打,没有更加高明的办法。不管是前一百年追着打也好,后一百年挑拨内斗也好,虽然在军事上常常占上风,却始终未能收服人心,在蒙古草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终明之世蒙古一直为患边疆。而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在以蛇吞象般取代明朝后,兼具中原农耕文明与满蒙藏草原游牧渔猎文明的二元特点,自身深谙草原民族的生存之道,构建出了针对牧区的直接统治体系,正是盟旗制度这一制度创新最终牢牢控制了广大蒙古地区。以下是简略分析。
1368年,明朝将元朝皇室追杀至塞北,北元虽然屡次遭到明军的毁灭性打击,但是始终歼而不灭、剿而不绝。明朝遇到了和历史上那些中原王朝面对的同样问题,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星星之火,屡仆屡起,无法根治。
类似于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明在农耕区的统治是稳固有效的,但在面对逐水草居的游牧民却缺少可靠办法。明初洪武八征、永乐五征,曾经打得北元势力落花流水,东奔西逃,但是明朝劳师远征,却所获甚微。反倒是因鞑靼(黄金家族的北元)遭到打击,瓦剌(西蒙古)趁机坐大,土木堡一役差点让明朝提前终结。
其后,明朝调整了策略,不再单纯依靠军事部署主动出击,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比如兀良哈在明初即归顺明朝,在瓦剌和鞑靼保持均衡时,中间蒙汉民族也曾出现过数十年的和平共处。
然而,达延汗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明朝对蒙古的经营常常有心无力,疲态尽显。
应该说,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尝试过某种与内地不一样的制度,比如针对南方少数民族设置的土司制度,也就是所谓羁縻制度。而卫所制度则主要是用来防御北方的蒙古的。
但是后者明显并不特别成功,并未收长治久安之功。明朝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工程在200余年几乎一直在进行,役夫不计其数。我们今天游览的长城即是拜明人所赐。明朝沿长城诸险要地带建立了?九边三卫?:在大同、榆林、甘肃、宁夏、太原、辽东、贵府、蓟州、固原设置九个边疆重镇,合称?九边?;在长城以北设太宁卫、东胜卫、开平卫,合称?三卫?。
这样,就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九镇为支点,以卫所等为网络,以长城为屏障和阵地的严密防线。
总体上,有明一代,蒙古叛服无定,与明朝攻防互见。
对比清朝对于蒙古的经营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其中有三条办法比较奏效。一是军事征服,血腥镇压反抗者;二是政?束缚,实施盟旗制度;三是推行黄教,羁縻民族性格。特别是独创的盟旗制度,相当于防风固沙工程,一个个的小格子,使沙丘渐渐停止了流动,沙子还是沙子,但是已经对人类构不成威胁了。
曾经在草原上呼啸来去以劫掠为生的战士,不得不变成自食其力的牧人。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草原帝国的威胁就此被轻松地解决了。
军事征服。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1616年,察哈尔林丹汗与明朝结盟,企图联手遏制后金的扩张。努尔哈赤及皇太极则利用各部落、氏族之间的矛盾,采取招抚、利诱、通婚、胁迫等手段,以分化蒙古各部,孤立林丹汗。 林丹汗连续遭到打击,众叛亲离死去。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出降,献元代传国玺?制诰之宝?,察哈尔部灭亡。?本朝龙兴,蒙古科尔沁部率先归附,及既灭察哈尔,诸部相继来降。?1636年,漠南蒙古各部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置蒙古衙门统管蒙古事务,并派员前往归附的蒙古各部?查户口、编牛录、会外藩、审罪犯、颁法律、禁奸盗?。此后漠北、青海蒙古(四卫拉特盟主固始汗)各部震动,纷纷遣使入贡。 1638年,清朝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1676年四卫拉特之一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意图重新统一蒙古,由此与清朝的矛盾加剧,导致康雍乾三朝多次对准噶尔用兵。至乾隆25年(1760)才最终平定。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战斗力较强,且运用剿抚并用的策略比较成功,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火器部队的作用。 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当然伴随着军事征服,蒙古各部落遭到了极重摧残,大量人口死于战乱。准噶尔部和清朝对峙70多年,清朝统治者对其抱有很深的敌视和不信任心理,准噶尔原有60多万人口,由于战争、内讧、瘟疫、杀掠、逃亡,准噶尔部人丁殆尽,幸存者依附于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者曰额鲁特,游牧青海者曰绰罗斯。
在明朝历史上,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一直奉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守国门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朱棣五次北征蒙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各族的势力,但是并没有进行完全的铲除,从朱棣往后,蒙古的威胁依然存在,并开始逐渐壮大,令明朝颇为头疼。
那为什么明朝从开国到灭亡,都没有能让蒙古彻底降服。反而到了清朝,只用了几十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看,明朝和清朝有哪些不同。
明朝时期,虽然明朝统一了全国,但是比起它的前一个朝代元朝,疆域版图就少了很多。而且明朝的中心一直放在中原地区,而北方地区大部分的疆域,则由蒙古的各部的瓦剌和鞑靼部落占领。
而且明朝对于北方地区,一直认为这里比起中原,太过落后和荒凉,认为管辖这里,浪费财力人力和物力。
所以,明朝在北方地区的战争,基本上是打完就走,并不驻扎大军,也没有进行完全有效的管辖,也是一直未能让蒙古完全降服的原因之一。
而且在版图上相比,明朝和蒙古各部的版图,疆域占比相对而言,相差不大,实力相当。所以这就是明朝一直没有彻底降服蒙古各部的原因之一。
另外,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的王朝,生活习性和蒙古各部也是大为不同。明朝的兵种大多数都是步兵,和机动性较强的蒙古骑兵作战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而且蒙古各部所在的地区,各部较为分散,疆域辽阔,使得对蒙古各部交战,战争成本较大。
所以在明朝前期,相对比较富有时,采取主动出击的作战方式,到了后期几乎是以防守为主的方式。
虽然明朝没有彻底让蒙古各部降服,但是明朝对蒙古的禁运封锁和长期以往的战争,也使得蒙古的实力大幅的消退。但是从万历朝开始,女真开始兴起,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兵反明,
明朝在对女真的萨尔浒战役中大败,加上倭寇侵略等,明朝再也没有精力对蒙古各部进行彻底的交战。
到了清朝,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的前身是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女真族和蒙古各部属于游牧民族,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的相同,而且战斗力跟蒙古各部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加上在清朝时期,沙俄的东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蒙古各部的活动范围。蒙古各部的疆域辽阔的优势已经被削弱,尤其是在沙俄和清朝的前后夹击下,蒙古各部只能先韬光养晦,保存实力。
不光如此,在皇太极在位时期,对蒙古各部也是先采取用兵震慑,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附,后采取联姻,赏赐和封爵的手段,取得了蒙古各部的支持和效忠。
以联姻为例,皇太极的后妃当中,大多数都是来自蒙古各部,在一定程度巩固了和蒙古各部的关系。
总结起来,明朝和清朝对蒙古各部的采取的方式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明朝虽然对蒙古各部的方式是不服就打,明朝军队的实力跟清朝实力相对来讲,也不是不弱的
但是明朝军队以汉族人为主,不了解蒙古各部的生活习性和作战方式,加上蒙古各部加起来的疆域较为广阔,军队找到敌人的难度较大,看不到敌人,军队实力再大也没处施展。
而清朝就不一样了,采取两种方式两手抓,军队实力不弱,且都是游牧民族了解其生活习性,多次对战了解其作战方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