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攻城战到底是什么样的,电视剧演的大多数都是瞎掰

以史为鉴 2023-06-14 15:24:20

古代攻城战到底是什么样的,电视剧演的大多数都是瞎掰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攻城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古代,城池不仅是人口、财富的聚集地,而且也往往建设在水陆要冲,以扼守要塞,发挥军事防御优先的功用。

虽然古装影视剧中常常用宏大的场面为我们直观展示一场城池攻防战,但多数是瞎掰,特别是飞檐走壁攀上城墙或者仅仅靠着士兵拿着大刀长矛呐喊着向前冲就想攻下一座坚城,完全是送人头,并不符合真实历史。

今天秦皇汉武就来详解一下,真实的古代战争中,究竟如何去攻下一座城池?

1.古代城池防御设施的演进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城池起源时间很早,考古发现的距今4300年左右的陕西石峁古城,就已经具备了城门、护墙和瓮城等结构。

城墙和城门是最先出现的城防设施,城墙由泥土打成夯土块,再垒成墙体,城门则为木质。在宋朝以前,城池的墙体基本都是夯土结构,包括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如此,大规模用砖筑城,那已经是明朝以后的事了。

春秋时期,城墙上开始增筑城垛,在窥伺敌军动向的同时,增加守军的安全系数。在城门处设置有用辘轳控制升降的悬门,城外挖掘有绕城一周深达4-5米的护城濠(引注河水后则成为护城河),这就是所谓的“池”。在城和池之间,则有起落吊桥。战国晚期,城上有了城门楼。城角处建设有角楼,以加固接合部。

为了方便守军从侧面攻击敌军,城墙每隔150米就会建设一处突出的矩形墩台,名曰“马面”,这是因为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有效杀伤距离在70米左右,150米的间隔,刚好可以使两座马面之间的守军互相策应,夹击攻城的敌军。

到汉朝时,又出现“包砖墙”,也就是在城门墩台和城角处用砖包砌夯土,增加防御力。自此,城池的防御设施基本成型。

说完了固定防御设施,我们再来说说移动防御。

一类是阻滞设施,主要包括护城濠外的鹿角木、陷马坑、拒马枪;另一类则是防守武器,主要包括檑具(木柱上钉有尖锐的逆须钉)、狼牙拍(长宽约1.5米的木板上钉满铁钉)、抓枪(长7米,带倒刺的单兵武器)、弓箭、弩机、砲车(投石车)。此外,火炮出现以后,也迅速成为守城的重器。

2.攻下一座城池有多难?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战对于进攻方容易造成较大伤亡,甚至可能因为一座坚城久攻不下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战局扭转。

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攻陈仓之战,面对仅有千余魏军的陈仓城,数万蜀汉大军连攻20多天依然未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此折戟。

宋太祖攻北汉都城太原时,宋军将领奋勇争先,士兵士气高昂,然而在宋军的殿前都虞候石汉卿、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乂、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等多名高级将领阵亡的情况下,宋军依然没能破城,宋太祖只好宣布退兵。

此外还有蒙古攻南宋的钓鱼城之战,后金攻明朝的宁远之战,都因为城池坚固,防守严密而久攻不下,攻方的统帅甚至因此丧命,导致整个战场形势迅速逆转。正所谓“顿兵攻坚,兵法所忌。”

所以,为了减少伤亡,古代的攻城之战多数采用围困的方式解决,即在进攻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在城池周围修筑长围(土质的长堤,堤内挖有壕沟),切断城内一切后勤补给,而攻方则将闲置兵力用来屯田,在守军资源耗尽后,城池不攻自破。司马懿攻辽东之战即是围困破城的经典战例。

但是,并非所有的城池都适用围困战术,正所谓“城有所不攻者,有所必攻者”,什么样的城池必须强攻才行呢?

3.发起攻城战需要满足的条件

决定强攻一座城池,首先得判明这座城池对于整个战局的价值,即是否处于战略要冲(如南宋的钓鱼城是巴蜀要津)、是否是敌人都城(如上文提到的北汉都城太原)、是否有攻方必须获取的资源(如粮草、财富)等。

其次是判明这座城池的人员配备、粮草兵力,所谓“审敌我之强弱,量彼己之众寡”,如果城内粮少而人多,则不能强攻,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仅需围困即可获胜;如果城内粮多而人少,那么则需要毫不迟疑的发起攻击,战而胜之。这个多寡的比例是多少呢?《墨子》曾有论证:4000人守卫的城池,大约需要10万人去围攻。

在判明以上两点之后,还需要满足以下2点攻城条件。一是军中要有攻城器械或善于制作器械的军匠,《武经总要》曾收录各类攻城器械图多达72种,涵盖远程攻击器械、侦察瞭望器械、接通器械、遮挡器械、掘凿器械、摧毁器械、纵火器械、攀登器械八大类;二是要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包括粮草、军械补给和伤兵的救治。

4.攻城战术的运用

在清除城池外围据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攻城之战才能正式打响。由于正面强攻要比围困复杂的多,所以,攻城方要根据城池特点以及守军的防御变化而适时调整策略。

4.1围城

围城方式共有2种:围师必阙和四面挠之。围师必阙是指包围城池三面,而故意留一缺口并在半路设伏,这种围城方式可以动摇守军死战的决心,诱使守军脱离坚城固垒而在运动战中歼灭;四面挠之是指表面上全方位进攻,但实际上是攻其一面,另外几路兵马为佯攻,让守军真假难辨,分散单面守城兵力。

4.2瞭望

守军依托高大的城池,可以从容观察进攻方的部署情况,所以,为了弄清城内情况,进攻方需要在城外堆砌高于城池的土山或制作巢车、望楼,以时时瞭望敌情,供统帅调整进攻策略。

4.3远攻

火炮未应用于战场以前,攻击城池的远程武器主要是投石车,也叫砲车,通过杠杆原理将砲石投射出去。根据砲杆的数量,投石车分为单梢砲、双梢砲等,以此类推。砲石重量从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不等,需40人到上百人拉拽,距离最远可达300米,集中城池一点攻击可轰塌土质城墙,也可四面抛射熏烧的烟火弹,阻挡守军视线,掩护己方攻城部队。

4.4近攻

近攻作战颇有点“海陆空”协同作战的味道。

《孙子兵法》云:“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心理素质再强大的士兵也不会堆人头般白白送死,所以,攻城时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攻城器械,让士兵产生安全感。

地面进攻:攻城士兵在逼近城池时,需要由木幔(机动式的木板屏障)掩护,由吕公车运送。为了帮助士兵快速抵达城下,需要用长木和木板制作壕桥,壕桥长度与护城河宽度相当。当然,守城方为防护城河失效,在挖掘河道时,会故意将宽度超出单根圆木的长度,这个时候攻城方还需要制作壕桥的升级版—折叠桥(两个壕桥用转轴连接)。

城门是一座城池最薄弱的环节,但也是守军防守最严密的地方。对于城门的攻击,需要用到撞车,不过,撞车并不能保护推车前行的士卒,所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尖顶木驴,即在攻城车上搭建防护木板,外蒙生牛皮。

对于城墙的攻击,则需要用到云梯。最早的云梯就是普通的梯子,到唐朝时,云梯已经发展成为底部装有轮子、车厢封闭、梯子折叠的形制,可供抵达城下的士兵快速登上城墙。

空中进攻:空中进攻需要用到楼车等高台建筑,上站数名弓箭兵,以压制守军箭矢,掩护地面部队进攻,也可在逼近城墙后快速跃上墙头,与守军展开肉搏。

地下进攻:主要指挖掘地道。挖掘地道不仅用于穿过城墙,也可以用来破坏城墙。唐朝的《太白阴经》对此有详细论述:

“凿地为道,行于城下,因攻其城,每一丈建柱以防崩陷。复积薪于柱间而烧之,柱折城崩”。

在火药大规模运用后,地道战又升级为“坑道爆破”战,即在地道内埋设火药引线,轰塌城墙一角。这一战法被太平天国发挥的淋漓尽致,太平军甚至有专门的兵种—土营。

除了常规的“人力”攻城战法外,还有非人力因素也常常被用于战争当中。临近河流的城池可以考虑堵塞河道引水淹城,也可通过引火焚烧城门等建筑,如南齐东城之战,齐军就是“射火箭烧东北角楼,至夜城溃”。

可以说,古代的攻城之战是一场双方将领智慧的博弈,也是多种战法的综合运用。所以,想要攻下一座城池,绝不仅仅是兵力够多就行了。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孙子兵法》《百战奇法》《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战役战例选编》

古代时候的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傍边,已阅历有多数的大大小小的和平,其间死伤更是不可胜数,可谓生灵涂炭。可见,和平的发作带来的劫难有多恐惧。但是,因为很多的客观要素,很多的和平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那末,现代时分和平是究竟是甚么模样的呢?

总的来说,大概是两种:

一是攻,二是守。

而两者除去面临面比武以外,独一的序言就是城楼,尽人皆知,现代建筑的城楼大多为进攻而建。固然,在和平进程中假如没有胜算的时分,城楼将会成为戎行临时的避难所。假如。敌方不依不饶,那末,他们就会倡议进攻,攻击所谓的敌军城池。

但是,因为现代并没有大炮等火器,攻击城池的进程就会难上很多,敌我两边就会堕入临时的和平傍边,少则几月,多则数年。以是,现代攻城时,面临挺拔的城墙时,只需三个挑选,一是发掘隧道,再来就是想办法逾越十几公尺高的城墙,否则只好面临面毁坏城墙。

并且,在历代攻城战中,能第一个攻上去不死的,最初都是头功,悬赏以至超越斩将夺旗。

缘由很复杂:

一是攻城战很艰辛。

二是第一个上城的人,两边的三军都能瞥见,对士气和决心的鼓励,对朋友决心的培植都是决议性的。

唐代张士贵随天子出征:“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赐奴仆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不说当前的选拔,就说长远立即赐下的财物,这也值得搏一记。

攻城实在并不复杂,历史上已经有记载最长时间的攻城战,居然打了十年之久。

那是一支蒙古雄师,他们在南下的时分,所向无敌,战无不胜,但是,当他们打到四川的时分遇到了困难。因为四川的阵势缘由,他们并没有办法攻破四川,并且,之落后行了长达十年的和平依然没有获得成功。

我们都晓得,在攻城的时分,常常会有第一批兵士手持云梯往城楼上爬,而上面的兵士天然不会束手待毙,而是用弓箭将他们逐个射死,或许扔石头砸死。在这个进程中,第一批向上爬的兵士很少会有活口,但是,他们为甚么明知山有虎,倾向虎山行呢?

此中缘由有三个:

第一,他们晓得不论他们能否上前,都会死,与其窝窝囊囊等死,不如大张旗鼓死在战场上。

从古至今,只需是和平,历来都有一个端方,那就是,差遣特地的人来监视能否有人前进逃窜,一旦发现有逃兵,那这个逃兵也难逃被正法恶运。

那末,也有人会说了,既然逃不了,那就装死呗。

实在,就算装死也很少有时机活下去,试想,在那紊乱的和平之际,刀剑无眼,兵士们只顾着往前冲打败仗,至于脚下会踩到甚么,踩到谁也不会在乎。假如,这时分装死,不被杀死,就会被踩死。何况,这个时分,大多数兵士看到本人火伴纷繁倒下,会更加有冲劲,想着为本人的火伴报仇,也为本人夺取一个活下去的时机。

以是,此时的他们早就已将存亡置之不理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缘由就是,即即是装死前期打了败仗还好,假如打了败仗,那末,就存在敌军在战后清扫战场的状况。固然,这清扫战场虽说是敌军清扫,但是,他们常常把这个活交给了对方的俘虏,也就是装死者的战友。各人可以想一想,你本人的战友赴汤蹈火,最初,死的死伤的伤,以至终极以惨败开场,但是,这个时分还有人装死,那末,装死者的了局不可思议。

第二,是为了富贵繁华,这里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第1个是唐代的一个名叫张士贵的人,这个人原本不是甚么豪富大贵之人,可就是因为去参战兵戈的时分,作为第一批攻城的戎行,并且,他还成功的登上了城楼,因而,因而失掉了恩赐。

第2个例子要说的就是与汉高祖刘邦有关系了。现在,刘邦攻击下邑的时分,有一个叫周勃的人,也是因为作为第一批攻城并且登城的人,以是,失掉了恩赐。厥后,他还被册封为士大夫,这还不止,到建国当前,他还当上了宰相。

关于古代欧洲城堡攻城战的疑问

--------欧洲人的城堡和设防工事的确很坚固。攻城者往往需要比守军庞大的军队才能予以攻陷。因为攻城者需要充足的大军来控制城堡四周的乡间地区、击退解围的部队、直接攻击据点或加以围困。这些都是极为消耗的行动。城堡和城镇很少会因为攻城而被占领。
攻城方的办法主要有:
1、以变节或秘密行动发动攻战则更容易成功。若能让防卫者变节投降,就可以免除攻击的战斗与城墙的破坏。如果城堡领主人不在城内,在受困多天而仍未见援军的情况下,守城指挥官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荣誉出面投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不会因为投降而受到惩罚的。
2、挖地道。攻城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要克服城墙障碍。其中一个能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就是挖松城墙的底部来让它倒塌,前题是必须是该城堡尚未设置护城河或是先把护城河的水排光。如果城墙的根基固若磐石,这个办法就不会奏效。
一旦采取挖掘墙角的战略,进攻者会掘出一条通往城墙的隧道,并沿着它到城墙的底部。这条隧道会由木桩支撑,然后把支持城墙基础的底部泥土挖出并运走,再换上木桩来支持。隧道中的木桩稍后会依原定计划被放火烧掉。如果一切按照计划来进行,当用来支撑城墙重量的木桩逐渐被烧掉后,城墙就会因为缺乏支撑而坍倒。坍塌的城墙部份会因此开出一个缺口,让攻城的军队直接攻入城堡。
防卫者可能会警觉到坑道的存在,因此他们会筑起第二道城墙来抵挡,当外墙倒塌时便不会完全暴露出一个缺口来,并在城墙的底部挖出一条自己的隧道,尝试来拦截敌军的隧道。当两条隧道彼此相遇时,就会引发地下战争。
3、围而不打是常用的方法。攻城的军队会设立适当的位置把城堡包围起来,防止城内的士兵逃走或突围。攻城者也会控制附近的农田和乡村并设立巡逻队收集所有关于对方援军的资讯以及采集食物。并审时度势地对城堡的那一个地方作简单的围攻或准备有效的攻击。往往城堡会因为粮尽而投降。
4、强攻。在综合攻城设备同时发挥效力的情况下,坚固的城堡也有被攻破的威险。就是你所说的那些手段。或投掷石头打城墙,或建造攻城塔和云梯来攻上城墙,或对城门或其他部份以撞锤冲击。中古时代最常被使用的攻城装备,包括巨型投石机、投石机、攻城塔、撞冲车和大盾牌等。这种情况下攻城方的伤亡的确很大,能成功生存下来的人,都会在晋升、头衔和战利品上得到最高的奖励。
巨型投石机是大型的投石器,如果没有弓箭掩护,可能会在守城士兵突围后被发现并遭毁。
投石机是和巨型投石机不尽相同,相对于巨型投石机,投石机的弹道比较平伏,而且能产生同样的威力。投石机的密集射击,能够对城墙产生很大的破坏力。另外,投射物和崩落的城墙碎片有助于填平壕沟,它们所制造出来的碎石堆亦提供攻城者攀爬入城。不过这种巨大的工程武器在中世纪早起准头似乎不太好,四周也需要大量的步兵和努手来守护,防止从要塞中冲出的骑士将其捣毁。
攻城者会移动攻城塔以贴近城墙,当攻城塔靠近城堡时,弓兵会从塔顶的战斗区内向城堡内发射弓箭;只要它一贴紧城墙时,塔内的士兵就会从塔内的梯阶踏上城墙。来自攻城塔内的突击永远不会让防卫者感到惊奇,因为在攻城塔移动迫近时,会有很多时间作御敌的准备。防卫者会走到城墙最受威胁的部份,或阻止梯板放下。当攻城塔接近时,防卫者会企图抓住并设法推开。
冲撞车有一个巨大的木桩,桩上会有一个铁头,在撞上城墙之后,木桩会摆动回来并再往城墙继续冲撞。事实上,操作冲撞的器具是非常危险的任务,因为防卫者可以从上方掷下大石、烧开的水、或燃烧的油脂到冲撞车上,以试图予以破坏或杀死操作中的士兵。即使城门或吊桥被撞毁,后面可能还会有几道闸门和门房需要冲锋陷阵。
攻城一方的弓兵与弩兵在地面上,以大型的木制盾牌作为掩护,这种盾牌被称为大盾。在大盾上方有一道狭小的发射口,让士兵可以从后面向防卫者射击。英国国王狮心理查一世就是在观看这些大盾时,被弩弓射中肩膀,造成致命的伤害。
云梯,强攻要塞城墙可以让士兵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不过这种方式似乎死伤过大了。
但是, 在中世纪晚期(1500年),欧洲人发明了更加精准的抛石机,提高了自动化和效率,使遍布欧洲的中世纪古堡彻底沦为摆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