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西汉时期皇帝为何总是出明君,这和太子的教育分不开关系

众妙之门 2023-06-14 15:12:50

西汉时期皇帝为何总是出明君,这和太子的教育分不开关系

对西汉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如今的中国是汉文化盛行,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偶然,但是,很多后人总结,如若汉代并非如此早的出现在历史长河中,又对于前朝所有的文化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升华,那么中国并非一定会呈现汉文化如此鼎盛的局面。然而,如果汉代也如同秦代一般短命,就算取得多么高的成就,昙花一现般出现在历史之中依旧无法让汉文化如此深入人心。

所以,考究汉文化如此卓越的同时,还要考究汉代如何能成为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值得人们敬畏的朝代。由此,当然要看向中国封建王朝的运转规律,通常都要依靠一个人一生的意志来运转,即便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特点的统治者团队,但是,每一个卓越的朝代的确与卓越的帝王有着很深的关联。

刘邦剧照

自刘邦创建西汉,再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存在的二百多年间,先后经历了十二位帝王,而在这其中,在西汉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国情之下创造辉煌政绩的君王之多堪称历代奇迹。让后人难忘的莫属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开国皇帝刘邦固然明白建立伟业的艰难,而他以及背后的统治者团队也就更加的明白守业的重要,所以,在对后世守业的诸位继承人也提出了很多为政要求。后人总结,与其说西汉统治者都是英明神武的存在,不如说,他们都做到了为政得当这一点,才迎来了西汉的鼎盛。

所以,除了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是实战出英雄的代表,其余统治者只能一开王室的不断教育得以传承更好的治国思想。归根到底,如此明君辈出的西汉,我们不可忽视的就是太子教育文化。

第一任太子刘盈剧照

一、太子教育传统的来源

在古籍记载中,对于太子教育的情况只能追溯到周代,因为,王位继承制度也是从周代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有了太子继承制度的周代,自然也就会存在太子教育的传统。

从西周开始时,王位的继承一般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继承者真正代表了统治者团队的整体利益,是否能做到良好的统治与管理,对于统治者团队的长治久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统治集团才会有计划并不惜代价的来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最早开创太子教育先河的周公

周公是周成王的叔叔,也是周成王的启蒙老师,在周成王从小到大乃至继承王位,周公对其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周公始终负责周成王的起居与学习生活,待周成王长大,还政于正主。在这期间,周公在《无逸》中告诫周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稿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周公始终在告诫周成王,一定要从夏商灭亡中吸取教训,更要明白先祖们创业的艰辛,任用贤人、摒弃奢华,更要知道体恤百姓。所以,在后人看来,周公对于周成王的教育算得上是历史中太子教育的开端,而且,也将道德教育放在了太子教育的首位,由此,为后世的太子教育奠定基础。

周成王

(二)、逐步完善的春秋战国太子教育

在这一时期,对于不同国家太子教育在古籍中可见一斑。其中,经典的记载有申叔对于太子教育的见解。申叔提出,教育太子,一定要从学习“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九个不同的文献古籍开始,而且,在这其中对于太子成长的重要更是不言而喻。虽然,这九种不同的文献还有着思想教育与行政教育的区别,但是,本质上,也都是教育太子要以史为鉴,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算的上是对于太子教育的进一步完善。

(三)、太子教育的反面教材——秦代

短命的秦代,后人总结了很多不同的短命原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短命王朝与统治者的统治手段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秦代只讲究法治,且秦代君王又并没有在道德规范领域有所建树,所有需要运用德行取信于人的方面,秦代统治者依旧选择法治的强硬手腕,所以,就出现了失道寡助、最终灭亡的结局。不重视德行教育的秦代也就成为了历史中少有的太子教育的反面教材。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汉统治得以建立,也更加的吸取前朝对于太子教育的优点与教训,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自身的王位继承人教育之中。

昏庸秦二世胡亥剧照

二、太子教育的基本情况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时,逐渐明白了“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当汉高祖开始重视文治,也就开始了引发西汉统治者对于接班人培养的传统开端。

涉及到教育,我们也更应该知道施行教育的老师对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所以,有关于西汉太子教育的基本情况,还要从施行者以及教育内容两大方面进行了解和探寻。

(一)、严格选拔的教育施行者与教育职责

和普通家庭教育一样,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且,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责无旁贷的,帝王之家的特殊,想要让后代成为良好的统治者,当然是身为帝王的父母才能给到孩子最真切的统治心得。

刘邦甚至在遗诏中对于刘盈的教导依旧是让其认识到德行的主要,以及要注重学识修养。当然,出身草莽的刘邦,当年对于儒学是十分不屑的,但是,刘邦后来听取了陆贾的建议,接受了叔孙通“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的思想,开始重视儒学,逐渐改变自己过去认为读书无用的思想和不好学的态度。刘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太子刘盈学习、德行对于做人的重要。从此开始,西汉统治者身体力行教育下一代的例子还有很多。

叔孙通剧照

所以,皇帝合乎规范的言行举止也是教育太子的一种方式。西汉很多皇帝都亲身践行道德行为准则,有的躬身节检,有的亲耕,有的进行封禅,都试图以此来对太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西汉主要负责太子教育的是由太子二傅组成。太子二傅分为太傅和少傅,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太子的能力,保证太子在知识、能力以及品行方面成为可以继承大统的存在,才能在日后治理天下。除此之外,太子的这两位重要的教育者更是太子的支持者,除了教育的职责外,还要起到辅翼及保养的责任。

除了二傅之外,太子的老师中还有一位身为宦官的中傅存在,但是,中傅的职责主要就是来辅助太子太傅和少傅来教导太子的,当然,还要承担太子的一些对外事务等等。

太子时期的刘彻剧照

(二)、相对理性的教育者资格选拔

因为太子二傅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太子的一生甚至是整个国家的未来,所以,西汉向来对于太子教育者的选拔都是十分严格并且尤为的理智,虽然,西汉前期后期对于二傅的选拔依旧有着不同之处,但是,总体说来,还是遵循了几点原则。

最重要的一点事,西汉统治者团队认定,太子二傅要选用天下贤才担任,所以,太子师傅通常都是先由群臣提名,之后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再由皇帝决定,绝对不会出现任凭皇帝喜好来决定太子老师的人选问题。当然,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太子师傅是身份十分尊贵的朝廷要员,所以,这也是十分荣耀的位置,统治者当然也要充分利用二傅的职位来彰显自己对于功臣的尊重。

所以,二傅的首选人士就是过往的功臣以及名门之后,当然,这些人员也完全可以担任起教导太子的工作,更是通过过往的经历对太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与警示的作用。而太子的老师中,还有很多是名儒博学者。西汉的太子教育是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正是有了这些博学的太子之师,使得太子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同时,他们也为太子提供了高质量儒学教育,从而保证了太子在即位前的文化知识储备,这也是西汉出现许多文学造诣很高的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德行方面,对于太子老师的要求也是正直廉洁的,他们的品质对于太子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几乎可以超越父母的存在,所以,单从西汉帝王很多都懂得勤俭的这一点来看,西汉的太子师傅的确大多都做到了在德行方面的言传身教。

刘恒剧照

三、太子教育的特点

当然,无论怎样看待西汉的太子教育,我们依旧要明白,这一切的行为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也就是说,一切的太子教育行动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西汉的长治久安,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明白太子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存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政治行为。从这一点来看,西汉太子教育有着很多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整个太子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帝王的道德品质培养,因为,西汉的整体政治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在这其中,重君道的理念下,儒家思想更是认为圣王之道就是儒家学说道德体系的最高层次。所以,两汉宗室教育主要内容以儒家经学为主,也正是因为如此,汉代诸帝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儒家的君道思想,塑造了一些贤明的君主形象。

刘启剧照

其次,西汉的所有太子教育都突出了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性,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为政治服务,也是西汉太子教育的最终归宿。在这其中,儒家思想也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因为,儒家思想要想真的在西汉深入人心,日常的社会宣导要深入,而从太子的日常教育入手,更是会在日后更好的做到爱民惠民,否则,又如何能出现众多的西汉统治者从成为帝王之时就十分注重休养生息以及因时制宜的政策选择。

然而,在太子的教育上,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一点就是,太子师傅往往还有其他的朝廷官职,但是,为了避免太子与这些教职人员形成强大的联盟,对于当时的当权帝王造成威胁,这些教职人员原本的职位普遍不高,这也是西汉太子教育的一大特点,毕竟,在权力的诱惑之下,每一个在位的帝王都要从自身统治安全的角度上对于各种事物做出判断和约束。

四、太子教育的终极目标依然是稳定并巩固西汉王朝发展

秦代创造了中国历史的诸多奇迹,但是,在打造一个王朝的鼎盛却忘记了照顾子民的生活安乐,这样的统治注定是失败的,从秦代的短命就可见一斑。然而,西汉的太子教育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天下统治的稳定,以及教育统治者用德行、仁治征服天下,但是,本质上依旧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为根本出发点。

所以,明君的背后,至少能说明一点,人们在歌颂着明君,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而统治者的最高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在这样的氛围下,汉代统治者的太子教育进一步巩固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也在统治思想上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更让后人明白一个道理,社会政治是决定太子教育方向的根本。我们要明白,明君辈出的西汉,所有的太子教育都是为了让西汉政权岿然不动,保证统治者团队最根本的利益。

刘询剧照

结语

贾谊在《新书•保傅》中记载“太子之善,在于圣谕教于选左右,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这样的有关于继任统治者的言论和见解在西汉的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足以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太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虽然,西汉这样的“教育兴国”与现今的“教育兴国”有着本质的差别,但是,在历史中,西汉统治者家族运用教育使得帝王成为明君,造福百姓还是为后世做出了表率。

所以,西汉王朝明君辈出,既保证了整个朝代的强大生命力,又博得了后世的美名,这些功绩的集结点都在太子教育这里得到体现,真可谓卓越的统治哲学。

本文配图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 苏鑫《汉代储君制度》

· 亢灵芝《汉代太子教育》

· 粱云影《西汉皇位继承》

残杀忠良逼死亲儿,为什么汉景帝还被称为明君?

首先,明君的概念不是和在位期间有没有残害忠良和杀亲人有关系,我们常常说一个皇帝被称为明君,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来综合评价是不是明君的。这么说的话,汉景帝确实是一位明君。

说景帝就必须要说他爹文帝,他俩合称的文景之治,可以说是汉朝的第一个大盛世。经历文景之治后,国家经济空前发达,而且中央集权制度也非常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汉景帝孩子,汉武帝刘彻能够拿得出钱去打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文景之治攒下来的钱。

汉景帝在位时期,将削藩进行了到底,最终诸侯制度才解决,换来的就是中央高度集权。当时发生的七王之乱,就是削藩引起的。他重用了周亚夫这位名将,历经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把七王之乱解决。所以从这些来看,汉景帝确实是个明君,至于残害忠良和逼死亲人,我认为不只是汉景帝一个人做过。

历史上的汉和帝是明君还是昏君?为什么说法不一呢?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辉煌的王朝,每个巅峰时期的王朝都有它杰出的皇帝,但孰高孰低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汉和帝刘肇,东汉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他是汉章帝刘炟的第四子,生母为梁贵人,过继给皇后窦氏为继子。建初七年(82年),汉章帝废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逝世,刘肇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永元四年,刘肇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之为? 永元之隆?。元兴元年病逝章德殿,终年27岁。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谥曰?不刚不柔曰和?。葬于慎陵。后世人有的说他是一位明君,有的却说他是一位昏君,那么事实到底如此呢?

很多人不了解汉和帝的一个原因,是认为从他起,东汉开始了宦官专权。 当了十三年皇帝的汉章帝撒手而去,享年三十一岁,留下一副重担给只有十岁的刘肇。汉章帝遗诏:太后临朝,窦宪为侍中辅政,并加封窦笃,窦景,窦瑰三人的官职。 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到四年(公元92年),实际上是窦家人做皇帝。

永元四年,十四岁的汉和帝不愿再做傀儡了,早熟的他和哥哥废太子刘庆商议,因为朝廷上的大臣都阿附窦家,只有非常能干且有智谋的宦官郑众,不是窦氏的同党。于是,找郑众密议,又从千乘王借来《汉书?外戚传》,收集皇帝杀外戚的先例。他们决定等窦宪回京城后再动手。窦宪回京后, 和帝到北宫,命执金吾,五校尉驻扎在南,北宫,关闭城门。将窦党邓叠、邓磊、郭璜、郭举,都下狱杀死。又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信,让窦氏宗人全都到封地去就国。整个事件显示出了汉和帝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胆略,还有后面执政所做的种种业绩,不能说汉和帝是昏君,还算是一个小有作为的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2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